• 文件浏览器
  •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工程学(Engineering) 000 应用科学(Applied Sciences)的知识框架 001 《工程学 (Engineering) 导论、原理与实践》 002 《医学 (Medicine) 综合教程》 003 《农业科学导论:理论、实践与前沿 (Introduction to Agricultural Science: Theory, Practice, and Frontier)》 004 《环境科学与工程:原理、技术与实践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005 《信息技术全解:理论、实践与前沿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Guide: Theory, Practice, and Frontier)》 006 《材料科学与工程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理论、实践与前沿》 007 《能源科学与工程:原理、技术与应用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008 《交通运输工程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理论、实践与前沿》 009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理论、应用与未来》 010 《食品科学与工程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理论、技术与实践》 011 《建筑学原理与实践:全面解析 (Architectur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012 《城乡规划学:理论、实践与展望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Theory, Practice and Future)》 013 《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与实践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heory, Methodology and Practice)》 014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全面深度解析》 015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理论、技术与应用》 016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全面解析:原理、应用与未来》

    010 《食品科学与工程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理论、技术与实践》


    作者Lou Xiao, gemini创建时间2025-04-22 02:09:03更新时间2025-04-22 02:09:03

    🌟🌟🌟本文由Gemini 2.0 Flash Thinking Experimental 01-21生成,用来辅助学习。🌟🌟🌟

    书籍大纲

    ▮▮ 1. 绪论:食品科学与工程概论 (Introduction: Over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范畴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1.1 食品科学的定义与分支 (Definition and Branches of Food Science)
    ▮▮▮▮▮▮ 1.1.2 食品工程的定义与领域 (Definition and Fields of Food Engineering)
    ▮▮▮▮▮▮ 1.1.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交叉与融合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2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rend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2.1 古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萌芽 (Ancient Origi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2.2 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建立与发展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2.3 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Future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与应用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3.1 食品安全与营养保障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al Security)
    ▮▮▮▮▮▮ 1.3.2 食品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 (Food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 1.3.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社会责任与伦理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2.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 2.1 食品中的水 (Water in Food)
    ▮▮▮▮▮▮ 2.1.1 水的结构与性质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Water)
    ▮▮▮▮▮▮ 2.1.2 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 (Forms of Water in Food)
    ▮▮▮▮▮▮ 2.1.3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与食品稳定性 (Water Activity and Food Stability)
    ▮▮▮▮ 2.2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in Food)
    ▮▮▮▮▮▮ 2.2.1 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Monosaccharides, Oligo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s)
    ▮▮▮▮▮▮ 2.2.2 淀粉、纤维素和果胶 (Starch, Cellulose, and Pectin)
    ▮▮▮▮▮▮ 2.2.3 碳水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与功能性质 (Chemical Reactions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arbohydrates)
    ▮▮▮▮ 2.3 食品中的蛋白质 (Proteins in Food)
    ▮▮▮▮▮▮ 2.3.1 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 (Amino Acids and Protein Structure)
    ▮▮▮▮▮▮ 2.3.2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 2.3.3 酶与食品加工 (Enzymes and Food Processing)
    ▮▮▮▮ 2.4 食品中的脂类 (Lipids in Food)
    ▮▮▮▮▮▮ 2.4.1 脂肪酸与甘油三酯 (Fatty Acids and Triglycerides)
    ▮▮▮▮▮▮ 2.4.2 磷脂、甾醇和类胡萝卜素 (Phospholipids, Sterols, and Carotenoids)
    ▮▮▮▮▮▮ 2.4.3 脂类氧化与抗氧化 (Lipid Oxidation and Antioxidants)
    ▮▮▮▮ 2.5 食品中的维生素与矿物质 (Vitamins and Minerals in Food)
    ▮▮▮▮▮▮ 2.5.1 水溶性维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 2.5.2 脂溶性维生素 (Fat-soluble Vitamins)
    ▮▮▮▮▮▮ 2.5.3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Minerals and Trace Elements)
    ▮▮▮▮ 2.6 食品中的呈色物质、风味物质与质地物质 (Colorants, Flavor Compounds, and Texture Components in Food)
    ▮▮▮▮▮▮ 2.6.1 食品中的天然色素与人工色素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ood Colorants)
    ▮▮▮▮▮▮ 2.6.2 食品风味物质的形成与调控 (Formation and Regulation of Food Flavor Compounds)
    ▮▮▮▮▮▮ 2.6.3 食品质地与质地改良 (Food Texture and Texture Modification)
    ▮▮ 3. 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 3.1 食品微生物的基本类型与特性 (Bas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Microorganisms)
    ▮▮▮▮▮▮ 3.1.1 细菌 (Bacteria)
    ▮▮▮▮▮▮ 3.1.2 真菌 (Fungi)
    ▮▮▮▮▮▮ 3.1.3 病毒 (Viruses)
    ▮▮▮▮ 3.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Microbi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 3.2.1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Microbial Growth Curve)
    ▮▮▮▮▮▮ 3.2.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Microbial Growth)
    ▮▮▮▮▮▮ 3.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Microbial Reproduction Methods)
    ▮▮▮▮ 3.3 食品腐败变质与微生物 (Food Spoilage and Microorganisms)
    ▮▮▮▮▮▮ 3.3.1 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与原因 (Types and Causes of Food Spoilage)
    ▮▮▮▮▮▮ 3.3.2 常见腐败微生物及其腐败现象 (Common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and Spoilage Phenomena)
    ▮▮▮▮▮▮ 3.3.3 食品腐败变质的检测与控制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Food Spoilage)
    ▮▮▮▮ 3.4 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Food Microorganisms and Food Safety)
    ▮▮▮▮▮▮ 3.4.1 食源性致病菌 (Foodborne Pathogenic Bacteria)
    ▮▮▮▮▮▮ 3.4.2 产毒霉菌与霉菌毒素 (Toxigenic Fungi and Mycotoxins)
    ▮▮▮▮▮▮ 3.4.3 食品中毒与食源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 Poisoning and Foodborne Diseases)
    ▮▮▮▮ 3.5 食品发酵与有益微生物 (Food Fermentation and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
    ▮▮▮▮▮▮ 3.5.1 食品发酵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Food Fermentation)
    ▮▮▮▮▮▮ 3.5.2 发酵食品的种类与特点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ermented Foods)
    ▮▮▮▮▮▮ 3.5.3 益生菌与食品工业应用 (Probiotics and Applications in Food Industry)
    ▮▮ 4. 食品工艺学 (Food Processing)
    ▮▮▮▮ 4.1 食品加工原理与单元操作 (Principles of Food Processing and Unit Operations)
    ▮▮▮▮▮▮ 4.1.1 食品加工的目的与意义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Food Processing)
    ▮▮▮▮▮▮ 4.1.2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概述 (Overview of Food Processing Unit Operations)
    ▮▮▮▮▮▮ 4.1.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与物料传递 (Energy and Mass Transfer in Food Processing)
    ▮▮▮▮ 4.2 食品预处理技术 (Food Pre-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2.1 清洗与分选 (Cleaning and Sorting)
    ▮▮▮▮▮▮ 4.2.2 切割、去皮与破碎 (Cutting, Peeling, and Size Reduction)
    ▮▮▮▮▮▮ 4.2.3 漂烫与酶钝化 (Blanching and Enzyme Inactivation)
    ▮▮▮▮ 4.3 食品分离与浓缩技术 (Food S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Technologies)
    ▮▮▮▮▮▮ 4.3.1 过滤与离心分离 (Filtration and Centrifugal Separation)
    ▮▮▮▮▮▮ 4.3.2 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 4.3.3 蒸发浓缩与冷冻浓缩 (Evaporation and Freeze Concentration)
    ▮▮▮▮ 4.4 食品干燥技术 (Food Drying Technologies)
    ▮▮▮▮▮▮ 4.4.1 干燥原理与干燥速率 (Drying Principles and Drying Rate)
    ▮▮▮▮▮▮ 4.4.2 常用干燥方法 (Common Drying Methods)
    ▮▮▮▮▮▮ 4.4.3 干燥食品的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Dried Foods)
    ▮▮▮▮ 4.5 食品杀菌技术 (Food Sterilization Technologies)
    ▮▮▮▮▮▮ 4.5.1 杀菌原理与D值、F值 (Sterilization Principles and D-value, F-value)
    ▮▮▮▮▮▮ 4.5.2 热力杀菌 (Thermal Sterilization)
    ▮▮▮▮▮▮ 4.5.3 非热力杀菌技术 (Non-thermal Sterilization Technologies)
    ▮▮▮▮ 4.6 食品冷冻技术 (Food Freezing Technologies)
    ▮▮▮▮▮▮ 4.6.1 冷冻原理与冰晶形成 (Freezing Principles and Ice Crystal Formation)
    ▮▮▮▮▮▮ 4.6.2 快速冷冻与慢速冷冻 (Quick Freezing and Slow Freezing)
    ▮▮▮▮▮▮ 4.6.3 常用冷冻方法与解冻技术 (Common Freezing Methods and Thawing Technologies)
    ▮▮▮▮ 4.7 食品包装技术 (Food Packaging Technologies)
    ▮▮▮▮▮▮ 4.7.1 食品包装的功能与作用 (Functions and Roles of Food Packaging)
    ▮▮▮▮▮▮ 4.7.2 食品包装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Types and Properties of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 4.7.3 常用食品包装技术 (Common Food Packaging Technologies)
    ▮▮▮▮ 4.8 各类食品加工工艺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for Various Food Products)
    ▮▮▮▮▮▮ 4.8.1 谷物加工工艺 (Cereal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2 油脂加工工艺 (Oil and Fa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3 果蔬加工工艺 (Fruit and Vegetabl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4 肉类加工工艺 (Mea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5 水产加工工艺 (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6 乳品加工工艺 (Dairy Product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7 饮料加工工艺 (Beverag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8 焙烤食品加工工艺 (Baked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4.8.9 糖果与巧克力加工工艺 (Confectionery and Chocolate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 5. 食品工程原理 (Foo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 5.1 流体流动与输送 (Fluid Flow and Transportation)
    ▮▮▮▮▮▮ 5.1.1 食品流体的性质 (Properties of Food Fluids)
    ▮▮▮▮▮▮ 5.1.2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Basic Equations of Fluid Flow)
    ▮▮▮▮▮▮ 5.1.3 管道输送与泵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and Pumps)
    ▮▮▮▮ 5.2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 5.2.1 导热 (Conduction)
    ▮▮▮▮▮▮ 5.2.2 对流换热 (Convection)
    ▮▮▮▮▮▮ 5.2.3 辐射换热 (Radiation)
    ▮▮▮▮▮▮ 5.2.4 换热器 (Heat Exchangers)
    ▮▮▮▮ 5.3 质量传递 (Mass Transfer)
    ▮▮▮▮▮▮ 5.3.1 扩散 (Diffusion)
    ▮▮▮▮▮▮ 5.3.2 对流质量传递 (Convective Mass Transfer)
    ▮▮▮▮▮▮ 5.3.3 传质设备 (Mass Transfer Equipment)
    ▮▮▮▮ 5.4 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与优化 (Engineering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Unit Operations)
    ▮▮▮▮▮▮ 5.4.1 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方法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for Unit Operations)
    ▮▮▮▮▮▮ 5.4.2 设备选型与工艺参数优化 (Equipment Selection and Process Parameter Optimization)
    ▮▮▮▮▮▮ 5.4.3 过程模拟与控制 (Process Simulation and Control)
    ▮▮ 6. 食品质量与安全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 6.1 食品质量的概念与评价 (Concept and Evaluation of Food Quality)
    ▮▮▮▮▮▮ 6.1.1 食品质量的定义与特性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Quality)
    ▮▮▮▮▮▮ 6.1.2 食品质量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Food Quality)
    ▮▮▮▮▮▮ 6.1.3 食品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Food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s)
    ▮▮▮▮ 6.2 食品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Factors Affecting and Control of Food Quality)
    ▮▮▮▮▮▮ 6.2.1 原料质量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Impact of Raw Material Quality on Food Quality)
    ▮▮▮▮▮▮ 6.2.2 加工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Impact of Processing on Food Quality)
    ▮▮▮▮▮▮ 6.2.3 包装与贮藏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Impact of Packaging and Storage on Food Quality)
    ▮▮▮▮▮▮ 6.2.4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与管理 (Food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and Management)
    ▮▮▮▮ 6.3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危害因素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and Hazard Factors)
    ▮▮▮▮▮▮ 6.3.1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 6.3.2 生物性危害因素 (Biological Hazards)
    ▮▮▮▮▮▮ 6.3.3 化学性危害因素 (Chemical Hazards)
    ▮▮▮▮▮▮ 6.3.4 物理性危害因素与其他危害 (Physical Hazards and Other Hazards)
    ▮▮▮▮ 6.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 6.4.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Basic Principles and Steps of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 6.4.2 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与暴露评估 (Hazard Identification, Hazard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osure Assessment)
    ▮▮▮▮▮▮ 6.4.3 风险特征描述与风险管理 (Risk Characteriz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 6.4.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 6.5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 6.5.1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China's Food Safety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
    ▮▮▮▮▮▮ 6.5.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 6.5.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Food Safety Standards System)
    ▮▮▮▮▮▮ 6.5.4 食品安全监管与责任追究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Accountability)
    ▮▮ 7. 食品营养与健康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 7.1 营养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Nutrition)
    ▮▮▮▮▮▮ 7.1.1 营养学的定义与发展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
    ▮▮▮▮▮▮ 7.1.2 营养素的分类与生理功能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Nutrients)
    ▮▮▮▮▮▮ 7.1.3 膳食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 7.2 人体必需营养素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Human Body)
    ▮▮▮▮▮▮ 7.2.1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代谢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 7.2.2 蛋白质的营养与代谢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of Proteins)
    ▮▮▮▮▮▮ 7.2.3 脂肪的营养与代谢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of Fats)
    ▮▮▮▮▮▮ 7.2.4 维生素的营养与作用 (Nutrition and Functions of Vitamins)
    ▮▮▮▮▮▮ 7.2.5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营养与作用 (Nutrition and Functions of Minerals and Trace Elements)
    ▮▮▮▮ 7.3 膳食营养与健康 (Dietary Nutrition and Health)
    ▮▮▮▮▮▮ 7.3.1 平衡膳食与膳食指南 (Balanced Diet and Dietary Guidelines)
    ▮▮▮▮▮▮ 7.3.2 食物多样化与合理搭配 (Food Diversity and Rational Combination)
    ▮▮▮▮▮▮ 7.3.3 不同人群的膳食指导 (Dietary Guidance for Different Populations)
    ▮▮▮▮ 7.4 营养与慢性病预防 (Nutrition and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 7.4.1 膳食与心血管疾病 (Diet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7.4.2 膳食与糖尿病 (Diet and Diabetes)
    ▮▮▮▮▮▮ 7.4.3 膳食与癌症 (Diet and Cancer)
    ▮▮▮▮▮▮ 7.4.4 膳食与肥胖 (Diet and Obesity)
    ▮▮▮▮ 7.5 食品营养强化与功能食品 (Food Fortification and Functional Foods)
    ▮▮▮▮▮▮ 7.5.1 食品营养强化的目的与方法 (Purposes and Methods of Food Fortification)
    ▮▮▮▮▮▮ 7.5.2 功能食品的概念与分类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al Foods)
    ▮▮▮▮▮▮ 7.5.3 功能食品的开发与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Foods)
    ▮▮ 8.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 8.1 食品分析概述 (Overview of Food Analysis)
    ▮▮▮▮▮▮ 8.1.1 食品分析的目的与任务 (Purposes and Tasks of Food Analysis)
    ▮▮▮▮▮▮ 8.1.2 食品分析的分类与方法选择 (Classification of Food Analysis and Method Selection)
    ▮▮▮▮▮▮ 8.1.3 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基本要求与质量保证 (Basic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Food Analysis Laboratory)
    ▮▮▮▮ 8.2 食品成分分析技术 (Food Composition Analysis Technologies)
    ▮▮▮▮▮▮ 8.2.1 水分与灰分测定 (Determination of Moisture and Ash)
    ▮▮▮▮▮▮ 8.2.2 粗蛋白测定 (Determination of Crude Protein)
    ▮▮▮▮▮▮ 8.2.3 粗脂肪测定 (Determination of Crude Fat)
    ▮▮▮▮▮▮ 8.2.4 碳水化合物测定 (Determination of Carbohydrates)
    ▮▮▮▮▮▮ 8.2.5 维生素与矿物质测定 (Determination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 8.3 食品污染物检测技术 (Food Contaminant Detection Technologies)
    ▮▮▮▮▮▮ 8.3.1 农药残留检测 (Pesticide Residue Detection)
    ▮▮▮▮▮▮ 8.3.2 兽药残留检测 (Veterinary Drug Residue Detection)
    ▮▮▮▮▮▮ 8.3.3 重金属检测 (Heavy Metal Detection)
    ▮▮▮▮▮▮ 8.3.4 霉菌毒素检测 (Mycotoxin Detection)
    ▮▮▮▮▮▮ 8.3.5 食品添加剂检测 (Food Additive Detection)
    ▮▮▮▮ 8.4 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 (Foo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 8.4.1 传统微生物培养与鉴定 (Traditional Microbial Culture and Identification)
    ▮▮▮▮▮▮ 8.4.2 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 (Rapid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
    ▮▮▮▮ 8.5 食品感官评价技术 (Food Sensory Evaluation Technologies)
    ▮▮▮▮▮▮ 8.5.1 感官评价的目的与类型 (Purposes and Types of Sensory Evaluation)
    ▮▮▮▮▮▮ 8.5.2 感官评价方法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s)
    ▮▮▮▮▮▮ 8.5.3 感官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Sensory Evaluation Results)
    ▮▮▮▮ 8.6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 (Rapid Foo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and Instruments)
    ▮▮▮▮▮▮ 8.6.1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概述 (Overview of Rapid Foo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 8.6.2 常用食品快速检测方法与仪器 (Common Rapid Food Detection Methods and Instruments)
    ▮▮▮▮▮▮ 8.6.3 食品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Rapid Foo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 附录A: 常用食品标准与法规 (Common Foo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 附录B: 食品科学与工程常用单位与换算 (Common Units and Conversion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附录C: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词汇 (English Vocabulary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附录D: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绪论:食品科学与工程概论 (Introduction: Over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本章作为全书的开篇,旨在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研究范畴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1.1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定义与范畴 (Definition and Scop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明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定义,界定其研究对象、内容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帮助读者建立学科的整体认知。

    1.1.1 食品科学的定义与分支 (Definition and Branches of Food Science)

    阐述食品科学的定义,介绍其主要分支学科,如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

    食品科学的定义 (Definition of Food Science)

    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运用生物学 (Biology)化学 (Chemistry)物理学 (Physics)工程学 (Engineering) 等基础科学原理,深入研究食品的组成 (Composition)结构 (Structure)性质 (Properties)加工 (Processing)保藏 (Preservation)营养 (Nutrition)安全 (Safety) 等各个方面。其核心目标是理解从农田到餐桌 (Farm to Table) 的整个食品链过程中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并利用这些知识来改善食品的质量 (Quality)安全 (Safety)营养价值 (Nutritional Value)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简而言之,食品科学致力于“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关注食品的现状和结果,更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机制。

    食品科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Main Branches of Food Science)

    食品科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体系,为了更系统和深入地研究食品的各个方面,它衍生出众多分支学科,主要包括:

    ▮▮▮▮ⓐ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 (Chemical Composition)结构 (Structure)性质 (Properties) 以及在加工 (Processing)贮藏 (Storage)消费 (Consumption) 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Chemical Changes)。食品化学是理解食品品质、安全和营养的基础。例如,研究蛋白质的变性、脂质的氧化、碳水化合物的美拉德反应等。

    ▮▮▮▮ⓑ 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研究食品中微生物 (Microorganisms) 的种类、特性、生长繁殖规律及其在食品生产 (Production)腐败 (Spoilage)安全 (Safety) 中的作用。食品微生物学关注有益微生物 (Beneficial Microorganisms)(如发酵菌种)的利用和有害微生物 (Harmful Microorganisms)(如致病菌、霉菌)的控制。例如,研究乳酸菌发酵生产酸奶,沙门氏菌污染导致的食物中毒等。

    ▮▮▮▮ⓒ 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研究食物和营养素对人体健康 (Health) 的影响,包括营养素 (Nutrients) 的生理功能、膳食 (Diet)疾病 (Disease) 的关系、营养需求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膳食指导 (Dietary Guidelines) 等。食品营养学旨在通过科学的膳食搭配,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例如,研究维生素的缺乏症、膳食纤维对肠道健康的影响、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等。

    ▮▮▮▮ⓓ 食品工艺学 (Food Processing):研究将农产品 (Agricultural Products)食品原料 (Food Ingredients) 转化为食品产品 (Food Products) 的理论、技术和方法。食品工艺学关注食品的加工原理 (Processing Principles)单元操作 (Unit Operations)工艺流程 (Process Flow),旨在改善食品的品质 (Quality)安全 (Safety)货架期 (Shelf Life)。例如,研究巴氏杀菌、冷冻干燥、挤压膨化等加工技术。

    ▮▮▮▮ⓔ 食品分析与检测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研究食品成分 (Components)性质 (Properties)污染物 (Contaminants)添加剂 (Additives) 的分析方法和检测技术。食品分析与检测是食品质量控制 (Food Quality Control)食品安全监管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的重要技术支撑。例如,研究农药残留检测、重金属检测、微生物检测等。

    ▮▮▮▮ⓕ 感官科学 (Sensory Science):研究人类对食品感官特性 (Sensory Properties)(如色、香、味、形、质地)的感知 (Perception)评价 (Evaluation)偏好 (Preference)。感官科学是食品产品开发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质量评价 (Quality Evaluation) 的重要工具。例如,进行消费者口味测试、产品风味分析等。

    ▮▮▮▮ⓖ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 (Toxic and Harmful Substances) 的来源、性质、毒性机理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毒性物质 (Toxic Substances)检测 (Detection)评价 (Evaluation)风险控制 (Risk Control)。食品毒理学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研究霉菌毒素的危害、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价等。

    除了以上主要分支学科外,食品科学还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例如:

    食品生物技术 (Food Biotechnology):利用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手段改良食品原料 (Raw Materials)加工工艺 (Processing Technologies)产品 (Products),例如,转基因食品、酶工程、发酵工程等。
    食品工程经济学 (Food Engineering Economics):将经济学 (Economics) 原理应用于食品工程领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生产优化 (Production Optimization)市场预测 (Market Forecasting) 等。
    食品法规 (Food Regulations):研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Food Safety Laws and Regulations)标准 (Standards)政策 (Policies),为食品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法律规范和指导。

    这些分支学科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食品科学体系,为解决全球食品问题、保障人类健康福祉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

    1.1.2 食品工程的定义与领域 (Definition and Fields of Food Engineering)

    阐述食品工程的定义,介绍其主要工程领域,如食品加工工程、食品保藏工程、食品包装工程等。

    食品工程的定义 (Definition of Food Engineering)

    食品工程 (Food Engineering) 是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Engineering Discipline),它将工程学 (Engineering) 原理和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知识相结合,应用于食品的生产 (Production)加工 (Processing)保藏 (Preservation)包装 (Packaging)分配 (Distribution) 等环节。其核心目标是设计 (Design)开发 (Development)优化 (Optimization)控制 (Control) 食品生产过程,以实现高效 (Efficient)安全 (Safe)经济 (Economical)可持续 (Sustainable) 的食品生产。

    食品工程是“将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桥梁,它将食品科学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工业应用,解决食品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

    食品工程的主要工程领域 (Main Engineering Fields of Food Engineering)

    食品工程涵盖了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的工程目标和技术特点,可以划分为以下主要工程领域:

    ▮▮▮▮ⓐ 食品加工工程 (Food Processing Engineering):专注于食品加工工艺 (Processing Technologies)设备 (Equipment)设计 (Design)开发 (Development)优化 (Optimization)。食品加工工程涵盖广泛的加工技术,如粉碎 (Milling)混合 (Mixing)分离 (Separation)传热 (Heat Transfer)干燥 (Drying)浓缩 (Concentration)杀菌 (Sterilization)发酵 (Fermentation) 等。其目标是提高食品加工效率、改善食品品质、降低加工成本。例如,设计高效的果汁浓缩设备、开发节能的食品干燥技术、优化乳品生产线等。

    ▮▮▮▮ⓑ 食品保藏工程 (Food Preservation Engineering):专注于延长食品货架期 (Shelf Life) 和保持食品品质 (Quality) 的工程技术。食品保藏工程主要研究微生物控制 (Microbial Control)酶钝化 (Enzyme Inactivation)水分控制 (Moisture Control)氧化控制 (Oxidation Control) 等技术,常用的保藏方法包括热力保藏 (Thermal Preservation)冷藏 (Refrigeration)冷冻 (Freezing)干燥 (Drying)辐照 (Irradiation)化学保藏 (Chemical Preservation)气调保藏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等。例如,开发新型的食品杀菌技术、优化冷链物流系统、研究天然食品防腐剂等。

    ▮▮▮▮ⓒ 食品包装工程 (Food Packaging Engineering):专注于食品包装材料 (Packaging Materials)包装技术 (Packaging Technologies)包装系统 (Packaging Systems)设计 (Design)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食品包装工程旨在为食品提供保护 (Protection)保鲜 (Preservation)方便 (Convenience)信息传递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等功能。常用的包装形式包括塑料包装 (Plastic Packaging)金属包装 (Metal Packaging)玻璃包装 (Glass Packaging)纸质包装 (Paper Packaging)复合材料包装 (Composite Packaging) 等。例如,开发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设计智能包装系统、优化包装工艺等。

    ▮▮▮▮ⓓ 食品工厂设计与设备工程 (Food Plant Design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专注于食品工厂 (Food Plant)选址 (Site Selection)布局 (Layout)设计 (Design)设备选型 (Equipment Selection)。食品工厂设计与设备工程需要综合考虑生产工艺 (Production Processes)卫生要求 (Hygiene Requirements)能源效率 (Energy Efficiency)环境保护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安全生产 (Safe Production) 等因素,以建设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化食品工厂。例如,设计乳品加工厂、肉制品加工厂、饮料生产线等。

    ▮▮▮▮ⓔ 食品过程控制与自动化工程 (Food Process Control and Automation Engineering):专注于食品生产过程的监测 (Monitoring)控制 (Control)自动化 (Automation)。食品过程控制与自动化工程利用传感器技术 (Sensor Technology)计算机技术 (Computer Technology)自动化控制系统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s)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等,实现食品生产过程的精确控制 (Precise Control)优化运行 (Optimized Operation)智能化管理 (Intelligent Management),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例如,开发智能化的食品杀菌控制系统、实现生产线的自动化监控、应用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参数等。

    ▮▮▮▮ⓕ 食品冷链工程 (Food Cold Chain Engineering):专注于低温条件下食品的生产 (Production)加工 (Processing)贮藏 (Storage)运输 (Transportation)销售 (Sales)消费 (Consumption) 等环节的工程技术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管理 (Management)。食品冷链工程旨在保持食品在低温环境下的品质 (Quality)安全 (Safety),减少损耗 (Losses),延长货架期 (Shelf Life)。冷链工程涉及冷库 (Cold Storage)冷藏车 (Refrigerated Trucks)冷藏陈列柜 (Refrigerated Display Cabinets) 等设备,以及温度监控 (Temperature Monitoring)质量追溯 (Quality Traceability) 等管理系统。例如,优化冷链物流网络、开发新型冷藏设备、研究冷链食品的质量变化规律等。

    ▮▮▮▮ⓖ 食品废水处理与环境保护工程 (Food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专注于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 (Wastewater)废气 (Waste Gas)固体废弃物 (Solid Waste)处理 (Treatment)资源化利用 (Resource Utilization)环境保护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食品废水处理与环境保护工程旨在实现食品生产的清洁生产 (Clean Production)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例如,开发高效的食品废水处理技术、研究食品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等。

    这些工程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食品工程体系,为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工程技术保障。

    1.1.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交叉与融合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强调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紧密联系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od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 与食品工程 (Food Engineering) 是密切相关 (Closely Related)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t) 的两个学科,它们共同构成了“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一大的学科领域。

    食品科学是食品工程的理论基础 (Food Science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Food Engineering):食品科学研究食品的组成 (Composition)结构 (Structure)性质 (Properties)变化规律 (Change Laws) 等,为食品工程提供基础理论 (Basic Theories)科学数据 (Scientific Data)。例如,了解食品的热物理性质,才能进行有效的热力杀菌工艺设计;掌握食品微生物的生长特性,才能制定合理的食品保藏方案。
    食品工程是食品科学的技术实现 (Food Engineering is the Technological Realization of Food Science):食品工程将食品科学的研究成果工程化 (Engineering)产业化 (Industrialization),开发加工技术 (Processing Technologies)设计加工设备 (Design Processing Equipment)优化生产过程 (Optimize Production Processes),将实验室的科学发现转化为大规模工业生产的现实。例如,食品化学研究发现维生素C易氧化分解,食品工程就开发出真空包装、气调包装等技术来减少维生素C的损失。

    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是理论与实践 (Theory and Practice) 的结合,是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 (Scientific Discovery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的统一。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相互促进作用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Food Science and Food Engineering)

    食品科学与食品工程之间是相互促进 (Mutually Promoting)共同发展 (Developing Together) 的关系。

    食品科学的发展推动食品工程的进步 (Development of Food Science Promotes the Progress of Food Engineering):食品科学的新发现 (New Discoveries)新理论 (New Theories)新方法 (New Methods),不断为食品工程提供新的技术思路 (Technical Ideas)创新方向 (Innovation Directions)。例如,食品科学对益生菌功能的研究,推动了益生菌发酵食品工程的发展;食品科学对纳米技术的研究,促进了纳米食品包装材料的开发。
    食品工程的实践需求驱动食品科学的研究深入 (Practical Needs of Food Engineering Drive the Deepening of Food Science Research):食品工程在生产实践 (Production Practice) 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Technical Problems)产业挑战 (Industrial Challenges),反过来又会驱动食品科学深入研究 (In-depth Research),寻找科学解决方案 (Scientific Solutions)。例如,食品工业对提高食品保鲜期、改善食品风味的需求,推动食品科学深入研究食品腐败机理、风味物质形成机制等。

    正是这种相互促进 (Mutual Promotion) 的关系,使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不断发展壮大,共同应对食品领域的各种挑战。

    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食品问题往往是复杂 (Complex)综合性 (Comprehensive) 的,需要多学科知识 (Multidisciplinary Knowledge)技术 (Technologies) 的协同应用才能有效解决。

    学科交叉促进创新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Promotes Innovation):食品科学与工程与生物学 (Biology)化学 (Chemistry)物理学 (Physics)数学 (Mathematics)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经济学 (Economics)管理学 (Management Science) 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产生新的学科增长点 (New Disciplinary Growth Points)技术突破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例如,食品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催生了智能食品加工、智能食品安全检测等新兴领域。
    学科融合解决复杂问题 (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Solves Complex Problems):食品安全、营养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食品问题,需要食品科学 (Food Science)食品工程 (Food Engineering)医学 (Medicine)环境科学 (Environmental Science)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 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共同合作,才能提出系统性 (Systematic)综合性 (Comprehensive) 的解决方案。例如,解决食品安全问题,需要食品科学家研究危害因素,食品工程师开发检测技术,食品法规专家制定监管政策,社会学家研究消费者行为等。

    因此,加强学科交叉融合 (Strengthen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全球食品挑战的关键所在。

    1.2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rend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回顾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历史,分析不同阶段的特点,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1.2.1 古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萌芽 (Ancient Origi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追溯古代食品加工和保藏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如发酵、腌制、干燥等。

    古代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的起源 (Origins of Ancient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Technologies)

    人类对食品的加工和保藏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 (Prehistoric Era)。为了生存和适应环境,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一些原始的食品加工和保藏技术 (Primitive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Technologies)。这些技术虽然简单,但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火的使用与烹饪 (Use of Fire and Cooking)用火烹饪 (Cooking with Fire) 是人类食物加工史上的重大革命 (Significant Revolution)。火的使用不仅使食物更易消化 (Easier to Digest)更安全 (Safer),而且改善了食物的风味 (Improved Food Flavor),扩大了食物的种类。烹饪可以看作是最早的食品加工方式。

    自然保藏法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reservation Methods):在没有现代保藏技术的情况下,古代人类主要依靠自然条件 (Natural Conditions) 进行食品保藏。

    ▮▮▮▮ⓐ 干燥 (Drying):利用阳光 (Sunlight)风力 (Wind) 晒干食物,降低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活性,是最古老、最常用的食品保藏方法之一。例如,肉干 (Dried Meat)鱼干 (Dried Fish)果干 (Dried Fruits)谷物 (Grains) 等。
    ▮▮▮▮ⓑ 冷藏 (Refrigeration):利用天然低温环境 (Natural Low-Temperature Environment),如洞穴 (Caves)冰雪 (Ice and Snow),来降低食物温度,减缓腐败速度。这是早期冷藏技术的雏形。
    ▮▮▮▮ⓒ 发酵 (Fermentation):利用微生物 (Microorganisms)代谢活动 (Metabolic Activities) 来加工和保藏食品。发酵食品 (Fermented Foods) 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 (Flavor)口感 (Texture),而且具有较长的保质期 (Shelf Life)。例如,酒 (Wine)醋 (Vinegar)酱油 (Soy Sauce)奶酪 (Cheese)酸奶 (Yogurt)泡菜 (Pickles) 等都是古代重要的发酵食品。
    ▮▮▮▮ⓓ 腌制 (Salting and Pickling):利用盐 (Salt)高渗透压 (High Osmotic Pressure)脱水作用 (Dehydration Effect),以及醋 (Vinegar)酸性 (Acidity) 来抑制微生物生长,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例如,腌肉 (Salted Meat)咸鱼 (Salted Fish)酱菜 (Pickled Vegetables) 等。
    ▮▮▮▮ⓔ 烟熏 (Smoking):利用烟雾 (Smoke) 中的防腐成分 (Preservative Components)(如酚类化合物)和干燥作用 (Drying Effect) 来保藏食品,并赋予食品特殊的风味 (Flavor)。例如,熏肉 (Smoked Meat)熏鱼 (Smoked Fish) 等。
    ▮▮▮▮ⓕ 糖渍 (Sugaring):利用糖 (Sugar)高渗透压 (High Osmotic Pressure)脱水作用 (Dehydration Effect) 来保藏水果等食品。例如,蜜饯 (Candied Fruits)果酱 (Jam) 等。

    古代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的发展 (Development of Ancient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 Technologies)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古代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经验积累与技术传承 (Accumulation of Experience and Technology Inheritance):古代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的进步主要基于经验积累 (Experience Accumulation)技术传承 (Technology Inheritance)。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摸索 (Explore)改进 (Improve)总结 (Summarize) 各种加工保藏方法,并将这些经验和技术代代相传。
    区域特色与文化影响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Influence):不同地区由于地理环境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气候条件 (Climatic Conditions)物产资源 (Natural Resources) 的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食品加工技术 (Local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饮食文化 (Food Culture)。例如,中国的发酵食品 (Fermented Foods) 文化、地中海地区的橄榄油 (Olive Oil)葡萄酒 (Wine) 文化等。
    技术进步与工具改进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ool Improvement):古代工具和设备的改进也推动了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例如,石磨 (Stone Mill) 的发明提高了谷物加工效率,陶瓷容器 (Ceramic Containers) 的使用促进了发酵食品的生产,金属器具 (Metal Utensils) 的应用扩大了烹饪和加工的范围。

    古代食品加工与保藏技术的萌芽和发展,是人类适应自然 (Adapting to Nature)改造自然 (Transforming Nature) 的智慧结晶,为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文化积淀 (Cultural Accumulation)

    1.2.2 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建立与发展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介绍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过程,以及在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推动下的发展历程。

    现代食品科学的建立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Food Science)

    现代食品科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 (Late 18th Century)19世纪 (19th Century)。这一时期,化学 (Chemistry)生物学 (Biology)物理学 (Physics) 等基础科学的快速发展,为食品科学的诞生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Scientific Theoretical Basis)

    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Chemistry in Food Science)

    ▮▮▮▮ⓐ 食品成分分析 (Food Composition Analysis)卡尔·威廉·舍勒 (Carl Wilhelm Scheele)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等化学家开始对食品的化学成分 (Chemical Components) 进行系统分析,如蛋白质 (Proteins)脂肪 (Fats)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矿物质 (Minerals) 等,奠定了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的基础。
    ▮▮▮▮ⓑ 食品营养学的兴起 (Rise of Food Nutrition)贾斯特斯·冯·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 等科学家研究了营养素 (Nutrients) 在人体内的作用,提出了三大营养素理论 (Theory of Three Major Nutrients)(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推动了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 的发展。
    ▮▮▮▮ⓒ 食品微生物学的诞生 (Birth of Food Microbiology)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微生物学研究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 彻底改变了人们对食品腐败 (Spoilage)发酵 (Fermentation) 的认识。他证明了微生物 (Microorganisms) 是导致食品腐败和发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巴氏杀菌法 (Pasteurization) 等食品保藏技术,开创了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建立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19世纪末 (Late 19th Century)20世纪初 (Early 20th Century),一些大学 (Universities)研究机构 (Research Institutions) 开始设立食品科学相关专业 (Food Science Related Majors)研究项目 (Research Projects),标志着食品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Independent Discipline) 正式建立。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C Berkeley) 等。

    现代食品工程的兴起 (Rise of Modern Food Engineering)

    现代食品工程的兴起与工业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 的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革命的推动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 带来了机械化生产 (Mechanized Production)规模化生产 (Large-scale Production) 的需求,促使人们开始将工程学原理 (Engineering Principles) 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
    机械工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 Food Processing)蒸汽机 (Steam Engine)内燃机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电动机 (Electric Motor) 等机械设备的出现,为食品加工提供了动力 (Power),各种食品加工机械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被发明和应用,如磨粉机 (Flour Mill)榨油机 (Oil Press)罐头生产线 (Canning Production Line) 等,提高了食品加工效率和生产能力。
    化学工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n Food Processing)化学工程 (Chemical Engineering) 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食品加工领域,用于优化食品加工过程 (Optimize Food Processing Processes)设计食品加工设备 (Design Food Processing Equipment)。例如,传热学 (Heat Transfer)流体力学 (Fluid Mechanics)质量传递 (Mass Transfer) 等原理被应用于食品的干燥 (Drying)浓缩 (Concentration)杀菌 (Sterilization) 等单元操作的设计和优化。

    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世纪 (20th Century) 以来,随着科技进步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社会发展 (Social Development),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科技进步的驱动 (Driving For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 的发展:基因工程 (Genetic Engineering)酶工程 (Enzyme Engineering)发酵工程 (Fermentation Engineering) 等生物技术的应用,为食品改良 (Improvement)创新 (Innovation)安全 (Safety) 提供了新的手段。例如,转基因食品、酶法食品加工、益生菌食品等。
    ▮▮▮▮ⓑ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的应用:计算机技术 (Computer Technology)自动化技术 (Automation Technology)互联网技术 (Internet Technology)大数据技术 (Big Data Technology)人工智能技术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了食品生产的智能化 (Intelligence)自动化 (Automation)信息化 (Informationization) 发展。例如,智能食品工厂、食品质量追溯系统、食品电商平台等。
    ▮▮▮▮ⓒ 新材料技术 (New Materials Technology) 的发展:新型食品包装材料 (New Food Packaging Materials) 的不断涌现,如可降解材料 (Biodegradable Materials)活性包装材料 (Active Packaging Materials)智能包装材料 (Intelligent Packaging Materials) 等,提高了食品包装的功能性 (Functionality)环保性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安全性 (Safety)
    ▮▮▮▮ⓓ 分析检测技术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的进步:色谱技术 (Chromatography)光谱技术 (Spectroscopy)质谱技术 (Mass Spectrometry)生物传感器技术 (Biosensor Technology) 等分析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食品成分分析 (Component Analysis)污染物检测 (Contaminant Detection)质量评价 (Quality Evaluation)精度 (Accuracy)灵敏度 (Sensitivity)效率 (Efficiency)

    社会发展的需求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 (Population Growth and Food Security):全球人口持续增长,对食品的产量 (Yield)供应 (Supply)安全 (Safety)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不断创新,提高食品生产效率,保障全球粮食安全。
    ▮▮▮▮ⓑ 健康意识的提升 (Improvement of Health Awareness):人们对健康饮食 (Healthy Diet)营养 (Nutrition) 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对食品的营养价值 (Nutritional Value)功能性 (Functionality)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开发营养强化食品 (Fortified Foods)功能食品 (Functional Foods)个性化营养 (Personalized Nutrition) 产品。
    ▮▮▮▮ⓒ 食品安全问题的凸显 (Prominence of Food Safety Issues)食品安全事件 (Food Safety Incidents) 频发,人们对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对食品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安全监管 (Safety Supervision)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加强食品安全技术研究,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
    ▮▮▮▮ⓓ 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Challenge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资源短缺 (Resource Scarcity)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等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食品生产需要走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道路,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研究绿色食品加工 (Green Food Processing)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生态食品 (Ecological Food) 生产技术。

    现代食品科学与工程在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内容,已成为一门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 (Relating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的重要学科。

    1.2.3 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Future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分析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健康需求、可持续发展等。

    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展望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将朝着以下几个主要趋势发展:

    更营养、更健康 (More Nutritious and Healthier)

    ▮▮▮▮ⓐ 个性化营养 (Personalized Nutrition):基于基因组学 (Genomics)代谢组学 (Metabolomics)肠道微生物组学 (Gut Microbiomics) 等技术,根据个体差异 (Individual Differences) 提供定制化 (Customized) 的营养方案和食品产品。
    ▮▮▮▮ⓑ 功能性食品 (Functional Foods):开发具有特定健康功能 (Specific Health Functions) 的食品,如益生菌食品 (Probiotic Foods)富含膳食纤维食品 (High-Fiber Foods)富含抗氧化物质食品 (Antioxidant-Rich Foods) 等,满足人们对健康的更高需求。
    ▮▮▮▮ⓒ 新型营养素与食物成分 (Novel Nutrients and Food Components):深入研究新型营养素 (Novel Nutrients)食物成分 (Food Components)(如植物化学物、生物活性肽等)的生理功能 (Physiological Functions)健康益处 (Health Benefits),开发新型营养健康食品。

    更安全、更放心 (Safer and More Reliable)

    ▮▮▮▮ⓐ 快速检测与预警 (Rapid Detection and Early Warning):发展高灵敏度 (High Sensitivity)高特异性 (High Specificity)高通量 (High Throughput) 的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ies),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 (Food Safety Risk Early Warning Systems),实现食品安全事前预防 (Pre-event Prevention)及时控制 (Timely Control)
    ▮▮▮▮ⓑ 全程追溯与监管 (Whole-Chain Traceability and Supervision):建立从农田到餐桌 (Farm to Table)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s),实现食品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 (Traceability)透明化 (Transparency),加强食品安全监管 (Supervision)责任追究 (Accountability)
    ▮▮▮▮ⓒ 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 (Biocontrol and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Biocontrol Technologies)绿色防控技术 (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ies),减少化学农药 (Chemical Pesticides)兽药 (Veterinary Drugs) 的使用,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

    更智能、更高效 (More Intelligent and Efficient)

    ▮▮▮▮ⓐ 智能食品工厂 (Intelligent Food Factories):应用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机器人技术 (Robotics) 等技术,建设高度自动化 (Highly Automated)智能化 (Intelligent) 的食品工厂,提高生产效率 (Efficiency)质量 (Quality)柔性 (Flexibility)
    ▮▮▮▮ⓑ 数字化与信息化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利用数字孪生 (Digital Twin)大数据分析 (Big Data Analysis)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 等技术,实现食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建模 (Digital Modeling)优化 (Optimization)可视化管理 (Visualized Management)
    ▮▮▮▮ⓒ 精益生产与柔性制造 (Lean Production and Flexible Manufacturing):推行精益生产模式 (Lean Production Model)柔性制造系统 (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s),实现按需生产 (Production on Demand)定制化生产 (Customized Production)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Rapid Response to Market Changes)

    更可持续、更环保 (More Sustainabl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 绿色食品加工 (Green Food Processing):采用节能 (Energy-Saving)节水 (Water-Saving)减排 (Emission-Reduction)清洁生产技术 (Clean Production Technologies),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Resource Consumption)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食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Food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开发食品废弃物 (Food Waste)高值化利用技术 (High-Value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如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提取生物活性物质 (Extraction of Bioactive Substances)制备生物材料 (Preparation of Biomaterials) 等,实现循环经济 (Circular Economy)资源可持续利用 (Sustainable Resource Utilization)
    ▮▮▮▮ⓒ 新型食物来源 (New Food Sources):探索新型食物来源 (New Food Sources),如植物基食品 (Plant-Based Foods)藻类食品 (Algae Foods)昆虫食品 (Insect Foods)细胞农业 (Cellular Agriculture)(人造肉、细胞培养肉等),减少对传统畜牧业的依赖,降低环境影响。

    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面临的挑战 (Future Challenges Faced by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 (Glob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Food Security):如何应对持续增长的全球人口 (Continuously Growing Global Population) 的粮食需求,在耕地资源有限 (Limited Arable Land Resources)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的背景下,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仍然是严峻的挑战。
    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 (Resource Constraints and Environmental Pressures)水资源短缺 (Water Scarcity)能源危机 (Energy Crisis)土地退化 (Land Degradation)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实现食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减轻环境压力,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面临的重大挑战。
    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与个性化 (Diversific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of Consumer Demands):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多样化 (Diversified)个性化 (Personalized),对营养健康 (Nutrition and Health)安全 (Safety)风味 (Flavor)便捷性 (Convenience)文化内涵 (Cultural Connotation) 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不断变化 (Constantly Changing) 的消费者需求,是食品工业面临的挑战。
    新技术的伦理与社会影响 (Ethics and Social Impact of New Technologies)基因编辑 (Gene Editing)合成生物学 (Synthetic Biology)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等新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可能带来伦理 (Ethical)安全 (Safety)社会 (Social) 方面的问题,如何负责任地 (Responsibly) 发展和应用这些新技术,需要深入思考和有效监管。
    国际竞争与合作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全球食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摩擦 (International Trade Frictions) 增多,如何在全球化 (Globalization) 背景下,加强国际合作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共同应对全球食品挑战,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全球食品科技界、产业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基础研究 (Basic Research),推动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完善法规标准 (Laws and Regulations),促进国际合作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共同构建更营养 (More Nutritious)更安全 (Safer)更可持续 (More Sustainable) 的未来食品体系。

    1.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重要性与应用 (Importance and Applications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强调食品科学与工程在保障食品供应、提高食品质量、促进健康饮食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列举实际应用案例。

    1.3.1 食品安全与营养保障 (Food Safety and Nutritional Security)

    论述食品科学与工程在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营养价值,满足人类营养需求方面的作用。

    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Assurance)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是指食品无毒 (Non-toxic)无害 (Harmless),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Expected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 (Acute)亚急性 (Subacute) 或者慢性危害 (Chronic Harm)。食品安全是最基本 (Most Basic) 的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 (Social Stability)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的重要保障。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Ensuring People's Physical Health):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Physical Health of the People)生命安全 (Life Safety)。不安全的食品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Diseases),甚至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s)癌症 (Cancer)。保障食品安全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首要任务 (Primary Task)
    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Public Order)重大食品安全事件 (Major Food Safety Incidents) 容易引发社会恐慌 (Social Panic)公众信任危机 (Public Trust Crisis),甚至导致社会动荡 (Social Unrest)。保障食品安全是维护社会稳定 (Social Stability)公共秩序 (Public Order) 的重要基础。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Promot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Food Industry) 的基石。不安全的食品会损害消费者信心 (Consumer Confidence),影响市场 (Market) 销售,阻碍食品产业 (Food Industry) 的发展。保障食品安全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的重要因素。
    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Enhancing National Imag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食品安全水平是国家形象 (National Image)国际竞争力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的重要体现。食品安全信誉良好 (Good Food Safety Reputation) 的国家,更容易赢得国际市场 (International Market)消费者 (Consumers) 的信任和青睐。保障食品安全是提升国家形象 (Enhancing National Image)国际竞争力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的重要途径。

    食品科学与工程在食品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Rol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Food Safety Assurance)

    食品科学与工程在食品安全保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Crucial) 的作用,从源头控制 (Source Control)过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终端检测 (Terminal Detection),贯穿食品生产全过程。

    食品危害因素识别与控制 (Food Hazard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食品科学研究各种生物性 (Biological)化学性 (Chemical)物理性 (Physical) 食品危害因素的来源 (Sources)特性 (Characteristics)危害机理 (Hazard Mechanisms)控制方法 (Control Methods),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食品微生物学研究致病菌 (Pathogenic Bacteria) 的生长繁殖规律和控制技术 (Control Technologies),食品毒理学研究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s)兽药残留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重金属 (Heavy Metals) 等化学污染物的毒性 (Toxicity)限量标准 (Limit Standards)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开发与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Processing Technologies):食品工程开发各种高效 (Efficient)安全 (Safe) 的食品加工技术,去除 (Removal)减少 (Reduction)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 (Hazard Factors),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Safety)。例如,杀菌技术 (Sterilization Technologies)(热力杀菌、辐照杀菌、高压杀菌等)用于杀灭食品中的致病菌 (Pathogenic Bacteria)脱毒技术 (Detoxification Technologies) 用于去除食品中的毒素 (Toxins)净化技术 (Purification Technologies) 用于去除食品中的污染物 (Pollutants)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与应用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ies):食品科学与工程研发各种快速 (Rapid)灵敏 (Sensitive)准确 (Accurate)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Food Safety Detection Technologies),用于监测 (Monitoring)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 (Hazard Factors)评估 (Evaluation) 食品的安全风险 (Safety Risks),为食品安全监管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提供技术支撑。例如,免疫学检测技术 (Immun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ELISA、免疫层析等)、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Molecular Biological Detection Technologies)(PCR、基因芯片等)、光谱分析技术 (Spectroscopic Analysis Technologies)(荧光光谱、拉曼光谱等)、生物传感器技术 (Biosensor Technologies) 等。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运行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食品生产企业 (Food Production Enterprises)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Departments) 提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例如,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CCP) 体系、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22000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等,帮助企业建立完善 (完善) 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化 (Systematic)规范化 (Standardized) 的食品安全管理。

    食品营养保障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Nutritional Security)

    营养安全 (Nutritional Security) 是指所有人 (Everyone) 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充足 (Sufficient)安全 (Safe)有营养 (Nutritious) 的食物,以满足其膳食需要 (Dietary Needs)食物偏好 (Food Preferences),从而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 (Active and Healthy Life)。营养安全是人类健康 (Human Health)全面发展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的重要基石。

    促进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 (Promoting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充足 (Sufficient)均衡 (Balanced) 的营养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智力发展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的必要条件。营养不良 (Malnutrition) 会导致生长迟缓 (Growth Retardation)智力低下 (Intellectual Disability),影响终身健康 (Lifelong Health)发展潜力 (Development Potential)
    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 (Enhancing Immunity and Preventing Diseases)营养素 (Nutrients) 在维持免疫系统 (Immune System) 功能、预防疾病 (Disease Prevention)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营养缺乏 (Nutrient Deficiency) 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Decreased Immunity),增加感染性疾病 (Infectious Diseases)慢性疾病 (Chronic Diseases) 的风险。
    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生活质量 (Improving Labor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of Life)良好 (Good) 的营养状况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Labor Productivity),改善精神状态 (Mental State),提升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营养不良 (Malnutrition) 会导致疲劳 (Fatigue)虚弱 (Weakness),降低工作效率 (Work Efficiency)生活幸福感 (Life Happiness)
    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Promoting Social Equ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营养安全是社会公平 (Social Equity) 的重要体现。保障弱势群体 (Vulnerable Groups) 的营养安全,减少营养不均等 (Nutritional Inequality),是促进社会公平 (Social Equity)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的重要内容。

    食品科学与工程在营养保障中的作用 (Rol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 Nutritional Security)

    食品科学与工程在营养保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Key Role),从膳食营养研究 (Dietary Nutrition Research)营养食品开发 (Nutritional Food Development)营养改善计划实施 (Nutritional Improvement Program Implementation),全方位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

    膳食营养需求与膳食指南研究 (Research on Dietary Nutritional Needs and Dietary Guidelines):食品科学研究不同人群的膳食营养需求 (Dietary Nutritional Needs),制定膳食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为膳食指南 (Dietary Guidelines) 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食品营养学研究各种食物 (Foods)营养成分 (Nutritional Components)营养价值 (Nutritional Value),指导居民合理膳食 (Rational Diet)平衡膳食 (Balanced Diet)
    营养强化食品与功能食品开发 (Development of Fortified Foods and Functional Foods):食品工程开发营养强化食品 (Fortified Foods),在普通食品中添加 (Addition) 人体必需营养素 (Essential Nutrients)弥补 (Compensate) 人群普遍缺乏 (Commonly Deficient) 的营养素,改善 (Improve) 人群营养状况 (Nutritional Status)。例如,碘盐 (Iodized Salt)铁强化酱油 (Iron-Fortified Soy Sauce)维生素D强化牛奶 (Vitamin D-Fortified Milk) 等。食品科学与工程还开发功能食品 (Functional Foods)突出 (Highlight) 食品的营养功能 (Nutritional Functions)健康益处 (Health Benefits),满足人们对健康 (Health) 的更高需求。例如,益生菌酸奶 (Probiotic Yogurt)高膳食纤维饼干 (High-Dietary Fiber Biscuits)富含Omega-3脂肪酸食用油 (Omega-3 Fatty Acid-Rich Edible Oil) 等。
    改善食品营养品质与加工技术 (Improving Food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食品科学研究如何保留 (Retain)提高 (Improve) 食品在加工 (Processing)贮藏 (Storage)烹饪 (Cooking) 过程中的营养价值 (Nutritional Value)减少 (Reduce) 营养素的损失 (Losses)。食品工程开发营养保全型加工技术 (Nutrient-Preserving Processing Technologies),如低温加工 (Low-Temperature Processing)非热加工 (Non-thermal Processing)快速加工 (Rapid Processing) 等,最大限度 (Maximize) 地保留食品中的营养成分 (Nutritional Components)
    特殊人群营养支持与膳食指导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Dietary Guidance for Specific Populations):食品科学与工程针对婴幼儿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孕妇 (Pregnant Women)乳母 (Lactating Mothers)老年人 (Elderly People)病人 (Patients)特殊人群 (Specific Populations)营养需求 (Nutritional Needs),开发特殊膳食用食品 (Foods for Special Dietary Uses),提供个性化 (Personalized)营养支持 (Nutritional Support)膳食指导 (Dietary Guidance),满足不同人群 (Different Populations)营养需求 (Nutritional Needs)。例如,婴幼儿配方奶粉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孕妇营养补充剂 (Pregnant Women's Nutritional Supplements)老年人营养餐 (Elderly People's Nutritional Meals)糖尿病患者专用食品 (Foods for Diabetic Patients) 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在食品安全和营养保障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 (Irreplaceable) 的作用,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Ensuring People's Health)提高国民素质 (Improving National Quality)建设健康中国 (Building a Healthy China) 的重要支撑。

    1.3.2 食品产业创新与经济发展 (Food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探讨食品科学与工程如何推动食品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食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Status of Food Industry in National Economy)

    食品产业 (Food Industry) 是国民经济 (National Economy) 的支柱产业 (Pillar Industry)基础产业 (Basic Industry),是关系国计民生 (Relating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的重要产业。

    保障国民食物供给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upply):食品产业是食物生产 (Food Production)加工 (Processing)分配 (Distribution) 的主体,承担着保障国民食物供给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upply) 的重要任务。充足 (Sufficient)稳定 (Stable) 的食物供给是社会稳定 (Social Stability)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 的前提。
    促进农业和相关产业发展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elated Industries):食品产业是农业 (Agriculture)下游产业 (Downstream Industry),也是包装 (Packaging)机械 (Machinery)化工 (Chemical Industry)物流 (Logistics) 等相关产业的上游产业 (Upstream Industry)。食品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 (Drive) 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Development),形成产业链 (Industrial Chain),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发展 (Increasing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食品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Labor-Intensive Industry),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吸纳 (Absorb) 农村剩余劳动力 (Surplus Labor Force),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Meeting People's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随着经济发展 (Economic Development)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不仅是吃饱 (Eating Enough),更要吃好 (Eating Well)吃得健康 (Eating Healthy)吃得安全 (Eating Safely)吃得方便 (Eating Conveniently)吃得有文化 (Eating Culturally)。食品产业需要不断创新 (Innovation)升级 (Upgrading),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Promoting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食品产业是经济增长 (Economic Growth) 的重要引擎。高质量 (High-Quality) 的食品产业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Economic Benefits)社会效益 (Social Benefits)环境效益 (Environmental Benefits),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食品科学与工程推动食品产业技术创新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mot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Food Industry)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食品产业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源泉 (Source)动力 (Driving Force)

    新产品研发与创新 (New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食品科学与工程为食品产业提供新产品研发 (New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理论基础 (Theoretical Basis)技术支撑 (Technical Support)。例如,新型功能食品 (New Functional Foods)植物基肉类替代品 (Plant-Based Meat Substitutes)方便即食食品 (Ready-to-Eat Foods)个性化营养食品 (Personalized Nutrition Foods) 等新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创新成果。
    新工艺开发与应用 (New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食品工程开发高效 (Efficient)节能 (Energy-Saving)环保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食品加工新工艺 (New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提高 (Improve) 食品生产效率 (Efficiency)质量 (Quality)安全性 (Safety)。例如,超高压加工技术 (Ultra-High Pressure Processing)脉冲电场加工技术 (Pulsed Electric Field Processing)微波加热技术 (Microwave Heating Technology)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挤压膨化技术 (Extrusion Puffing Technology)发酵技术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等新工艺的应用,推动了食品产业的技术升级 (Technological Upgrading)
    新装备设计与制造 (New Equipmen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食品工程设计先进 (Advanced)智能 (Intelligent)食品加工新装备 (New Food Processing Equipment)提高 (Improve) 食品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Automation Level)智能化水平 (Intelligent Level)。例如,自动化生产线 (Automated Production Lines)智能化控制系统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s)机器人 (Robots)传感器 (Sensors)在线检测设备 (On-line Detection Equipment) 等新装备的应用,推动了食品产业的装备升级 (Equipment Upgrading)
    传统食品产业升级改造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Food Industry):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传统食品产业 (Traditional Food Industry)升级改造 (Upgrading and Transformation) 提供技术方案 (Technical Solutions)智力支持 (Intellectual Support)。例如,传统发酵食品 (Traditional Fermented Foods)标准化生产 (Standardized Production)工业化生产 (Industrialized Production)现代化改造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传统肉制品 (Traditional Meat Products)品质提升 (Quality Improvement)风味改善 (Flavor Enhancement)传统粮油加工 (Traditional Grain and Oil Processing)节能降耗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绿色生产 (Green Production),都需要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创新技术支撑。

    食品产业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Food Industry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食品产业升级 (Food Industry Upgrading) 是指食品产业从低端 (Low-End)高端 (High-End)、从粗放型 (Extensive)集约型 (Intensive)、从资源消耗型 (Resource-Consuming)资源节约型 (Resource-Saving)、从环境污染型 (Environmentally Polluting)环境友好型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转变 (Transformation)提升 (Improvement)。食品科学与工程是推动食品产业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的核心力量 (Core Force)

    提高食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Increasing Food Added Value and Economic Benefits):通过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产品创新 (Product Innovation),开发高附加值 (High Added Value) 的食品产品,如功能食品 (Functional Foods)营养保健食品 (Nutritional Health Foods)方便快捷食品 (Convenient and Quick Foods)特色风味食品 (Specialty Flavored Foods)有机食品 (Organic Foods)绿色食品 (Green Foods) 等,提高 (Improve) 食品产业的经济效益 (Economic Benefits)盈利能力 (Profitability)
    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信心 (Improving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Level and Enhancing Consumer Confidence):应用先进 (Advanced) 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Control Technologies)检测技术 (Detection Technologies)建立 (Establish) 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提高 (Improve) 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 (Enhance) 消费者对国产食品 (Domestic Foods)信心 (Confidence)促进 (Promote) 国内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Healthy Development)
    促进食品产业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 and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推广绿色食品加工技术 (Green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清洁生产技术 (Clean Production Technologies)循环经济模式 (Circular Economy Model)减少 (Reduce) 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 (Resource Consumption)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实现 (Achieve) 食品产业的绿色发展 (Green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促进 (Promote) 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增强食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市场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Food Industry and Expanding International Market):通过技术创新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管理创新 (Management Innovation)品牌建设 (Brand Building)提高 (Improve) 食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拓展 (Expand) 国际市场,增加 (Increase) 食品出口 (Exports)提升 (Enhance) 国家对外贸易 (Foreign Trade) 水平,促进 (Promote) 全球经济繁荣 (Economic Prosperity)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推动食品产业创新发展 (Innovative Development)转型升级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核心驱动力 (Core Driving Force),是实现 (Achieve)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High-Quality Development)建设 (Build) 食品强国的关键支撑 (Key Support)

    1.3.3 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社会责任与伦理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thic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强调食品科技工作者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伦理义务。

    食品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Food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食品科技工作者 (Food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是指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教育 (Education)产业 (Industry) 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食品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Importa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保障食品安全 (Ensuring Food Safety):食品科技工作者的首要社会责任是保障食品安全 (Ensuring Food Safety)。他们需要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 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Control Technologies)检测技术 (Detection Technologies)消除 (Eliminate)降低 (Reduce) 食品中的危害因素 (Hazard Factors)确保 (Ensure) 食品从农田到餐桌 (Farm to Table) 的全过程安全可靠,保障 (Guarantee)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Life Safety)身体健康 (Physical Health)
    提升食品营养 (Improving Food Nutrition):食品科技工作者有责任提升食品营养 (Improving Food Nutrition)改善 (Improve) 人群营养状况 (Nutritional Status)。他们需要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 营养强化技术 (Nutrient Fortification Technologies)功能食品开发技术 (Functional Foo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膳食营养指导 (Dietary Nutrition Guidance)生产 (Produce) 更多营养丰富 (Nutrient-Rich)健康有益 (Health-Beneficial) 的食品,满足 (Meet) 人们对健康饮食 (Healthy Diet) 的需求。
    推动产业创新 (Promot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食品科技工作者需要推动食品产业创新 (Promoting Food Industry Innovation)引领 (Lead) 食品产业技术进步 (Technological Progress)产业升级 (Industrial Upgrading)。他们需要开展 (Carry out) 前沿科学研究 (Cutting-edge Scientific Research)开发 (Develop) 颠覆性技术 (Disruptive Technologies)培养 (Cultivate) 创新人才 (Innovative Talents)为 (Provide) 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提供科技支撑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促进可持续发展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食品科技工作者有责任促进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od Industry)应对 (Address) 全球资源约束 (Resource Constraints)环境污染 (Environmental Pollution)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等挑战。他们需要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 绿色食品加工技术 (Green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清洁生产技术 (Clean Production Technologies)循环经济模式 (Circular Economy Model)新型食物来源 (New Food Sources)实现 (Achieve) 食品产业的资源节约 (Resource Saving)环境友好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传播科学知识 (Dissemina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食品科技工作者有义务传播食品科学知识 (Disseminating Food Science Knowledge)提高 (Improve) 公众科学素养 (Scientific Literacy)食品安全意识 (Food Safety Awareness)。他们需要通过 (Through) 科普讲座 (Popular Science Lectures)科普文章 (Popular Science Articles)媒体宣传 (Media Publicity)教育培训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 (Popularize to the Public) 食品科学知识,引导 (Guide) 公众科学理性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地认识食品、选择食品和消费食品。

    食品科技伦理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食品科技伦理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是指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 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 (Moral Norms)价值准则 (Value Principles)。食品科技伦理是指导 (Guidance) 食品科技健康发展 (Healthy Development) 的重要保障。

    诚实守信与科学诚信 (Honesty and Trustworthiness and Scientific Integrity):食品科技工作者应诚实守信 (Honest and Trustworthy)遵守 (Comply with) 科学研究规范 (Research Norms)学术道德 (Academic Ethics)坚守 (Adhere to) 科学诚信 (Scientific Integrity)杜绝 (Eliminate) 学术不端行为 (Academic Misconduct)保证 (Ensure) 科研数据的真实性 (Authenticity)可靠性 (Reliability)可重复性 (Reproducibility)维护 (Maintain) 科学的纯洁性 (Purity)公信力 (Credibility)
    客观公正与实事求是 (Objectivity and Fairness and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食品科技工作者应客观公正 (Objective and Fair) 地进行科学研究 (Research)技术评价 (Technology Evaluation)坚持 (Adhere to) 实事求是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的科学精神 (Spirit)尊重 (Respect) 科学规律 (Laws)避免 (Avoid) 主观偏见 (Prejudice)利益 (Interests) 干扰,确保 (Ensure) 科研结论 (Conclusions)科学性 (Scientificality)客观性 (Objectivity)
    尊重生命与保障健康 (Respect for Life and Health Protection):食品科技工作者应尊重生命 (Respect for Life)珍视 (Treasure) 人类健康 (Health)将 (Place)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Life Safety)身体健康 (Physical Health) 放在首位 (First Place)。在食品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 新技术、新产品时,必须进行严格 (Strict)安全性评估 (Safety Assessment)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确保 (Ensure) 食品安全可靠 (Safe and Reliable)不损害 (Not Harm) 人体健康。
    公平普惠与社会责任 (Equity and Inclusive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食品科技创新成果应公平普惠 (Equitable and Inclusive) 地服务于全社会 (Whole Society)惠及 (Benefit) 广大人民群众,尤其要 (Especially Need to) 关注弱势群体 (Vulnerable Groups)利益 (Interests)需求 (Needs)。食品科技工作者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Actively Assume Social Responsibility)参与 (Participate in) 公益事业 (Public Welfare Undertakings)推动 (Promote) 食品科技成果转化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知识普及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为 (Contribute to) 解决贫困 (Poverty)饥饿 (Hunger)营养不良 (Malnutrition) 等全球性问题贡献力量。
    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食品科技工作者应树立 (Establish) 环境友好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理念 (Concept),在食品研究 (Research)开发 (Development)应用 (Application) 过程中,注重 (Focus on) 资源节约 (Saving) 和环境保护 (Protection)减少 (Reduce) 能源消耗 (Consumption) 和污染排放 (Emission)推广 (Promote) 绿色食品加工技术 (Green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ies)循环经济模式 (Circular Economy Model)为 (Contribute to) 建设美丽中国 (Beautiful China)构建 (Build)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贡献力量。

    食品科技伦理是食品科技创新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指南针 (Compass)安全阀 (Safety Valve),只有坚守 (Adhering to) 伦理底线 (Bottom Line)遵循 (Following) 伦理规范 (Norms),才能确保 (Ensure) 食品科技健康发展 (Healthy Development)造福 (Benefit) 人类社会。

    2.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本章系统阐述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在食品加工、贮藏和消费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理解食品的品质特性和加工原理提供化学基础。

    2.1 食品中的水 (Water in Food)

    本节介绍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性质和作用,以及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的概念及其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2.1.1 水的结构与性质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Water)

    水 (\(H_2O\)) 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合物之一,也是食品的主要成分。理解水的结构和性质对于食品科学至关重要,因为它深刻影响着食品的物理状态、化学反应、微生物生长以及感官特性。

    水的分子结构

    ▮▮▮▮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通过共价键连接而成的。氧原子比氢原子具有更强的吸引电子的能力,导致氧原子略带负电荷 (\(\delta^-\)),氢原子略带正电荷 (\(\delta^+\))。这种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水分子成为极性分子。

    氢键

    ▮▮▮▮由于水分子的极性,水分子之间以及水分子与其他极性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氢键是一种较弱的分子间作用力,但由于数量众多,对水的性质产生了显著影响。

    ▮▮▮▮氢键的形成是由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带有正电荷)与另一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带有负电荷)之间的静电吸引力。氢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每个水分子平均可以与周围的 3.4 个水分子形成氢键,在冰中则可以形成 4 个氢键,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水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

    ▮▮▮▮由于氢键的存在,水表现出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对食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 高沸点和高熔点:相比于分子量相近的其他化合物,水具有异常高的沸点 (\(100^\circ C\)) 和熔点 (\(0^\circ C\))。这是因为氢键需要较多的能量才能断裂,使得水从液态变为气态或固态需要更高的温度。

    ▮▮▮▮ⓑ 高比热容:水具有很高的比热容(\(4.186 \, kJ/(kg \cdot K)\))。这意味着水可以吸收大量的热而温度变化不大,这有助于食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减缓温度波动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 高汽化热:水具有很高的汽化热(\(2260 \, kJ/kg\))。蒸发 1 克水需要吸收大量的热,这使得蒸发冷却成为一种有效的降温方式,例如食品的真空冷却和冷冻干燥等技术都利用了水的汽化热。

    ▮▮▮▮ⓓ 高表面张力: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使得水具有较高的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是指液体表面收缩的趋势,使得液体表面积尽可能小。水的表面张力影响食品的润湿性、乳化性和起泡性。

    ▮▮▮▮ⓔ 密度反常:水的密度在 \(4^\circ C\) 时达到最大值,低于或高于 \(4^\circ C\) 时密度都会降低。这种密度反常现象对水生生物的生存以及食品的冷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冰的密度比液态水小,因此冰会漂浮在水面上,这有助于水生生物在寒冷冬季在水底生存。在食品冷冻过程中,水的密度变化会影响冷冻速率和冰晶的形成。

    ▮▮▮▮ⓕ 良好的溶剂:水是一种良好的极性溶剂,可以溶解许多极性或离子型化合物,如盐、糖、酸、碱、维生素和某些蛋白质等。这使得水成为食品中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也使得食品具有复杂的化学组成。

    ▮▮▮▮ⓖ 参与化学反应:水不仅是溶剂,也直接参与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如水解反应、水合反应等。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水参与的化学反应会影响食品的品质和稳定性。例如,水解反应会导致多糖分解成单糖,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脂类水解成脂肪酸和甘油。

    2.1.2 食品中水的存在形式 (Forms of Water in Food)

    食品中的水并非以纯水的形式存在,而是与食品中的其他组分相互作用,以不同的状态存在。根据水分子与食品基质结合的程度,食品中的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结合水 (Bound Water)

    ▮▮▮▮结合水是指与食品基质中的亲水性组分(如蛋白质、多糖、盐类等)通过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强力结合的水。结合水的特点包括:

    ▮▮▮▮ⓐ 难以去除:结合水不易被机械方法去除,如压榨、离心等,也很难通过加热或冷冻去除。

    ▮▮▮▮ⓑ 不易冻结:结合水由于受到强力的束缚,其冰点显著降低,在普通冷冻条件下难以结冰,即使结冰,形成的冰晶也较小。

    ▮▮▮▮ⓒ 流动性差:结合水的流动性大大降低,甚至接近固态,难以作为溶剂参与化学反应。

    ▮▮▮▮ⓓ 蒸发热高:由于需要克服较强的结合力,结合水的蒸发热比自由水高。

    ▮▮▮▮ⓔ 密度较大:结合水的密度通常比自由水大。

    ▮▮▮▮结合水对食品的质地、稳定性以及化学反应速率影响显著。例如,结合水含量高的食品,质地通常较为紧密,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和微生物生长。

    自由水 (Free Water)

    ▮▮▮▮自由水是指以物理吸附或毛细管凝聚等较弱力存在于食品组织间隙或细胞间隙中的水。自由水的特点与纯水相似:

    ▮▮▮▮ⓐ 易于去除:自由水容易通过机械方法(如压榨、离心)或物理方法(如蒸发、干燥)去除。

    ▮▮▮▮ⓑ 容易冻结:自由水在冰点附近容易结冰,形成较大的冰晶。

    ▮▮▮▮ⓒ 流动性好:自由水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作为良好的溶剂,参与食品中的各种化学反应,也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 蒸发热低:自由水的蒸发热与纯水接近。

    ▮▮▮▮ⓔ 密度与纯水相近:自由水的密度与纯水相近。

    ▮▮▮▮自由水是食品中微生物生长和酶促反应的主要介质,也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降低食品中自由水的含量,是食品保藏的重要手段之一。

    结构水 (Structural Water)

    ▮▮▮▮结构水是指以更弱的力,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等方式与食品大分子(如蛋白质、多糖等)结合的水。结构水通常位于食品大分子的内部或表面,对维持食品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结构水的性质介于结合水和自由水之间,其结合力比结合水弱,但比自由水强。结构水的含量相对较少,但对食品的质地、稳定性和功能性质有一定影响。

    吸附水 (Adsorbed Water)

    ▮▮▮▮吸附水是指通过范德华力等弱力吸附在食品表面或毛细管壁上的水。吸附水通常以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的形式存在,其性质与自由水相似,但受基质的影响,其蒸气压略低于同温度下的纯水蒸气压。

    ▮▮▮▮吸附水是食品与环境之间水分交换的媒介,影响食品的吸湿性和脱湿性。在食品干燥和贮藏过程中,吸附水的含量变化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2.1.3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与食品稳定性 (Water Activity and Food Stability)

    水分活度 (\(a_w\)) 是衡量食品中水分被微生物利用和参与化学反应的有效程度的指标,是食品稳定性的重要参数。

    水分活度的定义

    ▮▮▮▮水分活度 (\(a_w\)) 定义为食品中水的蒸气压 (\(P\)) 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P_0\)) 之比:

    \[ a_w = \frac{P}{P_0} \]

    ▮▮▮▮水分活度是一个介于 0 和 1 之间的无量纲数值。纯水的 \(a_w\) 为 1,完全干燥的食品 \(a_w\) 接近于 0。水分活度反映了食品中水的“自由”程度,\(a_w\) 值越高,食品中自由水含量越高,微生物越容易利用,化学反应也越容易发生,食品越容易腐败变质。

    水分活度与微生物生长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水分活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对水分活度的要求不同:

    ▮▮▮▮ⓐ 细菌 (Bacteria):大多数细菌需要较高的水分活度才能生长,一般最低 \(a_w\) 为 0.90 左右。一些耐旱细菌可以在 \(a_w\) 为 0.85 左右的条件下生长,但致病菌通常需要 \(a_w\) > 0.95 才能良好生长。

    ▮▮▮▮ⓑ 酵母菌 (Yeasts):酵母菌的耐旱性比细菌强,大多数酵母菌可以在 \(a_w\) 为 0.85 左右的条件下生长,一些耐旱酵母菌甚至可以在 \(a_w\) 为 0.65 左右的条件下生长。

    ▮▮▮▮ⓒ 霉菌 (Molds):霉菌的耐旱性最强,大多数霉菌可以在 \(a_w\) 为 0.80 左右的条件下生长,一些耐旱霉菌甚至可以在 \(a_w\) 为 0.60 左右的条件下生长。

    ▮▮▮▮通过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例如,干燥食品、浓缩食品、高糖食品、高盐食品等都是通过降低水分活度来实现保藏目的的。

    水分活度与酶活性

    ▮▮▮▮酶是生物催化剂,酶的活性也受到水分活度的影响。酶促反应通常需要在一定的水分活度范围内才能进行。在低水分活度条件下,酶活性受到抑制,甚至完全丧失活性。

    ▮▮▮▮水分活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复杂的,不同的酶对水分活度的响应不同。一般来说,酶活性在水分活度为 0.6-0.8 时达到最大值,过高或过低的水分活度都会降低酶活性。

    ▮▮▮▮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水分活度来调节酶的活性,达到改善食品品质或延长保质期的目的。例如,在水果蔬菜的保鲜过程中,可以通过降低水分活度来抑制酶促褐变,保持食品的色泽和风味。

    水分活度与化学反应

    ▮▮▮▮水分活度也影响食品中的化学反应速率。许多化学反应,如脂类氧化、美拉德反应、维生素降解等,都需要水作为反应介质或反应物。

    ▮▮▮▮在低水分活度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通常会降低。然而,对于某些反应,如脂类氧化,在中间水分活度范围内(\(a_w\) = 0.2-0.4)反应速率可能达到最大值,这被称为“水分活度中间效应”。这是因为在低水分活度下,酶活性受到抑制,但脂类氧化反应仍然可以进行,且自由基扩散速率可能增加。

    ▮▮▮▮在食品贮藏过程中,需要根据食品的特性和主要的腐败变质机制,控制水分活度,以获得最佳的保藏效果。

    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

    ▮▮▮▮水分活度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蒸气压法:直接测量食品样品在平衡状态下的蒸气压,然后根据定义计算水分活度。常用的仪器有蒸气压水分活度仪。

    ▮▮▮▮ⓑ 相对湿度法:将食品样品置于密闭容器中,待样品与容器内的空气达到平衡后,测量容器内的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RH)。水分活度近似等于平衡相对湿度除以 100:

    \[ a_w \approx \frac{RH}{100} \]

    ▮▮▮▮常用的仪器有露点水分活度仪和湿度传感器水分活度仪。

    ▮▮▮▮ⓒ 渗透压法:利用渗透压原理测定水分活度。将食品样品置于不同浓度的盐溶液或糖溶液中,观察样品是否吸水或失水,从而推断样品的水分活度。

    ▮▮▮▮选择合适的水分活度测定方法需要考虑食品的类型、水分活度范围和精度要求。

    2.2 食品中的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in Food)

    本节详细介绍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其在食品加工和人体营养中的作用。碳水化合物是食品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也是构成食品质地和风味的重要组分。

    2.2.1 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Monosaccharides, Oligosaccharides, and Polysaccharides)

    碳水化合物根据其结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

    单糖 (Monosaccharides)

    ▮▮▮▮单糖是结构最简单的碳水化合物,不能再水解成更小的分子。常见的单糖包括:

    ▮▮▮▮ⓐ 葡萄糖 (Glucose):也称为葡糖或玉米糖,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分布的单糖,也是生物体内的主要能量来源。葡萄糖广泛存在于水果、蜂蜜、玉米糖浆等食品中。

    ▮▮▮▮ⓑ 果糖 (Fructose):也称为levulose 或水果糖,是天然界中最甜的糖,甜度约为蔗糖的 1.1-1.8 倍。果糖主要存在于水果、蜂蜜和某些蔬菜中。

    ▮▮▮▮ⓒ 半乳糖 (Galactose):半乳糖通常不以游离形式存在,而是乳糖的组成成分之一。半乳糖的甜度较低,约为蔗糖的 0.3 倍。

    ▮▮▮▮ⓓ 核糖 (Ribose) 和脱氧核糖 (Deoxyribose):五碳糖,是核酸 (Nucleic Acid)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蛋白质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单糖通常是白色结晶固体,易溶于水,具有甜味,能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

    低聚糖 (Oligosaccharides)

    ▮▮▮▮低聚糖是由 2-10 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碳水化合物。常见的低聚糖包括:

    ▮▮▮▮ⓐ 蔗糖 (Sucrose):由 1 个葡萄糖分子和 1 个果糖分子通过 \(\alpha, \beta-1,2-\) 糖苷键连接而成,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糖,主要来源于甘蔗和甜菜。蔗糖的甜度适中,易溶于水,能发生焦糖化反应和转化反应。

    ▮▮▮▮ⓑ 乳糖 (Lactose):由 1 个葡萄糖分子和 1 个半乳糖分子通过 \(\beta-1,4-\) 糖苷键连接而成,主要存在于乳和乳制品中。乳糖的甜度较低,约为蔗糖的 0.16 倍,溶解度较差,不易被人体直接吸收,需要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

    ▮▮▮▮ⓒ 麦芽糖 (Maltose):由 2 个葡萄糖分子通过 \(\alpha-1,4-\) 糖苷键连接而成,是淀粉水解的中间产物,主要存在于麦芽、啤酒和某些淀粉糖浆中。麦芽糖的甜度约为蔗糖的 0.3 倍,易溶于水,能发生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

    ▮▮▮▮ⓓ 寡果糖 (Fructooligosaccharides, FOS):是由 2-60 个果糖分子通过 \(\beta-1,2-\)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糖,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具有益生元 (Prebiotics) 作用,可以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寡果糖主要来源于菊苣、洋葱、大蒜等植物,也可以通过酶法合成。

    ▮▮▮▮ⓔ 低聚半乳糖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GOS):是由 2-10 个半乳糖分子通过 \(\beta-1,4-\) 或 \(\beta-1,6-\)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糖,也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具有益生元作用。低聚半乳糖主要来源于乳糖,可以通过酶法合成。

    ▮▮▮▮低聚糖通常是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甜度低于蔗糖,但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如益生元作用、低热量等。

    多糖 (Polysaccharides)

    ▮▮▮▮多糖是由 10 个以上甚至数千个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常见的食品多糖包括:

    ▮▮▮▮ⓐ 淀粉 (Starch):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alpha-1,4-\) 糖苷键和 \(\alpha-1,6-\)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也是人类膳食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淀粉主要存在于谷类、薯类、豆类等植物性食品中。淀粉由直链淀粉 (Amylose) 和支链淀粉 (Amylopectin) 组成。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alpha-1,4-\) 糖苷键线性连接而成,支链淀粉除了 \(\alpha-1,4-\) 糖苷键外,还含有 \(\alpha-1,6-\) 糖苷键,形成分支结构。淀粉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可以糊化形成淀粉糊。

    ▮▮▮▮ⓑ 糖原 (Glycogen):也称为动物淀粉,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alpha-1,4-\) 糖苷键和 \(\alpha-1,6-\)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是动物细胞中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中。糖原的结构与支链淀粉相似,但分支程度更高。

    ▮▮▮▮ⓒ 纤维素 (Cellulose):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beta-1,4-\) 糖苷键线性连接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也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纤维素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膳食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等生理功能。

    ▮▮▮▮ⓓ 半纤维素 (Hemicellulose):是一类结构复杂、成分多样、分子量较小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另一重要成分。半纤维素主要由木糖、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醛酸等多种单糖组成,通过 \(\beta-1,4-\) 糖苷键和 \(\beta-1,3-\) 糖苷键连接而成。半纤维素的结构和性质因植物种类和部位而异,通常不溶于水,但可以部分溶解在碱溶液中。半纤维素也是膳食纤维的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

    ▮▮▮▮ⓔ 果胶 (Pectin):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和细胞间层的酸性多糖,主要由半乳糖醛酸通过 \(\alpha-1,4-\) 糖苷键连接而成,并含有少量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果胶具有良好的凝胶性、增稠性和乳化稳定性,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胶凝剂、增稠剂和稳定剂。果胶主要来源于柑橘皮、苹果渣等水果副产物。

    ▮▮▮▮ⓕ 葡聚糖 (Glucan):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多糖,根据葡萄糖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葡聚糖可分为多种类型,如 \(\alpha-\)葡聚糖(如淀粉、糖原、糊精等)和 \(\beta-\)葡聚糖(如纤维素、香菇多糖、燕麦 \(\beta-\)葡聚糖等)。\(\beta-\)葡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降血脂、降血糖、增强免疫力等,在功能食品和保健食品领域受到广泛关注。

    ▮▮▮▮多糖通常是无定形粉末或纤维状固体,不溶或难溶于水,没有甜味,但具有重要的功能性质,如增稠性、凝胶性、成膜性、膳食纤维功能等。

    2.2.2 淀粉、纤维素和果胶 (Starch, Cellulose, and Pectin)

    淀粉、纤维素和果胶是食品中重要的多糖,具有独特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应用价值。

    淀粉 (Starch)

    ▮▮▮▮淀粉是植物细胞中主要的能量储存形式,也是人类膳食中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来源。淀粉由直链淀粉 (Amylose) 和支链淀粉 (Amylopectin) 组成,两者都是由葡萄糖单元聚合而成,但结构和性质有所不同。

    ▮▮▮▮ⓐ 直链淀粉 (Amylose):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alpha-1,4-\) 糖苷键线性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多糖。直链淀粉分子呈螺旋状结构,分子量一般为数万至数十万。直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可以形成蓝色溶液,遇碘变蓝。直链淀粉容易老化回生 (Retrogradation),形成不溶性的沉淀,影响食品的质地和口感。

    ▮▮▮▮ⓑ 支链淀粉 (Amylopectin):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alpha-1,4-\) 糖苷键线性连接,并以 \(\alpha-1,6-\) 糖苷键为分支点形成分支结构的高分子多糖。支链淀粉分子呈树枝状结构,分子量可达数百万。支链淀粉不溶于冷水,但在热水中可以形成粘稠的糊状液,遇碘呈紫红色或棕红色。支链淀粉不易老化回生,糊化后的稳定性较好。

    ▮▮▮▮不同来源的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不同,淀粉的性质也因此有所差异。例如,玉米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糊化温度较低,糊化后的粘度较低,适合用于增稠剂;马铃薯淀粉的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糊化温度较高,糊化后的粘度较高,适合用于制作粉丝、粉条等。

    ▮▮▮▮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可以用作增稠剂、胶凝剂、稳定剂、填充剂、成膜剂等。淀粉经过改性后,可以获得一系列具有特殊性质的变性淀粉,如酸变性淀粉、氧化淀粉、酯化淀粉、交联淀粉等,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纤维素 (Cellulose)

    ▮▮▮▮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纤维素是由葡萄糖分子通过 \(\beta-1,4-\) 糖苷键线性连接而成的高分子多糖。纤维素分子链呈线性结构,分子链之间通过氢键紧密排列,形成微纤丝,再由微纤丝组成纤维,具有高度的结晶性和强度。

    ▮▮▮▮纤维素不溶于水和普通有机溶剂,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水解,但膳食纤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 促进肠道蠕动:纤维素可以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缩短粪便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有助于预防便秘。

    ▮▮▮▮ⓑ 降低胆固醇:纤维素可以吸附胆固醇和胆汁酸,减少胆固醇的吸收,有助于降低血胆固醇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

    ▮▮▮▮ⓒ 延缓血糖升高:纤维素可以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稳定血糖水平,预防糖尿病。

    ▮▮▮▮ⓓ 增加饱腹感:纤维素具有吸水膨胀的特性,可以增加胃内容物体积,延长胃排空时间,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体重。

    ▮▮▮▮纤维素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品,如蔬菜、水果、谷类、豆类等。在食品工业中,纤维素可以作为膳食纤维添加到食品中,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纤维素经过改性后,可以制备出微晶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衍生物,用作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吸水剂等。

    果胶 (Pectin)

    ▮▮▮▮果胶是一类存在于植物细胞壁和细胞间层的酸性多糖,主要由半乳糖醛酸通过 \(\alpha-1,4-\) 糖苷键连接而成,并含有少量鼠李糖、阿拉伯糖、半乳糖等。果胶分子链中含有大量的羧基,可以与钙离子等金属离子交联形成凝胶。

    ▮▮▮▮果胶具有良好的凝胶性、增稠性和乳化稳定性,在食品工业中广泛用作胶凝剂、增稠剂和稳定剂。果胶的主要应用包括:

    ▮▮▮▮ⓐ 胶凝剂:果胶在酸性和糖浓度较高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常用于制作果酱、果冻、果汁饮料等。高甲氧基果胶 (High Methoxyl Pectin, HM-果胶) 需要在糖浓度较高 (\(>55\%\)) 和 pH 值较低 (\(2.8-3.5\)) 的条件下才能形成凝胶,适用于制作传统果酱;低甲氧基果胶 (Low Methoxyl Pectin, LM-果胶) 可以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形成凝胶,对糖浓度和 pH 值要求较低,适用于制作低糖果酱、果冻、乳制品等。

    ▮▮▮▮ⓑ 增稠剂:果胶具有良好的增稠性,可以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改善食品的口感和质地,常用于制作果汁饮料、酸奶、调味酱等。

    ▮▮▮▮ⓒ 稳定剂:果胶可以提高乳液的稳定性,防止乳液分层和沉淀,常用于制作乳化型饮料、沙拉酱等。

    ▮▮▮▮ⓓ 成膜剂:果胶可以形成透明、柔韧的薄膜,可以用作食品保鲜膜、包装材料等。

    ▮▮▮▮果胶主要来源于柑橘皮、苹果渣等水果副产物,提取果胶可以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2.3 碳水化合物的化学反应与功能性质 (Chemical Reactions and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arbohydrates)

    碳水化合物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些反应不仅影响碳水化合物本身的性质,也对食品的品质和风味产生重要影响。同时,碳水化合物还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性质,如甜味、增稠性、凝胶性、吸水性等,这些性质决定了碳水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应用。

    美拉德反应 (Maillard Reaction)

    ▮▮▮▮美拉德反应是指还原糖 (Reducing Sugar, 如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等) 与氨基化合物 (Amino Compounds, 如氨基酸、蛋白质、胺类等) 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非酶褐变反应。美拉德反应是食品风味和色泽形成的重要途径,也是食品褐变和品质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美拉德反应的机理非常复杂,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初期阶段:还原糖的羰基与氨基化合物的氨基发生缩合反应,生成 N-取代的糖基胺 (N-substituted glycosylamine),糖基胺不稳定,发生 Amadori 重排 (Amadori Rearrangement) 或 Heyns 重排 (Heyns Rearrangement),生成酮糖胺 (Ketosamine) 或醛糖胺 (Aldosamine)。

    \[ \text{还原糖} + \text{氨基化合物} \rightarrow \text{N-取代的糖基胺} \xrightarrow{\text{重排}} \text{酮糖胺/醛糖胺} \]

    ▮▮▮▮ⓑ 中期阶段:酮糖胺或醛糖胺发生一系列脱水、异构化、裂解、聚合等反应,生成多种中间产物,如二羰基化合物 (Dicarbonyl Compounds, 如丁二酮、丙酮醛等)、呋喃类化合物 (Furans)、吡喃类化合物 (Pyrans)、吡咯类化合物 (Pyrroles) 等。这些中间产物是形成食品风味和色泽的关键前体物。

    ▮▮▮▮ⓒ 末期阶段:中间产物进一步聚合、缩合,生成类黑素 (Melanoidins) 等高分子聚合物。类黑素是美拉德反应的最终产物,呈现褐色或黑色,是食品褐变的主要原因。

    ▮▮▮▮美拉德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温度、pH 值、水分活度、反应物种类、反应时间等。在食品加工中,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调节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和产物,以获得理想的风味和色泽。例如,在焙烤食品、油炸食品、肉制品加工中,美拉德反应是形成独特风味和色泽的关键。

    焦糖化反应 (Caramelization)

    ▮▮▮▮焦糖化反应是指糖类在高温加热条件下发生的脱水、裂解、聚合等一系列复杂的非酶褐变反应。焦糖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糖类纯品或高糖食品中,是焦糖色和焦糖风味形成的主要途径。

    ▮▮▮▮焦糖化反应的机理也比较复杂,不同种类的糖类焦糖化反应的机理有所不同。蔗糖的焦糖化反应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 脱水阶段:蔗糖在高温下首先发生脱水反应,生成异构蔗糖 (Isosucrose)、葡萄糖酐 (Glucosan) 和果糖酐 (Fructosan) 等中间产物。

    \[ \text{蔗糖} \xrightarrow{\text{脱水}} \text{异构蔗糖} + \text{葡萄糖酐} + \text{果糖酐} + \text{水} \]

    ▮▮▮▮ⓑ 裂解阶段:中间产物进一步裂解,生成低分子量的挥发性化合物,如乙醛、丙酮、丁二酮、乙酸、甲酸、糠醛、麦芽酚等。这些挥发性化合物是形成焦糖风味的主要成分。

    ▮▮▮▮ⓒ 聚合阶段:裂解产物进一步聚合、缩合,生成焦糖色素 (Caramel Colors) 等高分子聚合物。焦糖色素是焦糖化反应的最终产物,呈现褐色或深褐色,是焦糖色的主要来源。

    ▮▮▮▮焦糖化反应受温度、pH 值、糖类种类、加热时间等因素影响。温度越高,焦糖化反应速率越快,颜色越深,风味越浓郁。pH 值对焦糖化反应也有影响,酸性条件有利于生成颜色较浅、风味较清淡的焦糖,碱性条件有利于生成颜色较深、风味较浓郁的焦糖。

    ▮▮▮▮焦糖化反应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焦糖色素可以用作食品着色剂,焦糖风味物质可以用作食品香精。焦糖化反应也应用于糖果、饮料、焙烤食品等产品的生产中,赋予产品独特的风味和色泽。

    糖的降解反应

    ▮▮▮▮糖的降解反应是指糖分子在酸、碱或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的裂解反应,导致糖分子分解成更小的分子。常见的糖降解反应包括水解反应、碱性降解反应等。

    ▮▮▮▮ⓐ 水解反应 (Hydrolysis):多糖和低聚糖在酸、酶或长时间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糖苷键断裂,分解成单糖。例如,淀粉在酸或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蔗糖在酸或蔗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糖的水解反应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应用,如淀粉的水解可以生产淀粉糖浆、葡萄糖浆等,乳糖的水解可以改善乳糖不耐受人群对乳制品的消化吸收。

    ▮▮▮▮ⓑ 碱性降解反应 (Alkaline Degradation):糖类在碱性条件下可以发生一系列复杂的降解反应,如异构化、差向异构化、裂解等。碱性降解反应的产物复杂多样,包括糖酸、糖醛酸、有机酸、醛、酮、醇等。糖的碱性降解反应在食品加工中也有应用,如碱法提取果胶、碱法处理玉米淀粉等。

    碳水化合物的功能性质

    ▮▮▮▮碳水化合物除了作为能量来源外,还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性质,这些性质决定了碳水化合物在食品中的广泛应用。

    ▮▮▮▮ⓐ 甜味性 (Sweetness):单糖、低聚糖具有甜味,是食品甜味的主要来源。不同糖类的甜度不同,果糖的甜度最高,蔗糖次之,葡萄糖、麦芽糖、乳糖的甜度较低。甜味是食品重要的感官特性之一,碳水化合物的甜味性使其成为重要的甜味剂。

    ▮▮▮▮ⓑ 增稠性 (Thickening Property):多糖,尤其是淀粉、果胶、瓜尔胶、黄原胶等,具有良好的增稠性,可以提高食品的粘稠度,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多糖的增稠性与其分子量、分子结构、浓度、温度、pH 值等因素有关。

    ▮▮▮▮ⓒ 凝胶性 (Gelling Property):某些多糖,如果胶、琼脂、卡拉胶、明胶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结构的半固体物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强度。多糖的凝胶性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制作果冻、布丁、糖果、肉制品等。

    ▮▮▮▮ⓓ 吸水性 (Water-holding Capacity):多糖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可以吸收并保持大量的水分,增加食品的持水性,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多糖的吸水性与其分子结构、分子量、亲水基团数量等因素有关。

    ▮▮▮▮ⓔ 成膜性 (Film-forming Property):某些多糖,如淀粉、纤维素、果胶、壳聚糖等,可以形成薄膜。多糖薄膜具有良好的阻隔性、机械强度和生物降解性,可以用作食品包装材料、保鲜膜、可食性涂膜等。

    ▮▮▮▮ⓕ 膳食纤维功能 (Dietary Fiber Function):某些多糖,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抗性淀粉等,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水解,属于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如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胆固醇、延缓血糖升高、增加饱腹感等,对人体健康有益。

    2.3 食品中的蛋白质 (Proteins in Food)

    本节深入探讨食品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人体营养中的重要作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也是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食品的营养价值、质地和风味都有重要影响。

    2.3.1 氨基酸与蛋白质结构 (Amino Acids and Protein Structure)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而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和蛋白质的结构层次是理解蛋白质性质和功能的基础。

    氨基酸 (Amino Acids)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 20 种,称为蛋白质氨基酸或标准氨基酸。氨基酸的基本结构特点是都含有一个氨基 (\(-NH_2\)) 和一个羧基 (\(-COOH\)),以及一个与 \(\alpha-\) 碳原子相连的侧链基团 (R-基)。氨基和羧基分别赋予氨基酸碱性和酸性,R-基则决定了不同氨基酸的特性。

    ▮▮▮▮根据 R-基的结构和性质,蛋白质氨基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 非极性疏水氨基酸 (Nonpolar, Hydrophobic Amino Acids):R-基为烷烃基或芳香烃基,疏水性强,不易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常见的非极性疏水氨基酸有:甘氨酸 (Glycine, Gly, G)、丙氨酸 (Alanine, Ala, A)、缬氨酸 (Valine, Val, V)、亮氨酸 (Leucine, Leu, L)、异亮氨酸 (Isoleucine, Ile, I)、脯氨酸 (Proline, Pro, P)、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Phe, F)、色氨酸 (Tryptophan, Trp, W)、甲硫氨酸 (Methionine, Met, M)。

    ▮▮▮▮ⓑ 极性中性氨基酸 (Polar, Neutral Amino Acids):R-基含有羟基、硫羟基、酰胺基等极性基团,亲水性较强,但电离时不带电荷。常见的极性中性氨基酸有:丝氨酸 (Serine, Ser, S)、苏氨酸 (Threonine, Thr, T)、半胱氨酸 (Cysteine, Cys, C)、酪氨酸 (Tyrosine, Tyr, Y)、天冬酰胺 (Asparagine, Asn, N)、谷氨酰胺 (Glutamine, Gln, Q)。

    ▮▮▮▮ⓒ 酸性氨基酸 (Acidic Amino Acids):R-基含有羧基 (\(-COOH\)),在生理 pH 条件下带负电荷。常见的酸性氨基酸有:天冬氨酸 (Aspartic acid, Asp, D)、谷氨酸 (Glutamic acid, Glu, E)。

    ▮▮▮▮ⓓ 碱性氨基酸 (Basic Amino Acids):R-基含有氨基或胍基等碱性基团,在生理 pH 条件下带正电荷。常见的碱性氨基酸有:赖氨酸 (Lysine, Lys, K)、精氨酸 (Arginine, Arg, R)、组氨酸 (Histidine, His, H)。

    ▮▮▮▮人体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需要的氨基酸称为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s)。对成人而言,必需氨基酸有 8 种: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对婴儿和儿童而言,还需要加上组氨酸,共 9 种必需氨基酸。其他氨基酸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可以在体内由其他物质合成。

    肽键 (Peptide Bond)

    ▮▮▮▮氨基酸之间通过肽键连接形成肽链。肽键是指一个氨基酸的 \(\alpha-\) 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 \(\alpha-\) 氨基之间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 (\(-CO-NH-\))。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限制了肽链的构象。

    ▮▮▮▮两个氨基酸通过一个肽键连接形成的分子称为二肽 (Dipeptide),三个氨基酸连接形成的分子称为三肽 (Tripeptide),以此类推。由多个氨基酸连接形成的链状分子称为多肽 (Polypeptide)。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大分子。

    蛋白质的结构层次 (Levels of Protein Structure)

    ▮▮▮▮蛋白质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 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指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也称为氨基酸序列。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结构的基础,决定了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和功能。蛋白质的一级结构通过共价键(肽键和二硫键)维持。

    ▮▮▮▮ⓑ 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指多肽链骨架在空间形成的局部有规则的折叠或盘绕结构。常见的二级结构有 \(\alpha-\) 螺旋 (\(\alpha-helix\))、\(\beta-\) 折叠 (\(\beta-sheet\))、\(\beta-\) 转角 (\(\beta-turn\)) 和无规卷曲 (Random coil)。二级结构主要通过氢键维持,氢键形成于肽链骨架上的羰基氧原子和氨基氢原子之间。

    ▮▮▮▮ * \(\alpha-\) 螺旋 (\(\alpha-helix\)):肽链呈螺旋状盘绕,每 3.6 个氨基酸残基螺旋上升一圈,螺旋内侧是 R-基,螺旋外侧是肽链骨架。\(\alpha-\) 螺旋结构稳定,常见于球状蛋白质中。
    ▮▮▮▮⚝ \(\beta-\) 折叠 (\(\beta-sheet\)):肽链呈折叠的片层状结构,相邻的肽链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eta-\) 折叠结构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反平行的。\(\beta-\) 折叠结构常见于纤维状蛋白质中。
    ▮▮▮▮⚝ \(\beta-\) 转角 (\(\beta-turn\)):肽链在空间结构上发生 180° 的转弯,连接 \(\beta-\) 折叠结构中的相邻肽链。\(\beta-\) 转角通常由 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第 2 位氨基酸常常是脯氨酸,第 3 位氨基酸常常是甘氨酸。
    ▮▮▮▮⚝ 无规卷曲 (Random coil):肽链没有规则的二级结构,呈不规则的卷曲状态。无规卷曲结构常见于蛋白质分子的连接区和柔性区。

    ▮▮▮▮ⓒ 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指整条多肽链在空间进一步折叠、盘绕,形成具有一定空间形状的稳定结构。三级结构是蛋白质在功能上成熟的构象。三级结构主要通过多种非共价键(氢键、离子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和共价键(二硫键)维持。

    ▮▮▮▮ * 球状蛋白质 (Globular Proteins):分子形状呈球形或椭球形,如酶、抗体、血红蛋白等。球状蛋白质通常易溶于水,具有催化、运输、调节等多种生物功能。
    ▮▮▮▮⚝ 纤维状蛋白质 (Fibrous Proteins):分子形状呈纤维状或杆状,如胶原蛋白、角蛋白、丝心蛋白等。纤维状蛋白质通常不溶于水,具有结构支持、保护等功能。

    ▮▮▮▮ⓓ 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指由两条或多条具有独立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亚基, Subunit) 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物结构。具有四级结构的蛋白质称为多亚基蛋白质 (Multisubunit Proteins),如血红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四级结构进一步提高了蛋白质的稳定性和功能多样性。

    2.3.2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roteins)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是蛋白质功能的基础,也影响蛋白质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行为。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包括溶解性、变性、凝胶性、乳化性、起泡性等。

    溶解性 (Solubility)

    ▮▮▮▮蛋白质的溶解性是指蛋白质在水或其他溶剂中溶解的能力。蛋白质的溶解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氨基酸组成、分子大小、空间结构、pH 值、盐浓度、温度等。

    ▮▮▮▮ⓐ 氨基酸组成和空间结构: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极性氨基酸残基越多,亲水性越强,溶解性越好;反之,非极性氨基酸残基越多,疏水性越强,溶解性越差。球状蛋白质通常比纤维状蛋白质溶解性好。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会影响溶解性,紧密折叠的蛋白质溶解性较差,展开的蛋白质溶解性较好。

    ▮▮▮▮ⓑ pH 值: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既可以带正电荷,也可以带负电荷。当溶液的 pH 值等于蛋白质的等电点 (Isoelectric Point, pI) 时,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为零,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最小,容易聚集沉淀,溶解度最低。当 pH 值偏离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所带净电荷增加,分子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大,溶解度提高。

    ▮▮▮▮ⓒ 盐浓度:低浓度盐溶液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度,这种现象称为盐溶 (Salting-in)。这是因为低浓度盐离子可以屏蔽蛋白质分子表面的电荷,减弱分子间的静电吸引力,促进蛋白质溶解。高浓度盐溶液则会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甚至使蛋白质沉淀出来,这种现象称为盐析 (Salting-out)。这是因为高浓度盐离子与水分子竞争结合,减少了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层,增强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疏水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聚集沉淀。盐析常用于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

    ▮▮▮▮ⓓ 温度:温度对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比较复杂,不同蛋白质的溶解性随温度变化趋势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可以提高蛋白质的溶解度,但温度过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沉淀。

    变性 (Denaturation)

    ▮▮▮▮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物理或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功能发生改变的现象。蛋白质变性通常是不可逆的。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主要有:

    ▮▮▮▮ⓐ :加热是引起蛋白质变性的最常见因素。温度升高会使蛋白质分子内的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等非共价键断裂,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展开、解聚、聚集或沉淀。不同蛋白质的热稳定性不同,耐热性强的蛋白质需要较高的温度才能变性。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热处理方法,如巴氏杀菌、高温灭菌、蒸煮、油炸等,都会引起蛋白质变性。

    ▮▮▮▮ⓑ pH 值:pH 值剧烈偏离蛋白质的等电点时,会破坏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离子键和氢键,导致蛋白质变性。酸性或碱性条件都可能引起蛋白质变性。食品加工中常用的酸碱处理,如酸法沉淀酪蛋白、碱法提取大豆蛋白等,都利用了蛋白质的 pH 变性。

    ▮▮▮▮ⓒ 有机溶剂:某些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乙醚等,可以破坏蛋白质分子内的疏水相互作用,导致蛋白质变性。酒精消毒就是利用酒精的蛋白质变性作用杀灭细菌。

    ▮▮▮▮ⓓ 重金属离子:重金属离子,如铅离子 (\(Pb^{2+}\))、汞离子 (\(Hg^{2+}\))、铜离子 (\(Cu^{2+}\)) 等,可以与蛋白质分子上的巯基 (\(-SH\))、羧基 (\(-COOH\))、氨基 (\(-NH_2\)) 等基团结合,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导致蛋白质变性。重金属中毒就是由于重金属离子与体内蛋白质结合,导致蛋白质变性失活而引起的。

    ▮▮▮▮ⓔ 机械力:剧烈的搅拌、振荡、超声波等机械力作用也可能引起蛋白质变性。例如,鸡蛋清在剧烈搅拌下可以起泡,就是由于机械力作用下蛋白质变性展开,增加了蛋白质的表面活性。

    ▮▮▮▮蛋白质变性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是,蛋白质变性可以改善食品的质地和口感,如鸡蛋加热凝固、肉类加热嫩化、面筋形成等都与蛋白质变性有关。不利的一面是,蛋白质变性可能导致营养价值降低,风味变差,甚至产生有害物质,如蛋白质过度加热可能产生杂环胺等致癌物。

    凝胶性 (Gelation)

    ▮▮▮▮蛋白质凝胶是指蛋白质分子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非共价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离子键)或共价键(二硫键)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将液态介质束缚在网状结构中,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弹性和强度的半固体状态。蛋白质凝胶的形成过程称为凝胶化 (Gelation)。

    ▮▮▮▮蛋白质凝胶的形成条件和性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蛋白质种类、浓度、pH 值、盐浓度、温度、离子强度等。常见的蛋白质凝胶类型包括:

    ▮▮▮▮ⓐ 热凝胶 (Heat-set Gel):某些蛋白质,如鸡蛋清蛋白、肌球蛋白、乳清蛋白、大豆球蛋白等,在加热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热凝胶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蛋白质加热变性展开 → 蛋白质分子间疏水相互作用增强 → 蛋白质分子聚集形成网状结构 → 冷却定型。热凝胶的强度和弹性与加热温度、加热时间、蛋白质浓度等因素有关。热凝胶广泛应用于肉制品、鱼糜制品、蛋制品、豆制品等食品的生产中。

    ▮▮▮▮ⓑ 冷凝胶 (Cold-set Gel):某些蛋白质,如明胶、酪蛋白酸钠、果胶等,在冷却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冷凝胶的形成过程一般包括:蛋白质在较高温度下溶解 → 冷却温度降低,蛋白质分子间氢键、疏水相互作用增强 → 蛋白质分子聚集形成网状结构。冷凝胶的强度和弹性与冷却温度、冷却时间、蛋白质浓度等因素有关。冷凝胶广泛应用于果冻、布丁、糖果、乳制品等食品的生产中。

    ▮▮▮▮ⓒ 酶促凝胶 (Enzyme-set Gel):某些酶,如转谷氨酰胺酶 (Transglutaminase, TG酶)、凝乳酶 (Rennet) 等,可以催化蛋白质分子间形成共价键(如异肽键、二硫键),从而促进蛋白质凝胶的形成。酶促凝胶的优点是凝胶强度高、弹性好、持水性强,且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形成凝胶,避免热变性对蛋白质品质的影响。酶促凝胶广泛应用于重组肉制品、仿生食品、乳制品等食品的生产中。

    乳化性 (Emulsifying Property)

    ▮▮▮▮蛋白质乳化性是指蛋白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在油水界面形成保护膜,阻止油滴聚集,从而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能力。具有良好乳化性的蛋白质称为乳化剂 (Emulsifier)。

    ▮▮▮▮蛋白质的乳化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性质有关。蛋白质分子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疏水基团,使其能够吸附在油水界面,降低界面张力。蛋白质分子在油水界面展开,疏水基团朝向油相,亲水基团朝向水相,形成保护膜,阻止油滴聚集。

    ▮▮▮▮影响蛋白质乳化性的因素主要有:蛋白质种类、浓度、pH 值、盐浓度、温度、离子强度、搅拌条件等。常用的食品蛋白质乳化剂有:大豆蛋白、乳清蛋白、鸡蛋黄蛋白、酪蛋白酸钠等。蛋白质乳化剂广泛应用于乳化香精、乳化饮料、沙拉酱、蛋黄酱、人造奶油等食品的生产中。

    起泡性 (Foaming Property)

    ▮▮▮▮蛋白质起泡性是指蛋白质降低气液界面张力,在气液界面形成弹性膜,包裹气体形成泡沫的能力。具有良好起泡性的蛋白质称为起泡剂 (Foaming Agent)。

    ▮▮▮▮蛋白质的起泡性与其分子结构和性质有关。蛋白质分子中既有亲水基团,又有疏水基团,使其能够吸附在气液界面,降低界面张力。蛋白质分子在气液界面展开,疏水基团朝向气相,亲水基团朝向液相,形成弹性膜,包裹气体形成泡沫。

    ▮▮▮▮影响蛋白质起泡性的因素主要有:蛋白质种类、浓度、pH 值、盐浓度、糖浓度、温度、搅拌条件等。常用的食品蛋白质起泡剂有:鸡蛋清蛋白、乳清蛋白、大豆蛋白等。蛋白质起泡剂广泛应用于蛋糕、冰淇淋、慕斯、蛋白糖等食品的生产中。

    2.3.3 酶与食品加工 (Enzymes and Food Processing)

    酶 (Enzymes) 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蛋白质。酶在食品加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以促进有益的反应,改善食品的品质和风味,也可以引起有害的反应,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了解酶的特性和应用,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至关重要。

    酶的催化作用 (Catalytic Activity of Enzymes)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可以显著提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在反应前后性质不变。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温和性等特点。

    ▮▮▮▮ⓐ 高效性 (High Efficiency):酶的催化效率非常高,可以提高反应速率数百万倍甚至数亿倍。酶的催化效率常用酶的活性 (Enzyme Activity) 来衡量,酶活性是指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通常用酶活力单位 (Unit, U) 表示。1 个酶活力单位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每分钟催化 1 微摩尔底物转变成产物所需的酶量。

    ▮▮▮▮ⓑ 专一性 (Specificity):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度的专一性,一种酶通常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特定的化学反应,对反应底物和反应类型都有严格的选择性。酶的专一性主要取决于酶的活性中心 (Active Site) 的结构和性质。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上与底物结合并催化化学反应的特定区域,活性中心的结构和性质与底物的结构和性质相互匹配,形成“锁钥模型”或“诱导契合模型”。

    ▮▮▮▮ⓒ 温和性 (Mildness):酶的催化反应通常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如常温常压、中性或弱酸碱性 pH 值等。酶的催化条件温和,可以避免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对食品品质和营养价值的破坏。

    酶的分类与特性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nzymes)

    ▮▮▮▮根据酶催化的反应类型,酶可以分为六大类:

    ▮▮▮▮ⓐ 氧化还原酶 (Oxidoreductases):催化氧化还原反应,如脱氢酶、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在食品加工中,氧化还原酶参与食品的氧化、还原、脱氢、加氢等反应,影响食品的色泽、风味和稳定性。例如,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 Oxidase, PPO) 催化酚类化合物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导致水果蔬菜褐变;脂肪氧合酶 (Lipoxygenase, LOX) 催化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氢过氧化物,导致油脂酸败。

    ▮▮▮▮ⓑ 转移酶 (Transferases):催化官能团的转移反应,如转氨酶、转糖基酶、磷酸转移酶等。在食品加工中,转移酶参与食品的氨基转移、糖基转移、磷酸化等反应,改变食品的组成和性质。例如,转谷氨酰胺酶 (Transglutaminase, TG酶) 催化蛋白质分子间形成异肽键,改善肉制品的质地;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Cyclodextrin Glucosyltransferase, CGT酶) 催化淀粉环化生成环糊精。

    ▮▮▮▮ⓒ 水解酶 (Hydrolases):催化水解反应,即利用水分子断裂化学键的反应,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在食品加工中,水解酶参与食品的大分子分解,改善食品的质地、风味和消化性。例如,蛋白酶 (Protease) 催化蛋白质水解生成肽和氨基酸,用于肉类嫩化、乳酪生产、大豆蛋白改性等;淀粉酶 (Amylase) 催化淀粉水解生成糊精、麦芽糖、葡萄糖,用于淀粉糖浆生产、焙烤食品改良等;脂肪酶 (Lipase) 催化脂肪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用于乳酪风味形成、油脂改性等。

    ▮▮▮▮ⓓ 裂合酶 (Lyases):催化裂合反应,即断裂 C-C、C-O、C-N 等化学键,形成双键或环状结构的反应,如脱羧酶、醛缩酶、水合酶等。在食品加工中,裂合酶参与食品的风味物质形成、有机酸代谢等反应。例如,脱羧酶 (Decarboxylase) 催化氨基酸脱羧生成胺类化合物,影响发酵食品的风味;醛缩酶 (Aldolase) 催化糖酵解反应,产生能量和中间代谢产物。

    ▮▮▮▮ⓔ 异构酶 (Isomerases):催化异构化反应,即分子内原子或基团的重排反应,如异构酶、消旋酶、变位酶等。在食品加工中,异构酶参与糖类异构化、氨基酸消旋化等反应,改变食品的组成和性质。例如,葡萄糖异构酶 (Glucose Isomerase) 催化葡萄糖异构化生成果糖,用于高果糖浆生产;乳糖异构酶 (Lactose Isomerase, 也称为 \(\beta-\)半乳糖苷酶) 催化乳糖异构化生成乳果糖,降低乳糖含量,改善乳糖不耐受人群对乳制品的消化吸收。

    ▮▮▮▮ⓕ 连接酶 (Ligases):催化连接反应,即连接两个分子形成新的化学键的反应,需要 ATP 供能,如 DNA 连接酶、RNA 连接酶、酰基 CoA 合成酶等。在食品加工中,连接酶的应用相对较少,但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连接酶在食品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of Enzymes in Food Processing)

    ▮▮▮▮酶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风味、营养价值,提高食品的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酶在食品加工中的主要应用包括:

    ▮▮▮▮ⓐ 改善食品质地:蛋白酶用于肉类嫩化,可以水解肉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破坏肌肉纤维结构,降低肉的硬度,提高肉的嫩度;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用于果蔬汁澄清,可以水解果蔬汁中的果胶和纤维素,降低果蔬汁的粘度,提高果蔬汁的澄清度和过滤性;淀粉酶用于焙烤食品改良,可以水解面粉中的淀粉,降低面团的粘度,改善面包的体积和柔软度。

    ▮▮▮▮ⓑ 改善食品风味:蛋白酶用于乳酪生产,可以水解乳酪中的蛋白质,释放风味肽和氨基酸,形成乳酪的独特风味;脂肪酶用于乳酪风味形成,可以水解乳脂中的甘油三酯,释放脂肪酸,形成乳酪的特殊风味;果胶酶用于果汁风味改善,可以水解果汁中的果胶,释放香气物质,提高果汁的风味。

    ▮▮▮▮ⓒ 提高食品营养价值:乳糖酶用于乳制品加工,可以水解乳糖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降低乳糖含量,改善乳糖不耐受人群对乳制品的消化吸收;植酸酶用于植物性食品加工,可以水解植物性食品中的植酸,释放矿物质,提高矿物质的生物利用率;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用于饲料加工,可以水解饲料中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值。

    ▮▮▮▮ⓓ 提高食品加工效率: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用于果汁加工,可以提高果汁的出汁率,缩短果汁的澄清时间,提高果汁的生产效率;淀粉酶用于淀粉糖浆生产,可以提高淀粉的水解速率,缩短糖浆的生产周期,提高糖浆的生产效率;脂肪酶用于油脂脱胶,可以提高油脂的脱胶效率,降低油脂的加工成本。

    ▮▮▮▮ⓔ 开发新型食品:转谷氨酰胺酶 (TG酶) 用于重组肉制品和仿生食品生产,可以将碎肉、边角料肉等重组成具有完整肌肉结构的肉制品,也可以将植物蛋白、鱼糜等重组成具有肉类质地和风味的仿生食品;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CGT酶) 用于环糊精生产,环糊精具有包埋、缓释、增溶等功能,可以应用于功能食品、保健食品、医药等领域。

    3. 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本章系统阐述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特性、生长繁殖规律及其在食品腐败变质、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为食品微生物控制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3.1 食品微生物的基本类型与特性 (Basic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odborne Microorganisms)

    介绍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生态分布。

    3.1.1 细菌 (Bacteria)

    介绍食品中常见细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分类鉴定。

    细菌 (Bacteria) 是食品微生物学中极其重要的一类微生物,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土壤、水、空气以及动植物体表和体内,自然也包括各类食品。在食品领域,细菌扮演着复杂多样的角色,既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许多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微生物。深入了解食品中细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分类鉴定方法,对于保障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合理利用细菌资源至关重要。

    ① 食品中常见细菌的种类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种类繁多,根据其在食品中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腐败菌 (Spoilage Bacteria):这类细菌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 culprit 😈。它们能够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成分,产生不良气味、改变食品质地和外观,导致食品失去食用价值。常见的腐败菌包括 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 (Bacillus)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的某些成员等。例如,假单胞菌属 是一些生鲜食品,如肉类、鱼类和乳制品腐败的主要原因,它们在低温条件下也能生长繁殖。

    致病菌 (Pathogenic Bacteria):这类细菌是指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食源性致病菌通过污染食品,经口进入人体后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 沙门氏菌属 (Salmonella)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特别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O157:H7)、李斯特菌属 (Listeria)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等。

    有益菌 (Beneficial Bacteria):这类细菌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们参与食品的发酵过程,改善食品的风味、质地、营养价值,并产生具有特定功能的代谢产物 😋。常见的有益菌主要包括乳酸菌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和醋酸菌 (Acetic Acid Bacteria, AAB)。乳酸菌如 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明串珠菌属 (Leuconostoc) 等,广泛应用于酸奶、奶酪、泡菜、酸面团等发酵食品的生产。醋酸菌如 醋杆菌属 (Acetobacter)葡糖醋杆菌属 (Gluconacetobacter) 等,主要用于食醋的酿造。此外,一些芽孢杆菌,例如 纳豆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 natto),也用于纳豆等发酵食品的生产。

    指示菌 (Indicator Bacteria):这类细菌本身不一定致病,但其在食品中的存在可以指示食品的卫生质量或可能存在的污染情况 🧐。例如,大肠菌群 (Coliforms) 常被用作食品卫生指示菌,其检出情况可以反映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或加工过程卫生状况是否良好。粪大肠菌群 (Fecal Coliforms) 如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更能直接指示粪便污染。

    ② 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其形态多样,但基本结构相对简单。典型的细菌细胞结构包括:

    细胞壁 (Cell Wall):位于细胞膜外,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Peptidoglycan),赋予细菌细胞一定的形状和刚性,保护细胞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根据细胞壁的结构差异,细菌可以分为革兰氏阳性菌 (Gram-positive bacteria, G+) 和革兰氏阴性菌 (Gram-negative bacteria, G-)。革兰氏染色是细菌学中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方法之一,G+ 菌细胞壁肽聚糖层厚,染色后呈紫色;G- 菌细胞壁肽聚糖层薄,外侧还有一层脂多糖 (Lipopolysaccharide, LPS) 外膜,染色后呈红色。

    细胞膜 (Cell Membrane):位于细胞壁内侧,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具有选择通透性,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并参与能量代谢等重要生理过程。

    细胞质 (Cytoplasm):细胞膜以内,含有核区 (拟核, Nucleoid)、核糖体 (Ribosomes)、质粒 (Plasmids) 以及一些内含物 (Inclusions) 等。核区是细菌遗传物质 DNA 存在的地方,细菌 DNA 为环状双链 DNA,不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也没有核膜包被。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质粒是一些小的环状 DNA 分子,可以携带抗药性基因、毒力基因等,在细菌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荚膜 (Capsule) 和鞭毛 (Flagella):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还可能具有荚膜和鞭毛等结构。荚膜是位于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主要成分是多糖或多肽,具有保护细菌免受吞噬细胞吞噬、抵抗干燥、增强致病性等作用。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呈细丝状,由鞭毛蛋白组成,细菌通过鞭毛的摆动实现运动。

    芽孢 (Spores):某些细菌 (如 芽孢杆菌属梭菌属) 在不良环境下可以形成芽孢。芽孢是一种特殊的休眠体,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能够耐受高温、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恶劣条件。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可以萌发 (Germination) 成为营养细胞。芽孢的形成是食品杀菌和保藏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③ 细菌的生理特性

    细菌的生理特性是多种多样的,与食品关系密切的生理特性主要包括:

    营养类型 (Nutritional Types):根据能量来源,细菌可以分为光能自养型 (Photoautotrophs)、光能异养型 (Photoheterotrophs)、化能自养型 (Chemoautotrophs) 和化能异养型 (Chemoheterotrophs)。食品中常见的细菌绝大多数是化能异养型,它们利用食品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根据对氧气的需求,细菌可以分为需氧菌 (Aerobes)、厌氧菌 (Anaerobes)、兼性厌氧菌 (Facultative Anaerobes) 和微需氧菌 (Microaerophiles)。需氧菌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厌氧菌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甚至死亡,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微需氧菌需要低氧浓度才能生长。

    生长繁殖 (Growth and Reproduction):细菌主要通过二分裂 (Binary Fission) 进行繁殖,繁殖速度快,世代时间 (Generation Time) 短,在适宜条件下,一些细菌的世代时间可以短至 20 分钟甚至更短。细菌的生长繁殖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 值、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a_w\))、氧气等。

    代谢产物 (Metabolic Products):细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腐败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胺类等恶臭物质;乳酸菌发酵糖类产生乳酸,赋予发酵食品酸味;致病菌可以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④ 细菌的分类鉴定

    细菌的分类鉴定是食品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传统的细菌鉴定方法主要基于细菌的形态、染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现代细菌鉴定方法则更多地依赖于分子生物学技术,如 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核酸杂交 (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质谱技术 (Mass Spectrometry) 等。

    传统鉴定方法:包括形态观察 (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等)、染色鉴定 (如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等)、生理生化试验 (如糖发酵试验、酶学试验、氧化酶试验、触酶试验等)。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细菌鉴定的重要手段。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是细菌分类鉴定的金标准,通过分析细菌 16S rRNA 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可以确定细菌的种属关系。PCR 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细菌的 DNA 序列,实现细菌的快速鉴定。质谱技术如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 可以快速分析细菌的蛋白质谱图,实现细菌的种属鉴定。

    总结

    细菌是食品微生物学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一类微生物。了解食品中细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分类鉴定方法,是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的关键,也是进行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保障和食品工业生产的基础。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食品中的细菌,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品质,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1.2 真菌 (Fungi)

    介绍食品中常见霉菌和酵母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分类鉴定。

    真菌 (Fungi) 是另一类在食品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微生物,它们包括霉菌 (Molds) 和酵母菌 (Yeasts) 两大类。与细菌一样,真菌在食品中也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食品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食品发酵和食品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微生物资源。深入了解食品中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以及分类鉴定方法,对于有效控制食品霉变、合理利用真菌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① 食品中常见真菌的种类

    食品中常见的真菌种类也很多,主要分为霉菌和酵母菌。

    霉菌 (Molds):霉菌是一类丝状真菌,菌丝 (Hyphae) 发达,形成菌丝体 (Mycelium),在食品表面常呈现绒毛状、絮状或粉状的菌落。许多霉菌能够产生霉菌毒素 (Mycotoxins),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 💀。食品中常见的霉菌主要包括:

    曲霉属 (Aspergillus):如 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寄生曲霉 (Aspergillus parasiticus)构巢曲霉 (Aspergillus nidulans)米曲霉 (Aspergillus oryzae)黑曲霉 (Aspergillus niger) 等。黄曲霉寄生曲霉 是产生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s) 的主要菌种,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已知致癌性最强的天然化合物之一。米曲霉黑曲霉 则常用于食品工业,如酱油、食醋、酶制剂等的生产。
    青霉属 (Penicillium):如 扩展青霉 (Penicillium expansum)桔青霉 (Penicillium citrinum) digitatum (Penicillium digitatum) italicum (Penicillium italicum) 等。扩展青霉 是苹果、梨等水果腐烂的主要霉菌,并能产生展青霉素 (Patulin) 毒素。桔青霉 能产生桔霉素 (Citrinin) 毒素。 italicum 和 * digitatum 是柑橘类水果绿霉病和青霉病的病原菌。但 * Penicillium roqueforti 和 * Penicillium camemberti 则用于蓝色奶酪和卡门培尔奶酪的生产。
    毛霉属 (Mucor):如 腐枝毛霉 (Mucor racemosus)中华毛霉 (Mucor chinensis) 等。毛霉常引起食品长毛霉,导致腐败变质,但有些毛霉也用于豆腐乳等发酵食品的生产。
    根霉属 (Rhizopus):如 米根霉 (Rhizopus oryzae)匍枝根霉 (Rhizopus stolonifer) 等。根霉常引起面包、水果、蔬菜等食品的腐烂,匍枝根霉 又称面包霉。米根霉 则用于豆腐乳、豆豉等发酵食品的生产,以及淀粉糖化和酒精发酵。
    镰刀菌属 (Fusarium):如 禾谷镰刀菌 (Fusarium graminearum)三线镰刀菌 (Fusarium tricinctum) 等。镰刀菌主要污染谷物,能产生多种毒素,如呕吐毒素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 DON)、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 ZEN) 等。
    交链孢霉属 (Alternaria):如 链格孢 (Alternaria alternata)* 等。交链孢霉常污染水果、蔬菜和谷物,能产生交链孢酚 (Alternariol, AOH)、交链孢烯酮 (Alternariene, ALT) 等毒素。

    酵母菌 (Yeasts):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细胞形态多样,如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香肠形等。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 (Budding) 繁殖,也能进行裂殖 (Fission) 或形成子囊孢子 (Ascospores)。酵母菌在食品工业中应用广泛,如面包、啤酒、葡萄酒、黄酒等的生产 🍻。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主要包括:

    酵母属 (Saccharomyces):如 酿酒酵母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啤酒酵母 (Saccharomyces pastorianus) ellipsoideus (Saccharomyces ellipsoideus) (现多归为 酿酒酵母) 等。酿酒酵母 是应用最广泛的酵母菌,用于面包、馒头、酒精饮料等的发酵生产。啤酒酵母 主要用于啤酒的酿造。
    假丝酵母属 (Candida):如 白色假丝酵母 (Candida albicans)热带假丝酵母 (Candida tropicalis) 等。白色假丝酵母 是人体和动物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可能在食品中检出,引起食品腐败或影响食品安全。
    毕赤酵母属 (Pichia):如 * pastoris (Pichia pastoris) 等。 pastoris 在生物工程中广泛用作外源基因表达系统。
    克鲁维酵母属 (Kluyveromyces):如 乳酸克鲁维酵母 (Kluyveromyces lactis)脆壁克鲁维酵母 (Kluyveromyces marxianus) 等。乳酸克鲁维酵母脆壁克鲁维酵母 在乳制品工业中较为常见,能发酵乳糖。
    裂殖酵母属 (Schizosaccharomyces):如 * pombe (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等。 pombe 是研究细胞分裂的模式生物,在某些发酵食品中也有应用。
    掷孢酵母属 (Torulaspora):如 * delbrueckii (Torulaspora delbrueckii) 等。 delbrueckii 在葡萄酒酿造中常作为非 酿酒酵母* 使用,能增加葡萄酒的风味复杂性。

    ② 真菌的形态结构

    真菌是真核微生物,与细菌相比,其细胞结构更为复杂。

    霉菌的形态结构

    菌丝 (Hyphae):霉菌的基本结构单位是菌丝,呈细长丝状,具有顶端生长和分枝的特点。菌丝分为分隔菌丝 (Septate Hyphae) 和无分隔菌丝 (非分隔菌丝, Coenocytic Hyphae) 两种。分隔菌丝具有横隔膜 (Septum),将菌丝分隔成多个细胞,每个细胞通常含有 1 个或多个细胞核。无分隔菌丝则没有横隔膜,整个菌丝呈多核合胞体结构。
    菌丝体 (Mycelium):由大量菌丝交织而成,是霉菌的营养体。菌丝体可以从营养基质中吸收营养物质。
    孢子 (Spores):霉菌的繁殖结构,种类多样,如分生孢子 (Conidia)、孢囊孢子 (Sporangiospores)、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s) 等。孢子具有休眠和传播功能,在适宜条件下可以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

    细胞形态: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细胞形态多样,如圆形、卵圆形、椭圆形、香肠形、柠檬形等。细胞大小通常比细菌大,直径一般为 3-15 μm。
    细胞壁: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葡聚糖 (Glucan) 和甘露聚糖 (Mannan),也含有少量几丁质 (Chitin)。
    细胞膜:酵母菌细胞膜与细菌细胞膜相似,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细胞质:酵母菌细胞质内含有细胞核 (Nucleus)、线粒体 (Mitochondria)、内质网 (Endoplasmic Reticulum)、高尔基体 (Golgi Apparatus)、液泡 (Vacuole) 等多种细胞器,结构和功能都比细菌复杂。

    ③ 真菌的生理特性

    真菌的生理特性也多种多样,与食品关系密切的生理特性主要包括:

    营养类型:真菌都是异养型微生物,需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取有机碳源和氮源。大多数霉菌是需氧菌,酵母菌则多为兼性厌氧菌。

    生长繁殖:霉菌主要通过孢子进行繁殖,酵母菌主要通过出芽进行繁殖,有些酵母菌也能形成子囊孢子进行有性繁殖。真菌的生长速度通常比细菌慢,世代时间较长。真菌的生长也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 值、水分活度等。霉菌对水分活度的要求通常比细菌低,能在较低水分活度的食品中生长。

    代谢产物:真菌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多种代谢产物,对食品的品质和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霉菌可以产生霉菌毒素,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酵母菌发酵糖类可以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用于酒精饮料和焙烤食品的生产。一些真菌还能产生酶类,如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用于食品工业。

    ④ 真菌的分类鉴定

    真菌的分类鉴定也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传统鉴定方法:主要基于真菌的形态特征 (如菌丝形态、孢子形态、产孢结构等)、培养特征 (如菌落形态、颜色、生长速度等)、生理生化特性 (如碳源利用、氮源利用、酶活性等)。

    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与细菌类似,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也主要依赖于核酸序列分析技术,如 rRNA 基因序列分析 (18S rRNA, 26S rRNA, ITS 区域等)、PCR、DNA 指纹图谱 (DNA Fingerprinting) 等。

    总结

    真菌是食品微生物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类微生物。霉菌和酵母菌在食品中广泛存在,既能引起食品腐败霉变,又能用于食品发酵生产。了解食品中真菌的种类、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分类鉴定方法,对于有效防治食品霉变、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和科学管理食品中的真菌,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工业的创新发展。

    3.1.3 病毒 (Viruses)

    介绍食品中病毒的种类、结构特点、增殖方式和食品安全意义。

    病毒 (Viruses) 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病毒在食品安全领域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虽然病毒不能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但可以通过食品作为媒介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了解食品中病毒的种类、结构特点、增殖方式以及食品安全意义,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

    ① 食品中常见病毒的种类

    能通过食品传播的病毒种类相对较少,但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却不容忽视。食品中常见的病毒主要包括:

    诺如病毒 (Norovirus):诺如病毒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 (Viral Gastroenteritis) 最常见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容易在人群密集的场所 (如学校、餐馆、游轮等) 引起爆发流行。诺如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贝类海产品、生食的水果蔬菜、即食食品等是诺如病毒污染的高风险食品。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甲型肝炎病毒是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A) 的病原体。甲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与诺如病毒类似,贝类海产品、生食的水果蔬菜、即食食品等也容易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戊型肝炎病毒是引起戊型病毒性肝炎 (Hepatitis E) 的病原体。戊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类似,也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水和食品是重要的传播媒介。猪肉及其制品被认为是戊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来源之一。

    轮状病毒 (Rotavirus):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和儿童腹泻 (Diarrhea) 最常见的病原体。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轮状病毒污染的食品和水也可能引起疾病。

    星状病毒 (Astrovirus):星状病毒也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的病原体之一,传播途径与诺如病毒类似。

    札如病毒 (Sapovirus):札如病毒与诺如病毒同属于杯状病毒科 (Caliciviridae),也能引起病毒性胃肠炎,传播途径也与诺如病毒相似。

    ② 病毒的结构特点

    病毒结构简单,主要由核酸 (Nucleic Acid) 和蛋白质外壳 (Capsid) 组成,有些病毒外层还有包膜 (Envelope)。

    核酸 (Nucleic Acid):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 DNA 或 RNA,但同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根据核酸类型,病毒可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食品中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等,都是 RNA 病毒。

    蛋白质外壳 (Capsid):包绕在核酸外层的蛋白质外壳,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亚单位 (Capsomeres)。蛋白质外壳具有保护核酸、介导病毒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等功能。蛋白质外壳的形状多样,如球状、螺旋状、二十面体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共同构成病毒的核衣壳 (Nucleocapsid)。

    包膜 (Envelope):某些病毒 (如流感病毒、HIV 病毒等) 在核衣壳外层还有一层包膜。包膜来源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包膜上常镶嵌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 (Glycoproteins),称为包膜糖蛋白或刺突 (Spikes)。包膜病毒的包膜有助于病毒吸附和侵入宿主细胞,也增强了病毒的感染性。但包膜病毒的抵抗力通常较弱,对脂溶剂、去污剂等敏感。食品中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如诺如病毒、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札如病毒等,都是无包膜病毒。

    ③ 病毒的增殖方式

    病毒自身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和代谢系统,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才能进行复制繁殖,病毒的增殖过程称为复制周期 (Replication Cycle)。病毒的复制周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吸附 (Adsorption):病毒通过表面的吸附蛋白 (Attachment Proteins) 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受体 (Receptors) 特异性结合,这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也是决定病毒宿主范围 (Host Range) 的主要因素。

    侵入 (Penetration):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表面后,通过胞吞 (Endocytosis)、膜融合 (Membrane Fusion) 或直接穿膜等方式进入宿主细胞。

    脱壳 (Uncoating):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蛋白质外壳解体,释放出病毒核酸。

    复制 (Replication):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核苷酸、酶系、核糖体等物质,以病毒核酸为模板,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组分。不同类型的病毒,其核酸复制和蛋白质合成的机制有所不同。

    组装 (Assembly):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组分在宿主细胞内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称为子代病毒 (Progeny Viruses)。

    释放 (Release):子代病毒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释放方式有裂解释放 (Lysis) 和出芽释放 (Budding) 两种。裂解释放是指病毒复制完成后,宿主细胞裂解破

    坏,释放出大量病毒颗粒。出芽释放是指病毒通过宿主细胞膜形成包膜,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出来,宿主细胞不一定立即死亡。

    ④ 食品病毒的食品安全意义

    食品病毒虽然不能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但可以通过污染食品,经口进入人体后引起食源性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食品病毒的食品安全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食品病毒是引起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体。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病毒性肝炎也是重要的食源性疾病,可引起肝功能损害。

    传播途径:食品是食品病毒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被病毒污染的食品,如果未经充分加热煮熟就食用,就可能引起病毒性食源性疾病。食品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卫生条件不良、食品从业人员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好、食品原料受到污染等都可能导致食品病毒污染。

    预防与控制:预防和控制食品病毒污染,保障食品安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严格执行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 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 体系,确保食品生产加工环境、设备、人员的卫生符合要求,防止食品受到病毒污染。
    食品原料的控制:对高风险食品原料 (如贝类海产品、生食的水果蔬菜等) 进行严格的病毒检测,确保原料的安全性。
    食品加工过程的控制:高温加热是杀灭食品病毒的有效方法。对需要加热处理的食品,要确保加热温度和时间达到杀灭病毒的要求。对于即食食品,要严格控制加工过程的卫生,防止加工后受到病毒污染。
    加强个人卫生:食品从业人员要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接触食品前,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患有病毒性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工作。
    消费者教育:加强消费者食品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注意饮食卫生,不生食或半生食高风险食品,食物要充分加热煮熟后食用。

    总结

    病毒虽然不是细胞生物,不能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但食品病毒污染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了解食品中病毒的种类、结构特点、增殖方式以及食品安全意义,对于预防和控制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保障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管理、食品原料和加工过程的控制、个人卫生以及消费者教育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食品病毒污染的风险,保障食品安全。

    3.2 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 (Microbial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以及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3.2.1 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Microbial Growth Curve)

    介绍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各个时期及其生理特点。

    微生物的生长 (Growth) 通常是指微生物群体数量的增加,而不是单个微生物个体体积或大小的增大。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会经历一个典型的生长周期,可以用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来描述。生长曲线是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微生物数量的对数值 (常用 \(log_{10}CFU/mL\) 或 \(log_{10}CFU/g\)) 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通常分为四个时期:迟缓期 (Lag Phase)、对数期 (Log Phase 或 Exponential Phase)、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和衰亡期 (Death Phase 或 Decline Phase)。

    ① 迟缓期 (Lag Phase)

    迟缓期是微生物接种到新的培养基后,开始生长繁殖前的适应阶段。在此期间,微生物的数量基本没有明显增加,生长曲线接近水平。迟缓期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

    接种量的大小:接种量过小,迟缓期会相对较长,因为少量微生物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环境并开始繁殖。
    微生物的生理状态:如果接种的微生物处于衰亡期或受损状态,需要更长时间来修复损伤、合成新的酶系和细胞组分,才能开始生长繁殖,迟缓期会延长。如果接种的微生物处于对数生长期,生理状态良好,迟缓期可能很短甚至没有。
    培养基的组成:如果新培养基与微生物原来生长的培养基成分差异较大,微生物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新的营养和环境条件,迟缓期会延长。
    环境条件:如果培养温度、pH 值、氧气浓度等环境条件与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条件有差异,微生物需要一定时间来调整生理状态以适应新环境,迟缓期会延长。

    迟缓期的生理特点

    代谢活跃:虽然微生物数量没有明显增加,但迟缓期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非常活跃。它们积极合成 RNA、酶、蛋白质等细胞组分,为后续的生长繁殖做准备。
    适应环境:微生物在迟缓期主要进行环境适应,包括调节细胞内的酶系、代谢途径、细胞膜的通透性等,以适应新的培养基和环境条件。
    修复损伤:如果接种的微生物受到损伤,迟缓期也是一个修复损伤的过程。

    ② 对数期 (Log Phase 或 Exponential Phase)

    对数期是微生物经过迟缓期适应后,进入快速生长繁殖的时期。在此期间,微生物以恒定的最大生长速率 (Maximum Specific Growth Rate, \(\mu_{max}\)) 进行指数式繁殖,细胞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生长曲线呈直线 (半对数坐标)。对数期是微生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细胞的生理状态也最为一致。

    对数期的生理特点

    生长速率恒定且最大:微生物以最大生长速率进行指数式繁殖,世代时间最短。
    代谢活跃:微生物代谢活动旺盛,酶系完整,酶活性高,代谢产物积累迅速。
    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状态相对一致:对数期微生物的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状态相对一致,是研究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的理想时期。
    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对数期微生物生理状态活跃,对外界环境变化 (如温度、pH 值、抗生素等) 也比较敏感。

    ③ 稳定期 (Stationary Phase)

    稳定期是微生物生长速率逐渐减慢,最终生长速率等于死亡速率,活菌数量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生长曲线接近水平,但并非完全静止,细胞的生长和死亡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稳定期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营养物质耗尽: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限制了微生物的进一步生长。
    代谢产物积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有害代谢产物 (如有机酸、乙醇等) 在培养基中积累,对微生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pH 值变化:微生物代谢活动可能导致培养基 pH 值发生显著变化,偏离微生物的最适生长 pH 范围,抑制微生物生长。
    空间限制:培养容器的空间有限,微生物数量达到一定密度后,空间限制也会成为限制生长的因素。

    稳定期的生理特点

    生长速率减慢:微生物生长速率逐渐减慢,最终与死亡速率达到平衡。
    代谢活动减弱:由于营养物质限制和代谢产物积累,微生物代谢活动逐渐减弱。
    细胞形态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稳定期微生物细胞体积可能缩小,形态不规则,细胞壁增厚,芽孢形成能力增强,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增强。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在稳定期,有些微生物开始合成次级代谢产物 (Secondary Metabolites),如抗生素、毒素、色素等。

    ④ 衰亡期 (Death Phase 或 Decline Phase)

    衰亡期是微生物在稳定期后,由于环境条件持续恶化 (如营养物质耗尽、有害代谢产物浓度过高、pH 值严重偏离等),导致死亡速率超过生长速率,活菌数量逐渐减少的时期。生长曲线呈下降趋势。衰亡期微生物的死亡也呈指数式下降,但下降速率通常比对数期生长速率慢。

    衰亡期的生理特点

    活菌数量减少:活菌数量呈指数式下降。
    细胞形态结构破坏:细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形态结构严重破坏。
    代谢活动极度衰弱:代谢活动几乎停止,酶活性丧失。
    自溶现象:有些细菌在衰亡期会发生自溶 (Autolysis) 现象,细胞自身酶系破坏细胞结构,加速细胞死亡和分解。

    生长曲线的应用

    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及其各个时期的生理特点,对于食品微生物学研究和食品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食品保藏:根据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特点,可以采取相应的食品保藏措施。例如,在迟缓期和对数期初期,微生物数量较少,可以通过加热、冷藏、干燥、添加防腐剂等方法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发酵食品生产:在发酵食品生产中,需要控制发酵条件,使发酵菌种尽快度过迟缓期,进入对数期,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了解致病菌的生长曲线,可以预测在不同条件下致病菌在食品中的生长繁殖规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抗生素和消毒剂的评价:微生物生长曲线可以用于评价抗生素和消毒剂的抑菌和杀菌效果。

    总结

    微生物生长曲线是描述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规律的重要工具。了解生长曲线的四个时期及其生理特点,对于食品微生物学研究、食品保藏、发酵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和掌握微生物生长曲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食品中的微生物活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3.2.2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Microbial Growth)

    讲解温度、水分、pH值、氧气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了解这些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对于食品保藏、食品发酵和食品安全控制至关重要。主要的环

    境因素包括:

    ① 温度 (Temperature)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温度直接影响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细胞膜的流动性、核酸和蛋白质的稳定性等,从而影响微生物的生长速率、生长范围和存活。根据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微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嗜冷菌 (Psychrophiles):最适生长温度在 15℃ 左右或以下,最高生长温度不超过 20℃,最低生长温度可低于 0℃。嗜冷菌主要分布在低温环境中,如深海、极地、冷藏食品等。一些嗜冷菌是食品腐败菌,能在冷藏条件下引起食品腐败。

    嗜温菌 (Mesophiles):最适生长温度在 20-45℃ 之间,最适温度通常在 30-37℃ 左右。嗜温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微生物,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微生物,包括大多数致病菌、腐败菌和发酵菌。

    嗜热菌 (Thermophiles):最适生长温度在 45-70℃ 之间,最高生长温度可达 80℃ 以上。嗜热菌主要分布在高温环境中,如温泉、热泉、火山地区、热加工食品等。一些嗜热菌是罐头食品商业无菌 (Commercial Sterility) 后的腐败菌。

    超嗜热菌 (Hyperthermophiles):最适生长温度在 80℃ 以上,有些超嗜热菌的最适生长温度甚至超过 100℃。超嗜热菌主要分布在极端高温环境中,如海底热泉、热液喷口等。超嗜热菌与食品关系不大。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

    最低生长温度 (Minimum Growth Temperature):微生物能够生长的最低温度。低于此温度,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 (Optimum Growth Temperature):微生物生长速率最快的温度。在此温度下,微生物酶活性最高,代谢最旺盛,生长繁殖速度最快。
    最高生长温度 (Maximum Growth Temperature):微生物能够生长的最高温度。高于此温度,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甚至死亡。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可以用 “三基点温度 (Cardinal Temperatures)” 来概括,即最低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高生长温度。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三基点温度差异很大。同一种微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三基点温度也可能发生变化。温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还与作用时间有关,高温短时间处理可能只起到抑制作用,而高温长时间处理则可能起到杀菌作用。

    ② 水分 (Water)

    水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微生物进行代谢活动和物质运输的必要介质。微生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很大,水分含量不足会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食品中水分的含量通常以水分活度 (\(a_w\)) 来表示,\(a_w\) 是指食品中水分的有效程度,数值上等于食品中水蒸气压与同温度下纯水蒸气压之比,取值范围为 0-1。纯水的 \(a_w\) 为 1,完全干燥物质的 \(a_w\) 接近 0。

    水分活度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

    最低水分活度 (Minimum Water Activity):每种微生物都有其最低生长水分活度,低于此值,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最适水分活度 (Optimum Water Activity):微生物生长速率最快的水分活度。
    最高水分活度 (Maximum Water Activity):水分活度过高,一般不会对微生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但高水分食品容易腐败变质。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最低生长水分活度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细菌对水分活度的要求最高,多数细菌的最低生长 \(a_w\) 在 0.90 以上;酵母菌次之,多数酵母菌的最低生长 \(a_w\) 在 0.85 左右;霉菌对水分活度的要求最低,多数霉菌的最低生长 \(a_w\) 在 0.80 以下,有些耐旱霉菌甚至能在 \(a_w\) 为 0.65 左右的条件下生长。因此,干燥是常用的食品保藏方法之一,通过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

    ③ pH 值

    pH 值是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指标,pH 值也会显著影响微生物的生长。pH 值主要通过影响微生物细胞内酶的活性、细胞膜的电荷、营养物质的溶解度和有效性等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根据最适生长 pH 范围,微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嗜酸菌 (Acidophiles):最适生长 pH 值在 5.5 以下,有些嗜酸菌甚至能在 pH 值为 1.0 左右的强酸性条件下生长。霉菌和酵母菌多数属于嗜酸菌,乳酸菌也属于嗜酸菌。酸性食品 (如水果、酸奶、泡菜等) 容易受到嗜酸菌的污染。

    中性菌 (Neutrophiles):最适生长 pH 值在 6.5-7.5 之间。大多数细菌属于中性菌,包括大多数致病菌和腐败菌。中性食品 (如肉类、乳制品、水产品等) 容易受到中性菌的污染。

    嗜碱菌 (Alkaliphiles):最适生长 pH 值在 8.5 以上,有些嗜碱菌甚至能在 pH 值为 11.0 以上的强碱性条件下生长。嗜碱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少,与食品关系不大。

    pH 值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

    最低生长 pH 值 (Minimum Growth pH):微生物能够生长的最低 pH 值。低于此 pH 值,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最适生长 pH 值 (Optimum Growth pH):微生物生长速率最快的 pH 值。
    最高生长 pH 值 (Maximum Growth pH):微生物能够生长的最高 pH 值。高于此 pH 值,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停止生长。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其最适生长 pH 值差异很大。大多数细菌的最适生长 pH 值接近中性 (pH 6.5-7.5),霉菌和酵母菌的最适生长 pH 值偏酸性 (pH 4.5-6.5)。pH 值也是常用的食品保藏方法之一,通过调节食品的 pH 值 (如酸化) 可以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④ 氧气 (Oxygen)

    氧气是大气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许多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根据对氧气的需求,微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需氧菌 (Aerobes):必须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长,利用氧气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有氧呼吸 (Aerobic Respiration)。

    厌氧菌 (Anaerobes):在有氧条件下不能生长,甚至死亡。厌氧菌利用其他物质 (如硝酸盐、硫酸盐、二氧化碳等) 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呼吸 (Anaerobic Respiration) 或发酵 (Fermentation)。厌氧菌又可分为专性厌氧菌 (Obligate Anaerobes) 和兼性厌氧菌 (Facultative Anaerobes)。专性厌氧菌只能在完全无氧条件下生长,即使微量的氧气也会对其产生毒害作用。兼性厌氧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但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更好,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则进行厌氧呼吸或发酵。

    兼性厌氧菌 (Facultative Anaerobes):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但在有氧条件下生长更好。许多酵母菌和一些细菌 (如 大肠杆菌) 属于兼性厌氧菌。

    微需氧菌 (Microaerophiles):需要低氧浓度 (通常为 2-10% 的氧气浓度) 才能生长,高氧浓度对其有抑制作用。一些 乳杆菌弯曲杆菌 属于微需氧菌。

    耐氧菌 (Aerotolerant Anaerobes):在有氧条件下也能生长,但不能利用氧气进行呼吸作用,只能进行发酵。一些乳酸菌和 梭菌 属于耐氧菌。

    氧气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

    氧气对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影响差异很大。需氧菌生长需要充足的氧气,可以通过增加通气量、搅拌等措施来满足需氧菌的氧气需求。厌氧菌生长则需要严格的无氧环境,可以通过真空包装、充氮包装、添加还原剂等方法来创造厌氧条件。兼性厌氧菌和耐氧菌对氧气的耐受性较强,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长。微需氧菌则需要控制氧气浓度在较低水平。

    ⑤ 其他环境因素

    除了温度、水分、pH 值和氧气外,还有许多其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如:

    营养物质 (Nutrients):微生物生长需要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的种类、浓度和比例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浓度所产生的压力。高渗透压环境 (如高糖、高盐环境) 会导致微生物细胞失水,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导致细胞死亡。耐高渗透压的微生物 (如耐盐菌、耐糖酵母菌) 可以在高渗透压环境下生长。
    辐射 (Radiation):紫外线、γ射线、X 射线等辐射具有杀菌作用。辐射的强度、波长、照射时间和微生物的种类、生理状态等都会影响辐射的杀菌效果。
    化学物质 (Chemical Substances):许多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如消毒剂、防腐剂、抗生素等。化学物质的种类、浓度、作用时间和微生物的种类、生理状态等都会影响化学物质的抑菌或杀菌效果。

    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

    微生物的生长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综合影响,单一环境因素的变化可能不会对微生物生长产生显著影响,但多个环境因素同时发生变化,则可能对微生物生长产生叠加或协同作用。例如,低温和低水分活度联合作用,可以更好地抑制微生物生长,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在食品保藏和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采取综合控制措施,才能有效地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或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

    总结

    环境因素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水分、pH 值、氧气等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和生长繁殖。了解各种环境因素对不同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影响规律,对于食品保藏、食品发酵、食品安全控制以及微生物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控制和调节环境因素,我们可以有效地管理食品中的微生物,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2.3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 (Microbial Reproduction Methods)

    介绍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微生物的繁殖 (Reproduction) 是指微生物产生后代,增加种群数量的过程。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其繁殖方式有所不同。主要的微生物繁殖方式包括:

    ① 细菌的繁殖方式

    细菌主要通过二分裂 (Binary Fission) 进行繁殖,也有些细菌可以通过出芽 (Budding) 或孢子 (Spore) 等方式进行繁殖,但二分裂是细菌最主要的繁殖方式。

    二分裂 (Binary Fission):二分裂是细菌最主要的繁殖方式,也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二分裂的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DNA 复制 (DNA Replication):细菌的环状 DNA 开始复制,复制起点 (Origin of Replication) 处 DNA 双链解开,在 DNA 聚合酶 (DNA Polymerase) 等酶的作用下,以亲代 DNA 链为模板,合成新的 DNA 链,形成两个相同的 DNA 分子。
    细胞伸长 (Cell Elongation):随着 DNA 复制的进行,细菌细胞开始伸长,细胞体积增大。
    横隔膜形成 (Septum Formation):在细胞中央形成横隔膜,将细胞分隔成两个部分。横隔膜由细胞膜和细胞壁向内凹陷生长形成。
    细胞分裂 (Cell Division):横隔膜完全形成,将细胞质和细胞器均等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最终细胞分裂成两个大小、形态、遗传特性基本相同的子细胞。

    二分裂是一种简单的、快速的繁殖方式,在适宜条件下,细菌可以通过二分裂在很短时间内大量繁殖。例如,大肠杆菌 在最适条件下,世代时间 (Generation Time) 约为 20 分钟,也就是说,每 20 分钟细菌数量就可以增加一倍。

    出芽 (Budding):少数细菌 (如柄杆菌属 (Caulobacter)、红微菌属 (Rhodomicrobium) 等) 可以通过出芽进行繁殖。出芽是指在母细胞的某一特定部位,长出一个小突起,称为芽体 (Bud)。芽体逐渐长大,并从母细胞获得 DNA 和其他细胞组分,最终芽体与母细胞分离,形成一个新的子细胞。

    孢子 (Spore) 繁殖:某些细菌 (如 芽孢杆菌属梭菌属) 可以形成芽孢。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细胞,而是一种休眠体,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抵抗外界恶劣环境的特殊结构。芽孢具有极强的抵抗力,能够耐受高温、干燥、辐射、化学消毒剂等恶劣条件。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可以萌发 (Germination) 成为营养细胞,并进行二分裂繁殖。芽孢的形成和萌发过程复杂,受多种因素调控。

    ② 真菌的繁殖方式

    真菌的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是真菌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则有助于增加遗传多样性,提高真菌的适应性。

    霉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霉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孢子繁殖和菌丝断裂繁殖。
    ▮▮▮▮ⓐ 孢子繁殖:霉菌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进行繁殖,如分生孢子 (Conidia)、孢囊孢子 (Sporangiospores)、关节孢子 (Arthrospores)、厚垣孢子 (Chlamydospores) 等。不同类型的霉菌产生不同类型的无性孢子。分生孢子是最常见的无性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 (Conidiophore) 上,成熟后散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新的菌丝。孢囊孢子产生于孢子囊 (Sporangium) 内,孢子囊破裂后释放孢子。
    ▮▮▮▮ⓑ 菌丝断裂繁殖:霉菌的菌丝体断裂成片段,每个菌丝片段在适宜条件下都能生长发育成新的菌丝体。

    有性繁殖:霉菌的有性繁殖方式主要有接合孢子 (Zygospores) 形成、子囊孢子 (Ascospores) 形成和担孢子 (Basidiospores) 形成等。不同类群的霉菌进行不同类型的有性繁殖。有性繁殖过程通常包括质配 (Plasmogamy)、核配 (Karyogamy) 和减数分裂 (Meiosis) 三个阶段。通过有性繁殖,可以产生新的遗传重组,增加遗传多样性。

    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出芽繁殖和裂殖繁殖。
    ▮▮▮▮ⓐ 出芽繁殖 (Budding):出芽繁殖是酵母菌最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在母细胞的某一特定部位,细胞壁和细胞膜向外突起,形成芽体。芽体逐渐长大,细胞核分裂,其中一个子核进入芽体。芽体从母细胞获得细胞质和其他细胞组分,最终芽体与母细胞分离,形成一个新的子细胞。有些酵母菌出芽后,子细胞不与母细胞分离,而是继续出芽,形成假菌丝 (Pseudohyphae)。
    ▮▮▮▮ⓑ 裂殖繁殖 (Fission):少数酵母菌 (如 裂殖酵母属) 通过裂殖繁殖。裂殖繁殖与细菌的二分裂相似,细胞纵向分裂成两个大小、形态相似的子细胞。

    有性繁殖:酵母菌的有性繁殖方式主要有子囊孢子形成。在某些条件下,酵母菌可以进行有性生殖,产生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在子囊 (Ascus) 内形成,每个子囊内通常含有 4 个或 8 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成熟后释放,在适宜条件下萌发形成新的酵母菌细胞。

    ③ 病毒的繁殖方式

    病毒自身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才能进行复制繁殖。病毒的繁殖过程称为复制周期 (Replication Cycle),前面 3.1.3 节已经详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微生物繁殖方式的意义

    了解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对于食品微生物学研究和食品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控制微生物繁殖: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繁殖特点,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例如,对于细菌,可以通过抑制二分裂来控制细菌繁殖;对于霉菌,可以通过防止孢子传播和萌发来控制霉菌繁殖;对于病毒,由于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因此,可以通过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防止病毒污染食品和感染人体。

    利用微生物繁殖:在食品发酵工业中,需要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能力,快速大量地繁殖发酵菌种,以提高发酵效率和产品质量。例如,在啤酒酿造、面包制作、酸奶生产等过程中,都需要利用酵母菌或细菌的快速繁殖能力。

    微生物鉴定和分类:微生物的繁殖方式也是微生物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类群的微生物,其繁殖方式有所不同,可以根据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对其进行分类鉴定。

    总结

    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多样,细菌主要通过二分裂繁殖,真菌主要通过孢子繁殖和出芽繁殖,病毒则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繁殖方式,对于控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进行微生物鉴定和分类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有效管理微生物的繁殖,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促进食品工业的健康发展。

    3.3 食品腐败变质与微生物 (Food Spoilage and Microorganisms)

    分析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原因和微生物作用,以及常见的腐败微生物及其引起的腐败现象。

    3.3.1 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与原因 (Types and Causes of Food Spoilage)

    介绍食品腐败变质的各种类型,如蛋白质腐败、脂肪酸败、碳水化合物腐败等,以及引起腐败的内外因素。

    食品腐败变质 (Food Spoilage) 是指食品在外界环境因素和自身酶的作用下,品质劣变,失去原有营养价值、感官特性和食用价值的过程。食品腐败变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其中微生物的作用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原因以及微生物在腐败变质过程中的作用,对于采取有效的食品保藏措施,防止食品腐败变质至关重要。

    ① 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

    根据食品的主要成分和腐败变质的特点,食品腐败变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蛋白质腐败 (Protein Spoilage):主要发生在富含蛋白质的食品中,如肉类、鱼类、蛋类、乳制品、豆制品等。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水解成肽和氨基酸,氨基酸进一步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硫化氢 (Hydrogen Sulfide, \(H_2S\))、胺类 (Amines)、吲哚 (Indole)、粪臭素 (Skatole)、硫醇 (Mercaptans) 等具有恶臭气味的物质,使食品产生腐败臭味,质地变软、粘稠,颜色变暗。蛋白质腐败是食品腐败变质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

    脂肪酸败 (Lipid Rancidity):主要发生在富含脂肪的食品中,如油脂、油料作物、脂肪含量高的肉类和乳制品等。脂肪酸败主要包括水解酸败 (Hydrolytic Rancidity) 和氧化酸败 (Oxidative Rancidity) 两种类型。

    水解酸败:在脂肪酶 (Lipase) 的作用下,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 水解产生游离脂肪酸 (Free Fatty Acids) 和甘油 (Glycerol)。短链脂肪酸 (如丁酸、己酸等) 具有刺激性气味,使食品产生酸败味。
    氧化酸败:不饱和脂肪酸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在氧气、光、热、金属离子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自动氧化 (Autoxidation) 反应,产生过氧化物 (Peroxides) 和氢过氧化物 (Hydroperoxides),进一步分解成醛 (Aldehydes)、酮 (Ketones)、酸 (Acids)、醇 (Alcohols) 等小分子挥发性物质,使食品产生哈喇味、金属味、油腻味等不良气味,颜色变深,营养价值降低。氧化酸败是脂肪酸败的主要类型。

    碳水化合物腐败 (Carbohydrate Spoilage):主要发生在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中,如谷物、水果、蔬菜、糖果、饮料等。碳水化合物腐败主要包括发酵 (Fermentation) 和霉变 (Molding) 两种类型。

    发酵:碳水化合物在酵母菌、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发酵,产生酒精、有机酸、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发酵有时是有益的 (如发酵食品生产),但有时也会导致食品腐败变质 (如水果发酵变酸、面包发酵过度)。
    霉变:碳水化合物在霉菌的作用下,发生霉变,菌丝在食品表面生长,产生霉菌毒素,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水果、蔬菜、谷物等食品容易发生霉变。

    果胶质腐败 (Pectic Substance Spoilage):主要发生在富含果胶质的植物性食品中,如水果、蔬菜等。果胶质在果胶酶 (Pectinase) 的作用下,分解成果胶酸和甲醇,使植物组织软化、解体,影响食品的质地和外观。

    色素和维生素的破坏:食品中的天然色素 (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等) 和维生素 (如维生素 C、维生素 A、B 族维生素等) 在光、热、氧气、酶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破坏,导致食品颜色褪变、营养价值降低。

    ② 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

    内在因素 (Intrinsic Factors):指食品自身固有的特性,主要包括:

    食品的化学组成:食品的化学组成 (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水分、pH 值、氧化还原电位、营养成分等) 直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和类型。例如,高蛋白食品容易发生蛋白质腐败,高脂肪食品容易发生脂肪酸败,高水分食品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和腐败。
    食品的组织结构:食品的组织结构 (如细胞的完整性、组织的致密程度等) 影响微生物的侵入和扩散,也影响酶与底物的接触,从而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例如,完整的水果蔬菜比破碎的水果蔬菜更耐贮藏,因为完整的表皮可以阻止微生物的侵入。
    食品的天然抗菌成分:有些食品中含有天然的抗菌成分 (如大蒜素、辣椒素、溶菌酶等),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外在因素 (Extrinsic Factors):指食品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

    温度:温度是影响食品腐败变质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微生物生长繁殖速度越快,酶活性越高,食品腐败变质速度越快。高温可以杀灭微生物,降低酶活性,但过高的温度也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和感官品质。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活性,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水分:水分是微生物生长和酶活性所必需的。高水分食品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和腐败。降低食品的水分含量 (如干燥、脱水) 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生长和酶活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氧气:氧气是许多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也是引起脂肪氧化酸败的重要因素。控制食品环境中的氧气含量 (如真空包装、气调包装) 可以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生长和脂肪氧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光照:光照,特别是紫外线,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但光照也能促进脂肪氧化酸败、色素和维生素的破坏,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避光包装和贮藏可以延缓食品的腐败变质。
    微生物:微生物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最主要的原因。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生长繁殖速度、代谢活动等都直接影响食品的腐败变质。食品受到微生物污染的途径很多,如空气、土壤、水、食品原料、加工设备、包装材料、人员操作等。
    时间:时间是食品腐败变质的累积因素。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食品腐败变质的程度会逐渐加深。

    ③ 微生物在食品腐败变质中的作用

    微生物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食品中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 (霉菌和酵母菌) 和病毒。细菌和真菌是引起食品腐败变质最常见的微生物。

    微生物的污染和生长繁殖: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如果环境条件适宜,污染的微生物就会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代谢产物,引起食品的腐败变质。

    微生物酶的作用: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酶类,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果胶酶等。这些酶类可以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果胶质等成分,导致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产生腐败变质现象。

    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各种代谢产物,如硫化氢、胺类、有机酸、醛、酮、醇、霉菌毒素等。这些代谢产物有些具有不良气味,如硫化氢、胺类等;有些具有毒性,如霉菌毒素;有些会改变食品的 pH 值、颜色、质地等感官特性,从而导致食品的腐败变质。

    总结

    食品腐败变质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主要有蛋白质腐败、脂肪酸败、碳水化合物腐败、果胶质腐败以及色素和维生素的破坏等。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既有食品自身的内在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外在因素,但微生物的作用是导致食品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原因。了解食品腐败变质的类型、原因以及微生物在腐败变质过程中的作用,对于采取有效的食品保藏措施,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

    3.3.2 常见腐败微生物及其腐败现象 (Common Spoilage Microorganisms and Spoilage Phenomena)

    列举常见食品的腐败微生物,如细菌、霉菌、酵母菌,以及它们引起的腐败现象。

    不同类型的食品,由于其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贮藏条件的不同,容易受到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污染,引起不同类型的腐败变质现象。了解常见食品的腐败微生物及其引起的腐败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判断食品是否发生腐败变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① 肉类及其制品

    肉类及其制品富含蛋白质、脂肪、水分和营养物质,pH 值接近中性,水分活度高,是微生物生长的良好培养基,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和腐败变质。

    常见腐败微生物

    细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产碱杆菌属 (Alcaligenes)莫拉克斯菌属 (Moraxella)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 (Bacillus)梭菌属 (Clostridium)肠杆菌科 (Enterobacteriaceae) 细菌 (如 大肠杆菌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属 (Serratia)变形杆菌属 (Proteus)) 等。假单胞菌属 是鲜肉腐败的主要菌群,在低温条件下也能生长繁殖。厌氧或兼性厌氧的 梭菌属肠杆菌科 细菌在真空包装肉制品和熟肉制品中也可能成为优势腐败菌。
    霉菌青霉属 (Penicillium)毛霉属 (Mucor)曲霉属 (Aspergillus)枝孢霉属 (Cladosporium) 等。霉菌主要在肉制品表面生长,引起霉变。
    酵母菌:革兰氏阳性酵母 (如 假丝酵母属 (Candida)红酵母属 (Rhodotorula)) 等。酵母菌在肉制品表面或内部生长,引起酵母败坏。

    腐败现象

    表面粘性:早期腐败的肉表面出现一层粘液,这是由于细菌在肉表面大量繁殖,产生荚膜多糖等粘性物质所致,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 等是引起肉表面粘性的主要细菌。
    变色:肉的正常颜色为鲜红色,腐败后颜色发生变化,如变灰、变褐、变绿等。变色是由于肉中的血红素 (Hemoglobin) 和肌红蛋白 (Myoglobin) 被微生物代谢产物 (如硫化氢、过氧化氢等) 破坏或氧化还原所致。假单胞菌属乳酸菌酵母菌 等都可能引起肉的变色。
    产生异味:肉腐败后产生各种不良气味,如酸臭味、氨臭味、腐败臭味等。这些异味是由于蛋白质和脂肪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胺类、挥发性脂肪酸等物质所致。假单胞菌属肠杆菌科 细菌、梭菌属 等是产生肉腐败异味的主要菌群。
    脂肪酸败:脂肪含量高的肉类 (如肥肉、腊肉等) 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脂肪酸败,产生哈喇味。脂肪酸败主要是脂肪氧化和水解酶作用的结果,一些霉菌和酵母菌也能产生脂肪酶,促进脂肪酸败。
    霉变:肉制品表面长出绒毛状、絮状或粉状的霉菌菌落,颜色多样,如白色、绿色、黑色、黄色等。霉变是霉菌在肉制品表面生长繁殖的结果,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 等是引起肉制品霉变的常见霉菌。
    酵母败坏:肉制品表面出现乳白色或淡黄色、粘稠状的酵母菌菌膜,或产生酸味、酒精味等。酵母败坏是酵母菌在肉制品中生长繁殖的结果,革兰氏阳性酵母是引起肉制品酵母败坏的常见菌群。

    ② 禽肉及其制品

    禽肉及其制品的腐败变质与肉类及其制品相似,但禽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更容易发生脂肪酸败。

    常见腐败微生物:与肉类及其制品相似,主要有 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莫拉克斯菌属不动杆菌属芽孢杆菌属梭菌属肠杆菌科 细菌、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枝孢霉属、革兰氏阳性酵母等。

    腐败现象:与肉类及其制品相似,主要有表面粘性、变色、产生异味、脂肪酸败、霉变、酵母败坏等。

    ③ 水产品及其制品

    水产品及其制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水分和游离氨基酸,pH 值接近中性或弱碱性,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和腐败变质,且腐败速度比畜禽肉类更快。

    常见腐败微生物

    细菌假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 (Shewanella)明串珠菌属 (Leuconostoc)气单胞菌属 (Aeromonas)弧菌属 (Vibrio)莫拉克斯菌属不动杆菌属微球菌属 (Micrococcus)肠杆菌科 细菌等。假单胞菌属希瓦氏菌属 是鲜鱼腐败的主要菌群,希瓦氏菌属 特别是 腐败希瓦氏菌 (Shewanella putrefaciens) 是鱼类产生腐败气味的重要细菌。
    霉菌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枝孢霉属 等。霉菌主要在干制水产品表面生长,引起霉变。
    酵母菌:革兰氏阳性酵母等。酵母菌在某些水产品中也可能引起酵母败坏。

    腐败现象

    腥臭味:鱼虾等水产品腐败后产生特殊的腥臭味,这是由于水产品中富含的含硫氨基酸 (如蛋氨酸、胱氨酸) 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硫醇 (Methyl Mercaptan)、二甲硫醚 (Dimethyl Sulfide) 等挥发性硫化物所致。希瓦氏菌属假单胞菌属气单胞菌属 等是产生鱼腥臭味的主要细菌。
    胺臭味:水产品中的游离氨基酸被微生物脱羧酶 (Decarboxylase) 作用,脱羧生成胺类物质,如尸胺 (Cadaverine)、腐胺 (Putrescine)、组胺 (Histamine) 等,产生胺臭味。肠杆菌科 细菌、摩根氏菌 (Morganella morganii)变形杆菌属 等是产生胺类物质的主要细菌。
    肉质软化:水产品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被微生物蛋白酶分解,导致肉质软化、组织解体。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 等都能产生蛋白酶,引起鱼肉软化。
    变色:鱼虾等水产品腐败后颜色发生变化,如鱼鳃变灰、眼球凹陷、体表粘液增多、虾体变红等。变色是由于水产品中的色素被微生物代谢产物破坏或氧化还原所致。
    霉变:干制水产品表面长出霉菌菌落,引起霉变。

    ④ 蛋类及其制品

    蛋类 (主要是鸡蛋) 具有天然的保护结构 (蛋壳、蛋壳膜、卵白蛋白等),但如果保护结构受损,或者贮藏条件不当,也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和腐败变质。

    常见腐败微生物

    细菌假单胞菌属 (特别是 荧光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fluorescens)产色素假单胞菌 (Pseudomonas putida))、变形杆菌属沙门氏菌属大肠杆菌芽孢杆菌属 等。假单胞菌属 是鸡蛋腐败的主要菌群,能穿透蛋壳,污染蛋内容物。沙门氏菌属 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可能污染鸡蛋,引起食物中毒。
    霉菌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枝孢霉属 等。霉菌主要在蛋壳表面生长,引起蛋壳霉变。
    酵母菌:革兰氏阳性酵母等。酵母菌在蛋类中较少引起腐败。

    腐败现象

    稀蛋:正常鸡蛋的卵白和蛋黄具有一定的粘稠度,腐败后卵白变稀,蛋黄散开,失去原有形态。稀蛋是由于细菌蛋白酶分解卵白蛋白和蛋黄脂蛋白所致,假单胞菌属变形杆菌属 等是引起稀蛋的主要细菌。
    黑蛋:鸡蛋腐败后,蛋黄和卵白混合,颜色变黑,这是由于细菌产生硫化氢与蛋黄中的铁离子结合,生成黑色的硫化铁 (FeS) 所致。变形杆菌属 (特别是 普通变形杆菌 (Proteus vulgaris)) 是引起黑蛋的典型细菌。
    绿蛋:鸡蛋腐败后,卵白或蛋黄呈现绿色荧光,这是由于 荧光假单胞菌产色素假单胞菌 产生荧光色素所致。
    霉蛋:蛋壳表面长出霉菌菌落,颜色多样,蛋壳表面可能出现霉点。霉蛋是霉菌污染蛋壳的结果。
    臭蛋:鸡蛋腐败后产生恶臭气味,如硫化氢臭味、氨臭味等。臭蛋是由于细菌分解蛋白质,产生硫化氢、胺类等恶臭物质所致。

    ⑤ 乳及乳制品

    乳及乳制品富含蛋白质、脂肪、乳糖、水分和钙等营养物质,pH 值接近中性或弱酸性,水分活度高,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和腐败变质。

    常见腐败微生物

    细菌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 (特别是 蜡状芽孢杆菌 (Bacillus cereus))、肠杆菌科 细菌、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乳杆菌属 等。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 是生乳和巴氏杀菌乳腐败的主要菌群。蜡状芽孢杆菌 是引起巴氏杀菌乳和超高温灭菌乳 (UHT milk) 腐败的重要细菌。
    霉菌青霉属毛霉属曲霉属链孢霉属 (Geotrichum) 等。霉菌主要在乳制品表面生长,引起霉变。
    酵母菌:革兰氏阳性酵母 (如 假丝酵母属红酵母属)、 克鲁维酵母属 等。酵母菌在乳制品中可能引起酵母败坏或产气胀袋。

    腐败现象

    酸败:乳和乳制品 (特别是鲜乳和酸奶) 发生酸败,pH 值下降,凝固沉淀。酸败是由于乳中的乳糖被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所致。乳酸菌是乳制品发酵和酸败的主要菌群。
    苦味:乳和乳制品产生苦味,这是由于某些细菌 (如 假单胞菌属) 产生苦味肽所致。
    腐败臭味:乳和乳制品发生蛋白质腐败,产生氨臭味、腐败臭味等。蛋白质腐败是由于细菌蛋白酶分解乳蛋白,产生胺类、硫化氢等恶臭物质所致。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肠杆菌科 细菌等是引起乳蛋白质腐败的主要菌群。
    粘稠:乳和乳制品变得粘稠,这是由于某些细菌 (如 产碱杆菌属) 产生荚膜多糖等粘性物质所致。
    产气胀袋:某些乳制品 (如奶酪、发酵乳等) 发生产气胀袋,包装膨胀变形,甚至破裂。产气胀袋是由于某些酵母菌或细菌发酵乳糖或乳酸,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所致。
    霉变:乳制品表面长出霉菌菌落,引起霉变。奶酪表面霉变有时是正常的 (如蓝色奶酪、卡门培尔奶酪),但有时也是腐败变质的表现。
    酵母败坏:乳制品表面出现酵母菌菌膜,或产生酵母味、酒精味等。

    ⑥ 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富含水分、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pH 值多为酸性或弱酸性,容易受到霉菌和细菌的污染和腐败变质。

    常见腐败微生物

    霉菌青霉属曲霉属根霉属毛霉属链格孢霉属灰葡萄孢霉 (Botrytis cinerea)扩展青霉绿霉菌 (Penicillium digitatum)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等。霉菌是蔬菜水果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微生物,几乎各种霉菌都能引起蔬菜水果的霉变。
    细菌欧文氏菌属 (Erwinia) (特别是 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 (Erwinia carotovora))、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乳酸菌醋酸菌 等。细菌引起的蔬菜水果腐败主要是软腐和酸败。
    酵母菌酵母属假丝酵母属掷孢酵母属 等。酵母菌引起的蔬菜水果腐败较少见,主要是发酵和酵母败坏。

    腐败现象

    霉变:蔬菜水果表面长出各种颜色的霉菌菌落,如绿霉、青霉、黑霉、灰霉等。霉变是蔬菜水果腐败变质最常见的现象。
    软腐:蔬菜水果组织软化、液化,失去原有形态。软腐是由于细菌果胶酶分解果胶质,导致植物细胞壁解体所致。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 等是引起蔬菜水果软腐的主要细菌。
    酸败:水果发酵变酸,产生酸味、酒精味等。酸败是由于酵母菌或细菌发酵水果中的糖类,产生乙醇、乳酸、醋酸等有机酸所致。
    褐变:蔬菜水果切开后,或受到机械损伤后,表面容易发生褐变,颜色变深。褐变主要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 Oxidase, PPO) 催化酚类物质氧化,生成黑色素类物质所致。微生物的活动也可能促进褐变。
    腐烂:蔬菜水果组织解体,变成糊状或泥状,失去原有结构。腐烂是多种微生物协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霉菌、细菌、酵母菌等。

    ⑦ 谷物及其制品

    谷物及其制品 (如大米、面粉、面包、糕点等) 的水分含量较低,水分活度较低,相对不易腐败,但如果贮藏条件不当,水分含量增加,也容易受到霉菌和细菌的污染和腐败变质。

    常见腐败微生物

    霉菌曲霉属 (特别是 黄曲霉寄生曲霉构巢曲霉米曲霉黑曲霉)、青霉属镰刀菌属链格孢霉属毛霉属根霉属 等。霉菌是谷物及其制品腐败变质的最主要微生物,能引起霉变,产生霉菌毒素。
    细菌芽孢杆菌属 (特别是 蜡状芽孢杆菌)、肠杆菌科 细菌等。细菌在水分含量较高的谷物制品 (如米饭、馒头等) 中可能引起细菌性腐败。
    酵母菌酵母属假丝酵母属 等。酵母菌在含糖量较高的谷物制品 (如糕点、面包等) 中可能引起酵母败坏。

    腐败现象

    霉变:谷物及其制品表面长出各种颜色的霉菌菌落,如黄曲霉、绿霉、黑霉等。霉变是谷物及其制品腐败变质最常见的现象。
    结块:谷物及其制品 (如面粉、淀粉等) 受潮后容易结块,这是由于吸湿后颗粒间形成液桥或晶桥所致,霉菌的生长也能促进结块。
    生虫:谷物及其制品容易受到储粮害虫 (如米象、麦蛾等) 的侵食,导致虫蛀、粉碎、品质下降。
    哈喇味:谷物及其制品 (特别是油料作物及其制品,如花生、大豆、食用油等) 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脂肪酸败,产生哈喇味。
    细菌性腐败:水分含量较高的谷物制品 (如米饭、馒头等) 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细菌性腐败,产生酸臭味、粘性增加等现象。
    酵母败坏:含糖量较高的谷物制品 (如糕点、面包等) 在贮藏过程中可能发生酵母败坏,产生酵母味、酒精味等。

    总结

    不同类型的食品,由于其化学组成、物理结构和贮藏条件的不同,容易受到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污染,引起不同类型的腐败变质现象。常见的腐败微生物主要有细菌、霉菌和酵母菌。细菌引起的腐败主要有蛋白质腐败、软腐、酸败、粘性增加、变色、产生异味等;霉菌引起的腐败主要是霉变、霉菌毒素污染、脂肪酸败等;酵母菌引起的腐败主要是发酵、酵母败坏、产气胀袋等。了解常见食品的腐败微生物及其腐败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识别和判断食品是否发生腐败变质,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3.3.3 食品腐败变质的检测与控制 (Detection and Control of Food Spoilage)

    介绍食品腐败变质的常用检测方法和控制策略。

    为了保障食品质量安全,防止食品腐败变质,需要对食品的腐败变质情况进行检测,并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延缓食品腐败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① 食品腐败变质的检测方法

    食品腐败变质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感官检测、理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

    感官检测 (Sensory Detection):感官检测是最常用、最简便、最快速的食品腐败变质检测方法。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直接对食品的外观、颜色、气味、滋味、质地等感官特性进行评价,判断食品是否发生腐败变质。

    优点:快速、简便、经济、直观,不需要特殊设备和试剂,操作简单,可现场进行。
    缺点:主观性强,结果受检测人员的经验、感官灵敏度、情绪等因素影响,定量化程度低,灵敏度有限,只能检测出腐败变质较明显的食品。

    理化检测 (Physicochemical Detection):理化检测是通过测定食品的某些理化指标 (如 pH 值、挥发性盐基氮 (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过氧化值 (Peroxide Value, POV)、酸价 (Acid Value, AV)、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等) 的变化,来判断食品是否发生腐败变质,以及腐败变质的程度。

    优点:客观、定量、灵敏度较高,可以检测出感官检测难以发现的早期腐败变质,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
    缺点: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试剂,操作相对复杂,检测时间较长,成本较高,不能现场快速检测。

    微生物检测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微生物检测是通过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活性,来判断食品是否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及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

    菌落总数测定:测定食品中活菌的总数,反映食品的卫生质量和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菌落总数越高,食品受微生物污染越严重,腐败变质的风险越高。
    指示菌检测:检测食品中某些特定的指示菌 (如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沙门氏菌等),反映食品是否受到粪便污染或病原菌污染。
    腐败菌检测:检测食品中常见的腐败菌 (如 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霉菌酵母菌 等) 的种类和数量,判断食品的腐败变质类型和程度。
    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利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 (如 ATP 生物发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等) 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的总量、种类或特定代谢产物,实现食品腐败变质的快速诊断。

    优点:直接、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出食品中微量的微生物,判断食品的微生物污染状况和腐败变质类型。
    缺点:检测时间较长 (传统培养法),操作复杂,需要无菌操作,成本较高,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虽然快速,但设备和试剂成本较高。

    ② 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策略

    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抑制酶的活性两个方面。

    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控制温度
    ▮▮▮▮ⓐ 高温杀菌 (Heat Sterilization):利用高温 (如巴氏杀菌、高温灭菌、超高温灭菌等) 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是食品保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高温杀菌可以有效地杀灭食品中的营养细胞和芽孢,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 低温保藏 (Low Temperature Preservation):利用低温 (如冷藏、冷冻) 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酶活性,延缓食品腐败变质。冷藏温度一般为 0-10℃,冷冻温度一般为 -18℃ 以下。低温保藏适用于大多数易腐食品。

    降低水分活度
    ▮▮▮▮ⓐ 干燥脱水 (Drying and Dehydration):通过干燥、脱水等方法降低食品的水分含量,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干燥方法有热风干燥、真空干燥、冷冻干燥、喷雾干燥等。
    ▮▮▮▮ⓑ 添加糖或盐 (Adding Sugar or Salt):高浓度糖或盐可以降低食品的水分活度,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蜜饯、果酱、腌制品等是利用高糖或高盐进行保藏的典型食品。

    调节 pH 值
    ▮▮▮▮ⓐ 酸化 (Acidification):通过添加酸性物质 (如醋酸、乳酸、柠檬酸等) 降低食品的 pH 值,抑制对酸敏感的微生物 (如腐败菌) 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泡菜、酸奶、果汁等是利用酸化进行保藏的典型食品。
    ▮▮▮▮ⓑ 碱化 (Alkalization):少数食品 (如碱性馒头、碱性面条等) 通过添加碱性物质 (如碳酸钠、氢氧化钠等) 提高食品的 pH 值,抑制对碱敏感的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控制氧气浓度
    ▮▮▮▮ⓐ 真空包装 (Vacuum Packaging):通过真空包装去除包装容器内的空气,降低氧气浓度,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氧化酸败。真空包装适用于肉制品、豆制品、熟食制品等。
    ▮▮▮▮ⓑ 气调包装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通过充入特定比例的混合气体 (如二氧化碳、氮气、氧气) 代替包装容器内的空气,调节包装容器内的气体成分,抑制特定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缓食品腐败变质。气调包装适用于生鲜肉、果蔬、熟食制品等。

    添加防腐剂 (Adding Preservatives):在食品中添加适量的化学防腐剂 (如苯甲酸及其钠盐、山梨酸及其钾盐、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尼泊金酯类等) 或天然防腐剂 (如乳酸链球菌素 (Nisin)、ε-聚赖氨酸、壳聚糖等),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腐剂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不得滥用。

    辐照杀菌 (Irradiation Sterilization):利用电离辐射 (如 γ 射线、X 射线、电子束等) 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辐照杀菌属于冷杀菌技术,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和感官品质影响较小。

    生物防治 (Biocontrol):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 (如细菌素) 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食品保藏的目的。生物防治是一种天然、安全、环保的食品保藏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抑制酶的活性

    热钝化 (Heat Inactivation):利用加热 (如漂烫、巴氏杀菌等) 破坏食品中内源酶和微生物酶的活性,防止酶促反应引起的食品腐败变质。
    化学抑制 (Chemical Inhibition):添加某些化学物质 (如亚硫酸盐、柠檬酸、乙二胺四乙酸 (EDTA) 等) 抑制酶的活性,延缓食品腐败变质。
    物理抑制 (Physical Inhibition):利用物理方法 (如低温、高压、辐照等) 抑制酶的活性。

    综合控制策略

    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往往需要采取多种策略的综合措施,才能达到最佳的保藏效果。例如,肉制品可以采用真空包装 + 低温冷藏 + 巴氏杀菌 + 添加防腐剂等综合措施进行保藏。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食品的种类、特性、保藏目的和经济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控制策略和方法。

    总结

    食品腐败变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感官检测、理化检测和微生物检测。食品腐败变质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控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抑制酶的活性。常用的控制策略有高温杀菌、低温保藏、干燥脱水、降低水分活度、调节 pH 值、控制氧气浓度、添加防腐剂、辐照杀菌、生物防治等。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食品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控制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保藏技术,有效地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 食品工艺学 (Food Processing)

    本章系统介绍食品加工的基本原理、单元操作和常用食品加工技术,包括食品的预处理、分离、浓缩、干燥、杀菌、冷冻、包装等,以及各类食品的加工工艺。

    4.1 食品加工原理与单元操作 (Principles of Food Processing and Unit Operations)

    概述食品加工的目的、原理和单元操作的概念,介绍常用的食品加工单元操作。

    4.1.1 食品加工的目的与意义 (Purposes and Significance of Food Processing)

    阐述食品加工的主要目的,如保藏、改善品质、提高营养价值等,以及食品加工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意义。

    食品加工 (Food Processing) 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和技术,将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初级食品原料转化为更易于食用、贮藏、运输和销售的食品产品的过程。食品加工的目的多样且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食品保藏 (Food Preservation)
    ▮▮▮▮食品极易腐败变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酶的活性是导致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食品加工的首要目的之一就是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确保食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其食用价值和安全性。
    ▮▮▮▮常见的保藏方法包括:
    ▮▮▮▮ⓐ 物理方法:如加热杀菌 (热力杀菌 (Thermal Sterilization))、冷冻 (冷冻 (Freezing))、干燥 (干燥 (Drying))、辐照 (辐照杀菌 (Irradiation Sterilization))、高压 (高压杀菌 (High Pressure Sterilization)) 等,通过改变温度、水分、辐射等物理条件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钝化酶活性。
    ▮▮▮▮ⓑ 化学方法:如添加防腐剂 (Food Preservatives),利用化学物质的抑菌或杀菌作用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防腐剂的使用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标准,严格控制用量和种类。

    改善食品品质 (Improve Food Quality)
    ▮▮▮▮食品加工可以显著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
    ▮▮▮▮ⓐ 感官品质:通过切割、混合、调味、成型等加工操作,改善食品的色、香、味、形和质地,提高食品的吸引力和适口性,例如,水果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酱,肉类可以加工成香肠、火腿等。
    ▮▮▮▮ⓑ 食用品质:通过蒸煮、烘烤、油炸等烹饪加工,使食品更易于消化吸收,改善口感,提高食用价值。例如,谷物加工成米饭、面条、面包等主食,豆类加工成豆腐、豆浆等豆制品。
    ▮▮▮▮ⓒ 营养品质: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以有目的地保留或增加食品的营养成分,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例如,谷物加工过程中可以保留胚芽,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乳品加工中可以强化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

    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Enhance Nutritional Value of Food)
    ▮▮▮▮某些食品原料的营养成分可能不均衡或缺乏某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食品加工可以通过营养强化 (Food Fortification) 技术,人为地向食品中添加一种或多种营养素,以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预防营养缺乏病。
    ▮▮▮▮常见的营养强化方式包括:
    ▮▮▮▮ⓐ 强化维生素:如在乳制品中强化维生素D,在谷物制品中强化B族维生素。
    ▮▮▮▮ⓑ 强化矿物质:如在食盐中强化碘,在面粉中强化铁。
    ▮▮▮▮ⓒ 强化氨基酸:如在植物蛋白食品中强化赖氨酸。

    增加食品的多样性 (Increase Food Diversity)
    ▮▮▮▮食品加工可以将单一的食品原料加工成多种多样的食品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
    ▮▮▮▮例如,以牛奶为原料,可以加工成液态奶、酸奶、奶酪、奶粉等多种乳制品;以小麦为原料,可以加工成面粉、面包、饼干、面条等多种面制食品。

    方便食品的生产与消费 (Facilitate Foo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食品加工可以将食品原料加工成预制食品、方便食品、即食食品等,简化烹饪过程,节省消费者的时间和精力,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例如,速冻食品、方便面、罐头食品、预制菜肴等,都是典型的方便食品。

    提高食品原料的利用率和附加值 (Improve Utilization Rate and Added Value of Food Materials)
    ▮▮▮▮食品加工可以有效地利用食品原料的各个部分,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通过精深加工,可以提高食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例如,农产品加工可以将农副产品转化为饲料、肥料或工业原料,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果蔬加工可以将边角料制成果胶、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

    食品加工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意义
    ▮▮▮▮食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加工技术的进步。
    保障食品供应:食品加工业通过大规模、集约化生产,将农产品转化为各种食品,保障市场供应,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
    促进农业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农业的延伸和增值环节,可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就业机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就业。
    推动经济增长: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和税收贡献巨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丰富多样的加工食品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食品加工的目的和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关系到食品的安全、品质和营养,也关系到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繁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加工技术将朝着更加高效、安全、营养、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1.2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概述 (Overview of Food Processing Unit Operations)

    介绍食品加工中常用的单元操作,如输送、清洗、分选、粉碎、混合、分离、传热、干燥、浓缩、杀菌、冷冻等。

    食品加工单元操作 (Unit Operations in Food Processing) 是指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实现特定的加工目的而进行的基本操作步骤。这些操作步骤在不同的食品加工工艺中被广泛应用,构成了各种复杂食品加工过程的基础。了解和掌握食品加工单元操作是理解和设计食品加工工艺的关键。

    常用的食品加工单元操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物料输送 (Materials Handling)
    ▮▮▮▮物料输送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首要环节,目的是将食品原料或半成品从一个工序转移到另一个工序,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和效率。
    ▮▮▮▮常见的输送方式包括:
    ▮▮▮▮ⓐ 机械输送:利用机械设备,如输送带 (Conveyor Belt)、螺旋输送机 (Screw Conveyor)、刮板输送机 (Scraper Conveyor)、斗式提升机 (Bucket Elevator)、管道输送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等,输送固态、液态或粉状物料。
    ▮▮▮▮ⓑ 气力输送 (Pneumatic Conveying):利用空气动力将粉状或颗粒状物料输送到指定地点,适用于输送距离较远、环境要求较高的场合。
    ▮▮▮▮ⓒ 水力输送 (Hydraulic Conveying):利用水流作为载体输送物料,常用于果蔬、水产品等物料的输送,具有输送量大、操作简便的优点。

    清洗 (Cleaning)
    ▮▮▮▮清洗是去除食品原料表面污物、杂质、微生物等的过程,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环节。
    ▮▮▮▮常见的清洗方法包括:
    ▮▮▮▮ⓐ 水洗 (Water Washing):利用清水冲洗或浸泡,去除食品表面的泥沙、灰尘等污物。
    ▮▮▮▮ⓑ 喷淋洗涤 (Spray Washing):利用高压水流喷淋食品表面,去除附着物,清洗效果较好。
    ▮▮▮▮ⓒ 鼓泡洗涤 (Bubble Washing):利用鼓泡作用增加水流的扰动,提高清洗效果,适用于叶类蔬菜、水果等易损物料。
    ▮▮▮▮ⓓ 超声波洗涤 (Ultrasonic Cleaning):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作用,去除食品表面的污物,清洗效果彻底,但设备成本较高。

    分选 (Sorting & Grading)
    ▮▮▮▮分选是指根据食品原料的尺寸、形状、颜色、成熟度、密度、重量等物理特性,将其分成不同等级或类别的过程。分选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
    ▮▮▮▮常见的分选方法包括:
    ▮▮▮▮ⓐ 尺寸分选 (Size Sorting):利用筛网、滚筒筛、分级机等设备,根据物料的尺寸大小进行分选。
    ▮▮▮▮ⓑ 颜色分选 (Color Sorting):利用光电颜色分选机,根据物料的颜色差异进行分选,常用于 зерно、茶叶、果蔬等物料的分选。
    ▮▮▮▮ⓒ 重量分选 (Weight Sorting):利用重量分选机,根据物料的重量差异进行分选,常用于禽蛋、水果等物料的分选。
    ▮▮▮▮ⓓ 人工分选 (Manual Sorting):依靠人工目测和手工作业进行分选,适用于小批量、高价值物料的分选。

    切割、破碎与磨碎 (Cutting, Size Reduction & Grinding)
    ▮▮▮▮切割、破碎与磨碎是指将大块食品原料分割、破碎或磨细,以达到特定的加工要求,如改变物料的尺寸、形状、表面积等。
    ▮▮▮▮常见的操作包括:
    ▮▮▮▮ⓐ 切割 (Cutting):利用刀具或切割设备将物料切成块、片、丝、丁等形状,如蔬菜切割、肉类分割。
    ▮▮▮▮ⓑ 破碎 (Size Reduction):利用破碎机、粉碎机等设备将物料破碎成较小的颗粒,如 зерно破碎、油籽破碎。
    ▮▮▮▮ⓒ 磨碎 (Grinding):利用磨粉机、研磨机等设备将物料磨成粉状,如面粉磨粉、咖啡豆研磨。

    混合 (Mixing & Blending)
    ▮▮▮▮混合是指将两种或多种物料均匀混合在一起,以达到特定的配方要求或改善物料的均匀性。
    ▮▮▮▮常见的混合方式包括:
    ▮▮▮▮ⓐ 机械搅拌 (Mechanical Mixing):利用搅拌器、混合机等设备进行机械搅拌,适用于液态、粉状、颗粒状物料的混合。
    ▮▮▮▮ⓑ 气流混合 (Air Mixing):利用压缩空气或惰性气体吹动物料,使其混合均匀,适用于粉状物料的混合。
    ▮▮▮▮ⓒ 管道混合 (In-line Mixing):在管道中设置混合器,使物料在流动过程中混合均匀,适用于液态物料的连续混合。

    分离 (Separation)
    ▮▮▮▮分离是指将混合物料中的不同组分分离出来,以达到提纯、浓缩、回收等目的。
    ▮▮▮▮常见的分离技术包括:
    ▮▮▮▮ⓐ 过滤 (Filtration):利用过滤介质 (滤布、滤网、滤膜等) 截留固体颗粒,分离固液混合物。
    ▮▮▮▮ⓑ 离心分离 (Centrifugal Separation):利用离心力加速沉降,分离密度不同的物料,如固液分离、液液分离。
    ▮▮▮▮ⓒ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利用半透膜的选择性渗透作用,分离不同分子大小或性质的物料,如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RO)。
    ▮▮▮▮ⓓ 萃取 (Extraction):利用溶剂的选择性溶解能力,将混合物中的目标组分溶解出来,与其他组分分离,如溶剂萃取油脂、超临界CO₂萃取。

    传热 (Heat Transfer)
    ▮▮▮▮传热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在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于加热、冷却、杀菌、干燥、浓缩等操作。
    ▮▮▮▮常见的传热方式包括:
    ▮▮▮▮ⓐ 导热 (Conduction):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运动传递,如固体加热。
    ▮▮▮▮ⓑ 对流换热 (Convection):热量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如液体加热、空气加热。
    ▮▮▮▮ⓒ 辐射换热 (Radiation):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如红外加热、微波加热。

    干燥 (Drying)
    ▮▮▮▮干燥是指将食品中的水分蒸发除去,降低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从而达到保藏食品的目的。
    ▮▮▮▮常见的干燥方法包括:
    ▮▮▮▮ⓐ 热风干燥 (Hot Air Drying):利用热空气作为干燥介质,将食品中的水分蒸发除去,是最常用的干燥方法。
    ▮▮▮▮ⓑ 真空干燥 (Vacuum Drying):在真空条件下降低水的沸点,加速水分蒸发,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干燥。
    ▮▮▮▮ⓒ 冷冻干燥 (Freeze Drying):先将物料冷冻成固态,然后在真空条件下使冰直接升华成水蒸气,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 喷雾干燥 (Spray Drying):将液态物料喷雾成细小液滴,在热空气中快速干燥成粉末,适用于液态食品的干燥。

    浓缩 (Concentration)
    ▮▮▮▮浓缩是指提高食品中固体物含量,降低水分含量的过程,常用于果汁、乳品、调味品等的加工,可以减少体积,便于贮藏和运输。
    ▮▮▮▮常见的浓缩方法包括:
    ▮▮▮▮ⓐ 蒸发浓缩 (Evaporation):利用加热使水分蒸发,提高物料浓度,是最常用的浓缩方法。
    ▮▮▮▮ⓑ 膜浓缩 (Membrane Concentration):利用膜分离技术 (如反渗透、超滤) 去除水分,实现物料浓缩。
    ▮▮▮▮ⓒ 冷冻浓缩 (Freeze Concentration):通过冷冻使水分结冰,然后将冰分离出去,提高物料浓度,适用于热敏性物料的浓缩。

    杀菌 (Sterilization)
    ▮▮▮▮杀菌是指杀死食品中微生物 (包括致病菌和腐败菌) 的过程,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和延长保质期。
    ▮▮▮▮常见的杀菌方法包括:
    ▮▮▮▮ⓐ 热力杀菌 (Thermal Sterilization):利用高温杀死微生物,是最常用的杀菌方法,包括巴氏杀菌 (Pasteurization)、高温短时杀菌 (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 Sterilization, HTST)、超高温瞬时杀菌 (Ultra-High Temperature Sterilization, UHT)。
    ▮▮▮▮ⓑ 辐照杀菌 (Irradiation Sterilization):利用电离辐射 (γ射线、X射线、电子束) 杀死微生物,具有杀菌效果好、穿透力强的优点,适用于冷杀菌。
    ▮▮▮▮ⓒ 微波杀菌 (Microwave Sterilization):利用微波产生的热效应和非热效应杀死微生物,具有加热速度快、节能高效的优点。
    ▮▮▮▮ⓓ 高压杀菌 (High Pressure Sterilization):利用高压改变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使其失活,具有杀菌效果好、对食品品质影响小的优点,属于非热力杀菌技术。

    冷冻 (Freezing)
    ▮▮▮▮冷冻是指将食品的温度降低到冰点以下,使食品中的水分结冰,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酶的活性,达到长期保藏食品的目的。
    ▮▮▮▮常见的冷冻方法包括:
    ▮▮▮▮ⓐ 空气冷冻 (Air Freezing):利用冷空气作为冷冻介质,将食品冷却冷冻,是最常用的冷冻方法。
    ▮▮▮▮ⓑ 接触冷冻 (Contact Freezing):将食品与低温金属表面直接接触,快速冷冻,冷冻速度快,效率高。
    ▮▮▮▮ⓒ 液氮冷冻 (Liquid Nitrogen Freezing):利用液氮 (液氮 (Liquid Nitrogen)) 作为冷冻介质,超低温快速冷冻,冷冻速度极快,最大限度地保留食品品质。

    包装 (Packaging)
    ▮▮▮▮包装是指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技术,将经过加工的食品进行包裹或容器化,以保护食品质量,延长保质期,方便运输和销售。
    ▮▮▮▮常见的包装形式包括:
    ▮▮▮▮ⓐ 初级包装 (Primary Packaging):直接与食品接触的包装,如塑料袋、玻璃瓶、金属罐等,主要功能是保护食品,防止污染和变质。
    ▮▮▮▮ⓑ 二级包装 (Secondary Packaging):对初级包装进行集合或加固的包装,如纸箱、瓦楞纸箱等,主要功能是方便运输和销售。
    ▮▮▮▮ⓒ 运输包装 (Tertiary Packaging):用于长途运输的包装,如托盘、集装箱等,主要功能是保护货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 特殊包装:如真空包装 (Vacuum Packaging)、气调包装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无菌包装 (Aseptic Packaging)、活性包装 (Active Packaging)、智能包装 (Intelligent Packaging) 等,具有特殊的功能,如保鲜、杀菌、指示等。

    以上列举的单元操作并非相互独立,在实际的食品加工过程中,往往需要将多种单元操作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的单元操作,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和从业人员至关重要。

    4.1.3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与物料传递 (Energy and Mass Transfer in Food Processing)

    讲解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热量传递、质量传递等基本原理。

    食品加工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能量传递 (Energy Transfer) 和物料传递 (Mass Transfer) 是两个核心的工程原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原理,对于优化食品加工工艺、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能量传递 (Energy Transfer)

    能量传递主要以热量传递 (Heat Transfer) 的形式存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热量传递是指热能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转移的现象,是许多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础,如加热杀菌、冷却冷冻、干燥浓缩等都涉及到热量传递。

    ▮▮▮▮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 导热 (Conduction):热量通过静止介质内部,由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微观运动传递,无需介质宏观运动。导热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或静止流体中。导热速率遵循傅里叶定律 (Fourier's Law of Heat Conduction):
    \[ q = -k \nabla T \]
    ▮▮▮▮▮▮▮▮ 其中,\( q \) 为热流密度 (heat flux),\( k \) 为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nabla T \) 为温度梯度 (temperature gradient)。负号表示热量传递方向与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 对流换热 (Convection):热量通过流体的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共同传递。对流换热发生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流体内部不同温度区域之间。对流换热速率通常用牛顿冷却公式 (Newton's Law of Cooling) 描述:
    \[ q = h (T_s - T_f) \]
    ▮▮▮▮▮▮▮▮ 其中,\( q \) 为热流密度,\( h \) 为对流换热系数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T_s \) 为固体表面温度,\( T_f \) 为流体温度。

    ▮▮▮▮ⓒ 辐射换热 (Radiation):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无需介质,可以在真空环境中进行。辐射换热发生在物体表面与周围环境之间。热辐射速率遵循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 (Stefan-Boltzmann Law):
    \[ q = \epsilon \sigma T^4 \]
    ▮▮▮▮▮▮▮▮ 其中,\( q \) 为辐射热流密度,\( \epsilon \) 为物体的发射率 (emissivity),\( \sigma \) 为斯忒藩-玻尔兹曼常数 (Stefan-Boltzmann constant),\( T \) 为物体的绝对温度 (absolute temperature)。

    ▮▮▮▮食品加工中的热量传递应用
    ▮▮▮▮ⓐ 加热杀菌:利用热力杀菌设备,通过导热、对流换热或辐射换热将热量传递到食品内部,杀死微生物。
    ▮▮▮▮ⓑ 冷却冷冻:利用制冷设备,通过导热、对流换热将食品内部的热量传递到冷冻介质中,降低食品温度。
    ▮▮▮▮ⓒ 干燥浓缩:利用热源,通过导热、对流换热或辐射换热将热量传递到食品表面,提供水分蒸发所需的热量。
    ▮▮▮▮ⓓ 蒸煮烘烤:利用热源,通过导热、对流换热或辐射换热将热量传递到食品内部,改变食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感官品质。

    物料传递 (Mass Transfer)

    物料传递是指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在浓度梯度或化学势梯度的驱动下,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转移的现象。在食品加工中,物料传递主要表现为水分传递、溶质传递、风味物质传递等。

    ▮▮▮▮物料传递的基本方式
    ▮▮▮▮ⓐ 扩散 (Diffusion):物料在浓度梯度驱动下,通过分子热运动进行的传递。扩散主要发生在静止流体或固体内部。扩散速率遵循菲克定律 (Fick's Law of Diffusion):
    \[ J = -D \nabla C \]
    ▮▮▮▮▮▮▮▮ 其中,\( J \) 为扩散通量 (diffusion flux),\( D \) 为扩散系数 (diffusion coefficient),\( \nabla C \) 为浓度梯度 (concentration gradient)。负号表示物料传递方向与浓度梯度方向相反。

    ▮▮▮▮ⓑ 对流质量传递 (Convective Mass Transfer):物料通过流体的宏观运动与微观运动共同传递。对流质量传递发生在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或流体内部不同浓度区域之间。对流质量传递速率通常用以下公式描述:
    \[ J = k_m (C_s - C_f) \]
    ▮▮▮▮▮▮▮▮ 其中,\( J \) 为扩散通量,\( k_m \) 为对流质量传递系数 (convective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C_s \) 为固体表面浓度,\( C_f \) 为流体浓度。

    ▮▮▮▮食品加工中的物料传递应用
    ▮▮▮▮ⓐ 干燥:水分从食品内部扩散到表面,然后从表面蒸发到干燥介质中,是一个水分传递的过程。
    ▮▮▮▮ⓑ 浓缩:水分从食品中扩散到膜表面,然后透过膜被分离出去,是一个水分传递的过程。
    ▮▮▮▮ⓒ 萃取:溶剂从外部扩散到食品内部,溶解目标组分,然后携带目标组分从食品中扩散出来,是一个溶质传递的过程。
    ▮▮▮▮ⓓ 腌制:盐分从腌制液中扩散到食品内部,食品内部的水分扩散到腌制液中,是一个溶质和水分双向传递的过程。

    在食品加工过程的设计和优化中,需要充分考虑能量传递和物料传递的规律,合理选择加工设备和工艺参数,以提高加工效率、降低能耗、保证产品质量。例如,在热力杀菌过程中,需要保证食品中心温度达到杀菌要求,这就需要考虑食品的导热特性和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在干燥过程中,需要提高干燥速率,缩短干燥时间,这就需要考虑干燥介质的温度、湿度、流速等因素对水分传递的影响。

    4.2 食品预处理技术 (Food Pre-processing Technologies)

    介绍食品原料在加工前的预处理技术,如清洗、分选、切割、去皮、漂烫等,以及预处理的目的和方法。

    食品预处理技术 (Food Pre-processing Technologies) 是指在食品原料进入正式加工工序之前,为了改善原料的加工性能、提高产品质量、延长保质期、或满足后续加工工艺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初步处理操作。预处理是食品加工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4.2.1 清洗与分选 (Cleaning and Sorting)

    介绍食品原料的清洗方法和分选技术,以及清洗和分选的目的。

    清洗 (Cleaning)

    目的
    ▮▮▮▮清洗的主要目的是去除食品原料表面附着的泥沙、灰尘、农药残留、微生物、虫卵、腐烂变质部分等污染物和杂质,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降低微生物负荷,减少食品腐败变质的风险,为后续加工工序创造清洁的原料条件。

    清洗方法
    ▮▮▮▮ⓐ 干法清洗 (Dry Cleaning)
    ▮▮▮▮▮▮▮▮适用于 зерно、豆类等干燥物料的清洗。主要方法包括:
    ▮▮▮▮▮▮▮▮❶ 筛分 (Sieving):利用筛网去除较大颗粒的杂质,如石块、秸秆等。
    ▮▮▮▮▮▮▮▮❷ 风选 (Air Classification):利用气流将轻杂质 (如空壳、秕粒) 与重物料分离。
    ▮▮▮▮▮▮▮▮❸ 磁选 (Magnetic Separation):利用磁铁吸附混入物料中的金属杂质。
    ▮▮▮▮ⓓ 湿法清洗 (Wet Cleaning)
    ▮▮▮▮▮▮▮▮适用于果蔬、水产品等含水量较高的物料清洗。主要方法包括:
    ▮▮▮▮▮▮▮▮❶ 浸泡清洗 (Soaking):将物料浸泡在清水或清洗液中,使污物软化、溶解,然后通过搅拌、摩擦等方式去除。适用于根茎类蔬菜、水果等。
    ▮▮▮▮▮▮▮▮❷ 喷淋清洗 (Spray Washing):利用高压水流喷淋物料表面,冲刷去除污物。清洗效率高,节约用水,适用于叶类蔬菜、水果、肉类等。
    ▮▮▮▮▮▮▮▮❸ 鼓泡清洗 (Bubble Washing):在清洗槽底部通入压缩空气,产生气泡,利用气泡的扰动和冲击力清洗物料。清洗效果柔和,不易损伤物料,适用于叶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
    ▮▮▮▮▮▮▮▮❹ 振动清洗 (Vibration Washing):利用振动作用使物料与清洗介质 (水或清洗液) 充分接触,加速污物脱落。适用于根茎类蔬菜、水果等。
    ▮▮▮▮▮▮▮▮❺ 超声波清洗 (Ultrasonic Cleaning):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产生的空化效应,去除物料表面的污物。清洗效果彻底,但设备成本较高,适用于高价值、精细物料的清洗。
    ▮▮▮▮▮▮▮▮❻ 刷洗 (Brush Washing):利用旋转的刷子摩擦物料表面,去除附着性较强的污物。适用于根茎类蔬菜、水果等。

    清洗剂的选择
    ▮▮▮▮在湿法清洗中,有时会使用清洗剂以提高清洗效果。常用的清洗剂包括:
    ▮▮▮▮ⓐ 清水 (Water):最常用的清洗介质,经济、安全,但清洗效果有限。
    ▮▮▮▮ⓑ 碱性清洗剂 (Alkaline Cleaners):如碳酸钠、氢氧化钠等,能有效去除油脂、污垢,但可能对某些物料产生腐蚀作用。
    ▮▮▮▮ⓒ 酸性清洗剂 (Acidic Cleaners):如盐酸、磷酸、柠檬酸等,能有效去除水垢、矿物质沉积,但可能对金属设备产生腐蚀作用。
    ▮▮▮▮ⓓ 表面活性剂 (Surfactants):能降低水的表面张力,提高润湿性和渗透性,增强清洗效果。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包括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
    ▮▮▮▮ⓔ 消毒剂 (Disinfectants):如氯制剂 (次氯酸钠、二氧化氯)、臭氧 (Ozone)、过氧乙酸等,能杀死微生物,降低微生物负荷,但使用时需注意浓度和残留问题。

    分选 (Sorting & Grading)

    目的
    ▮▮▮▮分选的目的在于根据食品原料的品质特性 (如尺寸、形状、颜色、成熟度、重量、密度等) 进行分级,去除不合格品 (如病虫害、损伤、腐烂等),提高原料的均匀性和一致性,改善产品质量,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分选方法
    ▮▮▮▮ⓐ 人工分选 (Manual Sorting)
    ▮▮▮▮▮▮▮▮依靠人工目测和手工作业进行分选,灵活性高,但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适用于小批量、高价值或特殊要求的物料分选。

    ▮▮▮▮ⓑ 机械分选 (Mechanical Sorting)
    ▮▮▮▮▮▮▮▮利用机械设备根据物料的物理特性进行自动分选,效率高、精度高、劳动强度低,适用于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常见的机械分选方法包括:
    ▮▮▮▮▮▮▮▮❶ 尺寸分选 (Size Sorting):利用筛网 (Screen)、滚筒筛 (Rotary Screen)、分级筛 (Grading Screen)、带式分级机 (Belt Grader) 等设备,根据物料的尺寸大小进行分选。适用于 зерно、豆类、果蔬等。
    ▮▮▮▮▮▮▮▮❷ 形状分选 (Shape Sorting):利用异形孔板、滚筒、旋转筛等设备,根据物料的形状差异进行分选。适用于异形果蔬、糖果等。
    ▮▮▮▮▮▮▮▮❸ 颜色分选 (Color Sorting):利用光电颜色分选机 (Color Sorter),根据物料的颜色差异进行分选。高精度、高效率,适用于 зерно、豆类、茶叶、果蔬等。
    ▮▮▮▮▮▮▮▮❹ 重量分选 (Weight Sorting):利用重量分选机 (Weight Grader),根据物料的重量差异进行分选。适用于禽蛋、水果、肉块等。
    ▮▮▮▮▮▮▮▮❺ 密度分选 (Density Sorting):利用密度分选机 (Density Separator),根据物料的密度差异进行分选。适用于 зерно、豆类、矿物等。
    ▮▮▮▮▮▮▮▮❻ 气流分选 (Air Classification):利用气流将不同密度的物料分离。适用于 зерно、茶叶等。
    ▮▮▮▮▮▮▮▮❼ 浮选 (Flotation):利用液体介质的浮力将不同密度的物料分离。适用于果蔬、水产品等。

    清洗与分选的工艺流程
    ▮▮▮▮清洗与分选通常是连续进行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料特性和加工要求,选择合适的清洗和分选方法,并将其组合成合理的工艺流程。例如,果蔬的清洗分选工艺流程可能包括:预清洗 → 浸泡清洗 → 喷淋清洗 → 刷洗 → 分级分选 → 检验 → 后清洗。

    4.2.2 切割、去皮与破碎 (Cutting, Peeling, and Size Reduction)

    介绍食品原料的切割、去皮和破碎技术,以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切割 (Cutting)

    目的
    ▮▮▮▮切割的目的是将食品原料按照加工要求分割成特定形状和尺寸的块、片、丝、丁等,以方便后续加工,如烹饪、包装、干燥、速冻等,并提高产品的感官品质和食用方便性。

    切割方法
    ▮▮▮▮ⓐ 手工切割 (Manual Cutting)
    ▮▮▮▮▮▮▮▮使用刀具手工切割,灵活性高,适用于小批量、多样化、或对切割精度要求不高的物料。但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切割质量不稳定。

    ▮▮▮▮ⓑ 机械切割 (Mechanical Cutting)
    ▮▮▮▮▮▮▮▮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切割,效率高、产量大、切割质量稳定,适用于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常见的机械切割设备包括:
    ▮▮▮▮▮▮▮▮❶ 刀片切割机 (Blade Cutter):利用旋转或往复运动的刀片进行切割,适用于蔬菜、水果、肉类等。切割形状多样,可切块、片、丝、丁等。
    ▮▮▮▮▮▮▮▮❷ 水刀切割机 (Water Jet Cutter):利用高压水流或磨料水射流进行切割,切割精度高、切割面光滑、无热效应,适用于肉类、鱼类、果蔬、焙烤食品等。
    ▮▮▮▮▮▮▮▮❸ 超声波切割机 (Ultrasonic Cutter):利用超声波振动切割刀片,减少切割阻力,适用于粘性、弹性、易变形的食品,如奶酪、蛋糕、糖果等。
    ▮▮▮▮▮▮▮▮❹ 激光切割机 (Laser Cutter):利用激光束进行切割,切割精度极高、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薄片食品、图案切割等。

    切割的应用
    ▮▮▮▮切割广泛应用于果蔬加工 (如蔬菜切丁、水果切块)、肉类加工 (如肉片分割、肉丁切割)、焙烤食品加工 (如蛋糕分块、饼干成型)、糖果加工 (如糖果切割、巧克力分块) 等。

    去皮 (Peeling)

    目的
    ▮▮▮▮去皮的目的是去除食品原料 (主要是果蔬类) 的外皮,改善产品的感官品质 (如口感、颜色、外观),提高食用品质,去除农药残留、蜡质层等,为后续加工 (如罐藏、榨汁、干燥、速冻等) 创造条件。

    去皮方法
    ▮▮▮▮ⓐ 手工去皮 (Manual Peeling)
    ▮▮▮▮▮▮▮▮使用刀具手工去皮,适用于小批量、形状不规则、或对去皮要求精细的物料。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去皮质量不稳定。

    ▮▮▮▮ⓑ 机械去皮 (Mechanical Peeling)
    ▮▮▮▮▮▮▮▮利用机械设备进行去皮,效率高、产量大、去皮质量稳定,适用于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常见的机械去皮方法包括:
    ▮▮▮▮▮▮▮▮❶ 机械磨擦去皮 (Abrasive Peeling):利用磨擦辊 (砂辊、碳化硅辊等) 磨擦物料表面,去除外皮。适用于根茎类蔬菜 (如马铃薯、胡萝卜、生姜等)。去皮效率高,但损耗较大,表面粗糙。
    ▮▮▮▮▮▮▮▮❷ 刀片去皮 (Knife Peeling):利用刀片刮削或切削物料表面,去除外皮。适用于球形或规则形状的果蔬 (如苹果、梨、柑橘等)。去皮精度高,损耗小,但设备复杂。
    ▮▮▮▮▮▮▮▮❸ 蒸汽去皮 (Steam Peeling):利用高温高压蒸汽作用于物料表面,使皮层与果肉之间产生分离,然后通过机械磨擦或水冲洗去除外皮。适用于马铃薯、甜菜、番茄等。去皮速度快、损耗小,但设备投资大。
    ▮▮▮▮▮▮▮▮❹ 碱液去皮 (Lye Peeling):将物料浸泡在热碱液 (氢氧化钠溶液) 中,腐蚀软化外皮,然后通过水冲洗或机械磨擦去除外皮。适用于桃子、杏、柑橘、马铃薯等。去皮效果好、速度快,但碱液腐蚀性强,需注意安全和环保。
    ▮▮▮▮▮▮▮▮❺ 火焰去皮 (Flame Peeling):利用高温火焰快速加热物料表面,使外皮烧焦炭化,然后通过水冲洗去除炭化皮层。适用于洋葱、大蒜等。去皮速度快,但损耗较大,易产生焦糊味。
    ▮▮▮▮▮▮▮▮❻ 红外线去皮 (Infrared Peeling):利用红外线辐射加热物料表面,使皮层与果肉之间产生分离,然后通过机械磨擦或水冲洗去除外皮。适用于马铃薯、洋葱等。去皮效果较好,节能环保。

    去皮的应用
    ▮▮▮▮去皮广泛应用于果蔬罐藏、果蔬汁加工、果蔬干制、冷冻果蔬等加工领域。

    破碎与磨碎 (Size Reduction & Grinding)

    目的
    ▮▮▮▮破碎与磨碎的目的是将食品原料 (固态物料) 破碎或磨细,减小其粒度,增大表面积,以利于后续加工,如萃取、干燥、混合、溶解、消化吸收等,并改变产品的质地和形态。

    破碎与磨碎方法
    ▮▮▮▮破碎与磨碎是连续的粒度减小过程,破碎主要指将物料减小到较大粒度的过程,而磨碎则指将物料进一步减小到细小粒度或粉状的过程。常用的破碎与磨碎设备包括:
    ▮▮▮▮ⓐ 破碎设备 (Crushers)
    ▮▮▮▮▮▮▮▮用于将大块物料破碎成较小块状或颗粒状。常见的破碎设备包括:
    ▮▮▮▮▮▮▮▮❶ 颚式破碎机 (Jaw Crusher):利用动颚和静颚的挤压和劈裂作用破碎物料,适用于粗碎或中碎。
    ▮▮▮▮▮▮▮▮❷ 锤式破碎机 (Hammer Crusher):利用高速旋转的锤头冲击破碎物料,适用于中碎或细碎。
    ▮▮▮▮▮▮▮▮❸ 辊式破碎机 (Roll Crusher):利用两个相对旋转的辊子挤压和磨擦破碎物料,适用于中碎或细碎。
    ▮▮▮▮ⓓ 磨碎设备 (Grinders & Mills)
    ▮▮▮▮▮▮▮▮用于将破碎后的物料磨成细粉状。常见的磨碎设备包括:
    ▮▮▮▮▮▮▮▮❶ 球磨机 (Ball Mill):利用筒体内钢球的冲击和研磨作用磨碎物料,适用于细磨和超细磨。
    ▮▮▮▮▮▮▮▮❷ 锤磨机 (Hammer Mill):利用高速旋转的锤头冲击和研磨物料,适用于中细磨。
    ▮▮▮▮▮▮▮▮❸ 辊磨机 (Roller Mill):利用一对或多对相对旋转的磨辊挤压和研磨物料,适用于面粉、 зерно粉等磨粉。
    ▮▮▮▮▮▮▮▮❹ 胶体磨 (Colloid Mill):利用高速旋转的转子与定子之间的间隙进行剪切、挤压和研磨,适用于液态或半液态物料的超微磨碎和均质。
    ▮▮▮▮▮▮▮▮❺ 气流磨 (Air Classifier Mill):利用高速气流加速物料颗粒,使其相互碰撞、磨擦和冲击破碎,适用于超细粉磨。

    破碎与磨碎的应用
    ▮▮▮▮破碎与磨碎广泛应用于 зерно加工 (如面粉磨粉、玉米粉磨粉)、油籽加工 (如油籽破碎、油粕粉碎)、香辛料加工 (如香辛料磨粉)、糖果加工 (如糖粉磨粉)、饮料加工 (如咖啡豆研磨) 等。

    4.2.3 漂烫与酶钝化 (Blanching and Enzyme Inactivation)

    讲解漂烫的原理、方法和目的,以及酶钝化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漂烫 (Blanching)

    定义
    ▮▮▮▮漂烫 (Blanching) 是指将食品原料 (主要是果蔬) 在沸水或蒸汽中进行短时间加热处理的一种预处理方法。漂烫时间通常较短,一般为几秒到几分钟。

    目的
    ▮▮▮▮ⓐ 酶钝化 (Enzyme Inactivation):漂烫的主要目的是钝化食品原料中的酶活性,特别是多酚氧化酶 (Polyphenol 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 POD) 等,防止酶促褐变 (Enzymatic Browning) 和品质劣变,保持果蔬的色泽、风味和营养成分。
    ▮▮▮▮ⓑ 杀灭微生物 (Microbial Load Reduction):漂烫可以杀灭食品原料表面的部分微生物,降低微生物负荷,延长保质期。
    ▮▮▮▮ⓒ 去除原料中的空气 (Air Removal):漂烫可以排出果蔬组织中的空气,减少组织间的空隙,防止氧化变色,改善产品的质地和外观。
    ▮▮▮▮ⓓ 软化组织 (Tissue Softening):漂烫可以软化果蔬组织,改变其质地,便于后续加工,如切割、装罐、干燥、速冻等。
    ▮▮▮▮ⓔ 固定色素 (Color Fixation):漂烫可以固定叶绿素等色素,保持绿色蔬菜的鲜艳色泽。
    ▮▮▮▮ⓕ 去除不良气味 (Off-flavor Removal):漂烫可以去除某些蔬菜 (如十字花科蔬菜) 的不良气味,改善风味。

    漂烫方法
    ▮▮▮▮ⓐ 热水漂烫 (Hot Water Blanching)
    ▮▮▮▮▮▮▮▮将食品原料浸入沸水或接近沸水 (85-100℃) 中进行加热处理。是最常用的漂烫方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加热均匀。但水溶性营养成分损失较大,废水排放量大。

    ▮▮▮▮ⓑ 蒸汽漂烫 (Steam Blanching)
    ▮▮▮▮▮▮▮▮将食品原料置于蒸汽环境中进行加热处理。加热速度快、热效率高、水溶性营养成分损失较少、废水排放量少。但加热均匀性较差,易出现过热或欠热现象。

    ▮▮▮▮ⓒ 微波漂烫 (Microwave Blanching)
    ▮▮▮▮▮▮▮▮利用微波加热食品原料。加热速度极快、节能高效、营养成分保留好。但设备投资大、加热均匀性控制难度大。

    漂烫工艺参数
    ▮▮▮▮漂烫效果取决于漂烫温度、漂烫时间和物料特性等因素。
    ▮▮▮▮ⓐ 漂烫温度:一般在 85-100℃ 之间,具体温度根据物料种类和酶的耐热性确定。
    ▮▮▮▮ⓑ 漂烫时间:根据物料种类、尺寸、形状和漂烫目的确定,通常为几秒到几分钟。漂烫时间过短,酶钝化不彻底;漂烫时间过长,易导致营养成分损失和质地软化过度。
    ▮▮▮▮ⓒ 料液比 (物料与漂烫介质的比例):影响加热速度和均匀性。
    ▮▮▮▮ⓓ 冷却 (Cooling):漂烫后必须立即进行冷却,以防止“过漂烫”和热敏性成分的进一步损失。常用的冷却方法包括水冷却、空气冷却、真空冷却等。

    漂烫的应用
    ▮▮▮▮漂烫广泛应用于果蔬罐藏、冷冻果蔬、脱水蔬菜、果蔬汁加工等领域。常见的漂烫果蔬包括:绿叶蔬菜 (菠菜、油菜、西兰花等)、豆类蔬菜 (四季豆、豌豆、蚕豆等)、根茎类蔬菜 (胡萝卜、马铃薯、甜菜等)、水果 (桃子、杏、苹果等)。

    酶钝化 (Enzyme Inactivation)

    酶在食品中的作用
    ▮▮▮▮酶 (Enzymes) 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参与食品原料的生长、成熟、衰老、腐败变质等过程。食品中的酶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 有利的酶:如嫩化酶 (蛋白酶 (Protease)) 可以嫩化肉类,淀粉酶 (Amylase) 可以水解淀粉,果胶酶 (Pectinase) 可以澄清果汁。
    ▮▮▮▮ⓑ 不利的酶:如多酚氧化酶 (PPO) 引起果蔬酶促褐变,脂肪酶 (Lipase) 引起油脂水解酸败,过氧化物酶 (POD) 引起食品氧化变色和风味劣变。

    酶钝化的方法
    ▮▮▮▮酶钝化的目的主要是抑制不利酶的活性,防止食品品质劣变。常用的酶钝化方法包括:
    ▮▮▮▮ⓐ 热钝化 (Thermal Inactivation):利用热处理 (如漂烫、巴氏杀菌、高温杀菌) 使酶蛋白变性失活。是最常用的酶钝化方法,应用广泛、成本低廉。但热处理可能导致营养成分损失和风味变化。
    ▮▮▮▮ⓑ 化学钝化 (Chemical Inactivation):利用化学物质 (如二氧化硫、亚硫酸盐、柠檬酸、抗坏血酸等) 抑制酶活性。化学钝化效果好,但可能存在残留和安全问题。
    ▮▮▮▮ⓒ 辐照钝化 (Irradiation Inactivation):利用电离辐射 (γ射线、X射线、电子束) 破坏酶分子结构,使其失活。辐照钝化效果好,但设备投资大,消费者接受度较低。
    ▮▮▮▮ⓓ 高压钝化 (High Pressure Inactivation):利用高压改变酶蛋白的构象,使其失活。高压钝化效果好,对食品品质影响小,但设备投资大,成本较高。

    酶钝化在食品保藏中的作用
    ▮▮▮▮酶钝化是食品保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钝化食品中的酶活性,可以有效防止酶促褐变、氧化酸败、组织软化、风味劣变等品质问题,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例如,果蔬漂烫、果汁巴氏杀菌、茶叶杀青等工艺都包含了酶钝化的步骤,对于保持产品品质至关重要。

    5. 食品工程原理 (Foo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本章介绍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包括流体流动、传热学、质量传递、单元操作的工程设计与优化等,为食品加工设备的选型、设计和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5.1 流体流动与输送 (Fluid Flow and Transportation)

    介绍食品流体的性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管道输送、泵的选择与应用等。

    5.1.1 食品流体的性质 (Properties of Food Fluids)

    介绍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概念和特性,以及食品流体的流变学特性。

    食品工业中,流体形态的物料非常普遍,例如牛奶、果汁、食用油、糖浆、番茄酱、甚至某些类型的固体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也呈现流体特性(如泵送的肉糜)。理解食品流体的性质对于设计高效的加工系统至关重要。流体根据其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牛顿流体 (Newtonian fluids) 和非牛顿流体 (Non-Newtonian fluids)。

    牛顿流体 (Newtonian fluids)

    牛顿流体是最简单的一类流体,其特点是粘度 \( \mu \) 是一个常数,不随剪切速率 (shear rate) 的变化而变化。这意味着,施加的剪切应力 (shear stress) \( \tau \) 与剪切速率 \( \dot{\gamma} \) 成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牛顿粘性定律 (Newton's law of viscosity) 来描述:

    \[ \tau = \mu \dot{\gamma} \]

    其中:
    \( \tau \) 是剪切应力,单位为帕斯卡 (Pa)。
    \( \mu \) 是动力粘度,单位为帕斯卡秒 (Pa·s) 或泊 (P),1 Pa·s = 10 P。
    \( \dot{\gamma} \) 是剪切速率,单位为秒的倒数 (s-1)。

    常见的牛顿流体包括水、空气、稀糖溶液、食用油等。例如,水在常温常压下的粘度接近于常数,无论搅拌速度快慢,其粘度基本不变。

    非牛顿流体 (Non-Newtonian fluids)

    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不是常数,而是随着剪切速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流体。大多数食品流体属于非牛顿流体。非牛顿流体根据粘度与剪切速率关系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多种类型:

    ▮▮▮▮ⓐ 剪切变稀流体 (Shear-thinning fluids) 或假塑性流体 (Pseudoplastic fluids):这类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大多数液体食品,如浓缩果汁、番茄酱、酸奶、淀粉浆等都属于剪切变稀流体。当受到搅拌或泵送等剪切作用时,它们的粘度会下降,更容易流动。例如,番茄酱在静止状态下很粘稠,但摇晃或挤压时会变得稀薄,更容易倒出。

    ▮▮▮▮ⓑ 剪切增稠流体 (Shear-thickening fluids) 或胀塑性流体 (Dilatant fluids):这类流体的粘度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增加。相对而言,剪切增稠流体在食品中不如剪切变稀流体常见,但某些高浓度淀粉悬浮液、蛋白悬浮液等可能表现出剪切增稠特性。例如,玉米淀粉和水的混合物,在缓慢搅拌时像液体,但快速搅拌或冲击时会变得像固体一样坚硬。

    ▮▮▮▮ⓒ 宾汉姆塑性流体 (Bingham plastic fluids):这类流体在受到剪切应力时,必须达到一个特定的屈服应力 \( \tau_0 \) (yield stress) 后才会开始流动。一旦开始流动,剪切应力与剪切速率之间通常呈线性关系(类似于牛顿流体)。巧克力酱、牙膏、某些类型的乳酪等可以近似看作宾汉姆塑性流体。屈服应力是这类流体的重要特性,决定了它们在静止状态下的稳定性。宾汉姆塑性流体的本构方程可以表示为:

    \[ \begin{cases} \tau = \tau_0 + \mu_p \dot{\gamma} & \text{if } \tau > \tau_0 \\ \dot{\gamma} = 0 & \text{if } \tau \leq \tau_0 \end{cases} \]

    其中,\( \tau_0 \) 是屈服应力,\( \mu_p \) 是塑性粘度 (plastic viscosity)。

    ▮▮▮▮ⓓ 触变性流体 (Thixotropic fluids):这类流体的粘度不仅与剪切速率有关,还与剪切时间有关。在恒定剪切速率下,其粘度随剪切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静置一段时间后,粘度可以恢复。某些蜂蜜、酸奶、凝胶等可能表现出触变性。触变性在食品加工中可能影响产品的质地和稳定性。

    ▮▮▮▮ⓔ 流变性流体 (Rheopectic fluids):与触变性流体相反,流变性流体在恒定剪切速率下,粘度随剪切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流变性流体在食品中较为罕见。

    食品流体的流变学特性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food fluids)

    流变学 (Rheology) 是研究物质流动和变形的科学,对于理解和控制食品加工过程至关重要。食品流体的流变学特性直接影响到食品的泵送、混合、传热、灌装等操作,以及最终产品的质地和感官品质。

    ▮▮▮▮▮▮▮▮❶ 粘度 (Viscosity):粘度是流体内部阻碍流动的性质,是流体流变学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粘度的大小决定了流体在管道中输送的阻力、搅拌所需的功率、以及产品本身的稠度。

    ▮▮▮▮▮▮▮▮❷ 屈服应力 (Yield stress):对于宾汉姆塑性流体和一些凝胶状食品,屈服应力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它表示使流体开始流动所需的最小应力。屈服应力影响到产品的铺展性、悬浮性、以及挤压成型能力。

    ▮▮▮▮▮▮▮▮❸ 弹性 (Elasticity):一些食品,如面团、奶酪、凝胶等,除了粘性外,还表现出一定的弹性。弹性是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并在外力撤销后能够部分或完全恢复原状的性质。粘弹性 (Viscoelasticity) 是描述同时具有粘性和弹性特性的材料的力学行为。

    ▮▮▮▮▮▮▮▮❹ 时间依赖性 (Time-dependent behavior):触变性和流变性是流体粘度随剪切时间变化的特性,属于时间依赖性行为。理解食品流体的时间依赖性对于优化加工工艺、预测产品在不同加工条件下的行为非常重要。

    为了准确描述食品流体的流变学特性,需要使用专业的流变仪 (rheometer) 进行测量,并选择合适的流变模型 (rheological model) 进行拟合和分析,例如幂律模型 (Power Law model)、卡森模型 (Casson model)、Herschel-Bulkley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定量描述非牛顿流体的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为食品工程计算和工艺设计提供依据。

    5.1.2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Basic Equations of Fluid Flow)

    讲解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等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描述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组是流体动力学 (Fluid dynamics) 的核心内容,这些方程基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对于食品流体流动分析和工程计算,最常用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 (Continuity equation)、动量方程 (Momentum equation) 和能量方程 (Energy equation)。

    连续性方程 (Continuity equation)

    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流动中的数学表达,它描述了流体在空间中流动时质量的守恒性。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incompressible fluid),密度 \( \rho \) 为常数,连续性方程的微分形式可以表示为:

    \[ \nabla \cdot \mathbf{v} = 0 \]

    或者在笛卡尔坐标系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中展开为:

    \[ \frac{\partial u}{\partial x} + \frac{\partial v}{\partial y} + \frac{\partial w}{\partial z} = 0 \]

    其中,\( \mathbf{v} \) 是速度矢量,\( u \), \( v \), \( w \) 分别是速度矢量在 \( x \), \( y \), \( z \) 方向的分量。\( \nabla \cdot \) 表示散度 (divergence) 算符。

    对于可压缩流体 (compressible fluid),密度 \( \rho \) 不是常数,连续性方程的微分形式为:

    \[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nabla \cdot (\rho \mathbf{v}) = 0 \]

    或者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展开为:

    \[ \frac{\partial \rho}{\partial t} + \frac{\partial (\rho u)}{\partial x} + \frac{\partial (\rho v)}{\partial y} + \frac{\partial (\rho w)}{\partial z} = 0 \]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简化计算,常常使用连续性方程的积分形式,特别是对于一维定常流动 (one-dimensional steady flow),连续性方程可以简化为:

    \[ \rho_1 A_1 v_1 = \rho_2 A_2 v_2 = \text{constant} \]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 \( \rho_1 = \rho_2 = \rho \),则简化为:

    \[ A_1 v_1 = A_2 v_2 = Q \]

    其中,\( A \) 是流动截面积,\( v \) 是平均流速,\( Q \) 是体积流量 (volumetric flow rate)。下标 1 和 2 表示流动通道的两个不同截面。这个方程表明,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体积流量保持不变。

    动量方程 (Momentum equation) - Navier-Stokes方程 (Navier-Stokes equations)

    动量方程是牛顿第二定律在流体流动中的应用,它描述了流体在力场作用下动量的变化。对于牛顿流体,考虑粘性力、压力梯度力、重力等作用,动量方程的微分形式,即著名的 Navier-Stokes方程,可以表示为:

    \[ \rho \left( \frac{\partial \mathbf{v}}{\partial t} + (\mathbf{v} \cdot \nabla) \mathbf{v} \right) = - \nabla p + \mu \nabla^2 \mathbf{v} + \rho \mathbf{g} \]

    或者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展开为三个分量方程:

    \[ \begin{aligned} \rho \left( \frac{\partial u}{\partial t} + u \frac{\partial u}{\partial x} + v \frac{\partial u}{\partial y} + w \frac{\partial u}{\partial z} \right)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 \mu \left( \frac{\partial^2 u}{\partial x^2} + \frac{\partial^2 u}{\partial y^2} + \frac{\partial^2 u}{\partial z^2} \right) + \rho g_x \\ \rho \left( \frac{\partial v}{\partial t} + u \frac{\partial v}{\partial x} + v \frac{\partial v}{\partial y} + w \frac{\partial v}{\partial z} \right) &= -\frac{\partial p}{\partial y} + \mu \left( \frac{\partial^2 v}{\partial x^2} + \frac{\partial^2 v}{\partial y^2} + \frac{\partial^2 v}{\partial z^2} \right) + \rho g_y \\ \rho \left( \frac{\partial w}{\partial t} + u \frac{\partial w}{\partial x} + v \frac{\partial w}{\partial y} + w \frac{\partial w}{\partial z} \right) &= -\frac{\partial p}{\partial z} + \mu \left( \frac{\partial^2 w}{\partial x^2} + \frac{\partial^2 w}{\partial y^2} + \frac{\partial^2 w}{\partial z^2} \right) + \rho g_z \end{aligned} \]

    其中,\( p \) 是压力,\( \mathbf{g} = (g_x, g_y, g_z) \) 是重力加速度矢量,\( \nabla^2 \) 是拉普拉斯 (Laplacian) 算符。\( (\mathbf{v} \cdot \nabla) \mathbf{v} \) 项表示对流加速度 (convective acceleration),\( \mu \nabla^2 \mathbf{v} \) 项表示粘性力 (viscous force),\( -\nabla p \) 项表示压力梯度力 (pressure gradient force),\( \rho \mathbf{g} \) 项表示重力 (gravity force)。

    Navier-Stokes方程是一组非常复杂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解析解 (analytical solution) 只有在极少数简单情况下才能得到。在工程实际中,常常需要借助数值方法 (numerical methods),如有限差分法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FDM)、有限元法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有限体积法 (Finite Volume Method, FVM) 等进行求解。

    对于某些简化情况,例如理想流体 (ideal fluid, 粘度为零) 的定常流动,Navier-Stokes方程可以简化为 Euler方程 (Euler equations)。对于粘性流体的低速流动(雷诺数 Re 较小),惯性力项 \( \rho (\mathbf{v} \cdot \nabla) \mathbf{v} \) 可以忽略,Navier-Stokes方程可以简化为 Stokes方程 (Stokes equations)蠕动流动方程 (creeping flow equations)

    能量方程 (Energy equation)

    能量方程是热力学第一定律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在流体流动中的应用,它描述了流体流动过程中能量的守恒和转换,包括内能、动能、势能、热能等。对于食品加工过程,能量方程通常需要考虑热量的传递和能量的耗散。

    对于不可压缩流体,忽略体积功和化学反应,能量方程的微分形式可以表示为:

    \[ \rho c_p \left( \frac{\partial T}{\partial t} + (\mathbf{v} \cdot \nabla) T \right) = k \nabla^2 T + \Phi + Q_H \]

    其中,\( T \) 是温度,\( c_p \) 是定压比热容 (specific heat capacity at constant pressure),\( k \) 是导热系数 (thermal conductivity),\( \Phi \) 是粘性耗散项 (viscous dissipation term),\( Q_H \) 是热源项 (heat source term,例如化学反应热或外加热)。\( \rho c_p \left( \frac{\partial T}{\partial t} + (\mathbf{v} \cdot \nabla) T \right) \) 项表示流体的内能变化和对流传热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k \nabla^2 T \) 项表示导热 (conduction heat transfer)。

    粘性耗散项 \( \Phi \) 表示由于流体粘性作用,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对于牛顿流体,粘性耗散项可以表示为:

    \[ \Phi = \mu \left[ 2 \left( \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x}\right)^2 + \left(\frac{\partial v}{\partial y}\right)^2 + \left(\frac{\partial w}{\partial z}\right)^2 \right) + \left(\frac{\partial v}{\partial x} + \frac{\partial u}{\partial y}\right)^2 + \left(\frac{\partial w}{\partial y} + \frac{\partial v}{\partial z}\right)^2 + \left(\frac{\partial u}{\partial z} + \frac{\partial w}{\partial x}\right)^2 \right] \]

    在许多食品加工过程中,粘性耗散可以忽略不计,特别是在低粘度流体和低速流动的情况下。

    对于能量方程,同样存在积分形式,例如 伯努利方程 (Bernoulli's equation),它是理想流体定常流动的能量方程的积分形式。对于沿流线 (streamline) 的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伯努利方程可以表示为:

    \[ \frac{v^2}{2} + \frac{p}{\rho} + gz = \text{constant} \]

    或者表示为能量形式:

    \[ \frac{\rho v^2}{2} + p + \rho gz = \text{constant} \]

    其中,\( \frac{\rho v^2}{2} \) 是动压 (dynamic pressure) 或动能头 (velocity head),\( p \) 是静压 (static pressure) 或压力头 (pressure head),\( \rho gz \) 是位压 (potential pressure) 或位能头 (elevation head)。伯努利方程表明,在理想流体定常流动中,流线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食品加工过程和流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流体流动基本方程,并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求解。对于复杂的流动问题,通常需要借助计算流体动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5.1.3 管道输送与泵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and Pumps)

    介绍管道输送系统的设计、管道阻力计算,以及常用泵的类型、选型和应用。

    管道输送系统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system) 是食品工业中常用的物料输送方式,尤其适用于液体和浆状食品的长距离、连续输送。泵 (pump) 是管道输送系统的核心设备,提供流体输送所需的能量。

    管道输送系统设计 (Pipeline transportation system design)

    管道输送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管道选材、管径确定、管道布置、管道阻力计算、泵的选型等方面。

    ▮▮▮▮ⓐ 管道选材 (Pipe material selection):食品管道的选材需要考虑卫生性、耐腐蚀性、耐压性、温度适应性、经济性等因素。常用的食品级管道材料包括不锈钢 (stainless steel)、塑料 (plastic) (如聚乙烯 PE、聚丙烯 PP、聚氯乙烯 PVC、聚四氟乙烯 PTFE)、玻璃 (glass) 等。不锈钢管道卫生性好、耐腐蚀性强,是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管道材料。塑料管道成本较低、耐腐蚀性好,但耐温耐压性能相对较差。玻璃管道卫生性极佳、透明、易清洗,但易碎、抗冲击性差,主要用于实验室和小规模生产。

    ▮▮▮▮ⓑ 管径确定 (Pipe diameter determination):管径的大小直接影响管道的输送能力和阻力。管径过小,阻力损失大,能耗高;管径过大,管道投资增加,物料输送速度可能过低,影响产品质量。管径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输送流量、流速、管道长度、流体性质、允许的压力损失等因素,进行经济性优化。通常,对于液体食品,推荐流速范围为 1-3 m/s,对于高粘度食品,流速应适当降低。

    ▮▮▮▮ⓒ 管道布置 (Pipe layout):管道布置应尽量简洁、顺直,减少弯头、阀门等局部阻力部件。管道应有适当的坡度,便于排空和清洗。对于需要保温或冷却的管道,应采取相应的保温或隔热措施。

    ▮▮▮▮ⓓ 管道阻力计算 (Pipe resistance calculation):管道阻力是管道输送系统设计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泵的选型和能耗。管道阻力主要包括沿程阻力 (friction loss) 和局部阻力 (minor loss)。

    ▮▮▮▮▮▮▮▮❶ 沿程阻力 (Friction loss):沿程阻力是流体在直管段流动时,由于流体粘性与管壁摩擦产生的阻力。沿程阻力损失 \( \Delta p_f \) 可以用 达西-魏斯巴赫公式 (Darcy-Weisbach equation) 计算:

    \[ \Delta p_f = f \frac{L}{D} \frac{\rho v^2}{2} \]

    其中,\( f \) 是 摩擦系数 (friction factor),是雷诺数 Re 和管道相对粗糙度 \( \epsilon/D \) 的函数;\( L \) 是管道长度;\( D \) 是管道直径;\( \rho \) 是流体密度;\( v \) 是平均流速。

    摩擦系数 \( f \) 的计算需要根据雷诺数 Re 的大小来确定。雷诺数 Re 定义为:

    \[ Re = \frac{\rho v D}{\mu} \]

    对于 层流 (laminar flow) (Re < 2300),摩擦系数 \( f \) 可以用 哈根-泊肃叶公式 (Hagen-Poiseuille equation) 计算:

    \[ f = \frac{64}{Re} \]

    对于 湍流 (turbulent flow) (Re > 4000),摩擦系数 \( f \) 的计算较为复杂,可以使用 科尔布鲁克公式 (Colebrook equation)经验公式 (empirical formula),如 Moody图 (Moody chart)Nikuradse公式 (Nikuradse formula) 等。科尔布鲁克公式为:

    \[ \frac{1}{\sqrt{f}} = -2 \log_{10} \left( \frac{\epsilon/D}{3.7} + \frac{2.51}{Re \sqrt{f}} \right) \]

    这是一个隐式方程,需要迭代求解。

    ▮▮▮▮▮▮▮▮❷ 局部阻力 (Minor loss):局部阻力是流体流经管道弯头、阀门、变径管、三通等局部部件时产生的阻力。局部阻力损失 \( \Delta p_m \) 可以用 局部阻力系数法 (minor loss coefficient method) 计算:

    \[ \Delta p_m = K \frac{\rho v^2}{2} \]

    其中,\( K \) 是 局部阻力系数 (minor loss coefficient),取决于局部部件的类型和结构。不同类型局部部件的局部阻力系数 \( K \) 可以查阅相关工程手册或文献。常见的局部阻力部件及其局部阻力系数包括:90° 弯头 (K ≈ 0.9)、45° 弯头 (K ≈ 0.4)、闸阀全开 (K ≈ 0.2)、球阀全开 (K ≈ 0.05)、突然扩大 (K ≈ (1-A1/A2)2)、突然缩小 (K ≈ 0.5(1-A2/A1)) 等。

    管道总阻力损失 \( \Delta p_{total} \) 为沿程阻力损失和所有局部阻力损失之和:

    \[ \Delta p_{total} = \Delta p_f + \sum \Delta p_m \]

    泵的类型与选型 (Types and selection of pumps)

    泵是管道输送系统的动力源,根据工作原理,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食品工业用泵主要有:离心泵 (centrifugal pump)、容积泵 (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 (包括齿轮泵 gear pump、螺杆泵 screw pump、凸轮泵 lobe pump、柱塞泵 plunger pump、隔膜泵 diaphragm pump、软管泵 peristaltic pump 等)。

    ▮▮▮▮ⓐ 离心泵 (Centrifugal pump):离心泵是利用叶轮 (impeller) 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来输送流体的泵。离心泵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价格低廉、流量范围广,是食品工业中最常用的泵之一。离心泵适用于输送低粘度液体,如水、牛奶、果汁、稀糖浆等。但离心泵的扬程 (head) 较低,自吸能力 (self-priming capability) 较差,不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流体和含有气体的流体。

    ▮▮▮▮ⓑ 容积泵 (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容积泵是利用工作腔容积的周期性变化来输送流体的泵。容积泵的特点是流量恒定、扬程高、自吸能力强,适用于输送高粘度流体、含有固体颗粒或气体的流体。但容积泵结构相对复杂、价格较高、流量范围较窄。

    ▮▮▮▮▮▮▮▮❶ 齿轮泵 (Gear pump):利用齿轮啮合容积变化输送流体,结构紧凑、体积小、自吸能力强,适用于输送油类、树脂、涂料等高粘度介质。

    ▮▮▮▮▮▮▮▮❷ 螺杆泵 (Screw pump):利用螺杆旋转容积变化输送流体,输送平稳、脉动小、适用于输送高粘度、含杂质或敏感性介质,如番茄酱、果酱、肉糜等。

    ▮▮▮▮▮▮▮▮❸ 凸轮泵 (Lobe pump):利用凸轮转子旋转容积变化输送流体,卫生性好、易清洗、适用于输送食品、医药等卫生要求高的介质,如乳制品、饮料、药品等。

    ▮▮▮▮▮▮▮▮❹ 柱塞泵 (Plunger pump) 和隔膜泵 (Diaphragm pump):利用柱塞或隔膜的往复运动输送流体,扬程高、压力大,适用于高压输送或计量加料。隔膜泵具有良好的密封性,适用于输送腐蚀性、有毒或贵重介质。

    ▮▮▮▮▮▮▮▮❺ 软管泵 (Peristaltic pump):利用辊轮挤压软管输送流体,流体只与软管接触,卫生性极佳、无泄漏、易清洗,适用于输送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对卫生要求极高的介质,以及腐蚀性、磨蚀性介质。

    泵的选型需要根据输送介质的性质 (粘度、密度、腐蚀性等)、输送流量、所需扬程、工作压力、卫生要求、经济性等因素综合考虑。泵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流量 \( Q \)、扬程 \( H \)、功率 \( P \)、效率 \( \eta \) 等。泵的选型通常需要查阅泵的性能曲线 (pump performance curve) 或泵选型手册,并进行必要的计算和校核。泵的扬程 \( H \) 应大于管道系统的总阻力损失 \( \Delta p_{total} \) 所需的扬程,即 \( H \geq \Delta p_{total} / (\rho g) \)。泵的流量 \( Q \) 应满足工艺生产的流量需求。

    泵的安装和维护也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泵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泵的安装应保证水平、稳固,避免振动和噪音。泵的日常维护包括定期检查、润滑、清洗、更换易损件等,以确保泵的正常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

    6. 食品质量与安全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本章系统阐述食品质量的概念、评价指标、影响因素,以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危害因素、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和法规标准,旨在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

    6.1 食品质量的概念与评价 (Concept and Evaluation of Food Quality)

    介绍食品质量的定义、特性、分类,以及食品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6.1.1 食品质量的定义与特性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Quality)

    食品质量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它反映了食品满足消费者显性和隐性需求的能力,是产品或服务优劣程度的综合体现。广义的食品质量不仅包括食品本身的固有属性,还涵盖了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狭义的食品质量则更侧重于食品最终产品的特性,例如感官特性、营养价值、卫生安全等。

    食品质量的定义 (Definition of Food Quality)

    对于食品质量的定义,不同学者和组织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诠释。综合来看,食品质量可以定义为:

    ▮▮▮▮食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期望的程度。这种需求和期望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安全、营养,也包括心理需求,如美味、方便、文化认同等。

    更具体地说,食品质量是指食品产品或服务的以下特征的综合:

    内在特性: 食品固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营养学特性,例如成分、结构、风味、颜色、营养成分含量等。
    外在特性: 食品呈现给消费者的感官属性,例如外观、气味、味道、质地等。
    过程特性: 食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所体现的质量,例如工艺水平、卫生条件、包装质量、贮藏条件等。
    服务特性: 与食品相关的服务质量,例如销售服务、售后服务、信息透明度等。

    食品质量的特性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Quality)

    食品质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性:

    ▮▮▮▮ⓐ 多维性 (Multidimensionality):食品质量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复杂体系。如前所述,它包括内在质量、外在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不同维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食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 相对性 (Relativity):食品质量的优劣是相对而言的,受到消费者主观感受、文化背景、消费能力、地域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对于同一种食品,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可能因为饮食习惯的差异而对其质量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即使是同一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境下,其对食品质量的需求和期望也可能发生变化。

    ▮▮▮▮ⓒ 动态性 (Dynamicity):食品质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到最终消费,食品质量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例如,食品在贮藏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微生物的生长、酶的活性、化学反应等而导致品质下降。因此,食品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食品生产的全过程,才能有效地保证和提升食品质量。

    ▮▮▮▮ⓓ 时效性 (Timeliness):食品质量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很多食品,尤其是新鲜食品,其最佳食用期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品的感官品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都可能下降。因此,食品生产和销售需要充分考虑食品的时效性,确保消费者在最佳时期享用高质量的食品。

    ▮▮▮▮ⓔ 安全性 (Safety):食品安全是食品质量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食品质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食品不安全,其他方面的质量再好也毫无意义。食品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是食品质量的底线要求。

    理解食品质量的定义和特性,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地认识食品质量,为后续的食品质量评价、控制和管理奠定理论基础。

    6.1.2 食品质量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Food Quality)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食品质量,通常会根据不同的角度对食品质量进行分类。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食品质量分类方式:

    按质量特性分类 (Classification by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根据食品的不同质量特性,可以将食品质量分为以下几类:

    ▮▮▮▮ⓐ 感官质量 (Sensory Quality):指食品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所感受到的质量特性,例如色泽、香气、滋味、口感和外观等。感官质量是消费者对食品质量最直接、最直观的感受,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和消费体验。

    ▮▮▮▮ⓑ 内在质量 (Intrinsic Quality):指食品内部固有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营养学特性,例如成分、结构、营养成分含量、卫生指标等。内在质量是食品质量的本质体现,决定了食品的营养价值、安全性和货架期。

    ▮▮▮▮ⓒ 卫生质量 (Hygiene Quality):指食品的卫生安全程度,主要反映食品中微生物、有害化学物质和放射性物质等污染物的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法规要求。卫生质量是食品质量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 营养质量 (Nutritional Quality):指食品所含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其比例是否合理,以及食品的消化吸收利用率。营养质量是食品满足人体营养需求的能力体现,是评价食品价值的重要指标。

    ▮▮▮▮ⓔ 加工质量 (Processing Quality):指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质量特性,例如加工精度、均匀度、一致性、稳定性等。加工质量反映了食品加工工艺和技术的水平,影响食品的最终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按质量形成过程分类 (Classification by Quality Formation Process)

    根据食品质量形成的不同阶段,可以将食品质量分为以下几类:

    ▮▮▮▮ⓐ 固有质量 (Inherent Quality):指食品原料所具有的天然质量,例如动植物品种、产地环境、生长条件等。固有质量是食品质量的基础,决定了食品质量的起点。

    ▮▮▮▮ⓑ 初始质量 (Initial Quality):指食品原料经过采收、屠宰、捕捞等初步处理后所达到的质量水平。初始质量受到原料固有质量和初步处理过程的影响。

    ▮▮▮▮ⓒ 过程质量 (Process Quality):指食品在加工、包装、贮藏、运输等过程中形成的质量。过程质量受到加工工艺、操作规范、设备条件、环境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最终质量 (Final Quality):指食品经过所有生产环节后,最终呈现给消费者的质量水平。最终质量是各种质量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消费者评价食品质量的最终依据。

    按消费者需求分类 (Classification by Consumer Needs)

    根据消费者对食品质量的不同需求,可以将食品质量分为以下几类:

    ▮▮▮▮ⓐ 期望质量 (Expected Quality):指消费者在购买食品之前,根据自身经验、广告宣传、口碑传播等形成的对食品质量的期望和预期。

    ▮▮▮▮ⓑ 感知质量 (Perceived Quality):指消费者在消费食品过程中,通过感官体验、信息获取等对食品质量形成的 subjective 评价。感知质量受到消费者主观感受、消费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 实际质量 (Actual Quality):指食品客观存在的质量水平,可以通过科学的检测和评价方法进行 측정. 实际质量是食品质量的客观体现,是评价食品质量的客观标准。

    ▮▮▮▮ⓓ 满意质量 (Satisfactory Quality):指消费者在消费食品后,实际感知质量与期望质量进行比较,所产生的满意程度。满意质量是衡量食品质量是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消费者的忠诚度和复购率。

    不同的食品质量分类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角度理解食品质量的内涵,为食品质量管理和控制提供更精细化的思路和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分类方式,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食品质量的状况。

    6.1.3 食品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 (Food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s)

    食品质量评价是对食品质量进行 measurement、分析和 judgment 的过程,是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评价,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食品质量评价指标 (Food Quality Evaluation Indicators)

    食品质量评价指标是用于量化和描述食品质量特征的具体参数,是评价食品质量优劣的客观依据。根据食品质量的不同分类和评价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常用的食品质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感官指标 (Sensory Indicators):用于评价食品感官质量的指标,例如:
    ▮▮▮▮⚝ 色泽 (Color):食品的颜色和光泽,如亮度、色调、饱和度等。
    ▮▮▮▮⚝ 气味 (Odor):食品的气味,如香气、异味等。
    ▮▮▮▮⚝ 滋味 (Taste):食品的味道,如甜、酸、苦、咸、鲜等。
    ▮▮▮▮⚝ 口感 (Texture):食品在口腔中的触觉感受,如硬度、脆度、嫩度、黏度、粗糙度、细腻度等。
    ▮▮▮▮⚝ 外观 (Appearance):食品的整体形态和表面状态,如形状、大小、均匀性、完整性、缺陷等。

    ▮▮▮▮ⓑ 理化指标 (Physicochemical Indicators):用于评价食品内在质量的物理化学指标,例如:
    ▮▮▮▮⚝ 水分 (Moisture):食品中水的含量。
    ▮▮▮▮⚝ 灰分 (Ash):食品燃烧后残留的无机物含量。
    ▮▮▮▮⚝ 蛋白质 (Protein):食品中蛋白质的含量。
    ▮▮▮▮⚝ 脂肪 (Fat):食品中脂肪的含量。
    ▮▮▮▮⚝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食品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包括糖类、淀粉、纤维素等。
    ▮▮▮▮⚝ 酸度 (Acidity):食品的酸碱程度,常用 pH 值或滴定酸度表示。
    ▮▮▮▮⚝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a_w\)):食品中水分的有效程度,影响微生物生长和化学反应。
    ▮▮▮▮⚝ 粘度 (Viscosity):食品的流动阻力。
    ▮▮▮▮⚝ 密度 (Density):食品的质量与体积之比。

    ▮▮▮▮ⓒ 微生物指标 (Microbiological Indicators):用于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微生物指标,例如:
    ▮▮▮▮⚝ 菌落总数 (Total Plate Count, TPC):食品中细菌菌落的总数,反映食品的卫生状况。
    ▮▮▮▮⚝ 大肠菌群 (Coliform Group):指示粪便污染的细菌群,反映食品的卫生安全风险。
    ▮▮▮▮⚝ 致病菌 (Pathogenic Bacteria):指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细菌,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
    ▮▮▮▮⚝ 霉菌 (Mold):食品中霉菌的数量,影响食品的感官品质和安全性。
    ▮▮▮▮⚝ 酵母菌 (Yeast):食品中酵母菌的数量,可能引起食品发酵或腐败。

    ▮▮▮▮ⓓ 营养指标 (Nutritional Indicators):用于评价食品营养质量的指标,例如:
    ▮▮▮▮⚝ 能量 (Energy):食品所能提供的能量值,常用千焦 (kJ) 或千卡 (kcal) 表示。
    ▮▮▮▮⚝ 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s):人体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如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
    ▮▮▮▮⚝ 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人体必需但自身不能合成的脂肪酸,如亚油酸、α-亚麻酸等。
    ▮▮▮▮⚝ 维生素 (Vitamins):人体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B族维生素等。
    ▮▮▮▮⚝ 矿物质 (Minerals):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如钙、铁、锌、硒等。

    ▮▮▮▮ⓔ 安全指标 (Safety Indicators):用于评价食品安全性的指标,例如:
    ▮▮▮▮⚝ 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s):食品中农药的残留量。
    ▮▮▮▮⚝ 兽药残留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食品中兽药的残留量。
    ▮▮▮▮⚝ 重金属 (Heavy Metals):食品中重金属的含量,如铅、镉、汞、砷等。
    ▮▮▮▮⚝ 霉菌毒素 (Mycotoxins):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
    ▮▮▮▮⚝ 食品添加剂 (Food Additives):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 放射性物质 (Radioactive Substances):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

    食品质量评价方法 (Food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食品质量评价方法是用于获取食品质量评价指标数据的具体手段和技术。根据评价指标的类型和评价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常用的食品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感官评价法 (Sensory Evaluation Method):利用人的感官对食品的感官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感官评价法具有快速、简便、经济的优点,能够直接反映消费者对食品感官质量的感受。常用的感官评价方法包括:
    ▮▮▮▮⚝ 描述性评价 (Descriptive Evaluation):通过感官描述食品的各种感官特性及其强度,例如风味剖面分析 (Flavor Profile Analysis, FPA)、质地剖面分析 (Texture Profile Analysis, TPA) 等。
    ▮▮▮▮⚝ 区别性评价 (Difference Evaluation):用于判断样品之间是否存在感官差异,例如配对比较法 (Paired Comparison Test)、三角检验法 (Triangle Test)、二-三点检验法 (Duo-Trio Test) 等。
    ▮▮▮▮⚝ 偏爱性评价 (Preference Evaluation):用于评价消费者对不同样品的偏爱程度,例如等级排序法 (Ranking Test)、嗜好性评分法 (Hedonic Rating Test) 等。

    ▮▮▮▮ⓑ 理化分析法 (Physicochemical Analysis Method):利用化学、物理学原理和仪器设备,对食品的理化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方法。理化分析法具有客观、准确、精密的优点,能够提供可靠的食品内在质量数据。常用的理化分析方法包括:
    ▮▮▮▮⚝ 滴定法 (Titration):用于测定食品中酸、碱、氧化剂、还原剂等成分的含量。
    ▮▮▮▮⚝ 重量法 (Gravimetry):通过称量沉淀物、蒸发残渣等物质的重量来测定食品成分的含量,如水分、灰分测定。
    ▮▮▮▮⚝ 分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特性进行定量分析,如蛋白质、维生素、色素等测定。
    ▮▮▮▮⚝ 色谱法 (Chromatography):利用物质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和分析,如气相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 GC)、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等,用于测定脂肪酸、氨基酸、维生素、农药残留等。
    ▮▮▮▮⚝ 光谱法 (Spectroscopy):利用物质与电磁辐射相互作用产生的光谱信息进行分析,如原子吸收光谱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原子荧光光谱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FS)、质谱 (Mass Spectrometry, MS) 等,用于测定矿物质、重金属、同位素等。

    ▮▮▮▮ⓒ 微生物检测法 (Microbiological Detection Method):利用微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和计数的方法。微生物检测法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手段。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
    ▮▮▮▮⚝ 传统培养法 (Traditional Culture Method):通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然后进行计数和鉴定,如平板计数法、稀释平板法、显微镜计数法等。
    ▮▮▮▮⚝ 快速检测法 (Rapid Detection Method):利用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荧光定量 PCR 等。

    ▮▮▮▮ⓓ 仪器分析法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食品的质量指标进行快速、准确、无损检测的方法。仪器分析法是现代食品质量评价的重要发展方向。常用的仪器分析法包括:
    ▮▮▮▮⚝ 近红外光谱技术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食品的成分和质量,具有快速、无损、在线检测的优点。
    ▮▮▮▮⚝ 高光谱成像技术 (Hyperspectral Imaging, HSI):结合光谱技术和成像技术,获取食品的空间光谱信息,实现食品品质的可视化评价。
    ▮▮▮▮⚝ 电子鼻 (Electronic Nose):模拟人的嗅觉系统,利用传感器阵列检测食品的气味成分,用于食品风味分析和质量评价。
    ▮▮▮▮⚝ 电子舌 (Electronic Tongue):模拟人的味觉系统,利用传感器阵列检测食品的味道成分,用于食品滋味分析和质量评价。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根据食品的种类、质量特性、评价目的和检测条件,选择一种或多种评价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食品质量评价体系,为食品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有效支撑。

    6.2 食品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Factors Affecting and Control of Food Quality)

    分析影响食品质量的因素,如原料、加工、包装、贮藏等,以及食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和措施。

    6.2.1 原料质量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Impact of Raw Material Quality on Food Quality)

    食品原料是食品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优质的原料是生产高品质食品的前提。原料质量的好坏,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食品的质量:

    品种与产地 (Variety and Origin)

    ▮▮▮▮不同的食品原料品种,其内在品质差异显著。例如,不同品种的小麦,其蛋白质含量、面筋强度、淀粉特性等差异较大,直接影响面粉和面制品的质量。不同品种的水果,其糖酸比、风味物质、营养成分含量等也各不相同,影响果汁、果酱等产品的品质。

    ▮▮▮▮原料的产地环境,如土壤、气候、水质等,也会对原料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在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种茶叶,由于土壤成分、降雨量、日照时间等差异,其香气、滋味、叶片品质等可能存在显著差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形象地说明了产地环境对食品原料质量的影响。

    成熟度与采收期 (Maturity and Harvesting Period)

    ▮▮▮▮食品原料的成熟度是影响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例如,水果在不同的成熟阶段,其糖分、酸度、风味物质、质地等会发生显著变化。未成熟的水果,糖分含量低、酸度高、风味欠佳;过度成熟的水果,则容易软化、腐败、营养成分流失。因此,选择合适的采收期,确保原料具有适宜的成熟度,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环节。

    ▮▮▮▮对于某些特殊食品原料,如茶叶、蔬菜等,采收期对其质量的影响更为显著。例如,不同季节、不同时段采摘的茶叶,其品质和风味差异很大。春茶通常品质最佳,夏秋茶则相对较差。蔬菜的采收期也直接影响其嫩度、口感和营养价值。

    新鲜度与卫生状况 (Freshness and Hygiene Condition)

    ▮▮▮▮食品原料的新鲜度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新鲜的原料,其营养成分含量高、风味物质丰富、微生物污染少。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原料的新鲜度会逐渐下降,营养成分流失、风味物质挥发、微生物繁殖,导致原料质量降低。因此,选择新鲜的原料,并采取适当的保鲜措施,是保证食品质量的关键。

    ▮▮▮▮原料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的安全性。如果原料受到有害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等污染,会直接影响食品的卫生安全,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因此,加强原料的卫生控制,确保原料符合卫生安全标准,是食品生产的首要任务。

    外观与完整性 (Appearance and Integrity)

    ▮▮▮▮食品原料的外观和完整性,虽然不直接决定食品的内在质量,但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官评价和购买意愿。外观良好、完整无损的原料,通常会给人以质量较好的印象。例如,对于水果、蔬菜等鲜食农产品,外观色泽鲜艳、形状规则、表面光滑、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原料,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原料的完整性也关系到加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品的最终质量。例如,破碎、霉变的谷物原料,会影响面粉的加工精度和质量;损伤、腐烂的水果原料,会影响果汁的出品率和风味。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必须从源头抓起,严格控制原料质量。具体措施包括:

    选择优质品种和适宜产地:根据产品质量要求,选择优良的原料品种,并选择在适宜的产地采购原料,以获得最佳的原料品质。
    确定最佳采收期:根据原料的成熟规律和质量变化特点,确定最佳的采收期,确保原料具有适宜的成熟度和品质。
    严格控制原料新鲜度:建立完善的原料采购和验收制度,确保采购到新鲜的原料,并采取有效的保鲜措施,延长原料的保鲜期。
    加强原料卫生控制:建立原料卫生质量标准,加强对原料生产、运输、贮藏等环节的卫生管理,防止原料受到污染。
    重视原料外观和完整性:在原料采购和验收过程中,重视原料的外观和完整性,剔除外观不良、损伤严重的原料。

    6.2.2 加工过程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Impact of Processing on Food Quality)

    食品加工是将食品原料转化为可食用食品的关键环节,加工过程中的工艺、设备、环境等因素,都会对食品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合理的加工工艺和严格的加工控制,是保证和提升食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加工工艺 (Processing Technology)

    ▮▮▮▮加工工艺是食品生产的核心技术,直接决定了食品的最终品质。不同的食品,需要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即使是同一种食品,采用不同的加工工艺,其质量也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牛奶可以采用巴氏杀菌、超高温灭菌、膜过滤等多种加工工艺,不同的工艺对牛奶的营养成分、风味、保质期等产生不同的影响。

    ▮▮▮▮加工工艺的选择和优化,需要综合考虑食品原料的特性、产品质量要求、生产成本、设备条件等多种因素。合理的加工工艺,应能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料的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改善食品的感官品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加工设备 (Processing Equipment)

    ▮▮▮▮加工设备是实现加工工艺的物质基础,设备的性能、精度、卫生状况等,直接影响食品的加工效果和质量。先进的加工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例如,采用高效的杀菌设备,可以有效地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采用精密的包装设备,可以提高包装的密封性和美观性,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加工设备的维护和保养,也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环节。设备运行不稳定、精度下降、卫生状况不良,都可能导致食品质量问题。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加工设备的管理,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加工环境 (Processing Environment)

    ▮▮▮▮加工环境是指食品生产车间的温度、湿度、洁净度、空气质量等环境条件。良好的加工环境,能够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污染,保证食品的卫生安全。例如,洁净度高的生产车间,可以减少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降低食品被污染的风险;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食品生产企业应重视加工环境的控制,建立完善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生产车间进行清洁消毒,加强空气净化和温湿度控制,创造良好的加工环境,保证食品质量安全。

    加工操作 (Processing Operation)

    ▮▮▮▮加工操作是指生产人员在加工过程中所进行的具体操作,包括原料处理、配料、混合、加热、冷却、包装等各个环节的操作。规范的操作流程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是保证产品质量一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例如,在烘焙食品生产中,面团的搅拌时间、发酵温度、烘烤时间等操作参数,都会对面包的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技能,确保加工操作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减少人为因素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控和管理。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 原料质量控制:对进入生产线的原料进行检验和验收,确保原料质量符合要求。
    ▮▮▮▮⚝ 过程质量控制:对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例如温度、时间、压力、pH 值等参数的控制,以及半成品的检验。
    ▮▮▮▮⚝ 成品质量控制:对最终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和客户要求。
    ▮▮▮▮⚝ 计量控制:对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进行定期检定和校准,确保计量的准确性。
    ▮▮▮▮⚝ 卫生控制:对生产车间、设备、人员等进行卫生管理,防止食品受到污染。

    通过有效的质量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保证食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2.3 包装与贮藏对食品质量的影响 (Impact of Packaging and Storage on Food Quality)

    食品包装和贮藏是食品生产的最后环节,也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保障。合适的包装和贮藏条件,可以有效地保护食品,防止食品质量下降,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包装材料 (Packaging Materials)

    ▮▮▮▮包装材料是食品包装的基础,其性能和特性直接影响包装效果和食品质量。不同的食品,需要选择不同的包装材料。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包括:
    ▮▮▮▮⚝ 塑料 (Plastics):具有轻便、价廉、可塑性强等优点,广泛用于食品包装,如聚乙烯 (PE)、聚丙烯 (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ET) 等。
    ▮▮▮▮⚝ 金属 (Metals):具有良好的阻隔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等优点,常用于罐头、饮料罐等包装,如镀锡薄钢板 (马口铁)、铝材等。
    ▮▮▮▮⚝ 玻璃 (Glass):具有化学稳定性好、透明度高、可回收等优点,常用于瓶装食品包装。
    ▮▮▮▮⚝ 纸 (Paper) 和纸板 (Paperboard):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印刷性能好、可降解等优点,常用于纸盒、纸箱、纸袋等包装。
    ▮▮▮▮⚝ 复合材料 (Laminates):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材料复合而成,兼具各种材料的优点,具有优异的阻隔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等,广泛用于食品包装。

    ▮▮▮▮选择包装材料时,需要考虑食品的特性、保质期要求、运输条件、消费群体、环保要求等多种因素。理想的包装材料,应具有以下特点:
    ▮▮▮▮⚝ 阻隔性:能够有效地阻挡水蒸气、氧气、二氧化碳、香气等物质的透过,防止食品发生氧化、失水、吸潮、香气散失等质量变化。
    ▮▮▮▮⚝ 安全性:无毒、无味、无污染,不与食品发生化学反应,不释放有害物质到食品中。
    ▮▮▮▮⚝ 机械强度: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能够承受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的压力、冲击、振动等外力,保护食品免受损坏。
    ▮▮▮▮⚝ 适应性:能够适应食品的特性和加工条件,如耐热、耐低温、耐油、耐酸碱等。
    ▮▮▮▮⚝ 经济性:价格合理、易于加工、资源消耗少。
    ▮▮▮▮⚝ 环保性:可回收、可降解、可重复使用,符合环保要求。

    包装方式 (Packaging Methods)

    ▮▮▮▮包装方式是指采用何种技术和方法对食品进行包装。不同的包装方式,对食品的保护效果和保质期有不同的影响。常用的食品包装方式包括:
    ▮▮▮▮⚝ 常规包装 (Conventional Packaging):采用普通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包装,如塑料袋、纸盒、玻璃瓶等。
    ▮▮▮▮⚝ 真空包装 (Vacuum Packaging):将食品装入包装容器后,抽真空密封,去除包装容器内的空气,抑制需氧微生物的生长,防止食品氧化变质。
    ▮▮▮▮⚝ 气调包装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在真空包装的基础上,再充入一定比例的保护性气体(如氮气、二氧化碳),进一步改善包装环境,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 无菌包装 (Aseptic Packaging):将经过灭菌的食品,在无菌环境下灌装到经过灭菌的包装容器中,实现商业无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于液态食品包装。
    ▮▮▮▮⚝ 活性包装 (Active Packaging):在包装材料或包装容器中加入活性物质,如氧气吸收剂、二氧化碳释放剂、水分调节剂、抗菌剂等,改善包装环境,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 智能包装 (Intelligent Packaging):在包装上增加指示剂、传感器、数据载体等,能够实时监测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状况,并向消费者或管理者提供信息,实现食品质量的可追溯和智能化管理。

    贮藏条件 (Storage Conditions)

    ▮▮▮▮贮藏条件是指食品在贮藏过程中所处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成分等环境条件。合适的贮藏条件,能够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减缓食品的化学反应和酶活性,保持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不同的食品,需要不同的贮藏条件。常用的食品贮藏条件包括:
    ▮▮▮▮⚝ 常温贮藏 (Ambient Temperature Storage):在室温条件下贮藏,适用于保质期较长的食品,如罐头、饼干、糖果等。
    ▮▮▮▮⚝ 低温贮藏 (Low Temperature Storage):在较低温度下贮藏,如冷藏 (0~10℃)、冷冻 (<-18℃),适用于易腐食品,如水果、蔬菜、肉类、水产等,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减缓酶活性和化学反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 气调贮藏 (Controlled Atmosphere Storage, CA Storage):在低温贮藏的基础上,再调节贮藏环境的气体成分,如降低氧气浓度、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进一步抑制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生长,延长果蔬等鲜活食品的保鲜期。
    ▮▮▮▮⚝ 辐照贮藏 (Irradiation Storage):利用辐照技术对食品进行处理,杀灭微生物、抑制酶活性、延长保质期,适用于某些特定食品,如香辛料、脱水蔬菜等。

    ▮▮▮▮在食品贮藏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控制贮藏温度和湿度:根据食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贮藏温度和湿度,并保持贮藏条件的稳定。
    ▮▮▮▮⚝ 避免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食品的氧化变质,应避免阳光直射食品。
    ▮▮▮▮⚝ 保持贮藏环境清洁卫生:定期对贮藏场所进行清洁消毒,防止微生物污染。
    ▮▮▮▮⚝ 先进先出 (First In, First Out, FIFO):按照食品的生产日期或入库日期,实行先进先出原则,避免食品过期变质。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贮藏食品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质量问题。

    6.2.4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与管理 (Food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and Management)

    为了有效地保证食品质量,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并进行科学的管理。食品质量控制体系是一套系统化的方法和措施,旨在预防、减少和消除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预定的标准和要求。

    食品质量控制体系 (Food Quality Control Systems)

    常用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包括:

    ▮▮▮▮ⓐ 良好生产规范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GMP):GMP 是一套用于规范食品生产过程的系统,旨在确保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贮藏和运输等各个环节都符合卫生和质量要求。GMP 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规范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降低食品质量安全风险。GMP 的主要内容包括:
    ▮▮▮▮⚝ 人员卫生:对生产人员的健康状况、卫生习惯、培训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防止人员污染食品。
    ▮▮▮▮⚝ 厂房设施:对生产车间的选址、设计、布局、结构、维护等方面进行规范,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 设备管理:对生产设备的选型、安装、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规范,确保设备运行良好,防止设备污染食品。
    ▮▮▮▮⚝ 物料控制:对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物料的采购、验收、贮存、使用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确保物料质量符合要求。
    ▮▮▮▮⚝ 生产过程控制: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包括工艺参数控制、操作规程、生产记录等,确保生产过程稳定可控。
    ▮▮▮▮⚝ 卫生管理:对生产车间、设备、工器具、环境等进行清洁消毒,防止微生物污染。
    ▮▮▮▮⚝ 质量检验:对原料、半成品、成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 文件管理: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生产记录、检验报告等文件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文件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 培训:对生产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
    ▮▮▮▮⚝ 内部审核:定期进行内部质量审核,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HACCP):HACCP 是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 (Critical Control Point, CCP),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将危害控制在可接受水平。HACCP 的七大原则包括:
    ▮▮▮▮⚝ 危害分析 (Hazard Analysis):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并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 确定关键控制点 (Identify CCPs):确定能够有效预防、消除或降低危害到可接受水平的关键控制点。
    ▮▮▮▮⚝ 建立关键限值 (Establish Critical Limits):为每个关键控制点设定可接受的关键限值,确保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 建立监控程序 (Establish Monitoring Procedures):建立监控程序,定期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确保关键限值得到遵守。
    ▮▮▮▮⚝ 建立纠正措施 (Establish Corrective Actions):当监控结果表明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建立相应的纠正措施,及时纠正偏差,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 建立验证程序 (Establish Verification Procedures):建立验证程序,定期对 HACCP 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确保体系运行良好。
    ▮▮▮▮⚝ 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 (Establish Record-keeping and Documentation Procedures):建立完善的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记录 HACCP 体系的运行情况,为体系的改进和追溯提供依据。

    ▮▮▮▮ⓒ ISO 9000 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0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ISO 9000 是一套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旨在帮助组织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顾客满意度。ISO 9000 强调以顾客为中心,通过过程方法、持续改进等原则,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 系列标准包括:
    ▮▮▮▮⚝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原理和术语。
    ▮▮▮▮⚝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用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
    ▮▮▮▮⚝ ISO 9004:质量管理—业绩改进指南。

    ▮▮▮▮ⓓ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FSMS):ISO 22000 是一个专门针对食品行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它整合了 GMP、HACCP 和 ISO 9001 的要素,为食品企业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框架。ISO 22000 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控制,旨在确保食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

    食品质量管理 (Food Quality Management)

    食品质量管理是对食品质量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活动。食品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 质量策划 (Quality Planning):确定质量目标、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策划质量管理活动。

    ▮▮▮▮ⓑ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实施质量控制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和管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 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向顾客提供质量保证,增强顾客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 质量改进 (Quality Improvement):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 质量审核 (Quality Audit):定期进行内部或外部质量审核,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有效的食品质量管理,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全体员工的参与,以及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建立和运行完善的食品质量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保证和提升食品质量,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6.3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与危害因素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and Hazard Factors)

    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介绍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的类型和来源,以及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影响。

    6.3.1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Importance of Food Safety)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保障人体健康 (Protecting Human Health)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安全、健康的食品是保障人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如果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或者食品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消费者食用后可能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重者可能导致慢性疾病、癌症,甚至危及生命。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越高,国民的健康状况就越好,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也就越强。保障食品安全,是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保障。

    维护社会稳定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食品安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食品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不满,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都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食品安全,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食品安全是食品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如果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食品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制约。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会损害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降低食品的消费需求,影响食品企业的生产和销售,甚至导致食品产业的衰退。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可以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心,促进食品消费,推动食品产业健康发展,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同时,安全的食品也是食品出口的基础,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有利于扩大食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提升国家形象 (Enhancing National Image)

    ▮▮▮▮食品安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越高,国际社会对该国的食品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就越信任,该国的国家形象也就越好。反之,如果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就会损害国家的国际形象,影响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可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保护弱势群体 (Protecting Vulnerable Groups)

    ▮▮▮▮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等弱势群体,由于生理特点和身体状况的特殊性,对食品安全风险更为敏感,更容易受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例如,婴幼儿对食品中的污染物更为敏感,孕妇食用不安全食品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发育,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抵抗力较弱。

    ▮▮▮▮加强对婴幼儿食品、孕妇食品、老年人食品等特殊食品的监管,保障弱势群体的食品安全,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保障食品安全,是政府、企业、社会和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坚实的食品安全防线,确保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6.3.2 生物性危害因素 (Biological Hazards)

    生物性危害因素是指食品中存在的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霉菌等。生物性危害是食品安全最常见的危害类型,也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细菌 (Bacteria)

    ▮▮▮▮细菌是食品中最常见的生物性危害因素。许多细菌能够在食品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或引起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包括:
    ▮▮▮▮⚝ 沙门氏菌 (Salmonella):广泛存在于家禽、畜肉、蛋类、乳制品等食品中,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
    ▮▮▮▮⚝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某些类型的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如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nterotoxigenic E. coli, ET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 等。EHEC,特别是 O157:H7 血清型,能够引起出血性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 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低温条件下也能生长繁殖,容易污染冷藏食品,如乳制品、熟肉制品、即食食品等。李斯特菌感染对孕妇、新生儿、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危害较大,可能引起流产、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 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人和动物的鼻咽部、皮肤等部位的常见菌,能够产生耐热的肠毒素,引起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的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等。
    ▮▮▮▮⚝ 肉毒梭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厌氧菌,能够产生剧毒的肉毒毒素,引起肉毒中毒。肉毒毒素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麻痹神经,导致肌肉松弛,严重时可引起呼吸麻痹而死亡。肉毒梭菌主要存在于罐头食品、腌制食品等厌氧环境中。
    ▮▮▮▮⚝ 副溶血性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嗜盐菌,主要存在于海水和海产品中,是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
    ▮▮▮▮⚝ 蜡样芽胞杆菌 (Bacillus cereus):广泛存在于土壤、空气和食品中,能够产生呕吐毒素和腹泻毒素,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通常与米饭、炒饭、剩饭剩菜等淀粉类食品有关。

    病毒 (Viruses)

    ▮▮▮▮病毒虽然不能在食品中繁殖,但可以通过食品传播,引起食源性疾病。常见的食源性病毒包括:
    ▮▮▮▮⚝ 诺如病毒 (Norovirus):引起病毒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具有高度传染性,容易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餐馆、养老院等)暴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 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HAV):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污染的水和食物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
    ▮▮▮▮⚝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HEV):引起戊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病毒类似,也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症状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相似,但对孕妇危害较大,可能引起重症肝炎和死亡。
    ▮▮▮▮⚝ 轮状病毒 (Rotavirus):引起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

    寄生虫 (Parasites)

    ▮▮▮▮寄生虫可以通过食品传播,引起寄生虫病。常见的食源性寄生虫包括:
    ▮▮▮▮⚝ 蛔虫 (Ascaris lumbricoides):引起蛔虫病的寄生虫,主要通过污染的蔬菜、水果等传播。蛔虫感染可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肠梗阻、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
    ▮▮▮▮⚝ 绦虫 (Taenia):包括猪肉绦虫 (Taenia solium) 和牛肉绦虫 (Taenia saginata),分别寄生于猪肉和牛肉中。人食用含有绦虫囊尾蚴的猪肉或牛肉,可能感染绦虫病。猪肉绦虫囊尾蚴还可能寄生于人脑,引起脑囊尾蚴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 弓形虫 (Toxoplasma gondii):广泛存在于动物和环境中,可以通过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接触猫粪等途径感染。弓形虫感染对孕妇危害较大,可能引起流产、胎儿畸形等。
    ▮▮▮▮⚝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的寄生虫,主要通过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福寿螺、蜗牛等传播。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可引起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残或死亡。

    霉菌及霉菌毒素 (Molds and Mycotoxins)

    ▮▮▮▮霉菌是一类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可能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一类对人类和动物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能够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常见的霉菌毒素包括:
    ▮▮▮▮⚝ 黄曲霉毒素 (Aflatoxins):由黄曲霉 (Aspergillus flavus) 和寄生曲霉 (Aspergillus parasiticus) 等霉菌产生,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霉菌毒素之一,具有强烈的肝毒性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花生、玉米、大米、坚果等食品。
    ▮▮▮▮⚝ 赭曲霉毒素 (Ochratoxins):由赭曲霉 (Aspergillus ochraceus) 和产黄青霉 (Penicillium verrucosum) 等霉菌产生,具有肾毒性、肝毒性和致畸性。赭曲霉毒素主要污染谷物、咖啡豆、葡萄干、葡萄酒等食品。
    ▮▮▮▮⚝ 玉米赤霉烯酮 (Zearalenone):由玉米赤霉 (Fusarium graminearum) 等霉菌产生,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类的生殖系统疾病。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污染玉米、小麦等谷物。
    ▮▮▮▮⚝ 伏马菌素 (Fumonisins):由镰刀菌属 (Fusarium) 霉菌产生,具有肝毒性、肾毒性和神经毒性。伏马菌素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
    ▮▮▮▮⚝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Deoxynivalenol, DON):由镰刀菌属霉菌产生,具有呕吐毒素作用,能够引起动物和人类的呕吐、腹泻等症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主要污染小麦、玉米等谷物。

    生物性危害因素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食品生产环境中,防控难度较大。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卫生控制,采取有效的杀菌和抑菌措施,是预防生物性危害的关键。

    6.3.3 化学性危害因素 (Chemical Hazards)

    化学性危害因素是指食品中存在的能够引起人类疾病的化学性污染物,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滥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等。化学性危害因素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s)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用于防治病虫草害,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如果农药使用不当,或者农药在环境中降解缓慢,就可能导致农药残留超标,污染农产品和食品。常见的农药残留包括:
    ▮▮▮▮⚝ 有机氯农药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如滴滴涕 (DDT)、六六六 (BHC) 等,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较大,已被许多国家禁用或限制使用。
    ▮▮▮▮⚝ 有机磷农药 (Organophosphorus Pesticides):如敌敌畏、乐果、辛硫磷等,毒性较高,但降解较快,在环境中残留时间较短。
    ▮▮▮▮⚝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Carbamate Pesticides):如西维因、克百威、涕灭威等,毒性较高,但降解较快。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Pyrethroid Pesticides):如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毒性较低,降解较快,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农药种类。

    ▮▮▮▮长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甚至可能诱发癌症。加强农药管理,规范农药使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是控制农药残留的关键。

    兽药残留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兽药在畜禽养殖中广泛应用,用于防治动物疾病,提高畜禽生产效率。但如果兽药使用不当,或者休药期不足,就可能导致兽药残留超标,污染动物源性食品,如肉、蛋、奶等。常见的兽药残留包括:
    ▮▮▮▮⚝ 抗生素 (Antibiotics):如氯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等,长期食用抗生素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耐药性、过敏反应、二重感染等。
    ▮▮▮▮⚝ 激素 (Hormones):如己烯雌酚、克伦特罗 (瘦肉精) 等,非法添加于动物饲料中,用于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瘦肉率。激素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内分泌紊乱、性早熟、肿瘤等危害。
    ▮▮▮▮⚝ 磺胺类药物 (Sulfonamides):如磺胺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等,广谱抗菌药,常用于防治畜禽细菌性疾病。磺胺类药物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肾脏损害等。
    ▮▮▮▮⚝ 喹诺酮类药物 (Quinolones):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广谱抗菌药,常用于防治畜禽细菌性疾病。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引起耐药性、关节软骨损害等。

    ▮▮▮▮加强兽药管理,规范兽药使用,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是控制兽药残留的关键。

    重金属 (Heavy Metals)

    ▮▮▮▮重金属是指密度大于 4.5 克/立方厘米的金属元素,如铅 (Pb)、镉 (Cd)、汞 (Hg)、砷 (As) 等。重金属可以通过大气、水、土壤等途径污染食品,并在人体内蓄积,引起慢性中毒,损害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肾脏、骨骼等,甚至可能诱发癌症。常见的重金属污染食品包括:
    ▮▮▮▮⚝ 铅 (Pb):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废水、汽车尾气等污染,容易污染蔬菜、水果、谷物、水产品等食品。铅中毒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贫血、肾脏损害等。
    ▮▮▮▮⚝ 镉 (Cd):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化肥、农药等污染,容易污染水稻、蔬菜、水产品等食品。镉中毒可引起骨痛病、肾脏损害、骨质疏松等。
    ▮▮▮▮⚝ 汞 (Hg):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燃煤等污染,容易在水生生物体内富集,污染鱼类、贝类等水产品。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形态,汞中毒可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
    ▮▮▮▮⚝ 砷 (As):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气、废水、农药等污染,容易污染水稻、蔬菜、水产品等食品。砷中毒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癌、神经系统损害等。

    ▮▮▮▮加强环境保护,控制重金属排放,加强食品生产环境监测,是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关键。

    食品添加剂滥用 (Abuse of Food Additives)

    ▮▮▮▮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方便食品加工等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天然物质。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但如果滥用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使用,或者使用非食用物质冒充食品添加剂,就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常见的食品添加剂滥用问题包括:
    ▮▮▮▮⚝ 超范围使用:在不允许使用的食品类别中使用食品添加剂。
    ▮▮▮▮⚝ 超限量使用: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使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 使用非食用物质:使用工业原料、化工产品等非食用物质冒充食品添加剂。
    ▮▮▮▮⚝ 非法添加: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

    ▮▮▮▮加强食品添加剂管理,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加强食品生产监管,严厉打击食品添加剂滥用行为,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措施。

    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 (Harmful Substances Generated during Processing)

    ▮▮▮▮食品在加工过程中,由于高温、氧化、酶促反应等作用,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常见的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包括:
    ▮▮▮▮⚝ 丙烯酰胺 (Acrylamide):在高温油炸、烘烤等烹饪过程中,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马铃薯、谷物制品)容易产生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致癌性。
    ▮▮▮▮⚝ 杂环胺 (Heterocyclic Amines, HCAs):在高温烹饪肉类、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时,容易产生杂环胺,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
    ▮▮▮▮⚝ 苯并芘 (Benzo[a]pyrene):在食品熏烤、油炸、高温烹饪过程中,容易产生苯并芘,是一种强致癌物。
    ▮▮▮▮⚝ 反式脂肪酸 (Trans Fatty Acids):在植物油氢化、高温精炼、长时间高温加热等过程中,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长期摄入过量反式脂肪酸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改进食品加工工艺,降低加工温度和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是降低加工过程中化学性危害的有效途径。

    6.3.4 物理性危害因素与其他危害 (Physical Hazards and Other Hazards)

    除了生物性危害因素和化学性危害因素外,食品安全还受到物理性危害因素和其他一些特殊危害因素的影响。

    物理性危害因素 (Physical Hazards)

    ▮▮▮▮物理性危害因素是指食品中存在的异物,如金属屑、玻璃碎片、石子、毛发、塑料片、昆虫等。物理性危害因素可能来源于原料、生产过程、包装、运输等环节。消费者食用含有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食品,可能引起口腔损伤、牙齿损伤、消化道损伤,甚至窒息等。

    ▮▮▮▮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异物控制,采取有效的检测和去除措施,如金属探测器、X 射线异物检测机、过滤、筛选等,是预防物理性危害的关键。

    放射性污染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放射性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如放射性核素碘-131、铯-137、锶-90 等。放射性污染可能来源于核事故、核武器试验、医疗放射性废物等。食用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放射病、癌症、遗传性疾病等。

    ▮▮▮▮加强核安全管理,防止核事故发生,加强食品放射性污染监测,是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关键。

    转基因食品安全 (Saf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而获得的食品。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国际上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毒性 (Toxicity):转基因食品是否产生新的毒素,或者原有毒素含量增加。
    ▮▮▮▮⚝ 过敏性 (Allergenicity):转基因食品是否引入新的过敏原,或者原有过敏原含量增加。
    ▮▮▮▮⚝ 营养成分 (Nutritional Composition):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发生不利变化。
    ▮▮▮▮⚝ 环境影响 (Environmental Impact):转基因作物种植是否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基因漂移、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目前,经过科学评估和批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被认为是安全的,但仍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的监测和研究,并加强信息公开和消费者知情权保障。

    非法添加物 (Illegal Additives)

    ▮▮▮▮非法添加物是指在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或者超范围、超限量添加的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的种类繁多,危害各异,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非法添加物严重危害食品安全,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

    ▮▮▮▮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加强食品生产监管,提高违法成本,是遏制食品非法添加的关键。

    其他危害因素 (Other Hazard Factors)

    ▮▮▮▮除了上述危害因素外,食品安全还可能受到其他一些特殊危害因素的影响,如:
    ▮▮▮▮⚝ 生物胺 (Biogenic Amines):食品中蛋白质分解产生的胺类物质,如组胺、酪胺、腐胺等。某些生物胺具有毒性,过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症状。
    ▮▮▮▮⚝ 多环芳烃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食品在熏烤、油炸、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多环芳烃,具有致癌性。
    ▮▮▮▮⚝ 包装材料迁移 (Migration of Packaging Materials):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可能迁移到食品中,污染食品。
    ▮▮▮▮⚝ 食品欺诈 (Food Fraud):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故意掺假、伪造、冒充食品,如假冒伪劣食品、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等。

    食品安全危害因素种类繁多,来源复杂,防控难度大。只有加强全过程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6.4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方法,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6.4.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Basic Principles and Steps of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是指根据科学方法,对食品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进行识别、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从而估计食品安全风险大小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食品安全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基础,也是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推荐的食品安全管理方法。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 (Basic Principles of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科学性、客观性、透明性”。

    ▮▮▮▮ⓐ 科学性 (Scientific Basis):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必须以科学为基础,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运用科学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风险评估过程应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评估结果应具有科学依据和可靠性。

    ▮▮▮▮ⓑ 客观性 (Objectivity):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力求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评估过程应独立于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评估结果应真实反映食品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

    ▮▮▮▮ⓒ 透明性 (Transparency):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过程应公开透明,评估方法、数据、结果等信息应向公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透明的风险评估过程,有利于增强公众对风险评估结果的信任,促进风险交流和风险管理。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类型 (Types of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根据评估范围和目的的不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可以分为:

    ▮▮▮▮ⓐ 定性风险评估 (Qualitative Risk Assessment):主要关注危害因素的存在与否,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但不进行风险大小的量化评估。定性风险评估通常用于初步筛查和识别食品安全风险。

    ▮▮▮▮ⓑ 定量风险评估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在定性风险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风险大小进行量化评估,用数值或概率来表示风险水平。定量风险评估能够更精确地评估风险大小,为风险管理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 特定风险评估 (Specific Risk Assessment):针对特定的食品、特定的危害因素或特定的暴露途径进行的风险评估,例如,针对某种食品中某种农药残留的风险评估。

    ▮▮▮▮ⓓ 通用风险评估 (Generic Risk Assessment):对某一类食品或某一类危害因素进行的风险评估,例如,对所有肉类食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基本步骤 (Basic Steps of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CAC 推荐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步骤包括四个阶段:

    ▮▮▮▮ⓐ 危害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识别食品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因素,以及其他潜在的危害因素。危害识别的目的是确定哪些危害因素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危害识别的信息来源包括:
    ▮▮▮▮⚝ 流行病学数据: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等。
    ▮▮▮▮⚝ 毒理学数据:毒理学实验研究、动物实验、人体试验等。
    ▮▮▮▮⚝ 微生物学数据:微生物污染监测数据、微生物生长规律研究等。
    ▮▮▮▮⚝ 化学分析数据:食品成分分析数据、污染物监测数据等。
    ▮▮▮▮⚝ 食品生产工艺和过程信息:食品生产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卫生控制措施等。
    ▮▮▮▮⚝ 文献资料:科学文献、技术报告、标准法规等。

    ▮▮▮▮ⓑ 危害特征描述 (Hazard Characterization):对已识别的危害因素的性质、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等特征进行描述,评估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危害特征描述的目的是了解危害因素的毒性大小和作用机制。危害特征描述的信息来源主要为毒理学数据,包括:
    ▮▮▮▮⚝ 毒性数据: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等。
    ▮▮▮▮⚝ 剂量-反应关系:不同剂量危害因素引起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的关系,例如,无可见有害作用剂量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NOAEL)、最低可见有害作用剂量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LOAEL) 等。
    ▮▮▮▮⚝ 毒理学机制:危害因素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靶器官等。

    ▮▮▮▮ⓒ 暴露评估 (Exposure Assessment):评估人群通过膳食途径摄入危害因素的可能性和摄入量。暴露评估的目的是估计人群实际摄入危害因素的水平。暴露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浓度:通过食品监测、抽样调查等方式获取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浓度数据。
    ▮▮▮▮⚝ 人群的膳食消费量:通过膳食调查、食物消费量统计等方式获取人群的膳食消费量数据。
    ▮▮▮▮⚝ 人群的膳食结构和消费习惯: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和消费习惯差异较大,需要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暴露评估。
    ▮▮▮▮⚝ 暴露频率和持续时间:人群暴露于危害因素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例如,长期暴露、短期暴露、间歇性暴露等。

    暴露评估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 膳食消费量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称重记录、24 小时回顾法等方法获取人群的膳食消费量数据。
    ▮▮▮▮⚝ 食品污染监测:通过抽样检测、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获取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浓度数据。
    ▮▮▮▮⚝ 模型计算:根据膳食消费量数据和食品污染浓度数据,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人群的膳食暴露量。常用的暴露评估模型包括:
    \[ EDI = \sum_{i=1}^{n} (C_i \times CR_i) / BW \]
    其中,\(EDI\) 为预计每日摄入量 (Estimated Daily Intake),\(C_i\) 为第 \(i\) 种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浓度,\(CR_i\) 为第 \(i\) 种食品的消费量,\(BW\) 为体重。

    ▮▮▮▮ⓓ 风险特征描述 (Risk Characterization):综合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对食品安全风险大小进行描述和评估,包括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危害程度、风险水平等。风险特征描述的目的是将风险评估结果以易于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呈现出来,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风险特征描述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 风险矩阵法 (Risk Matrix Method):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构建风险矩阵,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如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
    ▮▮▮▮⚝ 风险商法 (Risk Quotient Method):将预计膳食暴露量 (EDI) 与危害因素的参考剂量(如每日允许摄入量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容许摄入量 (Tolerable Intake, TI) 等)进行比较,计算风险商 (Risk Quotient, RQ)。
    \[ RQ = EDI / ADI \]
    当 \(RQ < 1\) 时,表示风险较低;当 \(RQ \ge 1\) 时,表示风险较高。
    ▮▮▮▮⚝ 概率风险评估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利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概率分布估计,更精确地评估风险大小。

    6.4.2 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与暴露评估 (Hazard Identification, Hazard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osure Assessment)

    详细介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方法。

    危害识别 (Hazard Identification)

    危害识别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第一步,也是基础和关键环节。危害识别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识别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工作奠定基础。危害识别应遵循以下原则:

    ▮▮▮▮ⓐ 全面性 (Comprehensiveness):危害识别应尽可能全面地考虑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和其他潜在的危害。

    ▮▮▮▮ⓑ 系统性 (Systematic Approach):危害识别应采用系统的方法,对食品生产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从原料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到最终消费,识别可能引入危害因素的环节和途径。

    ▮▮▮▮ⓒ 科学性 (Scientific Basis):危害识别应以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识别。危害识别应参考国内外权威机构发布的危害因素清单、风险评估报告、科学文献等资料。

    危害识别的具体方法包括:

    ▮▮▮▮ⓐ 文献检索 (Literature Review):查阅国内外科学文献、技术报告、标准法规、风险评估报告等资料,了解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 专家咨询 (Expert Consultation):咨询食品安全领域的专家,包括毒理学家、微生物学家、食品工艺专家、风险评估专家等,听取专家意见,识别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 历史数据分析 (Historical Data Analysis):分析历史上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食物中毒事件报告、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数据等,识别常见的危害因素和风险食品。

    ▮▮▮▮ⓓ 生产过程分析 (Process Analysis):对食品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识别可能引入危害因素的环节和途径,例如,原料采购、加工过程、包装材料、贮藏条件等。

    ▮▮▮▮ⓔ 实验室检测 (Laboratory Testing):对食品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检测食品中是否含有已知的危害因素,或者是否出现异常的指标,从而识别潜在的危害。

    危害特征描述 (Hazard Characterization)

    危害特征描述是对已识别的危害因素的性质、毒性、剂量-反应关系等特征进行描述,评估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危害特征描述是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危害特征描述应遵循以下原则:

    ▮▮▮▮ⓐ 科学性 (Scientific Rigor):危害特征描述应以科学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毒理学原理和方法,进行严谨、细致的描述。危害特征描述应参考权威的毒理学数据库、风险评估报告、科学文献等资料。

    ▮▮▮▮ⓑ 完整性 (Completeness):危害特征描述应尽可能完整地描述危害因素的各种毒性效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致突变性、生殖毒性等。

    ▮▮▮▮ⓒ 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危害特征描述应重点关注剂量-反应关系,明确危害因素在不同剂量水平下引起不良反应的类型和程度,为风险特征描述提供剂量-反应数据。

    危害特征描述的具体内容包括:

    ▮▮▮▮ⓐ 危害因素的性质 (Nature of Hazard):描述危害因素的种类、特性、来源、传播途径等基本信息。

    ▮▮▮▮ⓑ 毒理学特性 (Toxicological Properties):描述危害因素的毒性效应、毒理学机制、靶器官、代谢途径等毒理学信息。

    ▮▮▮▮ⓒ 剂量-反应关系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描述危害因素的剂量-反应关系,包括 NOAEL、LOAEL、参考剂量 (Reference Dose, RfD)、每日允许摄入量 (ADI)、容许摄入量 (Tolerable Intake, TI) 等毒理学指标。

    ▮▮▮▮ⓓ 人群敏感性 (Population Susceptibility):描述不同人群对危害因素的敏感性差异,例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等特殊人群可能对某些危害因素更为敏感。

    危害特征描述的信息来源主要为毒理学数据,包括:

    ▮▮▮▮ⓐ 毒理学数据库 (Toxicology Databases):如美国环境保护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的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 (IRIS)、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的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IPCS) 等。

    ▮▮▮▮ⓑ 毒理学专著 (Toxicology Monographs):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的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WHO 的 Environmental Health Criteria 等。

    ▮▮▮▮ⓒ 科学文献 (Scientific Literature):查阅 PubMed、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检索最新的毒理学研究文献。

    暴露评估 (Exposure Assessment)

    暴露评估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估计人群通过膳食途径摄入危害因素的可能性和摄入量。暴露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风险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暴露评估应遵循以下原则:

    ▮▮▮▮ⓐ 代表性 (Representativeness):暴露评估应考虑不同人群的膳食结构和消费习惯差异,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评估。

    ▮▮▮▮ⓑ 准确性 (Accuracy):暴露评估应采用准确、可靠的膳食消费量数据和食品污染浓度数据,力求准确估计人群的膳食暴露量。

    ▮▮▮▮ⓒ 保守性 (Conservatism):在缺乏充分数据的情况下,暴露评估应采取保守的方法,高估人群的膳食暴露量,以确保风险评估的安全性。

    暴露评估的具体方法包括:

    ▮▮▮▮ⓐ 膳食消费量调查 (Dietary Consumption Survey):通过问卷调查、称重记录、24 小时回顾法、食物频率问卷 (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 FFQ) 等方法获取人群的膳食消费量数据。膳食消费量调查应注意样本的代表性、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数据的质量控制。

    ▮▮▮▮ⓑ 食品污染监测 (Food Contamination Monitoring):通过抽样检测、实验室分析等方法获取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浓度数据。食品污染监测应注意抽样的代表性、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数据的质量控制。

    ▮▮▮▮ⓒ 模型计算 (Model Calculation):根据膳食消费量数据和食品污染浓度数据,利用数学模型计算人群的膳食暴露量。常用的暴露评估模型包括:
    ▮▮▮▮⚝ 点估计法 (Point Estimate Method):采用膳食消费量和食品污染浓度的平均值或中位数进行计算,得到人群膳食暴露量的点估计值。
    ▮▮▮▮⚝ 概率模型法 (Probabilistic Modeling Method):采用膳食消费量和食品污染浓度的概率分布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人群膳食暴露量的概率分布,更全面地反映人群暴露量的变异性。常用的概率模型包括蒙特卡罗模拟 (Monte Carlo Simulation) 等。

    ▮▮▮▮ⓓ 情景分析 (Scenario Analysis):针对不同的膳食消费情景和食品污染情景,进行暴露评估,分析不同情景下人群的膳食暴露量,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6.4.3 风险特征描述与风险管理 (Risk Characterization and Risk Management)

    讲解风险特征描述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风险特征描述 (Risk Characterization)

    风险特征描述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最后一步,也是风险评估结果与风险管理决策之间的桥梁。风险特征描述的目的是综合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对食品安全风险大小进行描述和评估,并将风险评估结果以易于理解和沟通的方式呈现出来,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风险特征描述应遵循以下原则:

    ▮▮▮▮ⓐ 清晰性 (Clarity):风险特征描述应清晰、简洁、明了,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语言,使风险评估结果易于理解和沟通。

    ▮▮▮▮ⓑ 完整性 (Completeness):风险特征描述应完整地呈现风险评估的各个方面,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大小、不确定性分析、风险管理建议等。

    ▮▮▮▮ⓒ 客观性 (Objectivity):风险特征描述应客观、公正地反映风险评估结果,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风险特征描述应基于科学数据和科学分析,避免夸大或缩小风险。

    风险特征描述的具体内容包括:

    ▮▮▮▮ⓐ 风险概述 (Risk Summary):简要概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范围、评估方法、主要结果和结论。

    ▮▮▮▮ⓑ 危害描述 (Hazard Description):简要描述已识别的危害因素的性质、来源、毒理学特性、剂量-反应关系等信息。

    ▮▮▮▮ⓒ 暴露评估结果 (Exposure Assessment Results):简要介绍人群膳食暴露评估的方法和结果,包括预计膳食暴露量 (EDI) 的点估计值或概率分布,以及不同人群的暴露量差异。

    ▮▮▮▮ⓓ 风险大小描述 (Risk Magnitude Description):综合危害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对食品安全风险大小进行描述和评估,采用风险矩阵法、风险商法、概率风险评估等方法,将风险划分为不同等级或量化表示风险水平。

    ▮▮▮▮ⓔ 不确定性分析 (Uncertainty Analysis):分析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例如,数据不完整、模型不完善、假设条件限制等,评估不确定性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

    ▮▮▮▮ⓕ 风险管理建议 (Risk Management Options):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风险管理建议,例如,制定风险管理措施、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风险交流等。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 (Food Safety Risk Management) 是指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科学、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制定、实施和评价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保护公众健康的过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是政府、食品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

    ▮▮▮▮ⓐ 保护公众健康 (Protection of Public Health):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众健康,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

    ▮▮▮▮ⓑ 预防为主 (Prevention Principle):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 科学决策 (Science-based Decision Making):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决策应以科学为基础,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结果,综合考虑科学、经济、社会、政治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

    ▮▮▮▮ⓓ 风险-效益权衡 (Risk-Benefit Analysis):在制定风险管理措施时,应进行风险-效益权衡分析,综合考虑风险降低的程度和管理措施的成本,选择成本效益比最高的风险管理措施。

    ▮▮▮▮ⓔ 透明度和参与性 (Transparency and Participation):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过程应公开透明,鼓励公众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增强风险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包括:

    ▮▮▮▮ⓐ 风险控制措施 (Risk Control Measures):采取各种措施,降低食品安全风险,例如:
    ▮▮▮▮⚝ 源头控制: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农药、兽药使用,控制环境污染,从源头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 过程控制:改进食品生产工艺,优化加工过程,加强卫生管理,建立 HACCP 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
    ▮▮▮▮⚝ 产品控制: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和处理。
    ▮▮▮▮⚝ 消费者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 风险交流 (Risk Communication):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过程中,与利益相关方(包括政府部门、食品企业、消费者、专家学者、媒体等)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传递风险信息,听取各方意见,促进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风险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
    ▮▮▮▮⚝ 风险评估结果:向利益相关方通报风险评估结果,包括风险大小、不确定性分析、风险管理建议等。
    ▮▮▮▮⚝ 风险管理措施:向利益相关方介绍风险管理措施的内容、目的、预期效果、实施计划等。
    ▮▮▮▮⚝ 风险认知调查:了解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水平、关注重点、信息需求等,为风险交流提供依据。
    ▮▮▮▮⚝ 公众咨询:征求公众对风险管理决策的意见和建议,提高风险管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 风险监测与评价 (Risk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定期监测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污染状况和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及时发现和预警食品安全风险。定期对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评估风险管理措施是否有效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为风险管理措施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依据。

    6.4.4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介绍 HACCP、ISO22000 等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原理、要素和应用。

    HACCP 体系 (HACCP System)

    HACCP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体系是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 (CCP),并建立相应的控制措施,将危害控制在可接受水平。HACCP 体系的核心思想是“预防为主,关键控制”。

    HACCP 体系的原理:

    ▮▮▮▮HACCP 体系基于以下原理:与其在最终产品中检验危害,不如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危害。通过对食品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识别关键控制点,并建立有效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危害,确保食品安全。

    HACCP 体系的七大原则:

    ▮▮▮▮HACCP 体系的建立和实施,需要遵循七大原则:
    1. 危害分析 (Conduct a hazard analysis):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害,并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2. 确定关键控制点 (Determine the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CCPs):确定能够有效预防、消除或降低危害到可接受水平的关键控制点。
    3. 建立关键限值 (Establish critical limits):为每个关键控制点设定可接受的关键限值,确保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4. 建立监控系统 (Establish a system to monitor control of the CCP):建立监控程序,定期对关键控制点进行监控,确保关键限值得到遵守。
    5. 建立纠正措施 (Establish the corrective action to be taken when monitoring indicates that a particular CCP is not under control):当监控结果表明关键控制点失控时,建立相应的纠正措施,及时纠正偏差,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6. 建立验证程序 (Establish procedures for verification to confirm that the HACCP system is working effectively):建立验证程序,定期对 HACCP 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确保体系运行良好。
    7. 建立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 (Establish documentation concerning all procedures and records appropriate to these principles and their application):建立完善的文件和记录保持系统,记录 HACCP 体系的运行情况,为体系的改进和追溯提供依据。

    HACCP 体系的应用:

    ▮▮▮▮HACCP 体系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的各个领域,包括肉类、水产、乳制品、果蔬、饮料、焙烤食品等。HACCP 体系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提高食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ISO 22000 体系 (ISO 22000 System)

    ISO 22000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发布的一项国际标准,旨在帮助食品企业建立和运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保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ISO 22000 整合了 GMP、HACCP 和 ISO 9001 的要素,为食品企业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框架。

    ISO 22000 体系的原理:

    ▮▮▮▮ISO 22000 体系基于以下原理:食品安全是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共同责任,需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ISO 22000 体系强调组织应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确保食品安全。

    ISO 22000 体系的要素:

    ▮▮▮▮ISO 22000 体系包括以下主要要素:
    ▮▮▮▮⚝ 互动沟通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在整个食品供应链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包括与供应商、顾客、监管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沟通,确保食品安全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 系统管理 (System Management):建立、实施、维护和持续改进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体系策划、资源管理、过程控制、验证、改进等。
    ▮▮▮▮⚝ 前提方案 (Prerequisite Programs, PRPs):为控制食品生产环境和操作过程中的基本危害因素而建立的基本条件和活动,例如,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SOPs) 等。
    ▮▮▮▮⚝ HACCP 原则 (HACCP Principles):将 HACCP 七大原则应用于食品安全危害的控制,识别关键控制点,建立控制措施,确保危害得到有效控制。

    ISO 22000 体系的应用:

    ▮▮▮▮ISO 22000 体系适用于食品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包括食品生产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包装材料生产企业、食品运输企业、餐饮服务企业等。ISO 22000 体系的实施,可以帮助食品企业:
    ▮▮▮▮⚝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通过建立和运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预防、消除或降低食品安全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 增强顾客信任:通过 ISO 22000 认证,向顾客证明企业具有保障食品安全的能力,增强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信任。
    ▮▮▮▮⚝ 提高市场竞争力:ISO 22000 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可以提高食品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 降低法律风险: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要求,降低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减少法律纠纷。

    HACCP 体系和 ISO 22000 体系都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它们为食品企业建立和运行有效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有助于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公众健康。

    6.5 食品安全法规与标准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介绍国内外主要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

    6.5.1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China's Food Safety Legal and Regulatory System)

    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核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简称《食品安全法》),以及围绕《食品安全法》建立的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Food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食品安全法》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于 2009 年首次颁布,并于 2015 年进行了全面修订,2018 年、2021 年又进行了部分修改。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食品安全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 总则:明确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管体制、各方责任等。
    ▮▮▮▮⚝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 食品安全标准: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发布、实施和管理制度,为食品生产经营提供技术规范。
    ▮▮▮▮⚝ 食品生产经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生产经营行为规范、特殊食品管理、食品追溯制度等进行了详细规定。
    ▮▮▮▮⚝ 食品检验:规定了食品检验制度、检验机构资质、检验程序、检验报告等。
    ▮▮▮▮⚝ 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规定了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调查、处置、责任追究等。
    ▮▮▮▮⚝ 监督管理:规定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监管措施、执法权限等。
    ▮▮▮▮⚝ 法律责任:规定了违反《食品安全法》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
    ▮▮▮▮⚝ 附则:对法律的施行日期、名词解释等进行了规定。

    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Supporting Regulations, Rules, and Normative Documents)

    ▮▮▮▮为了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进行细化和补充,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的配套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包括: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 (Regula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od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对《食品安全法》的具体实施细则,对《食品安全法》的各项制度和规定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补充。
    ▮▮▮▮⚝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Food Production Licensing):规范食品生产许可的申请、审查、许可、监督管理等环节,加强食品生产许可管理。
    ▮▮▮▮⚝ 《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Food Business Licensing):规范食品经营许可的申请、审查、许可、监督管理等环节,加强食品经营许可管理。
    ▮▮▮▮⚝ 《食品召回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Food Recall):规范食品召回的启动、调查、召回、处理、监督管理等环节,保障消费者权益。
    ▮▮▮▮⚝ 《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Provis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Food Labels):规范食品标识的标注内容、标注方式、标注要求等,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Catering Services):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保障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
    ▮▮▮▮⚝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Registration and Filing Administration of Health Food):规范保健食品的注册和备案管理,加强保健食品监管。
    ▮▮▮▮⚝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of Foods for Special Medical Purposes):规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注册管理,保障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和食品安全。
    ▮▮▮▮⚝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Registration Administration of Infant Formula Milk Powder Product Formula):规范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还发布了大量的食品安全规范性文件,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指导。

    地方性食品安全法规 (Local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食品安全法规,对国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细化,加强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地方性食品安全法规通常包括:
    ▮▮▮▮⚝ 地方性食品安全条例或办法:对地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监管职责、监管措施、法律责任等进行规定。
    ▮▮▮▮⚝ 地方特色食品安全标准:对地方特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等进行规范。
    ▮▮▮▮⚝ 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根据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特点,制定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

    中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食品安全形势的变化,中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和健全,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6.5.2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与法规 (Inter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为了促进食品安全,推动国际食品贸易,制定了一系列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主要的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包括: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标准

    ▮▮▮▮CAC 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于 1963 年联合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制定国际食品标准,协调各成员国食品标准,促进国际食品贸易,保护消费者健康。CAC 制定的食品标准称为《食品法典》(Codex Alimentarius),是国际上最权威、最全面的食品标准体系,被世界贸易组织 (WTO) 认可为国际食品贸易的技术规则。CAC 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
    ▮▮▮▮⚝ 通用标准 (General Standards):适用于所有食品或食品类别的通用性标准,例如,《食品通用标准法典》、《食品标签通用标准法典》、《食品添加剂通用标准法典》、《食品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标准法典》、《卫生操作规范》等。
    ▮▮▮▮⚝ 产品标准 (Commodity Standards):针对特定食品或食品类别的标准,例如,谷物、水果蔬菜、肉类、水产、乳制品、油脂、糖、饮料等产品标准。
    ▮▮▮▮⚝ 操作规范 (Codes of Practice):针对特定食品或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操作规范,例如,《良好卫生规范》、《HACCP 体系应用指南》、《食品辐照操作规范》等。
    ▮▮▮▮⚝ 限量标准 (Maximum Levels):针对食品中特定危害因素(如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食品污染物等)的最大限量标准。
    ▮▮▮▮⚝ 分析方法标准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Sampling):用于食品检验检测的分析方法和抽样方法标准。

    ▮▮▮▮CAC 标准的制定过程遵循科学、透明、协商一致的原则,广泛吸纳各成员国政府、国际组织、行业协会、消费者组织、专家学者等各方意见,确保标准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接受性。CAC 标准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被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纳为国家标准或参考标准,对国际食品贸易和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影响。

    欧盟食品安全法规 (European Union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欧盟是世界上食品安全标准最高的地区之一,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被称为“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欧盟食品安全法规的核心是《一般食品法》(General Food Law, Regulation (EC) No 178/2002),以及围绕《一般食品法》建立的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指令。欧盟食品安全法规的主要特点包括:
    ▮▮▮▮⚝ 高水平的食品安全保护: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以保护人类健康为首要目标,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
    ▮▮▮▮⚝ 风险分析原则:欧盟食品安全法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强调科学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作为食品安全管理的三大支柱。
    ▮▮▮▮⚝ 可追溯性制度:欧盟食品安全法规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可追溯性制度,要求食品企业建立食品追溯系统,记录食品从原料到成品的各个环节信息,实现食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
    ▮▮▮▮⚝ 快速预警系统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RASFF):欧盟建立了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系统,用于成员国之间快速通报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 食品安全机构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欧盟设立了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 EFSA,负责为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成员国提供独立的科学意见和风险评估报告,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欧盟主要的食品安全法规包括:
    ▮▮▮▮⚝ Regulation (EC) No 178/2002 (General Food Law):一般食品法,欧盟食品安全法规的基础性法律,规定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风险分析框架、食品可追溯性制度、食品快速预警系统等。
    ▮▮▮▮⚝ Regulation (EC) No 852/2004 (Hygiene of Foodstuffs):食品卫生法规,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场所的卫生要求、HACCP 体系的应用、良好操作规范等。
    ▮▮▮▮⚝ Regulation (EC) No 853/2004 (Specific Hygiene Rules for Food of Animal Origin):动物源性食品卫生法规,针对肉类、水产、乳制品、蛋类等动物源性食品,规定了更严格的卫生要求和监管措施。
    ▮▮▮▮⚝ Regulation (EC) No 396/2005 (Maximum Residue Levels of Pesticides):农药残留限量法规,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最大限量。
    ▮▮▮▮⚝ Regulation (EC) No 1881/2006 (Maximum Levels for Certain Contaminants in Foodstuffs):污染物限量法规,规定了食品中某些污染物(如重金属、霉菌毒素、二噁英等)的最大限量。
    ▮▮▮▮⚝ Regulation (EC) No 1925/2006 (Addition of Vitamins and Minerals and of Certain Other Substances to Foods):食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法规,规范了食品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添加使用。
    ▮▮▮▮⚝ Regulation (EC) No 1924/2006 (Nutrition and Health Claims Made on Foods):食品营养和健康声称法规,规范了食品营养和健康声称的标注和使用。
    ▮▮▮▮⚝ Regulation (EC) No 1829/2003 and Regulation (EC) No 1830/2003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and Feed):转基因食品和饲料法规,规定了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审批、标签、可追溯性等要求。

    美国食品安全法规 (United States Food Safety Regulations)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套完善、严密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美国食品安全法规的核心是《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FD&C Act),以及围绕 FD&C Act 建立的一系列配套法规和规章。美国食品安全法规的主要特点包括:
    ▮▮▮▮⚝ 预防性控制措施:美国食品安全法规强调预防性控制措施,要求食品企业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计划,识别和控制食品安全危害。
    ▮▮▮▮⚝ 风险评估和科学依据:美国食品安全法规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强调食品安全决策应以科学为依据,充分考虑科学数据和专家意见。
    ▮▮▮▮⚝ 严格的监管执法:美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具有强大的执法权力,对违反食品安全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 消费者保护:美国食品安全法规高度重视消费者保护,保障消费者获得安全、健康、知情权和选择权。
    ▮▮▮▮⚝ 多部门协同监管:美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农业部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环境保护署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等,各部门职责明确,协同配合。

    美国主要的食品安全法规包括:
    ▮▮▮▮⚝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FD&C Act):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美国食品安全法规的基础性法律,规定了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的安全、标签、生产、销售等方面的要求。
    ▮▮▮▮⚝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食品安全现代化法,2011 年颁布,是美国近 70 年来最重要的食品安全立法改革,强调预防性控制措施,加强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
    ▮▮▮▮⚝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Based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Human Food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Human Food Rule):人类食品预防性控制措施法规,FSMA 的核心法规之一,要求食品企业建立和实施基于风险的预防性控制措施。
    ▮▮▮▮⚝ 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Hazard Analysis, and Risk-Based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Food for Animals (Preventive Controls for Animal Food Rule):动物食品预防性控制措施法规,与人类食品预防性控制措施法规类似,适用于动物食品生产企业。
    ▮▮▮▮⚝ Standards for the Growing, Harvesting, Packing, and Holding of Produce for Human Consumption (Produce Safety Rule):农产品安全法规,FSMA 的重要法规之一,针对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规定了农场食品安全标准,加强农产品种植、采收、包装、贮藏环节的食品安全管理。
    ▮▮▮▮⚝ Foreign Supplier Verification Programs for Importers of Food for Humans and Animals (Foreign Supplier Verification Program Rule):外国供应商验证程序法规,FSMA 的重要法规之一,要求食品进口商建立外国供应商验证程序,确保进口食品符合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6.5.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Food Safety Standards System)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遵守的技术规范,是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执法的依据,也是消费者判断食品安全的重要参考。食品安全标准体系通常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多个层次。

    国家标准 (National Standards)

    ▮▮▮▮国家标准是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如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组织制定、发布的,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的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是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核心和主体,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基本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 强制性标准 (Mandatory Standards):是指保障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以及满足社会经济管理基本需要的技术要求。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的大部分标准都是强制性标准,食品生产经营者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强制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代号为 GB。
    ▮▮▮▮⚝ 推荐性标准 (Recommended Standards):是指不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标准,国家鼓励企业自愿采用,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推荐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代号为 GB/T。

    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 食品产品标准 (Food Product Standards):规定了特定食品或食品类别的质量、卫生、安全、营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例如,《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
    ▮▮▮▮⚝ 食品生产经营规范 (Food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Norms):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操作、管理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例如,《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2379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等。
    ▮▮▮▮⚝ 食品检验方法标准 (Food Testing Methods Standards):规定了食品检验检测的分析方法、抽样方法、检验程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例如,《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GB 500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等。
    ▮▮▮▮⚝ 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 (Food Additive Quality Specifications Standards):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理化指标、卫生指标、检验方法等方面的技术要求,例如,《GB 1488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质量规格 通用规则》、《GB 188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甜蜜素》等。

    行业标准 (Industry Standards)

    ▮▮▮▮行业标准是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如原卫生部、农业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制定、发布的,在特定行业范围内适用的标准。行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可以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更加具体、更加专业的技术要求。食品安全行业标准通常为推荐性标准,代号为相应的行业标准代号(如 WS、NY、SN 等)。

    地方标准 (Local Standards)

    ▮▮▮▮地方标准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发布的,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的标准。地方标准是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补充,可以根据地方特色食品和地方食品安全风险特点,制定更加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通常为强制性标准,代号为 DB 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

    企业标准 (Enterprise Standards)

    ▮▮▮▮企业标准是由食品生产企业自行制定、在本企业内部使用的标准。企业标准可以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标准应当在企业内部有效实施,并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杂体系,国家标准是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和细化。各层次标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体系。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不断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标准水平,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6.5.4 食品安全监管与责任追究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and Accountability)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有效实施,中国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System)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实行“分段监管、属地管理”为主的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负责。

    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主要包括: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SAMR):是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综合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指导地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SAMR 下设食品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司、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司、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等部门,分别负责食品生产、经营、特殊食品等环节的监管工作。
    ▮▮▮▮⚝ 国务院有关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例如,农业农村部负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标准制定,海关总署负责进出口食品安全监管等。
    ▮▮▮▮⚝ 地方各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县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负责食品生产经营许可、日常监督检查、案件查处、食品抽样检验等工作。

    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措施包括:
    ▮▮▮▮⚝ 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实行许可制度,未经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 日常监督检查: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场所、生产经营行为、产品质量等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
    ▮▮▮▮⚝ 食品抽样检验:定期对市场销售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监测食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格食品。
    ▮▮▮▮⚝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监测食品中危害因素的污染状况和人群的膳食暴露水平,及时发现和预警食品安全风险。
    ▮▮▮▮⚝ 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及时公开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抽检信息、风险评估信息、消费警示信息等,保障公众知情权。
    ▮▮▮▮⚝ 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传教育,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 食品安全信用监管: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档案,对失信行为进行联合惩戒,提高违法成本。
    ▮▮▮▮⚝ 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建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形成社会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Food Safety Accountability Mechanism)

    ▮▮▮▮中国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民事责任:因食品安全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害的,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包括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消费者除要求赔偿损失外,还可以向生产者或者经营者要求支付赔偿金。

    ▮▮▮▮刑事责任:对构成犯罪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例如,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最高可判处死刑。

    ▮▮▮▮责任约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突出的地区、企业或个人进行责任约谈,督促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责任追究:对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失职、渎职的监管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党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通过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责任追究机制,中国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让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健康。

    7. 食品营养与健康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7. 1. 营养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Nutrition)

    本节将介绍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发展历程、研究范畴,以及营养素的分类和生理功能,为后续深入探讨膳食营养与健康奠定理论基础。

    7.1.1. 营养学的定义与发展 (Defin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utrition)

    营养学 (Nutrition) 是一门研究食物与人体健康之间关系的科学。广义的营养学不仅包括人体从食物中摄取、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素以维持生命活动的过程,还涵盖了营养素在体内的代谢、相互作用以及营养状况对健康的影响等方面。其核心目标是阐明营养素的需求、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膳食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营养学的定义 可以概括为:研究机体与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生物学、化学和社会科学。它关注食物的摄取、消化、吸收、转运、代谢、储存和排泄,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和疾病。

    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经验营养时期 (Pre-scientific Era): 远古时期,人类通过经验观察和尝试,逐渐认识到某些食物具有维持生命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例如,中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思想,体现了朴素的营养观念。

    化学分析与动物实验时期 (Early Scientific Era): 18世纪末至19世纪,化学分析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食物成分的分析研究。科学家们开始分离和鉴定食物中的主要成分,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动物实验的引入,使得人们能够更系统地研究不同营养素对生命活动的影响。拉瓦锡 (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 的能量代谢研究被认为是现代营养学的开端。

    维生素与矿物质发现时期 (Vitamin and Mineral Discovery Era): 20世纪初,随着对脚气病、坏血病等疾病病因的深入研究,维生素 (Vitamins) 和矿物质 (Minerals) 等微量营养素被陆续发现和鉴定。这些发现极大地扩展了营养学的研究领域,揭示了微量营养素在维持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宏量营养素与慢性病研究时期 (Macronutrient and Chronic Disease Era): 20世纪中期以来,营养学研究逐渐从关注营养素缺乏病转向关注营养过剩和不平衡与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s) 的关系。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深入研究膳食、营养与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糖尿病 (Diabetes)、癌症 (Cancer) 等)的关联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膳食指南 (Dietary Guidelines) 的制定和推广,成为营养学应用于改善人群健康的重要实践。

    个体化营养与精准营养时期 (Personalized and Precision Nutrition Era): 进入21世纪,基因组学 (Genomics)、代谢组学 (Metabolomics)、肠道菌群研究等前沿学科的快速发展,推动营养学向个体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个体化营养 (Personalized Nutrition) 强调根据个体的基因、代谢、生活方式等特点,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膳食营养方案。精准营养 (Precision Nutrition) 则更进一步,旨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个体营养需求的精准预测和干预,以达到最佳的健康促进效果。

    营养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经验积累到现代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营养学在保障人类健康、防治疾病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7.1.2. 营养素的分类与生理功能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Nutrients)

    营养素 (Nutrients) 是指食物中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化学成分。根据人体对营养素需求量的多少,通常将营养素分为 宏量营养素 (Macronutrients)微量营养素 (Micronutrients) 两大类。

    ① 宏量营养素 (Macronutrients)

    宏量营养素是人体需求量较大的营养素,主要包括:

    ▮▮▮▮ⓐ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也称为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碳水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谷类、薯类、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根据其结构和消化吸收速度,可分为单糖 (Monosaccharides)、双糖 (Disaccharides) 和多糖 (Polysaccharides)。

    ▮▮▮▮⚝ 生理功能:
    ▮▮▮▮▮▮▮▮⚝ 提供能量:每克碳水化合物在体内氧化可产生约 \(4 \mathrm{kcal} \) (16.7 kJ) 的能量。
    ▮▮▮▮▮▮▮▮⚝ 构成机体组织:如核糖、脱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组成成分,糖蛋白、糖脂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
    ▮▮▮▮▮▮▮▮⚝ 节约蛋白质:当碳水化合物摄入充足时,可以减少蛋白质作为能量消耗,从而发挥蛋白质更重要的生理功能。
    ▮▮▮▮▮▮▮▮⚝ 抗生酮作用:碳水化合物不足时,脂肪分解加速,酮体产生增多,可能导致酮症酸中毒。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可以防止酮体的过度产生。
    ▮▮▮▮▮▮▮▮⚝ 提供膳食纤维 (Dietary Fiber):膳食纤维属于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对维持肠道健康、调节血糖和血脂、预防便秘等具有重要作用。

    ▮▮▮▮ⓑ 脂类 (Lipids): 俗称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食物中的脂类主要包括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磷脂 (Phospholipids)、甾醇 (Sterols) 等。

    ▮▮▮▮⚝ 生理功能:
    ▮▮▮▮▮▮▮▮⚝ 提供能量:每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产生约 \(9 \mathrm{kcal} \) (37.6 kJ) 的能量,是能量密度最高的营养素。
    ▮▮▮▮▮▮▮▮⚝ 构成机体组织:磷脂是细胞膜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胆固醇 (Cholesterol) 是细胞膜、神经组织和激素的重要成分。
    ▮▮▮▮▮▮▮▮⚝ 保护内脏器官:脂肪组织可以缓冲外力冲击,保护内脏器官。
    ▮▮▮▮▮▮▮▮⚝ 维持体温:皮下脂肪可以减少热量散失,维持体温。
    ▮▮▮▮▮▮▮▮⚝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膳食脂肪有助于脂溶性维生素 (Fat-soluble Vitamins)(如维生素A (Vitamin A)、维生素D (Vitamin D)、维生素E (Vitamin E)、维生素K (Vitamin K))的吸收。
    ▮▮▮▮▮▮▮▮⚝ 提供必需脂肪酸 (Essential Fatty Acids, EFAs):亚油酸 (Linoleic acid) 和 α-亚麻酸 (α-Linolenic acid) 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必需脂肪酸,对维持细胞膜功能、合成前列腺素等重要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重要作用。

    ▮▮▮▮ⓒ 蛋白质 (Proteins):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肉、蛋、奶、豆类等食物。蛋白质由氨基酸 (Amino Acids) 组成。

    ▮▮▮▮⚝ 生理功能:
    ▮▮▮▮▮▮▮▮⚝ 构成机体组织: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组织、器官的主要成分,如肌肉、皮肤、毛发、骨骼等都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 催化生物化学反应:酶 (Enzymes) 的本质是蛋白质,酶催化着体内各种生物化学反应。
    ▮▮▮▮▮▮▮▮⚝ 调节生理功能:激素 (Hormones) 中,如胰岛素 (Insulin)、生长激素 (Growth Hormone) 等是蛋白质或肽类。
    ▮▮▮▮▮▮▮▮⚝ 免疫防御:抗体 (Antibodies) 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属于蛋白质,参与免疫应答,抵抗病原体入侵。
    ▮▮▮▮▮▮▮▮⚝ 运输载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 (Hemoglobin)、脂蛋白 (Lipoprotein) 等是蛋白质,负责氧气、脂类等物质的运输。
    ▮▮▮▮▮▮▮▮⚝ 维持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血浆蛋白 (Plasma Protein) 对维持血浆渗透压和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 提供能量: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能不足时,蛋白质也可以作为能量来源,但这不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每克蛋白质在体内氧化可产生约 \(4 \mathrm{kcal} \) (16.7 kJ) 的能量。

    ② 微量营养素 (Micronutrients)

    微量营养素是人体需求量较小的营养素,但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主要包括:

    ▮▮▮▮ⓐ 维生素 (Vitamins): 是一类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量极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根据其溶解性,可分为 脂溶性维生素 (Fat-soluble Vitamins)水溶性维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 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主要功能包括:
    ▮▮▮▮▮▮▮▮⚝ 维生素A:维持正常视觉、促进生长发育、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增强免疫功能。
    ▮▮▮▮▮▮▮▮⚝ 维生素D:促进钙、磷吸收,维持骨骼健康。
    ▮▮▮▮▮▮▮▮⚝ 维生素E:抗氧化、保护细胞膜、延缓衰老。
    ▮▮▮▮▮▮▮▮⚝ 维生素K:参与凝血过程、维持骨骼健康。

    ▮▮▮▮⚝ 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B族维生素 (B Vitamins)(维生素B\(_{1}\) (Vitamin B\(_{1}\))、维生素B\(_{2}\) (Vitamin B\(_{2}\))、维生素B\(_{3}\) (烟酸/尼克酸) (Niacin/Nicotinic Acid)、维生素B\(_{5}\) (泛酸) (Pantothenic Acid)、维生素B\(_{6}\) (Vitamin B\(_{6}\))、维生素B\(_{7}\) (生物素) (Biotin)、维生素B\(_{9}\) (叶酸) (Folic Acid)、维生素B\(_{12}\) (Vitamin B\(_{12}\))) 和维生素C (Vitamin C)。B族维生素参与能量代谢、神经功能维持、造血等多种生理过程。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Minerals and Trace Elements): 是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约占人体体重的 4-5%。根据人体需求量,可分为 常量矿物质 (Major Minerals)微量元素 (Trace Elements)

    ▮▮▮▮⚝ 常量矿物质: 人体每日需求量超过 100 mg 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钙 (Calcium, Ca)、磷 (Phosphorus, P)、钾 (Potassium, K)、钠 (Sodium, Na)、氯 (Chlorine, Cl)、镁 (Magnesium, Mg)、硫 (Sulfur, S)。主要功能包括:
    ▮▮▮▮▮▮▮▮⚝ 构成骨骼和牙齿:如钙、磷、镁。
    ▮▮▮▮▮▮▮▮⚝ 维持体液平衡和渗透压:如钠、钾、氯。
    ▮▮▮▮▮▮▮▮⚝ 参与神经肌肉功能:如钠、钾、钙、镁。
    ▮▮▮▮▮▮▮▮⚝ 构成酶和激素:如锌 (Zinc, Zn)、铁 (Iron, Fe)、碘 (Iodine, I)。

    ▮▮▮▮⚝ 微量元素: 人体每日需求量低于 100 mg 甚至更低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铁、锌、碘、硒 (Selenium, Se)、铜 (Copper, Cu)、锰 (Manganese, Mn)、铬 (Chromium, Cr)、钼 (Molybdenum, Mo)、氟 (Fluorine, F) 等。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少,但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许多微量元素是酶的活性中心或酶的激活剂,参与物质代谢、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例如:
    ▮▮▮▮▮▮▮▮⚝ 铁:构成血红蛋白、参与氧气运输。
    ▮▮▮▮▮▮▮▮⚝ 碘:合成甲状腺激素、调节代谢。
    ▮▮▮▮▮▮▮▮⚝ 锌:参与多种酶的活性、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
    ▮▮▮▮▮▮▮▮⚝ 硒:抗氧化、增强免疫力、预防肿瘤。

    了解营养素的分类和生理功能,是科学膳食的基础。不同营养素在人体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保证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充足和均衡,才能维持身体健康,预防营养相关疾病。

    7.1.3. 膳食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膳食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由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提出的,用于评估和计划膳食营养摄入的一组参考值。DRIs 不仅包括传统的推荐膳食供给量 (Recommended Daily Allowance, RDA),还扩展了其他几个相关概念,更加全面地指导膳食营养的摄入。

    DRIs 的构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平均需要量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 是指特定年龄组和性别组人群中,有一半个体能够满足某种营养素生理需要的摄入水平。EAR 是制定 RDA 的基础,也是评价群体营养素摄入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

    推荐膳食摄入量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 RDA): 是指特定年龄组和性别组人群中,绝大多数 (97%-98%) 个体能够满足某种营养素生理需要的摄入水平。RDA 是在 EAR 的基础上,加上两个标准差而计算得到的,旨在满足绝大多数健康个体的营养需求。RDA 可以作为个体每日摄入某种营养素的目标值。

    适宜摄入量 (Adequate Intake, AI): 是指当无法获得 EAR 和 RDA 时,通过观察或实验确定,能够满足特定年龄组和性别组人群中几乎所有健康个体营养需要的摄入水平。AI 通常用于那些研究数据不足以计算 EAR 和 RDA 的营养素。AI 可以作为个体每日摄入某种营养素的目标值,但其可靠性低于 RDA。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 UL): 是指特定年龄组和性别组人群,在长期摄入某种营养素时,不会对绝大多数个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最高摄入水平。UL 不是推荐摄入量,而是安全摄入量的上限。摄入量超过 UL,不良反应的风险会增加。

    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 AMDR): 是指宏量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 的适宜摄入量占总能量摄入的百分比范围。AMDR 旨在指导人们合理分配膳食中宏量营养素的比例,以达到预防慢性病和维持健康的目的。例如,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供能比分别为 50%-65%、20%-30%、10%-15%。

    DRIs 的应用 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膳食计划与评价: DRIs 可以作为制定膳食计划的参考依据,帮助人们合理搭配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符合推荐标准。同时,DRIs 也可以用于评价个体或群体的膳食摄入是否合理,判断是否存在营养不足或过剩的风险。

    食品标签与营养教育: DRIs 是制定食品营养标签的重要依据,食品标签上的营养成分参考值 (Nutrient Reference Value, NRV) 主要参考 DRIs 中的 RDA 或 AI。通过食品标签和营养教育,可以帮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营养价值,做出更健康的食物选择。

    公共卫生与政策制定: DRIs 可以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制定人群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强化政策、膳食指南等。政府部门和专业机构可以根据 DRIs 评估人群的营养状况,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人群的整体健康水平。

    科研与临床应用: DRIs 为营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准,科研人员可以利用 DRIs 设计营养干预实验,评估营养素的生理功能和健康效应。在临床营养支持中,医生和营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 DRIs,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康复。

    理解和应用 DRIs,有助于我们科学评价膳食,合理计划膳食,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需要注意的是,DRIs 是针对特定人群的推荐摄入量,个体在应用时应结合自身情况,如年龄、性别、生理状况、健康状况等,进行适当调整。在实际应用中,应优先参考本国或本地区制定的膳食指南和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7. 2. 人体必需营养素 (Essential Nutrients for Human Body)

    本节将详细介绍人体必需的宏量营养素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和微量营养素 (维生素、矿物质) 的营养特点、代谢过程、生理功能、缺乏症和过量危害,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各类营养素对健康的影响。

    7.2.1. 碳水化合物的营养与代谢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是人体最主要、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广泛存在于谷类、薯类、豆类、水果、蔬菜等植物性食物中。膳食碳水化合物主要以多糖 (如淀粉 (Starch))、双糖 (如蔗糖 (Sucrose)、乳糖 (Lactose)、麦芽糖 (Maltose)) 和单糖 (如葡萄糖 (Glucose)、果糖 (Fructose)、半乳糖 (Galactose)) 的形式存在。

    ① 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Carbohydrates)

    膳食中的多糖和双糖需要在消化道内经过 消化酶 (Digestive Enzymes) 的水解作用,分解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 口腔消化: 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 (Salivary Amylase),可以初步水解淀粉,将其分解为糊精和麦芽糖,但口腔消化时间短暂,淀粉的消化程度有限。

    ▮▮▮▮ⓑ 胃部: 胃酸抑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胃内基本不进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

    ▮▮▮▮ⓒ 小肠消化: 小肠是碳水化合物消化的主要场所。胰液和肠液中含有多种碳水化合物酶,如胰淀粉酶 (Pancreatic Amylase)、麦芽糖酶 (Maltase)、蔗糖酶 (Sucrase)、乳糖酶 (Lactase) 等。胰淀粉酶可以将剩余的淀粉和糊精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分别将麦芽糖、蔗糖、乳糖水解为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单糖。

    ▮▮▮▮ⓓ 吸收: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主要以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易化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 的方式吸收单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主要通过主动转运被吸收,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ATP)。果糖主要通过易化扩散被吸收,需要载体蛋白,但不需能量。吸收后的单糖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②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进入肝脏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在体内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

    ▮▮▮▮ⓐ 糖酵解 (Glycolysis): 葡萄糖在细胞质中分解为丙酮酸 (Pyruvic acid) 的过程,释放少量能量 (ATP) 和还原型辅酶 (NADH)。糖酵解是葡萄糖代谢的起始步骤,无论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 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也称为柠檬酸循环 (Citric Acid Cycle) 或克雷布斯循环 (Krebs Cycle)。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Acetyl-CoA),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 (CO\(_{2}\)) 和水 (H\(_{2}\)O),释放大量能量 (ATP) 和还原型辅酶 (NADH、FADH\(_{2}\))。三羧酸循环是能量产生的主要途径。

    ▮▮▮▮ⓒ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在线粒体内膜上,NADH 和 FADH\(_{2}\) 通过电子传递链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将电子传递给氧气,最终生成水,同时释放能量,用于合成 ATP。氧化磷酸化是 ATP 产生最多的环节。

    ▮▮▮▮ⓓ 糖异生 (Gluconeogenesis): 在饥饿或低碳水化合物摄入时,机体可以利用非糖物质 (如氨基酸、甘油、乳酸) 在肝脏和肾脏中合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糖异生是机体适应饥饿状态的重要代谢途径。

    ▮▮▮▮ⓔ 糖原合成与分解 (Glycogenesis and Glycogenolysis):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肝脏和肌肉可以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原 (Glycogen) 储存起来,这个过程称为糖原合成。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肝糖原可以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升高血糖,这个过程称为糖原分解。糖原是葡萄糖的储存形式,肝糖原主要用于维持血糖稳定,肌糖原主要用于肌肉活动供能。

    ▮▮▮▮ⓕ 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PPP): 也称为己糖磷酸旁路 (Hexose Monophosphate Shunt)。葡萄糖-6-磷酸通过磷酸戊糖途径可以生成核糖-5-磷酸 (Ribose-5-phosphate)(用于核酸合成)和 NADPH(还原性辅酶,参与脂肪酸和类固醇合成,具有抗氧化作用)。磷酸戊糖途径在红细胞、脂肪组织、肝脏、乳腺等组织中较为活跃。

    ③ 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Carbohydrates) (已在7.1.2节中详细介绍)

    ④ 膳食碳水化合物的推荐摄入量 (Recommended Intake of Dietary Carbohydrates)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膳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能量的 50%-65%。应优先选择 全谷物 (Whole Grains)杂豆 (Legumes)薯类 (Potatoes) 等富含膳食纤维和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适当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

    添加糖 (Added Sugar): 是指人为添加到食品中的糖,如蔗糖、果葡糖浆、葡萄糖浆等。过量摄入添加糖与肥胖、龋齿、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增加有关。世界卫生组织 (WHO) 建议,成人和儿童游离糖 (Free Sugars) 摄入量应减至每天总能量摄入的 10% 以下,最好能进一步减至 5% 以下。游离糖包括添加糖以及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膳食纤维 (Dietary Fiber): 属于多糖,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对健康有益。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粪便体积、预防便秘;延缓葡萄糖吸收、有助于控制血糖;降低血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加饱腹感、有助于体重控制。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人每日膳食纤维适宜摄入量为 25-30 克。

    ⑤ 碳水化合物缺乏与过量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Carbohydrates)

    碳水化合物缺乏: 长期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会导致能量供给不足,引起疲乏、体重下降、肌肉分解;可能导致血糖过低,出现低血糖症状,如头晕、心慌、出汗、意识模糊等;脂肪分解加速,酮体产生增多,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可能导致便秘、肠道菌群失调等。

    碳水化合物过量: 长期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特别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容易导致能量过剩,引起体重增加、肥胖;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增加胰岛素抵抗和 2 型糖尿病风险;可能引起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过量摄入添加糖,还会增加龋齿风险。

    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选择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对于维持能量平衡、预防慢性病至关重要。

    7.2.2. 蛋白质的营养与代谢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of Proteins)

    蛋白质 (Proteins) 是生命活动的基础,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重要成分,参与体内多种生理功能。膳食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肉、蛋、奶、豆类等食物。蛋白质由 氨基酸 (Amino Acids) 组成。

    ① 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Proteins)

    膳食中的蛋白质需要在消化道内经过 蛋白酶 (Proteases) 的水解作用,分解成氨基酸才能被吸收。

    ▮▮▮▮ⓐ 胃部消化: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Pepsin)。胃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质,将其分解为多肽和少量氨基酸。

    ▮▮▮▮ⓑ 小肠消化: 小肠是蛋白质消化的主要场所。胰液和肠液中含有多种蛋白酶,如胰蛋白酶 (Trypsin)、糜蛋白酶 (Chymotrypsin)、羧肽酶 (Carboxypeptidase)、氨肽酶 (Aminopeptidase)、二肽酶 (Dipeptidase) 等。这些酶协同作用,将多肽进一步水解为更小的肽和氨基酸。二肽酶和氨肽酶主要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表面发挥作用,将二肽和寡肽水解为氨基酸。

    ▮▮▮▮ⓒ 吸收: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主要以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的方式吸收氨基酸。不同类型的氨基酸有不同的载体蛋白。吸收后的氨基酸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② 蛋白质的代谢 (Metabolism of Proteins)

    进入肝脏的氨基酸,在体内进行一系列复杂的代谢过程,主要包括:

    ▮▮▮▮ⓐ 蛋白质合成 (Protein Synthesis): 氨基酸是合成体内各种蛋白质 (如酶、激素、抗体、结构蛋白等) 的原料。蛋白质合成在核糖体 (Ribosomes) 上进行,以 DNA 为模板,通过转录 (Transcription) 和翻译 (Translation) 两个步骤完成。蛋白质合成需要能量 (ATP) 和多种酶、辅酶的参与。

    ▮▮▮▮ⓑ 蛋白质分解 (Protein Degradation): 体内蛋白质也在不断地分解,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以重新用于蛋白质合成,也可以进一步代谢。蛋白质分解的主要途径包括泛素-蛋白酶体途径 (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和溶酶体途径 (Lysosomal Pathway)。蛋白质分解可以清除受损、变性或不需要的蛋白质,维持细胞内蛋白质的动态平衡。

    ▮▮▮▮ⓒ 氨基酸代谢 (Amino Acid Metabolism): 氨基酸的代谢途径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 脱氨基作用 (Deamination): 氨基酸脱去氨基 (NH\(_{2}\)) 的过程。脱氨基作用产生的 α-酮酸 (α-Keto acids) 可以进入三羧酸循环氧化分解供能,也可以转化为葡萄糖或脂肪。脱下的氨基转化为氨 (NH\(_{3}\)),在肝脏中通过 尿素循环 (Urea Cycle) 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 转氨基作用 (Transamination): 氨基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转氨基作用可以将一种氨基酸的氨基转移到另一种 α-酮酸上,生成新的氨基酸和 α-酮酸。转氨基作用在体内氨基酸的相互转化中起重要作用。
    ▮▮▮▮⚝ 氨基酸的特殊代谢途径: 不同氨基酸有其特殊的代谢途径,例如,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可以转化为酪氨酸 (Tyrosine),色氨酸 (Tryptophan) 可以合成烟酸和 5-羟色胺 (5-Hydroxytryptamine, 5-HT) 等。

    ▮▮▮▮ⓓ 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 (Synthesis of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人体自身可以合成一部分氨基酸,称为 非必需氨基酸 (Non-essential Amino Acids)。非必需氨基酸可以通过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等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经转氨基作用合成。例如,丙酮酸可以转氨基生成丙氨酸 (Alanine),草酰乙酸 (Oxaloacetate) 可以转氨基生成天冬氨酸 (Aspartic acid)。

    ▮▮▮▮ⓔ 必需氨基酸的需要 (Requirement of Essential Amino Acids): 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的氨基酸,称为 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s)。对成人而言,必需氨基酸有 8 种:赖氨酸 (Lysine, Lys)、色氨酸 (Tryptophan, Trp)、苯丙氨酸 (Phenylalanine, Phe)、蛋氨酸 (Methionine, Met)、苏氨酸 (Threonine, Thr)、亮氨酸 (Leucine, Leu)、异亮氨酸 (Isoleucine, Ile)、缬氨酸 (Valine, Val)。对婴儿和儿童而言,还需要组氨酸 (Histidine, His)。膳食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③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Proteins) (已在7.1.2节中详细介绍)

    ④ 膳食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与蛋白质质量评价 (Recommended Intake of Dietary Protein and Protein Quality Evaluation)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蛋白质推荐摄入量为 0.8-1.2 克/千克体重。特殊人群,如孕妇、乳母、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健身人群等,蛋白质需求量可能更高。膳食蛋白质应占总能量的 10%-15%。

    蛋白质质量评价 (Protein Quality Evaluation): 膳食蛋白质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其氨基酸组成,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评价蛋白质质量的方法主要有:

    ▮▮▮▮⚝ 氨基酸评分 (Amino Acid Score): 将食物蛋白质中每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与参考蛋白质 (如鸡蛋蛋白或 FAO/WHO 推荐的氨基酸模式) 中相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进行比较,计算氨基酸评分。氨基酸评分最低的必需氨基酸,称为 第一限制氨基酸 (Limiting Amino Acid),其评分值代表该蛋白质的氨基酸评分。
    ▮▮▮▮⚝ 蛋白质消化率校正氨基酸评分 (Protein Digestibility Corrected Amino Acid Score, PDCAAS): 是在氨基酸评分的基础上,考虑蛋白质的消化率,更全面地评价蛋白质质量。PDCAAS 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蛋白质质量的金标准。PDCAAS 最高值为 1,表示该蛋白质为优质蛋白质。
    ▮▮▮▮⚝ 必需氨基酸指数 (Essential Amino Acid Index, EAAI): 综合评价食物蛋白质中所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指数越高,蛋白质质量越好。
    ▮▮▮▮⚝ 生物价 (Biological Value, BV): 表示摄入蛋白质被机体利用的程度,生物价越高,蛋白质利用率越高。

    优质蛋白质 (如动物性食物、大豆及其制品) 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比例适当,容易消化吸收,蛋白质质量高。植物性食物蛋白质,如谷类、蔬菜、水果等,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且可能存在第一限制氨基酸,蛋白质质量相对较低。为了保证膳食蛋白质质量,应注意食物多样化,合理搭配动植物性食物,实现蛋白质互补 (Protein Complementation)。

    ⑤ 蛋白质缺乏与过量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Proteins)

    蛋白质缺乏: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能量供给不足,引起消瘦、体重下降、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水肿等症状。儿童蛋白质缺乏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能导致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PEM),如消瘦型营养不良 (Marasmus) 和水肿型营养不良 (Kwashiorkor)。

    蛋白质过量: 长期过量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可能引起肾功能损害;增加钙质流失,可能增加骨质疏松风险;过量摄入动物性蛋白质,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风险;蛋白质代谢产生较多含氮废物,加重肝脏负担;能量过剩,可能引起肥胖。

    合理摄入蛋白质,保证蛋白质质量,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7.2.3. 脂肪的营养与代谢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of Fats)

    脂肪 (Fats),也称为脂类 (Lipids),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膳食脂肪主要来源于食用油、肥肉、动物内脏、坚果、油籽等食物。膳食脂肪主要以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s) 的形式存在,此外还包括磷脂 (Phospholipids)、胆固醇 (Cholesterol) 等。脂肪酸 (Fatty Acids) 是构成甘油三酯的基本单位。

    ① 脂肪的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of Fats)

    膳食中的脂肪 (甘油三酯) 需要在消化道内经过 脂肪酶 (Lipases) 的水解作用,分解成甘油 (Glycerol) 和脂肪酸 (Fatty Acids) 才能被吸收。脂肪的消化吸收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胆汁的乳化作用。

    ▮▮▮▮ⓐ 口腔和胃部: 口腔和胃部基本不进行脂肪的消化,只有少量舌脂肪酶 (Lingual Lipase) 和胃脂肪酶 (Gastric Lipase) 可以水解少量短链和中链甘油三酯。

    ▮▮▮▮ⓑ 小肠消化: 小肠是脂肪消化的主要场所。胆汁 (Bile) 由肝脏分泌,经胆管排入小肠,胆汁中的胆盐 (Bile Salts) 可以将脂肪乳化成微小的脂肪微粒,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胰液中含有胰脂肪酶 (Pancreatic Lipase),可以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脂肪酸和甘油单酯 (Monoacylglycerol)。肠液中也含有肠脂肪酶 (Intestinal Lipase),进一步水解甘油二酯和甘油单酯。

    ▮▮▮▮ⓒ 吸收: 脂肪酸、甘油单酯、甘油、胆固醇等脂类消化产物,与胆盐、磷脂等形成 混合微胶粒 (Mixed Micelles),有利于脂类物质向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转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脂肪酸、甘油单酯、甘油、胆固醇等后,在内质网中重新合成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等,并与载脂蛋白 (Apolipoproteins)、磷脂、胆固醇、游离胆固醇等组装成 乳糜微粒 (Chylomicrons, CM)。乳糜微粒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短链脂肪酸和中链脂肪酸可以直接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

    ② 脂肪的代谢 (Metabolism of Fats)

    进入血液循环的乳糜微粒,在脂蛋白脂肪酶 (Lipoprotein Lipase, LPL) 的作用下,释放甘油三酯中的脂肪酸和甘油,被组织细胞 (如脂肪组织、肌肉组织) 摄取利用。肝脏也参与脂肪的代谢,主要包括:

    ▮▮▮▮ⓐ 脂肪酸的氧化分解 (Fatty Acid Oxidation): 脂肪酸在线粒体中进行 β-氧化 (β-Oxidation),逐步分解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 进入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大量能量。脂肪酸氧化分解是脂肪供能的主要途径。

    ▮▮▮▮ⓑ 脂肪合成 (Fatty Acid Synthesis): 在能量过剩时,肝脏和脂肪组织可以将葡萄糖、氨基酸等转化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 可以合成脂肪酸,脂肪酸再与甘油合成甘油三酯储存起来,这个过程称为脂肪合成。脂肪合成是机体储存能量的重要方式。

    ▮▮▮▮ⓒ 酮体生成 (Ketogenesis): 在饥饿、糖尿病等情况下,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进入肝脏进行 β-氧化,产生的乙酰辅酶A 超过三羧酸循环的处理能力,就会在肝脏中合成酮体 (Ketone Bodies),包括乙酰乙酸 (Acetoacetate)、β-羟丁酸 (β-Hydroxybutyrate)、丙酮 (Acetone)。酮体可以作为大脑和心脏等组织的能量来源,但过量酮体积累会引起酮症酸中毒。

    ▮▮▮▮ⓓ 磷脂和胆固醇的合成与代谢 (Synthesis and Metabolism of Phospholipids and Cholesterol): 肝脏是合成磷脂和胆固醇的主要场所,磷脂是细胞膜和生物膜的重要组分,胆固醇是细胞膜、神经组织和激素的重要成分。肝脏也参与胆固醇的代谢,包括胆固醇的合成、酯化、转运和排泄。胆固醇主要以胆汁酸 (Bile Acids) 和胆固醇的形式经胆汁排入肠道,部分胆汁酸在肠道中被重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 脂蛋白代谢 (Lipoprotein Metabolism): 脂蛋白是血浆中脂类物质 (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 和蛋白质 (载脂蛋白) 组成的复合物,是脂类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血浆脂蛋白主要包括乳糜微粒 (CM)、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低密度脂蛋白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不同脂蛋白的组成、来源、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不同。脂蛋白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 等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③ 脂肪的生理功能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Fats) (已在7.1.2节中详细介绍)

    ④ 膳食脂肪酸的种类与推荐摄入量 (Types of Dietary Fatty Acids and Recommended Intake)

    膳食脂肪酸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分为:

    ▮▮▮▮ⓐ 饱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s): 脂肪酸分子中不含碳碳双键。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如肥肉、动物油、黄油、奶油) 和部分植物油 (如椰子油、棕榈油)。过量摄入饱和脂肪酸与血胆固醇升高、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有关。应适当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

    ▮▮▮▮ⓑ 不饱和脂肪酸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UFAs): 脂肪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碳碳双键。根据碳碳双键的数目,可分为 单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s)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s)

    ▮▮▮▮⚝ 单不饱和脂肪酸: 只含一个碳碳双键。主要代表为油酸 (Oleic acid),主要来源于橄榄油、茶籽油、菜籽油、花生油、坚果等。适量摄入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 LDL-胆固醇,升高 HDL-胆固醇,改善血脂谱,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 多不饱和脂肪酸: 含有两个或多个碳碳双键。主要包括 ω-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ω-6 PUFAs) 和 ω-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ω-3 PUFAs)。

    ▮▮▮▮▮▮▮▮⚝ ω-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代表为亚油酸 (Linoleic acid, LA),是必需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花生油等。ω-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转化为花生四烯酸 (Arachidonic acid, AA),花生四烯酸是合成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PGs)、血栓素 (Thromboxanes, TXs)、白三烯 (Leukotrienes, LTs) 等二十碳酸衍生物 (Eicosanoids) 的前体,参与炎症反应、血小板聚集、血管舒缩等生理过程。

    ▮▮▮▮▮▮▮▮⚝ ω-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 主要代表为 α-亚麻酸 (α-Linolenic acid, ALA),也是必需脂肪酸。主要来源于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深海鱼油等。α-亚麻酸在体内可以转化为二十碳五烯酸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EPA 和 DHA 主要来源于深海鱼类。ω-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抗血栓、降低血脂、保护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理功能,对心血管健康、脑发育、免疫调节有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膳食脂肪应占总能量的 20%-30%。应优先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植物油 (特别是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坚果、深海鱼类等,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 (Trans Fatty Acids) 的摄入。

    反式脂肪酸: 是指含有反式双键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部分氢化植物油 (Partially Hydrogenated Vegetable Oils) 及其制品 (如人造黄油、起酥油、糕点、饼干、油炸食品等)。反式脂肪酸对健康不利,会升高 LDL-胆固醇,降低 HDL-胆固醇,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应尽量避免摄入反式脂肪酸。

    推荐 ω-6 系列与 ω-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为 4:1-6:1。增加 ω-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对心血管健康和脑发育有益。

    ⑤ 脂肪缺乏与过量 (Deficiency and Excess of Fats)

    脂肪缺乏: 长期脂肪摄入不足,会导致能量供给不足,引起消瘦、体重下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可能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必需脂肪酸缺乏,可能引起生长发育迟缓、皮肤干燥、免疫力下降等。

    脂肪过量: 长期过量摄入脂肪,容易导致能量过剩,引起体重增加、肥胖;可能导致血脂异常,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可能增加某些癌症风险。高脂肪膳食还可能增加胆囊疾病、脂肪肝等风险。

    合理摄入脂肪,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控制脂肪摄入量,对于维持能量平衡、预防慢性病至关重要。

    7.2.4. 维生素的营养与作用 (Nutrition and Functions of Vitamins)

    维生素 (Vitamins) 是一类维持人体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所必需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维生素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合成量极少,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在体内含量很少,但作用重要,缺乏时会引起特异性的维生素缺乏症。根据溶解性,维生素可分为 脂溶性维生素 (Fat-soluble Vitamins)水溶性维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① 脂溶性维生素 (Fat-soluble Vitamins)

    包括维生素A (Vitamin A)、维生素D (Vitamin D)、维生素E (Vitamin E)、维生素K (Vitamin K)。脂溶性维生素的特点是:不溶于水,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吸收、运输和储存需要脂类;排泄速度慢,容易在体内蓄积,过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一般不作为辅酶,主要参与细胞功能调节。

    ▮▮▮▮ⓐ 维生素A (Vitamin A)

    生理功能:
    ▮▮▮▮⚝ 维持正常视觉:维生素A 参与视紫红质 (Rhodopsin) 的合成,视紫红质是视网膜感光细胞中的感光物质,维生素A 缺乏会导致夜盲症 (Night Blindness)、干眼症 (Xerophthalmia) 等。
    ▮▮▮▮⚝ 促进生长发育:维生素A 参与细胞分化和生长,对儿童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 维持上皮细胞完整性:维生素A 维持皮肤、黏膜等上皮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强抵抗力。
    ▮▮▮▮⚝ 增强免疫功能:维生素A 参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功能调节,增强机体免疫应答。
    ▮▮▮▮⚝ 抗氧化作用:β-胡萝卜素 (β-Carotene) 是维生素A 的前体,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预防衰老和慢性病。

    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蛋黄、奶类、深绿色和红黄色蔬菜水果 (如胡萝卜、菠菜、芒果、南瓜) 等。维生素A 原 (维生素A 的前体) 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维生素A 醇 (活性维生素A) 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

    缺乏症: 夜盲症、干眼症、皮肤干燥粗糙、毛囊角化、生长发育迟缓、免疫力下降等。

    过量危害: 维生素A 过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称为维生素A 过量症 (Hypervitaminosis A)。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头痛、嗜睡、婴儿前囟隆起等。慢性中毒症状包括皮肤干燥瘙痒、脱发、骨骼疼痛、肝脾肿大、神经精神症状等。孕妇过量摄入维生素A 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A 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800 μgRAE/d,女性 700 μgRAE/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3000 μgRAE/d。RAE (视黄醇活性当量, Retinol Activity Equivalent) 是维生素A 活性的单位。

    ▮▮▮▮ⓑ 维生素D (Vitamin D)

    生理功能:
    ▮▮▮▮⚝ 促进钙、磷吸收:维生素D 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维持血钙和血磷水平,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 促进骨骼钙化:维生素D 促进钙、磷沉积于骨骼,促进骨骼生长和骨矿化,预防佝偻病 (Rickets) 和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 调节免疫功能:维生素D 参与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功能调节,增强免疫应答,预防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 参与细胞分化和增殖:维生素D 参与细胞分化、增殖和凋亡的调节,可能与肿瘤预防有关。

    食物来源: 富含维生素D 的天然食物较少,主要有富脂鱼类 (如三文鱼、沙丁鱼、鳕鱼肝油)、蛋黄、动物肝脏、强化食品 (如维生素D 强化牛奶、酸奶)。人体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可以自身合成维生素D,是维生素D 的主要来源。

    缺乏症: 儿童佝偻病、成人骨软化症 (Osteomalacia)、骨质疏松症、肌肉无力、免疫力下降等。

    过量危害: 维生素D 过量摄入可能引起中毒,称为维生素D 过量症 (Hypervitaminosis D)。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 (Hypercalcemia)、高尿钙症 (Hypercalciuria)、软组织钙化 (Soft Tissue Calcification)、肾结石 (Kidney Stones)、恶心、呕吐、便秘、乏力等。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D 的推荐摄入量为 400 IU/d (1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2000 IU/d (50 μg/d)。IU (国际单位, International Unit) 是维生素D 活性的单位。婴幼儿、孕妇、乳母、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维生素D 需求量较高,可适当增加补充。

    ▮▮▮▮ⓒ 维生素E (Vitamin E)

    生理功能:
    ▮▮▮▮⚝ 抗氧化作用:维生素E 是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
    ▮▮▮▮⚝ 保护细胞膜:维生素E 可以稳定细胞膜结构,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
    ▮▮▮▮⚝ 调节免疫功能:维生素E 参与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增强免疫应答。
    ▮▮▮▮⚝ 促进生育:维生素E 可能与生殖功能有关。

    食物来源: 植物油 (如大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小麦胚芽油)、坚果、油籽、绿叶蔬菜、豆类等。

    缺乏症: 维生素E 缺乏症在人群中较少见,早产儿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神经系统症状。长期维生素E 摄入不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风险。

    过量危害: 维生素E 毒性较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明显中毒症状。长期大剂量摄入维生素E 可能影响维生素K 的吸收利用,增加出血风险;可能引起恶心、腹泻、乏力等。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E 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4 mg α-TE/d,女性 12 mg α-TE/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700 mg α-TE/d。α-TE (α-生育酚当量, α-Tocopherol Equivalent) 是维生素E 活性的单位。

    ▮▮▮▮ⓓ 维生素K (Vitamin K)

    生理功能:
    ▮▮▮▮⚝ 参与凝血过程:维生素K 是凝血因子 (如凝血酶原 (Prothrombin)、凝血因子VII、IX、X) 合成所必需的辅酶,维生素K 缺乏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出血倾向。
    ▮▮▮▮⚝ 维持骨骼健康:维生素K 参与骨钙素 (Osteocalcin) 的羧化,促进骨钙素结合钙离子,参与骨矿化,维持骨骼健康,预防骨质疏松症。

    食物来源: 绿叶蔬菜 (如菠菜、油菜、西兰花)、动物肝脏、蛋黄、奶类、豆类、谷类等。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_{2}\),但合成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人体需要。

    缺乏症: 维生素K 缺乏症在成人中较少见,新生儿容易发生维生素K 缺乏性出血症 (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 VKDB)。长期维生素K 摄入不足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症、心血管疾病风险。

    过量危害: 维生素K 天然形式 (维生素K\(_{1}\)、维生素K\(_{2}\)) 毒性极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合成的维生素K\(_{3}\) ( menadione) 过量摄入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黄疸等。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K 的适宜摄入量为男性 60 μg/d,女性 50 μ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② 水溶性维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包括B族维生素 (B Vitamins)(维生素B\(_{1}\) (Vitamin B\(_{1}\))、维生素B\(_{2}\) (Vitamin B\(_{2}\))、维生素B\(_{3}\) (烟酸/尼克酸) (Niacin/Nicotinic Acid)、维生素B\(_{5}\) (泛酸) (Pantothenic Acid)、维生素B\(_{6}\) (Vitamin B\(_{6}\))、维生素B\(_{7}\) (生物素) (Biotin)、维生素B\(_{9}\) (叶酸) (Folic Acid)、维生素B\(_{12}\) (Vitamin B\(_{12}\))) 和维生素C (Vitamin C)。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是:溶于水,不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吸收、运输和储存不需要脂类;排泄速度快,不易在体内蓄积,一般不易引起中毒;许多水溶性维生素是辅酶或辅基,参与体内物质代谢。

    ▮▮▮▮ⓐ 维生素B\(_{1}\) (Vitamin B\(_{1}\)) (硫胺素, Thiamine)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1}\) 是碳水化合物代谢中 丙酮酸脱羧酶系 (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 (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 的辅酶,参与能量代谢,特别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维生素B\(_{1}\) 也参与神经传导、肌肉功能维持。

    食物来源: 谷类 (特别是全谷物)、豆类、坚果、瘦肉、动物内脏等。

    缺乏症: 维生素B\(_{1}\) 缺乏症称为 脚气病 (Beriberi)。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 (如多发性神经炎、感觉障碍、肌肉无力、共济失调、精神错乱) 和心血管系统症状 (如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水肿)。婴儿维生素B\(_{1}\) 缺乏可能导致婴儿型脚气病,表现为呕吐、腹泻、惊厥、心力衰竭等。

    过量危害: 维生素B\(_{1}\) 毒性极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大剂量注射维生素B\(_{1}\)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B\(_{1}\) 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4 mg/d,女性 1.2 m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维生素B\(_{2}\) (Vitamin B\(_{2}\)) (核黄素, Riboflavin)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2}\) 是 黄素单核苷酸 (Flavin Mononucleotide, FMN)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Flavin Adenine Dinucleotide, FAD) 的组成成分,FMN 和 FAD 是多种氧化还原酶的辅酶,参与能量代谢、脂肪酸氧化、氨基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等。维生素B\(_{2}\) 也参与细胞生长、组织修复、视力维持。

    食物来源: 奶类、蛋类、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绿叶蔬菜、谷类等。

    缺乏症: 维生素B\(_{2}\) 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口腔炎 (Stomatitis)唇炎 (Cheilitis)舌炎 (Glossitis)角膜血管化 (Corneal Vascularization)脂溢性皮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 等。长期维生素B\(_{2}\) 缺乏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能量代谢。

    过量危害: 维生素B\(_{2}\) 毒性极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B\(_{2}\) 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4 mg/d,女性 1.2 m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维生素B\(_{3}\) (Vitamin B\(_{3}\)) (烟酸/尼克酸, Niacin/Nicotinic Acid)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3}\) 包括 烟酸 (Nicotinic Acid)烟酰胺 (Nicotinamide)。烟酸和烟酰胺是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NADP\(^{+}\)) 的组成成分,NAD\(^{+}\) 和 NADP\(^{+}\) 是多种脱氢酶的辅酶,参与能量代谢、脂肪酸合成、DNA 修复、细胞信号转导等。维生素B\(_{3}\) 也参与胆固醇代谢、血管舒张。

    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瘦肉、鱼类、禽肉、花生、豆类、谷类等。色氨酸可以在体内转化为烟酸,但转化效率较低。

    缺乏症: 维生素B\(_{3}\) 缺乏症称为 糙皮病 (Pellagra)。典型症状为 “3D”:皮炎 (Dermatitis)腹泻 (Diarrhea)痴呆 (Dementia)。早期症状可能为乏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失眠、焦虑等。

    过量危害: 大剂量烟酸 (尼克酸) 可能引起 烟酸潮红 (Niacin Flush),表现为皮肤潮红、瘙痒、灼热感。长期大剂量烟酸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烟酰胺的毒性相对较低。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烟酸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4 mgNE/d,女性 12 mgNE/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35 mgNE/d (仅指烟酸)。NE (烟酸当量, Niacin Equivalent) 是烟酸活性的单位。

    ▮▮▮▮ⓓ 维生素B\(_{5}\) (Vitamin B\(_{5}\)) (泛酸, Pantothenic Acid)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5}\) 是 辅酶A (Coenzyme A, CoA) 的组成成分,CoA 参与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在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维生素B\(_{5}\) 也参与脂肪酸合成、胆固醇合成、激素合成。

    食物来源: 维生素B\(_{5}\) 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几乎所有食物都含有少量泛酸,故称为泛酸。动物肝脏、肾脏、蛋黄、酵母、蘑菇、西兰花、豆类、全谷物等含量相对较高。

    缺乏症: 维生素B\(_{5}\) 缺乏症在人群中极少见,因为维生素B\(_{5}\) 分布广泛,且肠道细菌可以合成少量维生素B\(_{5}\)。实验性维生素B\(_{5}\) 缺乏可能引起乏力、头痛、睡眠障碍、恶心、腹痛、肌肉痉挛等。

    过量危害: 维生素B\(_{5}\) 毒性极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维生素B\(_{5}\) 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5 m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维生素B\(_{6}\) (Vitamin B\(_{6}\)) (吡哆素, Pyridoxine)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6}\) 包括吡哆素、吡哆醛、吡哆胺及其磷酸酯衍生物。维生素B\(_{6}\) 是多种酶的辅酶,参与氨基酸代谢 (如转氨基作用、脱羧基作用、脱硫基作用)、糖原分解、血红素合成、神经递质合成 (如 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 (γ-Aminobutyric acid, GABA))、免疫功能调节。

    食物来源: 肉类、鱼类、禽肉、蛋类、奶类、豆类、全谷物、薯类、蔬菜、水果等。

    缺乏症: 维生素B\(_{6}\) 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皮炎 (Dermatitis)舌炎 (Glossitis)唇炎 (Cheilitis)周围神经炎 (Peripheral Neuritis)贫血 (Anemia)免疫功能下降 (Impaired Immunity) 等。婴儿维生素B\(_{6}\) 缺乏可能引起惊厥。

    过量危害: 长期大剂量摄入维生素B\(_{6}\) 可能引起 感觉性神经病 (Sensory Neuropathy),表现为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运动失调等。停药后可恢复。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B\(_{6}\) 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4 mg/d,女性 1.2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60 mg/d。

    ▮▮▮▮ⓕ 维生素B\(_{7}\) (Vitamin B\(_{7}\)) (生物素, Biotin)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7}\) 是 羧化酶 (Carboxylases) 的辅酶,参与脂肪酸合成、脂肪酸延长、糖异生、异亮氨酸和缬氨酸代谢。维生素B\(_{7}\) 也参与基因表达、细胞生长。

    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蛋黄、酵母、坚果、豆类、全谷物等。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生物素。

    缺乏症: 维生素B\(_{7}\) 缺乏症在人群中极少见,因为维生素B\(_{7}\) 分布广泛,且肠道细菌可以合成生物素。长期大量生食鸡蛋清 (含有抗生物素蛋白,可以阻碍生物素吸收) 可能引起生物素缺乏症,表现为 皮炎 (Dermatitis)脱发 (Alopecia)舌炎 (Glossitis)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 等。

    过量危害: 维生素B\(_{7}\) 毒性极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维生素B\(_{7}\) 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30 μ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维生素B\(_{9}\) (Vitamin B\(_{9}\)) (叶酸, Folic Acid)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9}\) 包括叶酸及其衍生物。叶酸是 四氢叶酸 (Tetrahydrofolate, THF) 的辅酶形式,THF 参与 一碳单位转移反应 (One-Carbon Unit Transfer Reactions),在核酸合成 (嘌呤、嘧啶合成)、氨基酸代谢 (如甘氨酸和丝氨酸互变、组氨酸分解)、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叶酸对细胞生长、分裂、增殖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红细胞、白细胞等增殖旺盛的细胞中。

    食物来源: 绿叶蔬菜 (如菠菜、油菜、莴苣叶)、动物肝脏、豆类、酵母、强化谷物等。叶酸在烹饪过程中容易破坏。

    缺乏症: 维生素B\(_{9}\) 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巨幼细胞性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神经管畸形 (Neural Tube Defects, NTDs) (孕妇叶酸缺乏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畸形,如脊柱裂、无脑儿)、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yperhomocysteinemia)免疫功能下降 (Impaired Immunity) 等。长期叶酸缺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风险。

    过量危害: 叶酸毒性较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大剂量叶酸可能掩盖维生素B\(_{12}\) 缺乏症,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叶酸的推荐摄入量为 400 μgDFE/d。孕妇叶酸推荐摄入量为 600 μgDFE/d,备孕妇女应在孕前 3 个月开始补充叶酸,预防神经管畸形。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1000 μgDFE/d (仅指补充剂和强化食品中的叶酸)。DFE (膳食叶酸当量, 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 是叶酸活性的单位。

    ▮▮▮▮ⓗ 维生素B\(_{12}\) (Vitamin B\(_{12}\)) (钴胺素, Cobalamin)

    生理功能: 维生素B\(_{12}\) 是 甲钴胺素 (Methylcobalamin)腺苷钴胺素 (Adenosylcobalamin) 的辅酶形式,参与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 (Homocysteine Metabolism) (甲钴胺素作为蛋氨酸合成酶的辅酶,催化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蛋氨酸)、甲基丙二酸代谢 (Methylmalonic Acid Metabolism) (腺苷钴胺素作为甲基丙二酰CoA变位酶的辅酶,催化甲基丙二酰CoA异构化为琥珀酰CoA)。维生素B\(_{12}\) 对红细胞成熟、神经髓鞘形成、DNA 合成至关重要。

    食物来源: 维生素B\(_{12}\) 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如肉类、鱼类、禽肉、蛋类、奶类。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不含维生素B\(_{12}\)。

    缺乏症: 维生素B\(_{12}\) 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巨幼细胞性贫血 (Megaloblastic Anemia) (与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相似,但维生素B\(_{12}\) 缺乏还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神经系统损害 (Neurological Damage) (如周围神经炎、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痴呆)、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yperhomocysteinemia) 等。维生素B\(_{12}\) 缺乏吸收障碍性疾病 (如恶性贫血、胃切除术后、回肠末端疾病) 或严格素食者容易发生维生素B\(_{12}\) 缺乏症。

    过量危害: 维生素B\(_{12}\) 毒性极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B\(_{12}\) 的推荐摄入量为 2.4 μ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严格素食者应注意补充维生素B\(_{12}\) 补充剂或强化食品。

    ▮▮▮▮ⓘ 维生素C (Vitamin C) (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

    生理功能:
    ▮▮▮▮⚝ 抗氧化作用:维生素C 是重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
    ▮▮▮▮⚝ 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维生素C 是脯氨酰羟化酶 (Prolyl Hydroxylase) 和赖氨酰羟化酶 (Lysyl Hydroxylase) 的辅酶,催化胶原蛋白 (Collagen) 合成过程中的羟基化反应,对胶原蛋白的形成和维持其结构完整性至关重要。胶原蛋白是构成皮肤、血管、骨骼、软骨、牙齿等组织的重要成分。
    ▮▮▮▮⚝ 促进铁吸收:维生素C 可以将食物中的三价铁 (Fe\(^{3+}\)) 还原为二价铁 (Fe\(^{2+}\)),促进铁的吸收。
    ▮▮▮▮⚝ 增强免疫力:维生素C 参与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增强免疫应答,预防感染性疾病。
    ▮▮▮▮⚝ 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维生素C 参与神经递质 (如去甲肾上腺素 (Norepinephrine)、多巴胺) 的合成。

    食物来源: 新鲜蔬菜水果 (特别是深绿色叶菜、彩椒、番茄、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草莓、鲜枣等)。维生素C 容易被氧化破坏,烹饪、加工、储存过程中容易损失。

    缺乏症: 维生素C 缺乏症称为 坏血病 (Scurvy)。主要表现为 出血 (Bleeding) (如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关节出血)、伤口愈合不良 (Poor Wound Healing)贫血 (Anemia)骨质疏松 (Osteoporosis)免疫力下降 (Impaired Immunity) 等。

    过量危害: 维生素C 毒性较低,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严重中毒症状。大剂量维生素C 可能引起 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腹泻、腹痛)、肾结石 (Kidney Stones) (特别是有肾结石病史者)、铁过载 (Iron Overload) (特别是有血色病者)。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维生素C 的推荐摄入量为 100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2000 mg/d。吸烟、压力大、感染等情况下维生素C 需求量增加,可适当增加摄入量。

    7.2.5.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的营养与作用 (Nutrition and Functions of Minerals and Trace Elements)

    矿物质 (Minerals)微量元素 (Trace Elements) 是人体必需的无机元素,约占人体体重的 4-5%。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能在体内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根据人体每日需求量的多少,可分为 常量矿物质 (Major Minerals)微量元素 (Trace Elements)

    ① 常量矿物质 (Major Minerals)

    人体每日需求量超过 100 mg 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钙 (Calcium, Ca)、磷 (Phosphorus, P)、钾 (Potassium, K)、钠 (Sodium, Na)、氯 (Chlorine, Cl)、镁 (Magnesium, Mg)、硫 (Sulfur, S)。常量矿物质在体内含量较高,主要参与构成骨骼、牙齿、体液平衡、神经肌肉功能等。

    ▮▮▮▮ⓐ 钙 (Calcium, Ca)

    生理功能:
    ▮▮▮▮⚝ 构成骨骼和牙齿:钙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约占人体总钙量的 99%。钙对骨骼强度和牙齿硬度至关重要。
    ▮▮▮▮⚝ 参与神经肌肉功能:钙离子参与神经递质释放、肌肉收缩、心肌功能调节等。
    ▮▮▮▮⚝ 参与凝血过程:钙离子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因子。
    ▮▮▮▮⚝ 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钙离子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功能。
    ▮▮▮▮⚝ 维持细胞膜通透性:钙离子维持细胞膜的稳定性和通透性。

    食物来源: 奶及奶制品 (如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 (如豆腐、豆浆)、绿叶蔬菜 (如小白菜、油菜、芥兰)、芝麻酱、坚果、虾皮、海带、紫菜等。

    缺乏症: 钙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长期钙摄入不足会导致骨密度降低,骨骼脆弱,易发生骨折)、佝偻病 (Rickets) (儿童钙缺乏会导致骨骼发育障碍,骨骼变形)、手足抽搐症 (Tetany) (血钙过低会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引起肌肉痉挛、抽搐)。长期钙摄入不足可能增加结肠癌、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

    过量危害: 钙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高钙血症 (Hypercalcemia)高尿钙症 (Hypercalciuria)肾结石 (Kidney Stones)软组织钙化 (Soft Tissue Calcification)便秘 (Constipation)铁锌吸收障碍 (Impaired Iron and Zinc Absorption) 等。长期钙过量摄入可能增加前列腺癌风险。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钙的推荐摄入量为 800 mg/d。50 岁及以上人群钙的推荐摄入量为 1000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2000 mg/d。

    ▮▮▮▮ⓑ 磷 (Phosphorus, P)

    生理功能:
    ▮▮▮▮⚝ 构成骨骼和牙齿:磷是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与钙共同构成骨骼的矿物质部分。
    ▮▮▮▮⚝ 构成核酸、磷脂、ATP 等重要生物分子:磷是核酸 (DNA、RNA)、磷脂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ATP (能量货币)、磷酸化化合物 (参与多种代谢调节) 的重要组成成分。
    ▮▮▮▮⚝ 维持酸碱平衡:磷酸盐是体内重要的缓冲体系,参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食物来源: 食物中磷的分布广泛,几乎所有食物都含有磷。肉类、鱼类、禽肉、蛋类、奶类、豆类、谷类、坚果等都是磷的良好来源。

    缺乏症: 磷缺乏症在人群中较少见,因为磷在食物中分布广泛。严重磷缺乏可能引起 骨软化症 (Osteomalacia)肌肉无力 (Muscle Weakness)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代谢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 等。长期磷摄入不足可能影响骨骼健康。

    过量危害: 磷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高磷血症 (Hyperphosphatemia) (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低钙血症 (Hypocalcemia)继发性甲状旁旁机能亢进 (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软组织钙化 (Soft Tissue Calcification)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长期高磷低钙膳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膳食中钙磷比例失衡 (磷过高,钙过低) 不利于钙的吸收利用和骨骼健康。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磷的推荐摄入量为 720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3500 mg/d。

    ▮▮▮▮ⓒ 钾 (Potassium, K)

    生理功能:
    ▮▮▮▮⚝ 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和体液平衡:钾是细胞内液中主要的阳离子,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和体液平衡。
    ▮▮▮▮⚝ 参与神经肌肉功能:钾离子参与神经冲动传导、肌肉收缩、心肌功能调节等。钾离子与钠离子协同作用,维持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 调节血压:钾离子可以对抗钠离子的升压作用,有助于降低血压。

    食物来源: 蔬菜水果 (特别是绿叶蔬菜、薯类、香蕉、柑橘类水果、西瓜)、豆类、全谷物、奶类、肉类等。

    缺乏症: 钾缺乏症称为 低钾血症 (Hypokalemia)。主要表现为 肌肉无力 (Muscle Weakness)疲乏 (Fatigue)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s)便秘 (Constipation)血压升高 (Elevated Blood Pressure) 等。长期钾摄入不足可能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风险。

    过量危害: 钾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高钾血症 (Hyperkalemia) (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钾血症可能导致 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s)心脏骤停 (Cardiac Arrest),危及生命。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钾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2000 m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钠 (Sodium, Na)

    生理功能:
    ▮▮▮▮⚝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体液平衡:钠是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阳离子,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体液平衡。
    ▮▮▮▮⚝ 参与神经肌肉功能:钠离子参与神经冲动传导、肌肉收缩等。钠离子与钾离子协同作用,维持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 维持酸碱平衡:钠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 (HCO\(_{3}^{-}\)) 协同作用,参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食物来源: 食盐 (氯化钠, NaCl) 是钠的主要来源。加工食品、腌制食品、酱油、味精等也含有较多钠。天然食物中钠含量较低。

    缺乏症: 钠缺乏症在人群中较少见,因为日常膳食中钠的摄入量通常都比较充足。严重钠缺乏 (如大量出汗、呕吐、腹泻等导致钠丢失过多) 可能引起 低钠血症 (Hyponatremia)。主要表现为 乏力 (Fatigue)肌肉痉挛 (Muscle Cramps)头晕 (Dizziness)恶心 (Nausea)呕吐 (Vomiting)意识模糊 (Confusion),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过量危害: 钠过量摄入是引起 高血压 (Hypertension) 的重要膳食因素。长期高钠膳食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脑卒中、肾脏疾病等风险。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 6 克。DRIs 未制定钠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1500 mg/d (相当于食盐约 3.8 克)。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3000 mg/d (相当于食盐约 7.5 克)。

    ▮▮▮▮ⓔ 氯 (Chlorine, Cl)

    生理功能:
    ▮▮▮▮⚝ 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体液平衡:氯是细胞外液中主要的阴离子,与钠离子协同作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体液平衡。
    ▮▮▮▮⚝ 参与胃酸生成:氯离子是胃酸 (盐酸, HCl) 的组成成分,胃酸有助于食物消化、杀灭细菌。
    ▮▮▮▮⚝ 参与酸碱平衡:氯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 (HCO\(_{3}^{-}\)) 协同作用,参与维持体液酸碱平衡。

    食物来源: 食盐 (氯化钠, NaCl) 是氯的主要来源。加工食品、腌制食品、酱油、味精等也含有较多氯。天然食物中氯含量较低。

    缺乏症: 氯缺乏症在人群中极少见,因为日常膳食中氯的摄入量通常都比较充足。严重氯缺乏 (如大量呕吐、胃液丢失过多) 可能引起 低氯血症 (Hypochloremia)。主要表现为 代谢性碱中毒 (Metabolic Alkalosis)肌肉痉挛 (Muscle Cramps)脱水 (Dehydration) 等。

    过量危害: 氯过量摄入通常与钠过量摄入同时发生,主要危害与钠过量相同,即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风险。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氯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2300 mg/d (与钠的 AI 比例约为 1.5:1,与食盐中钠氯比例接近)。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镁 (Magnesium, Mg)

    生理功能:
    ▮▮▮▮⚝ 参与骨骼形成:镁是骨骼的成分之一,约占骨骼总镁量的 60%-65%。镁对骨骼强度和骨矿化有重要作用。
    ▮▮▮▮⚝ 参与酶的激活:镁离子是 300 多种酶的激活剂,参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核酸合成、脂肪酸合成等多种代谢过程。
    ▮▮▮▮⚝ 参与神经肌肉功能:镁离子参与神经冲动传导、肌肉收缩、心肌功能调节等。镁离子可以拮抗钙离子,具有松弛肌肉、降低神经兴奋性的作用。
    ▮▮▮▮⚝ 调节血糖和胰岛素敏感性:镁参与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受体功能调节,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改善胰岛素抵抗。
    ▮▮▮▮⚝ 调节血压:镁离子可以舒张血管,降低血压。

    食物来源: 绿叶蔬菜 (如菠菜、油麦菜、芹菜叶)、豆类、坚果、全谷物、种子、鱼类、奶类等。

    缺乏症: 镁缺乏症称为 低镁血症 (Hypomagnesemia)。主要表现为 肌肉痉挛 (Muscle Cramps)震颤 (Tremor)心律失常 (Cardiac Arrhythmias)神经兴奋性增高 (Increased Nerve Excitability)高血压 (Elevated Blood Pressure)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 等。长期镁摄入不足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过量危害: 食物中镁过量摄入通常不会引起中毒症状,因为肾脏可以有效排泄过量镁。补充剂或药物过量摄入镁可能引起 腹泻 (Diarrhea)恶心 (Nausea)腹痛 (Abdominal Pain)低血压 (Hypotension)心动过缓 (Bradycardia)呼吸抑制 (Respiratory Depression),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镁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350 mg/d,女性 300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700 mg/d (仅指补充剂和药物中的镁)。

    ▮▮▮▮ⓖ 硫 (Sulfur, S)

    生理功能: 硫不是以游离矿物质形式发挥生理功能,而是作为氨基酸 (蛋氨酸、半胱氨酸)、维生素 (硫胺素、生物素)、辅酶A 等重要生物分子的组成成分,参与蛋白质结构维持、酶活性、能量代谢、解毒作用等。

    食物来源: 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如肉类、鱼类、禽肉、蛋类、奶类、豆类) 是硫的主要来源。十字花科蔬菜 (如西兰花、卷心菜、萝卜) 也含有硫化合物。

    缺乏症: 硫缺乏症在人群中极少见,因为膳食蛋白质摄入通常可以满足硫的需求。

    过量危害: 硫过量摄入通常不会引起中毒症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硫的 RDA 或 AI,因为膳食蛋白质摄入通常可以满足硫的需求。

    ② 微量元素 (Trace Elements)

    人体每日需求量低于 100 mg 甚至更低的矿物质,主要包括铁 (Iron, Fe)、锌 (Zinc, Zn)、碘 (Iodine, I)、硒 (Selenium, Se)、铜 (Copper, Cu)、锰 (Manganese, Mn)、铬 (Chromium, Cr)、钼 (Molybdenum, Mo)、氟 (Fluorine, F) 等。微量元素在体内含量虽少,但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至关重要,许多微量元素是酶的活性中心或酶的激活剂,参与物质代谢、生长发育、免疫调节等重要生理过程。

    ▮▮▮▮ⓐ 铁 (Iron, Fe)

    生理功能:
    ▮▮▮▮⚝ 构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铁是血红蛋白 (Hemoglobin) 和肌红蛋白 (Myoglobin) 的核心成分,血红蛋白负责氧气运输,肌红蛋白负责肌肉中氧气储存。铁对氧气转运和利用至关重要。
    ▮▮▮▮⚝ 参与酶的活性:铁是多种酶 (如过氧化物酶 (Peroxidase)、过氧化氢酶 (Catalase)、细胞色素氧化酶 (Cytochrome c oxidase)) 的活性中心或辅因子,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代谢、DNA 合成等。
    ▮▮▮▮⚝ 参与免疫功能:铁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和功能调节,增强免疫应答。
    ▮▮▮▮⚝ 参与认知功能:铁对脑发育和认知功能有重要作用。

    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红肉 (牛肉、羊肉、猪肉)、动物血、蛋黄、豆类、深绿色蔬菜、强化铁食品等。食物中的铁分为 血红素铁 (Heme Iron)非血红素铁 (Non-heme Iron)。血红素铁主要来源于动物性食物,吸收率较高 (10%-25%)。非血红素铁主要来源于植物性食物,吸收率较低 (2%-10%),易受膳食中其他成分 (如植酸、草酸、鞣酸、钙、磷) 影响。维生素C 可以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

    缺乏症: 铁缺乏症称为 缺铁性贫血 (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主要表现为 贫血 (Anemia) (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气短)、认知功能障碍 (Cognitive Impairment) (儿童铁缺乏会影响智力发育)、免疫力下降 (Impaired Immunity)异食癖 (Pica) 等。缺铁性贫血是全球最常见的营养性缺乏病。

    过量危害: 铁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铁中毒 (Iron Toxicity)。急性铁中毒 (如儿童误服大量铁剂) 可能引起 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代谢性酸中毒 (Metabolic Acidosis)肝损伤 (Liver Damage)休克 (Shock),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长期铁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铁过载 (Iron Overload),导致 血色病 (Hemochromatosis),铁在肝脏、心脏、胰腺等器官蓄积,引起器官功能损害,增加肝癌、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铁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2 mg/d,女性 20 mg/d。孕妇铁推荐摄入量为 28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40 mg/d。

    ▮▮▮▮ⓑ 锌 (Zinc, Zn)

    生理功能:
    ▮▮▮▮⚝ 参与酶的活性:锌是 300 多种酶的活性中心或辅因子,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核酸代谢、维生素代谢等多种代谢过程。
    ▮▮▮▮⚝ 参与生长发育:锌参与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对生长发育至关重要,特别是对儿童生长发育。
    ▮▮▮▮⚝ 参与免疫功能:锌参与免疫细胞的成熟、分化、功能调节,增强免疫应答,预防感染性疾病。
    ▮▮▮▮⚝ 参与伤口愈合:锌促进蛋白质合成、胶原蛋白形成,促进伤口愈合。
    ▮▮▮▮⚝ 参与味觉和嗅觉:锌参与味觉和嗅觉的维持。

    食物来源: 贝壳类海产品 (如牡蛎、扇贝、蛤蜊)、红肉 (牛肉、羊肉)、动物肝脏、坚果、种子、豆类、全谷物等。动物性食物中锌的吸收率较高 (20%-40%),植物性食物中锌的吸收率较低 (10%-20%),易受膳食中植酸影响。

    缺乏症: 锌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生长发育迟缓 (Growth Retardation) (儿童锌缺乏会导致生长缓慢、身材矮小)、食欲不振 (Poor Appetite)味觉障碍 (Taste Dysfunction)免疫功能下降 (Impaired Immunity)伤口愈合不良 (Poor Wound Healing)皮肤病 (Skin Lesions)腹泻 (Diarrhea) 等。孕妇锌缺乏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早产、低出生体重。

    过量危害: 锌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锌中毒 (Zinc Toxicity)。急性锌中毒可能引起 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金属味 (Metallic Taste)头痛 (Headache)乏力 (Fatigue) 等。长期锌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铜缺乏 (Copper Deficiency)免疫功能抑制 (Immune Suppressio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降低 (Decreased HDL-C)前列腺癌风险增加 (Increased Prostate Cancer Risk) 等。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锌的推荐摄入量为男性 15 mg/d,女性 11.5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45 mg/d。

    ▮▮▮▮ⓒ 碘 (Iodine, I)

    生理功能:
    ▮▮▮▮⚝ 合成甲状腺激素: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 (Thyroid Hormones, THs) (如甲状腺素 (Thyroxine, T\(_{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Triiodothyronine, T\(_{3}\))) 的必需微量元素。甲状腺激素调节能量代谢、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功能。碘对甲状腺激素合成至关重要。

    食物来源: 海产品 (如海带、紫菜、海鱼、贝类、海虾)、碘盐、强化碘食品等。不同地区土壤和水中碘含量差异较大,内陆地区和山区居民碘摄入量可能较低。

    缺乏症: 碘缺乏症称为 碘缺乏病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IDD)。主要表现为 甲状腺肿 (Goiter) (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肥大,俗称大脖子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Hypothyroidism)克汀病 (Cretinism) (孕妇碘缺乏导致胎儿智力低下、生长发育障碍、聋哑、斜视、痉挛等,克汀病是不可逆的)。碘缺乏是全球最常见的可预防性智力障碍病因。

    过量危害: 碘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碘诱导甲状腺功能亢进 (Iodine-Induced Hyperthyroidism)碘诱导甲状腺功能减退 (Iodine-Induced Hypothyroidism)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Autoimmune Thyroiditis)甲状腺乳头状癌 (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等。碘过量与碘缺乏一样,都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紊乱。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碘的推荐摄入量为 120 μg/d。孕妇碘推荐摄入量为 230 μg/d,乳母碘推荐摄入量为 29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600 μg/d。

    ▮▮▮▮ⓓ 硒 (Selenium, Se)

    生理功能:
    ▮▮▮▮⚝ 抗氧化作用:硒是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的活性中心,GPx 是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可以清除过氧化氢 (H\(_{2}\)O\(_{2}\))、脂质过氧化物等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延缓衰老,预防慢性病。硒的抗氧化作用与维生素E 具有协同作用。
    ▮▮▮▮⚝ 参与甲状腺激素代谢:硒是 碘甲状腺原氨酸脱碘酶 (Iodothyronine Deiodinases, DIOs) 的活性中心,DIOs 参与甲状腺激素的活化和失活,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硒对甲状腺功能至关重要。
    ▮▮▮▮⚝ 增强免疫功能:硒参与免疫细胞的功能调节,增强免疫应答,预防感染性疾病和肿瘤。
    ▮▮▮▮⚝ 抗肿瘤作用:硒可能具有抗肿瘤作用,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硒摄入量与某些癌症 (如肝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肺癌) 风险呈负相关。硒可能通过抗氧化、免疫调节、细胞凋亡诱导、血管生成抑制等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

    食物来源: 海产品 (如海鱼、虾、贝类)、动物内脏 (如肾脏、肝脏)、肉类、蛋类、蘑菇、坚果、种子、全谷物、强化硒食品等。不同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差异较大,硒含量低的地区居民硒摄入量可能较低。

    缺乏症: 硒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克山病 (Keshan Disease) (地方性心肌病,主要发生于中国克山病地区,表现为心肌损伤、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大骨节病 (Kashin-Beck Disease) (地方性骨关节病,主要发生于中国大骨节病地区,表现为软骨坏死、骨关节变形、关节疼痛)、甲状腺功能减退 (Hypothyroidism)免疫功能下降 (Impaired Immunity)肿瘤风险增加 (Increased Cancer Risk) 等。

    过量危害: 硒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硒中毒 (Selenium Toxicity, Selenosis)。慢性硒中毒主要表现为 脱发 (Hair Loss)指甲变形 (Nail Deformities)皮肤病 (Skin Lesions)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 (如感觉异常、肢体麻木、运动失调)、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呕吐、腹泻)、肝损伤 (Liver Damage)贫血 (Anemia) 等。急性硒中毒较少见。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硒的推荐摄入量为 60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400 μg/d。

    ▮▮▮▮ⓔ 铜 (Copper, Cu)

    生理功能:
    ▮▮▮▮⚝ 参与酶的活性:铜是多种酶的活性中心或辅因子,如 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抗氧化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 (Cytochrome c oxidase) (能量代谢酶)、赖氨酰氧化酶 (Lysyl Oxidase) (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合成酶)、多巴胺β-羟化酶 (Dopamine β-hydroxylase) (神经递质合成酶)、 ceruloplasmin (血浆铜蓝蛋白,参与铁代谢、抗氧化)。铜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代谢、结缔组织形成、神经递质合成、铁代谢、抗氧化等多种生理过程。

    食物来源: 动物肝脏、贝壳类海产品 (如牡蛎、扇贝)、坚果、种子、豆类、可可、全谷物等。

    缺乏症: 铜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贫血 (Anemia)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与铁缺乏性贫血相似)、中性粒细胞减少 (Neutropenia)骨骼异常 (Bone Abnormalities)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 (如共济失调、肌张力低下、发育迟缓)、色素脱失 (Hypopigmentation)免疫功能下降 (Impaired Immunity)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等。早产儿、长期肠外营养者、铜吸收障碍性疾病患者容易发生铜缺乏症。

    过量危害: 铜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铜中毒 (Copper Toxicity)。急性铜中毒可能引起 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金属味)、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肝损伤 (Liver Damage)肾损伤 (Kidney Damage)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慢性铜中毒较少见,Wilson 病 (肝豆状核变性) 是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铜在肝脏、脑等器官蓄积,引起肝功能衰竭、神经精神症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推荐,成人铜的推荐摄入量为 0.9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8 mg/d。

    ▮▮▮▮ⓕ 锰 (Manganese, Mn)

    生理功能:
    ▮▮▮▮⚝ 参与酶的活性:锰是多种酶的活性中心或辅因子,如 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线粒体锰SOD,抗氧化酶)、精氨酸酶 (Arginase) (尿素循环酶)、丙酮酸羧化酶 (Pyruvate Carboxylase) (糖异生酶)、 glycosyltransferases (糖基转移酶,参与糖蛋白和糖胺聚糖合成)。锰参与抗氧化、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糖蛋白合成、软骨和骨骼形成、伤口愈合、神经功能等。

    食物来源: 全谷物、坚果、种子、豆类、绿叶蔬菜、茶叶、香料等。

    缺乏症: 锰缺乏症在人群中极少见,因为锰分布广泛,且膳食摄入通常都比较充足。实验性锰缺乏可能引起 骨骼异常 (Bone Abnormalities)生长迟缓 (Growth Retardation)糖代谢紊乱 (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生殖功能障碍 (Reproductive Dysfunction)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 (如共济失调、震颤)。

    过量危害: 锰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锰中毒 (Manganese Toxicity, Manganism)。慢性锰中毒主要见于长期接触锰粉尘的矿工。主要表现为 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类似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如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语言障碍、精神症状 (如易怒、抑郁、幻觉)。食物中锰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因为肠道吸收率较低,且肝脏可以有效排泄过量锰。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锰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4 m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铬 (Chromium, Cr)

    生理功能:
    ▮▮▮▮⚝ 增强胰岛素作用,调节血糖:铬是 葡萄糖耐量因子 (Glucose Tolerance Factor, GTF) 的组成成分,GTF 可以增强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利用,降低血糖。铬对血糖调节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患者。
    ▮▮▮▮⚝ 参与脂代谢:铬可能参与脂代谢,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

    食物来源: 肉类、全谷物、啤酒酵母、西兰花、蘑菇、葡萄汁、强化铬食品等。食物中铬的吸收率较低 (0.5%-3%)。

    缺乏症: 铬缺乏症在人群中较少见。实验性铬缺乏可能引起 糖耐量下降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胰岛素抵抗 (Insulin Resistance)高血糖 (Hyperglycemia)高血脂 (Hyperlipidemia)神经病变 (Neuropathy) 等。长期铬摄入不足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

    过量危害: 铬毒性较低,三价铬 (Cr\(^{3+}\)) 毒性较低,六价铬 (Cr\(^{6+}\)) 毒性较高。食物和补充剂中的铬通常为三价铬。铬过量摄入一般不会引起中毒症状。极高剂量铬补充剂可能引起 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肾损伤 (Kidney Damage)肝损伤 (Liver Damage)皮炎 (Dermatitis) 等。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铬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50 μg/d。未制定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 钼 (Molybdenum, Mo)

    生理功能:
    ▮▮▮▮⚝ 参与酶的活性:钼是多种酶的活性中心或辅因子,如 黄嘌呤氧化酶 (Xanthine Oxidase) (参与嘌呤代谢)、亚硫酸盐氧化酶 (Sulfite Oxidase) (参与含硫氨基酸代谢)、醛氧化酶 (Aldehyde Oxidase) (参与醛类物质代谢)、硝酸还原酶 (Nitrate Reductase) (参与硝酸盐还原)。钼参与嘌呤代谢、含硫氨基酸代谢、醛类物质代谢、药物和毒物解毒等。

    食物来源: 豆类 (特别是大豆)、谷类、坚果、动物内脏、奶类、绿叶蔬菜等。

    缺乏症: 钼缺乏症在人群中极少见,因为钼分布广泛,且膳食摄入通常都比较充足。遗传性钼辅因子缺乏症 (Molybdenum Cofactor Deficiency) 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缺陷病,患者体内钼酶活性缺陷,引起严重神经系统损伤、癫痫、智力障碍,常在婴儿期死亡。

    过量危害: 钼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钼中毒 (Molybdenum Toxicity)。慢性钼中毒主要见于长期接触钼粉尘的矿工,也可能发生于长期高钼地区居民。主要表现为 痛风样关节炎 (Gout-like Arthritis) (钼竞争性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导致尿酸生成减少,但高剂量钼可能促进黄嘌呤氧化酶过度活性,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引起痛风)、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呕吐、腹泻)、肝损伤 (Liver Damage)贫血 (Anemia)铜缺乏 (Copper Deficiency) (钼竞争性抑制铜吸收)。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钼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45 μ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900 μg/d。

    ▮▮▮▮ⓘ 氟 (Fluorine, F)

    生理功能:
    ▮▮▮▮⚝ 增强牙齿抗龋能力:氟可以与牙釉质中的羟基磷灰石 (Hydroxyapatite) 结合,形成氟磷灰石 (Fluoroapatite),氟磷灰石比羟基磷灰石更耐酸腐蚀,可以增强牙齿抗龋能力,预防龋齿 (Dental Caries)。氟是预防龋齿的重要微量元素。
    ▮▮▮▮⚝ 促进骨骼健康:适量氟可以促进骨骼钙化,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但过量氟可能导致氟骨症。

    食物来源: 饮用水 (氟化饮用水)、海产品、茶叶、强化氟食品 (如氟化食盐、氟化牙膏) 等。饮用水是氟的主要来源。

    缺乏症: 氟缺乏症主要表现为 龋齿 (Dental Caries) 风险增加。

    过量危害: 氟过量摄入可能引起 氟中毒 (Fluorosis)。慢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 氟斑牙 (Dental Fluorosis) (牙釉质出现斑点、变色,严重者牙釉质缺损)、氟骨症 (Skeletal Fluorosis) (骨骼疼痛、骨骼变形、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瘫痪)。急性氟中毒较少见,可能引起 胃肠道反应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s) (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神经系统症状 (Neurological Symptoms)心血管系统症状 (Cardiovascular Symptoms),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推荐摄入量: 中国居民 DRIs 未制定氟的 RDA,而是制定了适宜摄入量 (AI),成人 AI 为 3 mg/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 6 mg/d。氟的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范围较窄,应注意适量摄入氟,避免过量。

    了解人体必需营养素的营养特点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安排膳食,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均衡摄入,维持身体健康,预防营养缺乏和营养过剩导致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食物多样化,均衡膳食,合理选择食物,满足身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对于特殊人群 (如婴幼儿、孕妇、乳母、老年人、疾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体化的膳食营养方案。

    8. 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概述

    本章旨在系统地介绍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这些技术是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关键环节。食品分析不仅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安全监管以及营养健康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本章将深入探讨食品分析的目的、原理、常用方法,涵盖从基础的食品成分分析到复杂的污染物检测,再到食品感官评价和新兴的快速检测技术。通过学习本章内容,读者将全面了解食品分析与检测技术在保障食品产业链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1. 食品分析概述 (Overview of Food Analysis)

    1.1 食品分析的目的与任务 (Purposes and Tasks of Food Analysis)

    食品分析是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科学原理和方法,对食品的组成、性质、质量、安全性和营养价值等进行测定和评价的学科。其目的和任务是多方面的,贯穿于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主要包括:

    1.1.1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原料质量控制
    ▮▮▮▮对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分析检测,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和生产要求,例如:
    ▮▮▮▮ⓐ 原料的新鲜度、纯度、等级等指标的测定。
    ▮▮▮▮ⓑ 原料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检测,确保源头安全。

    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对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抽样分析,监控生产工艺参数,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偏差,保证产品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例如:
    ▮▮▮▮ⓐ 生产过程中关键成分含量的监控,如蛋白质、脂肪、糖等。
    ▮▮▮▮ⓑ 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指标的监控,防止微生物污染。
    ▮▮▮▮ⓒ 生产过程pH值、水分、酸度等理化指标的监控。

    成品质量检验
    ▮▮▮▮对最终产品进行全面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产品出厂提供质量证明,例如:
    ▮▮▮▮ⓐ 成品感官指标的评价,如色、香、味、形等。
    ▮▮▮▮ⓑ 成品理化指标的测定,如成分含量、水分活度 \(a_w\)、酸碱度等。
    ▮▮▮▮ⓒ 成品微生物指标的检测,如菌落总数、致病菌等。
    ▮▮▮▮ⓓ 成品安全性指标的检测,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

    1.1.2 安全性评价 (Safety Assessment)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超标等,评估食品的安全性风险,保障消费者健康。

    食品中毒事件调查
    ▮▮▮▮在发生食品中毒事件时,通过食品分析技术,快速、准确地确定引起中毒的食品和有毒物质,为事件调查和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食品中潜在危害因素的检测和分析,评估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为政府部门制定食品安全政策和标准提供依据。

    1.1.3 营养评价 (Nutritional Evaluation)

    食品营养成分分析
    ▮▮▮▮测定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为食品营养标签的制定和膳食营养指导提供数据支持。

    营养价值评价
    ▮▮▮▮根据食品的营养成分组成,评价其营养价值,为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提供参考,也为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产品营养改良和功能食品开发提供依据。

    特殊膳食食品 (Foods for Special Dietary Uses) 的营养成分分析
    ▮▮▮▮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膳食食品进行严格的营养成分分析,确保其符合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

    1.1.4 法规符合性验证 (Regulatory Compliance Verification)

    验证食品产品是否符合法规标准
    ▮▮▮▮根据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对食品产品进行检测,验证其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为产品上市销售提供合规性证明。

    进出口食品检验
    ▮▮▮▮对进出口食品进行检验,确保进口食品符合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出口食品符合出口国或地区的相关法规要求,促进国际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

    1.1.5 产品研发与改进 (Product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新产品成分分析
    ▮▮▮▮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通过食品分析技术,了解新产品的成分组成,为产品配方设计和工艺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产品质量改进
    ▮▮▮▮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检测,找出产品质量缺陷和不足之处,为产品质量改进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货架期研究 (Shelf-life Study):
    ▮▮▮▮通过食品分析技术,研究食品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质量变化规律,确定产品的最佳货架期,保证产品在保质期内的质量和安全。

    1.2 食品分析的分类与方法选择 (Classification of Food Analysis and Method Selection)

    食品分析方法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根据分析目的、分析对象、分析原理和技术手段等,常见的分类方式如下:

    1.2.1 按分析目的分类

    常规分析 (Routine Analysis):
    ▮▮▮▮指对食品的基本成分、理化指标、卫生指标等进行的日常检测分析,如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pH值、菌落总数等测定,主要用于质量控制和日常监管。

    污染物分析 (Contaminant Analysis):
    ▮▮▮▮指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进行的检测分析,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食品添加剂、非法添加物等检测,主要用于食品安全监管和风险评估。

    营养成分分析 (Nutrient Analysis):
    ▮▮▮▮指对食品中各种营养成分进行的测定分析,如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酸、膳食纤维等测定,主要用于营养评价、营养标签制定和特殊膳食食品的质量控制。

    感官分析 (Sensory Analysis):
    ▮▮▮▮指通过人的感官(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对食品的色、香、味、形、质地等感官特性进行评价,主要用于食品质量评价和产品研发。

    1.2.2 按分析对象分类

    成分分析 (Composition Analysis):
    ▮▮▮▮指对食品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包括常量成分(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微量成分(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功能性成分(生物活性物质)等。

    安全性分析 (Safety Analysis):
    ▮▮▮▮指对食品的安全性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污染物指标(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有害物质(非法添加物)等。

    品质分析 (Quality Analysis):
    ▮▮▮▮指对食品的品质特性进行分析,包括感官品质(色、香、味、形、质地)、理化品质(pH值、酸度、水分活度 \(a_w\)、粘度)、营养品质(营养成分含量、营养价值)等。

    1.2.3 按分析原理和技术手段分类

    化学分析法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进行的分析方法,如滴定法 (Titration)、重量法 (Gravimetry)、比色法 (Colorimetry)、分光光度法 (Spectrophotometry)、化学发光法 (Chemiluminescence) 等。

    仪器分析法 (Instrumental Analysis Methods):
    ▮▮▮▮利用精密分析仪器进行的分析方法,如色谱法 (Chromatography)(气相色谱 (Gas Chromatography, GC)、液相色谱 (Liquid Chromatography, LC)、离子色谱 (Ion Chromatography, IC))、光谱法 (Spectroscopy)(原子吸收光谱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原子荧光光谱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Optical Emission Spectrometry, 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photometry, UV-Vis)、红外光谱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荧光光谱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质谱法 (Mass Spectrometry, MS)、电化学分析法 (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等。

    生物化学分析法 (Bio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利用生物化学反应原理进行的分析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放射免疫分析 (Radioimmunoassay, RIA)、免疫层析技术 (Immunochromatography) 等。

    微生物分析法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利用微生物学原理进行的分析方法,如平板计数法 (Plate Count)、稀释平板法 (Dilution Plating Method)、显微镜检查法 (Microscopic Examina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荧光定量PCR (Quantitative PCR, qPCR) 等。

    物理分析法 (Physical Analysis Methods):
    ▮▮▮▮利用物理学原理进行的分析方法,如折光法 (Refractometry)、旋光法 (Polarimetry)、密度测定法 (Density Determination)、水分活度测定法 (Water Activity Measurement) 等。

    感官分析法 (Sensory Analysis Methods):
    ▮▮▮▮利用人的感官进行的评价方法,如描述性评价 (Descriptive Analysis)、区别性评价 (Difference Test)、偏爱性评价 (Preference Test) 等。

    1.2.4 分析方法选择原则

    选择合适的食品分析方法,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分析目的
    ▮▮▮▮根据分析的具体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质量控制通常选择快速、简便、准确度要求相对较低的方法;安全性评价和法规符合性验证则需要选择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特异性好的方法。

    分析对象
    ▮▮▮▮根据分析对象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例如,测定挥发性成分通常选择气相色谱法,测定重金属通常选择原子吸收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蛋白质通常选择凯氏定氮法或双缩脲法。

    灵敏度与检出限 (Sensitivity and Detection Limit):
    ▮▮▮▮对于痕量物质的检测,需要选择灵敏度高、检出限低的方法,以满足分析要求。

    准确度与精密度 (Accuracy and Precision):
    ▮▮▮▮根据分析结果的用途,选择满足准确度和精密度要求的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选择性与特异性 (Selectivity and Specificity):
    ▮▮▮▮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需要选择选择性好、特异性强的方法,减少干扰,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分析速度与效率
    ▮▮▮▮在满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分析速度快、效率高的方法,提高分析效率,降低分析成本。

    成本与可操作性
    ▮▮▮▮综合考虑分析方法的成本(仪器设备、试剂耗材、人力资源)和可操作性(操作简便性、易学性、安全性),选择经济、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方法。

    法规与标准要求
    ▮▮▮▮在法规和标准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必须选择符合法规和标准要求的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法律效力。

    1.3 食品分析实验室的基本要求与质量保证 (Basic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Assurance of Food Analysis Laboratory)

    食品分析实验室是进行食品分析检测工作的重要场所,其硬件设施、人员素质和质量管理体系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了保证食品分析结果的质量,食品分析实验室需要满足一系列基本要求,并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1.3.1 实验室基本要求 (Basic Requirements of Laboratory)

    选址与布局 (Location and Layout):
    ▮▮▮▮实验室应选址在环境清洁、远离污染源、交通便利的区域。实验室布局应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包括样品接收区、样品 preparation 区(前处理区)、仪器分析区、化学分析区、微生物分析区、感官评价区、数据处理与报告区、试剂与耗材 storage 区、办公室等。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有物理隔离,防止交叉污染。

    实验室环境 (Laboratory Environment):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洁、通风良好,温湿度适宜。仪器分析区应保持恒温恒湿,避免仪器受环境影响。微生物实验室应满足洁净度要求,设置缓冲间、更衣室,配备空气净化设备。化学分析区应配备通风橱,保证操作人员安全。

    仪器设备 (Instruments and Equipments):
    ▮▮▮▮实验室应配备满足分析项目需求的仪器设备,包括通用仪器设备(如天平、pH计、烘箱、灭菌器、超纯水系统)、专用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质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酶标仪、PCR仪)、样品前处理设备(如粉碎机、匀浆机、离心机、固相萃取装置)等。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校准和检定,保证其性能良好、运行稳定。

    试剂与耗材 (Reagents and Consumables):
    ▮▮▮▮实验室应采购质量可靠、符合分析要求的试剂和耗材,包括标准品、对照品、化学试剂、色谱试剂、培养基、标准溶液、玻璃器皿、塑料制品等。试剂和耗材应妥善保管,分类存放,避免过期和污染。

    安全设施 (Safety Facilities):
    ▮▮▮▮实验室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包括消防设备(灭火器、消防栓、应急喷淋装置)、急救设备(急救箱、洗眼器)、个人防护用品(实验服、防护眼镜、手套、口罩)、有害废弃物处理装置等。实验室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信息化管理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实验室应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样品管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报告生成、质量控制、仪器管理、人员管理、试剂耗材管理等信息化管理,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和数据管理水平。

    1.3.2 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Laboratory)

    为了保证食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食品分析实验室应建立和运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通常以 ISO/IEC 17025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为指导,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组织与管理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实验室应建立明确的组织结构,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实验室应配备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质量管理。

    文件控制 (Document Control):
    ▮▮▮▮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体系,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文件应规范编写、审批、发布、修订和废止,确保实验室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人员管理 (Personnel Management):
    ▮▮▮▮实验室应建立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对实验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作技能。实验人员应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定期进行能力验证。

    设施与环境控制 (Facility and Environment Control):
    ▮▮▮▮实验室应建立设施和环境控制程序,定期对实验室环境进行监测和维护,保证实验室环境符合分析要求。仪器设备应定期维护、校准和检定,保证其性能良好、运行稳定。

    样品管理 (Sample Management):
    ▮▮▮▮实验室应建立样品管理程序,包括样品接收、登记、编号、标识、保存、流转、制备、分析、留样和处置等环节。样品管理应规范、完整、可追溯,防止样品混淆、丢失和污染。

    方法验证与确认 (Method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实验室应根据分析目的和要求,对采用的分析方法进行验证或确认,证明方法适用于预期用途,并满足质量要求。方法验证或确认应包括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准确度、精密度、选择性、稳健性等参数的评估。

    测量不确定度 (Measurement Uncertainty):
    ▮▮▮▮实验室应评估和报告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使用户了解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测量不确定度评估应符合相关标准和指南的要求。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Quality Control and Quality Assurance):
    ▮▮▮▮实验室应建立质量控制程序,采用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标准物质、平行样、加标回收等质量控制手段,监控分析过程,保证分析结果的质量。实验室应定期参加能力验证或实验室间比对,评价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数据管理与报告 (Data Management and Reporting):
    ▮▮▮▮实验室应建立数据管理程序,规范数据采集、记录、处理、审核、存储和备份。分析报告应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结论明确、格式规范,并经授权人员审核批准。

    投诉与纠正措施 (Complaints and Corrective Actions):
    ▮▮▮▮实验室应建立投诉处理程序,及时处理用户投诉,查找原因,采取纠正措施,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实验室应建立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对不符合项进行分析和处理,采取纠正措施,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预防措施,持续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Internal Audit and Management Review):
    ▮▮▮▮实验室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检查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实验室管理层应定期进行管理评审,评价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制定改进计划,推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

    通过建立和运行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食品分析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控制分析过程,保证分析结果的质量,为食品质量控制、安全监管、营养评价和法规符合性验证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最终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权益。

    Appendix A: 常用食品标准与法规 (Common Foo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Appendix A 概要:常用食品标准与法规 (Overview of Common Foo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本附录旨在收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常用重要的食品标准与法规,涵盖国内国际两个层面。本附录并非详尽无遗的法规汇编,而是精选了对食品生产、流通、监管及科研人员最实用最关键的标准与法规目录,旨在为读者提供快速查阅和参考的便捷工具。通过本附录,读者可以快速了解食品安全、质量控制、标签标识等方面的基本法规框架和标准要求,为实际工作和学习提供有力支持。

    Appendix A1: 国内食品标准与法规 (Domestic Foo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本节重点梳理中国现行有效的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其他相关食品法规,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国内食品标准法规框架,方便查询和应用。

    Appendix A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s, GB) 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HC) 制定和发布的,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对食品安全的基本要求。

    基础标准:
    ▮▮▮▮ⓑ 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Standard for Uses of Food Additives):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是食品生产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标准之一。
    ▮▮▮▮ⓒ GB 2761-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Maximum Levels of Mycotoxins in Foods):规定了食品中常见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的最大限量,保障消费者健康。
    ▮▮▮▮ⓓ GB 2762-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Maximum Levels of Contaminants in Foods):规定了食品中污染物(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的最大限量,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依据。
    ▮▮▮▮ⓔ GB 7718-20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abeling of Prepackaged Foods):规定了预包装食品标签的基本要求标示内容,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 GB 14881-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General Hygienic Regulation for Food Production):规定了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场所设备设施人员卫生生产过程控制等方面的基本卫生要求

    产品标准:
    ▮▮▮▮ⓑ GB 1930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质量规格 通用规则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General Rules for Quality Specifications of Food Additives):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质量规格检验方法
    ▮▮▮▮ⓒ GB 2717-20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酱油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Soy Sauce):规定了酱油的质量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
    ▮▮▮▮ⓓ GB 2763-20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Pesticides in Foods):规定了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是农产品和食品农药残留监管的重要依据。
    ▮▮▮▮ⓔ GB 10769-20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婴幼儿配方食品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Infant Formula):对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营养成分生产过程标签标识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保障婴幼儿的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
    ▮▮▮▮ⓕ GB 13432-201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 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abeling of Prepackaged Foods for Special Dietary Uses):规定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的特殊要求

    生产经营规范:
    ▮▮▮▮ⓑ 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Food Production Licensing):规定了食品生产许可的申请审查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 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Food Business Licensing and Filing):规定了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的申请审查许可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 (Food Safety Operation Standard for Catering Services):规范了餐饮服务单位的食品采购贮存加工制作供应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操作

    Appendix A1.2: 食品质量标准 (Food Quality Standards)

    食品质量标准通常指的是推荐性标准,旨在提升食品品质,规范市场秩序。虽然不是强制执行,但在行业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价值

    行业标准:
    ▮▮▮▮ⓑ SB/T 10377-2004 饮料通则 (General Rule for Beverages):规定了饮料产品的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
    ▮▮▮▮ⓒ LS/T 3211-2014 绿色食品 糕点、面包 (Green Food - Cakes and Breads):对绿色食品糕点、面包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提出了特殊要求
    ▮▮▮▮ⓓ NY/T 448-2018 绿色食品 酱油、酱 (Green Food - Soy Sauce and Paste):对绿色食品酱油、酱的原料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等提出了特殊要求

    地方标准: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地方食品质量标准。例如,某些地方特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 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适用,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冲突

    企业标准:
    ▮▮▮▮ⓑ 食品生产企业为了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可以制定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应高于严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并在企业内部执行。企业标准需要在相关部门进行备案

    Appendix A1.3: 其他相关食品法规 (Other Relevant Food Regulations)

    除了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质量标准外,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食品法规,共同构成了中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Food Safe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食品领域基本法,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制度法律责任。是所有食品标准法规的上位法立法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规范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Advertising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对食品广告的内容形式等进行了规范,禁止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Protection of Consumer Rights and Interests):保护消费者在食品消费方面的合法权益,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 (Import and Export Commodity Inspec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规范了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保障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Regulations on the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of Dairy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针对乳品行业特殊性,制定了专门的监管条例,加强乳品质量安全管理。
    《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Registration and Filing of Health Foods):规范了保健食品的注册备案管理,保障保健食品的安全有效性

    Appendix A2: 国际食品标准与法规 (International Food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本节介绍国际上重要的食品标准与法规组织及其制定的相关标准法规,帮助读者了解国际食品规范,促进国际贸易和交流。

    Appendix A2.1: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AC) 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于1963年联合设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旨在制定国际食品标准,保护消费者健康保证公平的食品贸易

    食品法典标准 (Codex Standards)
    ▮▮▮▮ⓑ 通用标准 (General Standards):如《食品添加剂通用法典标准 (General Standard for Food Additives, GSFA)》、《食品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法典标准 (General Standard for Contaminants and Toxins in Food and Feed)》、《食品标签通用法典标准 (General Standard for the Labelling of Prepackaged Foods)》等,是食品法典的基础性标准
    ▮▮▮▮ⓒ 产品标准 (Commodity Standards):针对 specific 食品或食品类别制定的标准,如《乳及乳制品法典标准 (Codex Standards for Milk and Milk Products)》、《水果和蔬菜法典标准 (Codex Standards for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肉及肉制品法典标准 (Codex Standards for Meat and Meat Products)》等。
    ▮▮▮▮ⓓ 操作规范 (Codes of Practice):为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环节提供操作指南,如《食品卫生操作规范 (General Principles of Food Hygiene)》、《冷链食品操作规范 (Code of Practice for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等。
    ▮▮▮▮ⓔ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Maximum Residue Limits for Pesticides, MRLs):CAC制定了大量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用于指导国际农产品贸易和食品安全监管。

    食品法典程序手册 (Codex Procedural Manual)
    ▮▮▮▮ⓑ 详细描述了CAC的组织结构标准制定程序议事规则等,是了解CAC运作的重要文件。

    Appendix A2.2: 主要国家和地区食品法规 (Food Regulations of Major Countries and Regions)

    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的食品法规,对于食品的进出口贸易至关重要。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 《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FD&C Act):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管的核心法律,赋予FDA监管食品、药品、化妆品等的权力。
    ▮▮▮▮ⓒ 《食品安全现代化法案》 (Food Safety Modernization Act, FSMA):是美国近年来最重要的食品安全立法,强调预防为主的食品安全管理理念。
    ▮▮▮▮ⓓ FDA法规汇编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CFR):CFR Title 21 专门收录了FDA的各项法规,包括食品、药品、化妆品等。 其中 CFR 21 Part 101 规定了食品标签的详细要求。

    欧盟食品安全局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与欧盟法规:
    ▮▮▮▮ⓑ 《通用食品法》 (General Food Law Regulation (EC) No 178/2002):是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框架性法规,确立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原则、可追溯性要求等。
    ▮▮▮▮ⓒ 《食品信息消费者法规》 (Food Information to Consumers Regulation (EU) No 1169/2011):规定了欧盟食品标签的详细要求,包括营养标签、过敏原标示等。
    ▮▮▮▮ⓓ 《食品添加剂法规》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on Food Additives):规定了欧盟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管理
    ▮▮▮▮ⓔ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法规》 (Regulation (EC) No 396/2005 on Maximum Residue Levels of Pesticides in or on Food and Feed of Plant and Animal Origin):规定了欧盟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日本食品卫生法 (Food Sanitation Act of Japan)
    ▮▮▮▮ⓑ 是日本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法律,规定了食品生产、销售、进口等环节的卫生要求。

    其他国家和地区法规:
    ▮▮▮▮ⓑ 例如,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 (Food Standards Australia New Zealand, FSANZ) 制定的《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 (Australia New Zealand Food Standards Code)》、加拿大卫生部 (Health Canada) 的食品法规等。

    Appendix A3: 食品标准体系 (Food Standard System)

    食品标准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标准集合,不同层级的标准之间相互协调补充,共同构成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体系

    Appendix A3.1: 标准的层级与分类 (Hierarchy and Classification of Standards)

    食品标准按照制定主体效力内容等可以进行分类。

    按照制定主体:
    ▮▮▮▮ⓑ 国家标准 (National Standards):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制定、发布,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
    ▮▮▮▮ⓒ 行业标准 (Industry Standards):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在特定行业范围内适用
    ▮▮▮▮ⓓ 地方标准 (Local Standards):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发布,在本行政区域适用
    ▮▮▮▮ⓔ 企业标准 (Enterprise Standards):由企业自行制定,在本企业内部适用

    按照标准的效力:
    ▮▮▮▮ⓑ 强制性标准 (Mandatory Standards)必须执行的标准,是对食品安全、人体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基本要求的规定。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
    ▮▮▮▮ⓒ 推荐性标准 (Recommended Standards)鼓励采用,但不强制执行的标准,旨在提升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中国的食品质量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通常是推荐性标准。

    按照标准的内容:
    ▮▮▮▮ⓑ 基础标准 (Basic Standards):对通用性基础性技术要求进行规定的标准,如术语、符号、计量单位、通用试验方法等。
    ▮▮▮▮ⓒ 产品标准 (Product Standards):对 specific 产品质量规格技术要求等进行规定的标准,如各种食品的产品标准。
    ▮▮▮▮ⓓ 方法标准 (Method Standards):对检验方法试验方法分析方法等进行规定的标准,如食品中污染物、添加剂的检测方法标准。
    ▮▮▮▮ⓔ 管理标准 (Management Standards):对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的标准,如食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标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等。

    Appendix A3.2: 食品标准体系的构成 (Composition of Food Standard System)

    中国的食品标准体系主要由食品安全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构成。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 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核心,涵盖基础标准产品标准生产经营规范等,构成保障食品安全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体系。

    食品质量标准体系:
    ▮▮▮▮ⓑ 包括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旨在提升食品品质规范市场秩序,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

    其他相关标准:
    ▮▮▮▮ⓑ 涉及食品生产设备包装材料检验仪器等方面的标准,为食品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配套支撑

    Appendix A3.3: 食品标准的查询途径 (Channels for Food Standard Inquiry)

    为了方便读者查询和使用食品标准,以下列举一些常用的食品标准查询途径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tandardiz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 SAC) 网站 (www.sac.gov.cn):可以查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China National Center for Food Safety Risk Assessment, CFSA) 网站 (www.cfsa.net.cn):可以查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各行业主管部门网站:例如,农业农村部网站可以查询农业行业标准商务部网站可能涉及商业行业标准等。
    地方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网站:可以查询地方标准
    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openstd.samr.gov.cn):提供部分国家标准免费在线查阅
    中国标准服务网 (www.cssn.net.cn):提供标准信息查询标准购买服务。
    国际标准组织网站:如 ISO (www.iso.org)、CAC (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en/) 等,可以查询国际标准

    Appendix A4: 食品法规体系 (Food Regulation System)

    食品法规体系是指由不同层级不同效力的食品法律、法规、规章等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产业发展法律制度框架

    Appendix A4.1: 法规的层级与效力 (Hierarchy and Effectiveness of Regulations)

    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层级性,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宪法 (Constitution):是国家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根本性保障
    法律 (Laws):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属于法律。
    行政法规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由国务院制定,法律效力次于法律。《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等属于行政法规。
    部门规章 (Departmental Rules):由国务院各部委(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制定,行政法规效力次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等属于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 (Local Regulations):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立法权限内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但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
    地方政府规章 (Local Government Regulations):由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但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

    Appendix A4.2: 食品法规体系的构成 (Composition of Food Regulation System)

    中国的食品法规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食品安全基本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核心基础,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原则制度

    食品生产经营管理法规:
    ▮▮▮▮ⓑ 包括《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经营许可和备案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的许可备案日常管理等。

    特定食品监管法规:
    ▮▮▮▮ⓑ 针对特定食品类别(如乳品、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制定的专门法规,加强对高风险食品的监管。

    进出口食品监管法规:
    ▮▮▮▮ⓑ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相关实施条例,规范进出口食品检验检疫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规范农产品生产过程。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不同角度对食品产业进行规范。

    Appendix A4.3: 食品法规的查询途径 (Channels for Food Regulation Inquiry)

    查询食品法规的权威途径,确保获取最新准确的法规信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网站 (www.npc.gov.cn):可以查询法律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 (www.chinalaw.gov.cn):可以查询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
    国务院部门网站:如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农业农村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等网站,可以查询部门规章相关政策文件
    地方政府网站:可以查询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
    北大法宝威科先行等法律数据库:提供全面便捷的法律法规检索服务,但部分数据库可能需要付费使用。

    通过以上详细的梳理和介绍,Appendix A 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化结构化的常用食品标准与法规的索引参考框架,方便读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查阅和应用。 建议读者在实际应用中,务必查阅最新版本的标准法规,并以官方发布的文本为准。

    1.双击鼠标左键复制此行;2.单击复制所有代码。
                                    
                                        
    1 ## Appendix B: 食品科学与工程常用单位与换算 (Common Units and Conversion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 ### Summary
    3 本附录旨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从业人员和学习者提供一份实用、全面的常用单位与换算指南。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研究、生产和实践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和转换各种物理量单位。为了方便读者快速查询和准确换算,本附录系统整理了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体积、密度、压力、能量、功率、浓度、黏度、表面张力、热力学性质、水分活度等常用物理量的单位,并提供了详细的换算关系和常用数值,旨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单位换算错误,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工程计算的可靠性。本附录内容力求简洁明了、实用性强,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手册。
    4
    5 ### Appendix B1: 长度 (Length)
    6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长度是描述物体尺寸和空间距离的基本物理量,在食品加工设备设计、尺寸测量、距离计算等方面应用广泛。
    7
    8 #### Appendix B1.1: 常用长度单位 (Common Length Units)
    9 ① 米 (m, meter)
    10 ▮▮▮▮国际单位制 (SI) 的基本单位。
    11 ▮▮▮▮常用于描述宏观物体的尺寸、设备的大小、管道的长度等。
    12 ② 厘米 (cm, centimeter)
    13 ▮▮▮▮米的 1/100。
    14 ▮▮▮▮常用于描述较小物体的尺寸,如食品包装的尺寸、实验器具的规格等。
    15 ③ 毫米 (mm, millimeter)
    16 ▮▮▮▮米的 1/1000。
    17 ▮▮▮▮常用于精确测量较小尺寸,如颗粒大小、薄膜厚度等。
    18 ④ 微米 (µm, micrometer)
    19 ▮▮▮▮米的 1/1,000,000。
    20 ▮▮▮▮常用于微生物尺寸、细胞大小、粉体粒径等的描述。
    21 ⑤ 纳米 (nm, nanometer)
    22 ▮▮▮▮米的 1/1,000,000,000。
    23 ▮▮▮▮常用于纳米材料、分子尺寸等的描述。
    24 ⑥ 英寸 (in, inch)
    25 ▮▮▮▮英制单位。
    26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27 ⑦ 英尺 (ft, foot)
    28 ▮▮▮▮英制单位。
    29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30
    31 #### Appendix B1.2: 长度单位换算 (Length Unit Conversions)
    32 ① 米 (m) 与 厘米 (cm)、毫米 (mm)、微米 (µm)、纳米 (nm) 的换算:
    33 ▮▮▮▮\( 1 \text{ m} = 100 \text{ cm} \)
    34 ▮▮▮▮\( 1 \text{ m} = 1000 \text{ mm} \)
    35 ▮▮▮▮\( 1 \text{ m} = 10^6 \text{ µm} \)
    36 ▮▮▮▮\( 1 \text{ m} = 10^9 \text{ nm} \)
    37 ② 厘米 (cm) 与 毫米 (mm)、微米 (µm)、纳米 (nm) 的换算:
    38 ▮▮▮▮\( 1 \text{ cm} = 10 \text{ mm} \)
    39 ▮▮▮▮\( 1 \text{ cm} = 10^4 \text{ µm} \)
    40 ▮▮▮▮\( 1 \text{ cm} = 10^7 \text{ nm} \)
    41 ③ 毫米 (mm) 与 微米 (µm)、纳米 (nm) 的换算:
    42 ▮▮▮▮\( 1 \text{ mm} = 10^3 \text{ µm} \)
    43 ▮▮▮▮\( 1 \text{ mm} = 10^6 \text{ nm} \)
    44 ④ 微米 (µm) 与 纳米 (nm) 的换算:
    45 ▮▮▮▮\( 1 \text{ µm} = 10^3 \text{ nm} \)
    46 ⑤ 米 (m) 与 英寸 (in)、英尺 (ft) 的换算:
    47 ▮▮▮▮\( 1 \text{ m} \approx 39.37 \text{ in} \)
    48 ▮▮▮▮\( 1 \text{ in} = 2.54 \text{ cm} = 0.0254 \text{ m} \) (精确值)
    49 ▮▮▮▮\( 1 \text{ ft} = 12 \text{ in} = 0.3048 \text{ m} \) (精确值)
    50 ▮▮▮▮\( 1 \text{ m} \approx 3.281 \text{ ft} \)
    51 ⑥ 英寸 (in) 与 英尺 (ft) 的换算:
    52 ▮▮▮▮\( 1 \text{ ft} = 12 \text{ in} \)
    53
    54 ### Appendix B2: 质量 (Mass)
    55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质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度,在食品配料、产品称重、物料衡算等方面至关重要。
    56
    57 #### Appendix B2.1: 常用质量单位 (Common Mass Units)
    58 ① 千克 (kg, kilogram)
    59 ▮▮▮▮国际单位制 (SI) 的基本单位。
    60 ▮▮▮▮常用于描述食品原料、产品、包装材料等的质量。
    61 ② 克 (g, gram)
    62 ▮▮▮▮千克的 1/1000。
    63 ▮▮▮▮常用于实验室试剂、食品配料的称量。
    64 ③ 毫克 (mg, milligram)
    65 ▮▮▮▮克的 1/1000。
    66 ▮▮▮▮常用于微量成分、食品添加剂的称量。
    67 ④ 微克 (µg, microgram)
    68 ▮▮▮▮克的 1/1,000,000。
    69 ▮▮▮▮常用于痕量成分、营养素等的称量。
    70 ⑤ 吨 (t, ton)
    71 ▮▮▮▮1000 千克。
    72 ▮▮▮▮常用于大宗食品原料、工业生产量的计量。
    73 ⑥ 磅 (lb, pound)
    74 ▮▮▮▮英制单位。
    75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76 ⑦ 盎司 (oz, ounce)
    77 ▮▮▮▮英制单位。
    78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79
    80 #### Appendix B2.2: 质量单位换算 (Mass Unit Conversions)
    81 ① 千克 (kg) 与 克 (g)、毫克 (mg)、微克 (µg)、吨 (t) 的换算:
    82 ▮▮▮▮\( 1 \text{ kg} = 1000 \text{ g} \)
    83 ▮▮▮▮\( 1 \text{ kg} = 10^6 \text{ mg} \)
    84 ▮▮▮▮\( 1 \text{ kg} = 10^9 \text{ µg} \)
    85 ▮▮▮▮\( 1 \text{ t} = 1000 \text{ kg} \)
    86 ② 克 (g) 与 毫克 (mg)、微克 (µg) 的换算:
    87 ▮▮▮▮\( 1 \text{ g} = 1000 \text{ mg} \)
    88 ▮▮▮▮\( 1 \text{ g} = 10^6 \text{ µg} \)
    89 ③ 毫克 (mg) 与 微克 (µg) 的换算:
    90 ▮▮▮▮\( 1 \text{ mg} = 1000 \text{ µg} \)
    91 ④ 千克 (kg) 与 磅 (lb)、盎司 (oz) 的换算:
    92 ▮▮▮▮\( 1 \text{ kg} \approx 2.205 \text{ lb} \)
    93 ▮▮▮▮\( 1 \text{ lb} \approx 0.4536 \text{ kg} \)
    94 ▮▮▮▮\( 1 \text{ lb} = 16 \text{ oz} \)
    95 ▮▮▮▮\( 1 \text{ oz} \approx 28.35 \text{ g} \)
    96
    97 ### Appendix B3: 时间 (Time)
    98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时间是描述过程持续长短的物理量,在食品加工过程控制、反应动力学研究、保质期评估等方面至关重要。
    99
    100 #### Appendix B3.1: 常用时间单位 (Common Time Units)
    101 ① 秒 (s, second)
    102 ▮▮▮▮国际单位制 (SI) 的基本单位。
    103 ▮▮▮▮常用于描述短时间的物理过程,如瞬时反应、设备操作时间等。
    104 ② 分 (min, minute)
    105 ▮▮▮▮60 秒。
    106 ▮▮▮▮常用于描述中等时间长度的过程,如加热时间、搅拌时间等。
    107 ③ 时 (h, hour)
    108 ▮▮▮▮60 分钟,3600 秒。
    109 ▮▮▮▮常用于描述较长时间的过程,如发酵时间、干燥时间等。
    110 ④ 天 (d, day)
    111 ▮▮▮▮24 小时。
    112 ▮▮▮▮常用于描述食品保质期、贮藏时间等。
    113 ⑤ 年 (a, year)
    114 ▮▮▮▮常用于描述长期贮藏、历史发展等。
    115
    116 #### Appendix B3.2: 时间单位换算 (Time Unit Conversions)
    117 ① 分 (min) 与 秒 (s) 的换算:
    118 ▮▮▮▮\( 1 \text{ min} = 60 \text{ s} \)
    119 ▮▮▮▮\( 1 \text{ s} = \frac{1}{60} \text{ min} \approx 0.0167 \text{ min} \)
    120 ② 时 (h) 与 分 (min)、秒 (s) 的换算:
    121 ▮▮▮▮\( 1 \text{ h} = 60 \text{ min} \)
    122 ▮▮▮▮\( 1 \text{ h} = 3600 \text{ s} \)
    123 ▮▮▮▮\( 1 \text{ min} = \frac{1}{60} \text{ h} \approx 0.0167 \text{ h} \)
    124 ▮▮▮▮\( 1 \text{ s} = \frac{1}{3600} \text{ h} \approx 2.778 \times 10^{-4} \text{ h} \)
    125 ③ 天 (d) 与 时 (h)、分 (min)、秒 (s) 的换算:
    126 ▮▮▮▮\( 1 \text{ d} = 24 \text{ h} \)
    127 ▮▮▮▮\( 1 \text{ d} = 1440 \text{ min} \)
    128 ▮▮▮▮\( 1 \text{ d} = 86400 \text{ s} \)
    129 ▮▮▮▮\( 1 \text{ h} = \frac{1}{24} \text{ d} \approx 0.0417 \text{ d} \)
    130
    131 ### Appendix B4: 温度 (Temperature)
    132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温度是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在食品加工、贮藏、杀菌等过程中是关键控制参数。
    133
    134 #### Appendix B4.1: 常用温度单位 (Common Temperature Units)
    135 ① 摄氏度 (°C, degree Celsius)
    136 ▮▮▮▮国际常用温标。
    137 ▮▮▮▮以水的冰点为 0°C,沸点为 100°C。
    138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广泛使用。
    139 ② 华氏度 (°F, degree Fahrenheit)
    140 ▮▮▮▮英美常用温标。
    141 ▮▮▮▮冰点为 32°F,沸点为 212°F。
    142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143 ③ 开尔文 (K, Kelvin)
    144 ▮▮▮▮国际单位制 (SI) 的温度基本单位,热力学温标。
    145 ▮▮▮▮绝对零度为 0 K,与摄氏度大小相同,但零点不同。
    146 ▮▮▮▮在热力学计算中必须使用开尔文温度。
    147
    148 #### Appendix B4.2: 温度单位换算 (Temperature Unit Conversions)
    149 ① 摄氏度 (°C) 与 华氏度 (°F) 的换算:
    150 ▮▮▮▮\( °F = \frac{9}{5} °C + 32 \)
    151 ▮▮▮▮\( °C = \frac{5}{9} (°F - 32) \)
    152 ② 摄氏度 (°C) 与 开尔文 (K) 的换算:
    153 ▮▮▮▮\( K = °C + 273.15 \)
    154 ▮▮▮▮\( °C = K - 273.15 \)
    155 ③ 华氏度 (°F) 与 开尔文 (K) 的换算:
    156 ▮▮▮▮\( K = \frac{5}{9} (°F - 32) + 273.15 \)
    157 ▮▮▮▮\( °F = \frac{9}{5} (K - 273.15) + 32 \)
    158
    159 ### Appendix B5: 体积 (Volume)
    160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体积单位及其换算关系。体积是描述物体所占空间大小的物理量,在食品配料、容器容量、流量计量等方面常用。
    161
    162 #### Appendix B5.1: 常用体积单位 (Common Volume Units)
    163 ① 立方米 (m³, cubic meter)
    164 ▮▮▮▮国际单位制 (SI) 的体积单位。
    165 ▮▮▮▮常用于描述大型容器、空间体积等。
    166 ② 升 (L, liter)
    167 ▮▮▮▮非 SI 单位,但与 SI 单位协同使用。
    168 ▮▮▮▮\( 1 \text{ L} = 1 \text{ dm}^3 = 10^{-3} \text{ m}^3 \)
    169 ▮▮▮▮在液体体积计量中广泛使用。
    170 ③ 毫升 (mL, milliliter)
    171 ▮▮▮▮升的 1/1000。
    172 ▮▮▮▮\( 1 \text{ mL} = 1 \text{ cm}^3 = 10^{-6} \text{ m}^3 \)
    173 ▮▮▮▮常用于实验室液体体积计量、小包装容量等。
    174 ④ 立方厘米 (cm³, cubic centimeter)
    175 ▮▮▮▮与毫升等同。
    176 ▮▮▮▮\( 1 \text{ cm}^3 = 1 \text{ mL} \)
    177 ⑤ 加仑 (gal, gallon)
    178 ▮▮▮▮英制单位。
    179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不同地区加仑的定义略有不同(美制加仑、英制加仑)。
    180 ⑥ 夸脱 (qt, quart)
    181 ▮▮▮▮英制单位。
    182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183 ⑦ 品脱 (pt, pint)
    184 ▮▮▮▮英制单位。
    185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186 ⑧ 液盎司 (fl oz, fluid ounce)
    187 ▮▮▮▮英制单位。
    188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189
    190 #### Appendix B5.2: 体积单位换算 (Volume Unit Conversions)
    191 ① 立方米 (m³) 与 升 (L)、毫升 (mL)、立方厘米 (cm³) 的换算:
    192 ▮▮▮▮\( 1 \text{ m}^3 = 1000 \text{ L} \)
    193 ▮▮▮▮\( 1 \text{ m}^3 = 10^6 \text{ mL} \)
    194 ▮▮▮▮\( 1 \text{ m}^3 = 10^6 \text{ cm}^3 \)
    195 ② 升 (L) 与 毫升 (mL)、立方厘米 (cm³) 的换算:
    196 ▮▮▮▮\( 1 \text{ L} = 1000 \text{ mL} \)
    197 ▮▮▮▮\( 1 \text{ L} = 1000 \text{ cm}^3 \)
    198 ▮▮▮▮\( 1 \text{ mL} = 1 \text{ cm}^3 \)
    199 ③ 升 (L) 与 加仑 (gal)、夸脱 (qt)、品脱 (pt)、液盎司 (fl oz) 的换算 (美制):
    200 ▮▮▮▮\( 1 \text{ US gal} \approx 3.785 \text{ L} \)
    201 ▮▮▮▮\( 1 \text{ L} \approx 0.264 \text{ US gal} \)
    202 ▮▮▮▮\( 1 \text{ US gal} = 4 \text{ qt} \)
    203 ▮▮▮▮\( 1 \text{ qt} = 2 \text{ pt} \)
    204 ▮▮▮▮\( 1 \text{ pt} = 16 \text{ fl oz} \)
    205 ▮▮▮▮\( 1 \text{ fl oz} \approx 29.57 \text{ mL} \)
    206 ④ 升 (L) 与 加仑 (gal)、夸脱 (qt)、品脱 (pt)、液盎司 (fl oz) 的换算 (英制):
    207 ▮▮▮▮\( 1 \text{ UK gal} \approx 4.546 \text{ L} \)
    208 ▮▮▮▮\( 1 \text{ L} \approx 0.220 \text{ UK gal} \)
    209 ▮▮▮▮\( 1 \text{ UK gal} = 4 \text{ qt} \)
    210 ▮▮▮▮\( 1 \text{ qt} = 2 \text{ pt} \)
    211 ▮▮▮▮\( 1 \text{ pt} = 20 \text{ fl oz} \)
    212 ▮▮▮▮\( 1 \text{ fl oz} \approx 28.41 \text{ mL} \) (英制液盎司与美制略有不同)
    213
    214 ### Appendix B6: 密度 (Density)
    215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密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密度是单位体积的质量,是食品物性参数的重要指标,用于质量控制、物料分离、流体计算等。
    216
    217 #### Appendix B6.1: 常用密度单位 (Common Density Units)
    218 ① 千克每立方米 (kg/m³, kilogram per cubic meter)
    219 ▮▮▮▮国际单位制 (SI) 的密度单位。
    220 ② 克每立方厘米 (g/cm³, gram per cubic centimeter)
    221 ▮▮▮▮常用密度单位,与克每毫升 (g/mL) 数值相等。
    222 ▮▮▮▮\( 1 \text{ g/cm}^3 = 1 \text{ g/mL} \)
    223 ③ 克每毫升 (g/mL, gram per milliliter)
    224 ▮▮▮▮常用密度单位,尤其在液体密度计量中。
    225 ④ 磅每立方英尺 (lb/ft³, pound per cubic foot)
    226 ▮▮▮▮英制单位。
    227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228 ⑤ 磅每加仑 (lb/gal, pound per gallon)
    229 ▮▮▮▮英制单位。
    230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231
    232 #### Appendix B6.2: 密度单位换算 (Density Unit Conversions)
    233 ① 千克每立方米 (kg/m³) 与 克每立方厘米 (g/cm³)、克每毫升 (g/mL) 的换算:
    234 ▮▮▮▮\( 1 \text{ g/cm}^3 = 1000 \text{ kg/m}^3 \)
    235 ▮▮▮▮\( 1 \text{ kg/m}^3 = 0.001 \text{ g/cm}^3 = 0.001 \text{ g/mL} \)
    236 ② 克每立方厘米 (g/cm³) 与 克每毫升 (g/mL) 的换算:
    237 ▮▮▮▮\( 1 \text{ g/cm}^3 = 1 \text{ g/mL} \)
    238 ③ 千克每立方米 (kg/m³) 与 磅每立方英尺 (lb/ft³) 的换算:
    239 ▮▮▮▮\( 1 \text{ kg/m}^3 \approx 0.0624 \text{ lb/ft}^3 \)
    240 ▮▮▮▮\( 1 \text{ lb/ft}^3 \approx 16.02 \text{ kg/m}^3 \)
    241 ④ 克每立方厘米 (g/cm³) 与 磅每加仑 (lb/gal) 的换算 (美制):
    242 ▮▮▮▮\( 1 \text{ g/cm}^3 \approx 8.345 \text{ lb/US gal} \)
    243 ▮▮▮▮\( 1 \text{ lb/US gal} \approx 0.1198 \text{ g/cm}^3 \)
    244
    245 ### Appendix B7: 压力 (Pressure)
    246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压力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压力是垂直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力,在食品加工设备(如高压杀菌)、流体输送、包装密封等方面非常重要。
    247
    248 #### Appendix B7.1: 常用压力单位 (Common Pressure Units)
    249 ① 帕斯卡 (Pa, Pascal)
    250 ▮▮▮▮国际单位制 (SI) 的压力单位。
    251 ▮▮▮▮\( 1 \text{ Pa} = 1 \text{ N/m}^2 \)
    252 ② 千帕斯卡 (kPa, kilopascal)
    253 ▮▮▮▮\( 1 \text{ kPa} = 1000 \text{ Pa} \)
    254 ▮▮▮▮常用压力单位。
    255 ③ 兆帕斯卡 (MPa, megapascal)
    256 ▮▮▮▮\( 1 \text{ MPa} = 10^6 \text{ Pa} \)
    257 ▮▮▮▮常用压力单位,尤其在高压加工领域。
    258 ④ 巴 (bar)
    259 ▮▮▮▮非 SI 单位,但与 SI 单位协同使用。
    260 ▮▮▮▮\( 1 \text{ bar} = 10^5 \text{ Pa} = 100 \text{ kPa} = 0.1 \text{ MPa} \)
    261 ▮▮▮▮常用压力单位。
    262 ⑤ 标准大气压 (atm, atmosphere)
    263 ▮▮▮▮标准参考压力。
    264 ▮▮▮▮\( 1 \text{ atm} = 101325 \text{ Pa} = 101.325 \text{ kPa} \approx 1.013 \text{ bar} \)
    265 ⑥ 托 (Torr)
    266 ▮▮▮▮压力单位,约等于 1 毫米汞柱。
    267 ▮▮▮▮\( 1 \text{ Torr} \approx 133.322 \text{ Pa} \)
    268 ⑦ 毫米汞柱 (mmHg, millimeter of mercury)
    269 ▮▮▮▮常用压力单位,尤其在真空度、血压测量中。
    270 ▮▮▮▮\( 1 \text{ mmHg} \approx 133.322 \text{ Pa} \)
    271 ⑧ 磅每平方英寸 (psi, pound per square inch)
    272 ▮▮▮▮英制单位。
    273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274
    275 #### Appendix B7.2: 压力单位换算 (Pressure Unit Conversions)
    276 ① 帕斯卡 (Pa) 与 千帕斯卡 (kPa)、兆帕斯卡 (MPa)、巴 (bar)、标准大气压 (atm) 的换算:
    277 ▮▮▮▮\( 1 \text{ kPa} = 1000 \text{ Pa} \)
    278 ▮▮▮▮\( 1 \text{ MPa} = 10^6 \text{ Pa} \)
    279 ▮▮▮▮\( 1 \text{ bar} = 10^5 \text{ Pa} \)
    280 ▮▮▮▮\( 1 \text{ atm} = 101325 \text{ Pa} \)
    281 ② 千帕斯卡 (kPa) 与 兆帕斯卡 (MPa)、巴 (bar)、标准大气压 (atm) 的换算:
    282 ▮▮▮▮\( 1 \text{ MPa} = 1000 \text{ kPa} \)
    283 ▮▮▮▮\( 1 \text{ bar} = 100 \text{ kPa} \)
    284 ▮▮▮▮\( 1 \text{ atm} = 101.325 \text{ kPa} \)
    285 ③ 巴 (bar) 与 标准大气压 (atm) 的换算:
    286 ▮▮▮▮\( 1 \text{ atm} \approx 1.013 \text{ bar} \)
    287 ④ 帕斯卡 (Pa) 与 托 (Torr)、毫米汞柱 (mmHg) 的换算:
    288 ▮▮▮▮\( 1 \text{ Torr} \approx 133.322 \text{ Pa} \)
    289 ▮▮▮▮\( 1 \text{ mmHg} \approx 133.322 \text{ Pa} \)
    290 ▮▮▮▮\( 1 \text{ Pa} \approx 0.0075 \text{ Torr} \approx 0.0075 \text{ mmHg} \)
    291 ⑤ 帕斯卡 (Pa) 与 磅每平方英寸 (psi) 的换算:
    292 ▮▮▮▮\( 1 \text{ psi} \approx 6894.76 \text{ Pa} \approx 6.895 \text{ kPa} \)
    293 ▮▮▮▮\( 1 \text{ Pa} \approx 1.450 \times 10^{-4} \text{ psi} \)
    294 ⑥ 标准大气压 (atm) 与 磅每平方英寸 (psi) 的换算:
    295 ▮▮▮▮\( 1 \text{ atm} \approx 14.696 \text{ psi} \)
    296
    297 ### Appendix B8: 能量、功、热 (Energy, Work, Heat)
    298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能量、功、热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能量是物理系统做功的能力,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热力学计算、营养成分能量值等方面非常重要。功和热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
    299
    300 #### Appendix B8.1: 常用能量、功、热单位 (Common Units for Energy, Work, Heat)
    301 ① 焦耳 (J, Joule)
    302 ▮▮▮▮国际单位制 (SI) 的能量、功、热单位。
    303 ▮▮▮▮\( 1 \text{ J} = 1 \text{ N} \cdot \text{m} = 1 \text{ kg} \cdot \text{m}^2/\text{s}^2 \)
    304 ② 千焦耳 (kJ, kilojoule)
    305 ▮▮▮▮\( 1 \text{ kJ} = 1000 \text{ J} \)
    306 ▮▮▮▮常用能量单位,尤其在食品营养、热加工领域。
    307 ③ 卡路里 (cal, calorie)
    308 ▮▮▮▮非 SI 单位,但常用,尤其在营养学中。
    309 ▮▮▮▮\( 1 \text{ cal} \) 定义为在标准大气压下将 1 克水温度升高 1 摄氏度所需的热量(通常指小卡)。
    310 ④ 千卡路里 (kcal, kilocalorie)
    311 ▮▮▮▮\( 1 \text{ kcal} = 1000 \text{ cal} \)
    312 ▮▮▮▮也常称为“大卡”或“食品卡路里” (Calorie, 注意首字母大写),在食品营养标签中常用。
    313 ⑤ 英热单位 (BTU, British Thermal Unit)
    314 ▮▮▮▮英制单位。
    315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
    316 ⑥ 千瓦时 (kW·h, kilowatt-hour)
    317 ▮▮▮▮电功常用单位。
    318 ▮▮▮▮\( 1 \text{ kW} \cdot \text{h} = 3.6 \times 10^6 \text{ J} = 3.6 \text{ MJ} \)
    319
    320 #### Appendix B8.2: 能量、功、热单位换算 (Conversions for Energy, Work, Heat Units)
    321 ① 焦耳 (J) 与 千焦耳 (kJ) 的换算:
    322 ▮▮▮▮\( 1 \text{ kJ} = 1000 \text{ J} \)
    323 ② 焦耳 (J) 与 卡路里 (cal)、千卡路里 (kcal) 的换算:
    324 ▮▮▮▮\( 1 \text{ cal} \approx 4.184 \text{ J} \) (热化学卡路里)
    325 ▮▮▮▮\( 1 \text{ cal}_{IT} \approx 4.1868 \text{ J} \) (国际蒸汽表卡路里)
    326 ▮▮▮▮通常在食品营养中,\( 1 \text{ cal} \approx 4.184 \text{ J} \) 或 \( 4.2 \text{ J} \) 近似使用。
    327 ▮▮▮▮\( 1 \text{ kcal} = 1000 \text{ cal} \approx 4184 \text{ J} \approx 4.184 \text{ kJ} \)
    328 ▮▮▮▮\( 1 \text{ J} \approx 0.239 \text{ cal} \approx 2.39 \times 10^{-4} \text{ kcal} \)
    329 ③ 千焦耳 (kJ) 与 千卡路里 (kcal) 的换算:
    330 ▮▮▮▮\( 1 \text{ kcal} \approx 4.184 \text{ kJ} \)
    331 ▮▮▮▮\( 1 \text{ kJ} \approx 0.239 \text{ kcal} \)
    332 ④ 焦耳 (J) 与 英热单位 (BTU) 的换算:
    333 ▮▮▮▮\( 1 \text{ BTU} \approx 1055 \text{ J} \approx 1.055 \text{ kJ} \)
    334 ▮▮▮▮\( 1 \text{ J} \approx 9.478 \times 10^{-4} \text{ BTU} \)
    335 ⑤ 千焦耳 (kJ) 与 英热单位 (BTU) 的换算:
    336 ▮▮▮▮\( 1 \text{ BTU} \approx 1.055 \text{ kJ} \)
    337 ▮▮▮▮\( 1 \text{ kJ} \approx 0.948 \text{ BTU} \)
    338 ⑥ 焦耳 (J) 与 千瓦时 (kW·h) 的换算:
    339 ▮▮▮▮\( 1 \text{ kW} \cdot \text{h} = 3.6 \times 10^6 \text{ J} = 3.6 \text{ MJ} \)
    340 ▮▮▮▮\( 1 \text{ J} \approx 2.778 \times 10^{-7} \text{ kW} \cdot \text{h} \)
    341
    342 ### Appendix B9: 功率 (Power)
    343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功率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或消耗的能量,在食品加工设备的动力选择、能量效率评估等方面应用。
    344
    345 #### Appendix B9.1: 常用功率单位 (Common Power Units)
    346 ① 瓦特 (W, Watt)
    347 ▮▮▮▮国际单位制 (SI) 的功率单位。
    348 ▮▮▮▮\( 1 \text{ W} = 1 \text{ J/s} \)
    349 ② 千瓦 (kW, kilowatt)
    350 ▮▮▮▮\( 1 \text{ kW} = 1000 \text{ W} \)
    351 ▮▮▮▮常用功率单位。
    352 ③ 兆瓦 (MW, megawatt)
    353 ▮▮▮▮\( 1 \text{ MW} = 10^6 \text{ W} \)
    354 ▮▮▮▮常用功率单位,尤其在大型设备、电厂中。
    355 ④ 马力 (hp, horsepower)
    356 ▮▮▮▮英制功率单位。
    357 ▮▮▮▮在一些英文资料和美国标准中常见,机械工程领域常用。
    358
    359 #### Appendix B9.2: 功率单位换算 (Power Unit Conversions)
    360 ① 瓦特 (W) 与 千瓦 (kW)、兆瓦 (MW) 的换算:
    361 ▮▮▮▮\( 1 \text{ kW} = 1000 \text{ W} \)
    362 ▮▮▮▮\( 1 \text{ MW} = 10^6 \text{ W} \)
    363 ② 瓦特 (W) 与 马力 (hp) 的换算:
    364 ▮▮▮▮\( 1 \text{ hp} \approx 745.7 \text{ W} \approx 0.746 \text{ kW} \) (机械马力)
    365 ▮▮▮▮\( 1 \text{ W} \approx 0.00134 \text{ hp} \)
    366
    367 ### Appendix B10: 浓度 (Concentration)
    368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浓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浓度是描述溶液或混合物中溶质含量的物理量,在食品配方、成分分析、质量控制等方面广泛使用。
    369
    370 #### Appendix B10.1: 常用浓度单位 (Common Concentration Units)
    371 ① 质量百分浓度 (%, percentage by mass)
    372 ▮▮▮▮溶质质量占溶液总质量的百分比。
    373 ▮▮▮▮\( \text{质量百分浓度} = \frac{\text{溶质质量}}{\text{溶液总质量}} \times 100\% \)
    374 ② 体积百分浓度 (%(v/v), percentage by volume)
    375 ▮▮▮▮溶质体积占溶液总体积的百分比(通常用于液体溶质)。
    376 ▮▮▮▮\( \text{体积百分浓度} = \frac{\text{溶质体积}}{\text{溶液总体积}} \times 100\% \)
    377 ③ 质量体积浓度 (g/L, gram per liter; mg/mL, milligram per milliliter)
    378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79 ▮▮▮▮\( 1 \text{ g/L} = 1 \text{ g} \cdot \text{dm}^{-3} \)
    380 ▮▮▮▮\( 1 \text{ mg/mL} = 1 \text{ g/L} \)
    381 ④ 摩尔浓度 (mol/L 或 M, molarity)
    382 ▮▮▮▮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383 ▮▮▮▮\( \text{摩尔浓度} = \frac{\text{溶质物质的量 (mol)}}{\text{溶液体积 (L)}} \)
    384 ⑤ 质量摩尔浓度 (mol/kg, molality)
    385 ▮▮▮▮单位质量溶剂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386 ▮▮▮▮\( \text{质量摩尔浓度} = \frac{\text{溶质物质的量 (mol)}}{\text{溶剂质量 (kg)}} \)
    387 ⑥ 百万分浓度 (ppm, parts per million)
    388 ▮▮▮▮表示百万分之几,质量或体积均可。
    389 ▮▮▮▮质量 ppm: \( 1 \text{ ppm} = \frac{1 \text{ mg}}{1 \text{ kg}} = \frac{1 \text{ µg}}{1 \text{ g}} \)
    390 ▮▮▮▮体积 ppm: \( 1 \text{ ppm} = \frac{1 \text{ mL}}{1 \text{ m}^3} \) (气体) 或 \( \frac{1 \text{ µL}}{1 \text{ L}} \) (液体)
    391 ⑦ 十亿分浓度 (ppb, parts per billion)
    392 ▮▮▮▮表示十亿分之几,质量或体积均可。
    393 ▮▮▮▮质量 ppb: \( 1 \text{ ppb} = \frac{1 \text{ µg}}{1 \text{ kg}} = \frac{1 \text{ ng}}{1 \text{ g}} \)
    394
    395 #### Appendix B10.2: 浓度单位换算 (Concentration Unit Conversions)
    396 ① 质量百分浓度 (%) 与 ppm、ppb 的近似换算 (稀溶液,密度近似为 1 g/mL 或 1 kg/L):
    397 ▮▮▮▮\( 1\% = 10000 \text{ ppm} \)
    398 ▮▮▮▮\( 1 \text{ ppm} = 0.0001\% = 10^{-4}\% \)
    399 ▮▮▮▮\( 1 \text{ ppm} = 1000 \text{ ppb} \)
    400 ▮▮▮▮\( 1 \text{ ppb} = 10^{-6}\% \)
    401 ② 质量体积浓度 (g/L) 与 ppm 的换算 (水溶液,密度近似为 1 kg/L):
    402 ▮▮▮▮\( 1 \text{ g/L} = 1000 \text{ ppm} \) (质量 ppm)
    403 ▮▮▮▮\( 1 \text{ ppm} = 0.001 \text{ g/L} = 1 \text{ mg/L} \)
    404 ③ 摩尔浓度 (M) 与 质量浓度 (g/L) 的换算:
    405 ▮▮▮▮\( \text{质量浓度 (g/L)} = \text{摩尔浓度 (mol/L)} \times \text{摩尔质量 (g/mol)} \)
    406 ▮▮▮▮\( \text{摩尔浓度 (mol/L)} = \frac{\text{质量浓度 (g/L)}}{\text{摩尔质量 (g/mol)}} \)
    407 ④ ppm、ppb 等微量浓度单位的换算:
    408 ▮▮▮▮\( 1 \text{ ppm} = 1000 \text{ ppb} \)
    409 ▮▮▮▮\( 1 \text{ ppb} = 1000 \text{ ppt} \) (万亿分浓度, parts per trillion)
    410
    411 ### Appendix B11: 黏度 (Viscosity)
    412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黏度单位及其换算关系。黏度是流体抵抗流动的性质,是食品流变学的重要参数,影响食品的加工、输送和感官品质。
    413
    414 #### Appendix B11.1: 常用黏度单位 (Common Viscosity Units)
    415 ① 帕斯卡秒 (Pa·s, Pascal-second)
    416 ▮▮▮▮国际单位制 (SI) 的动力黏度单位。
    417 ▮▮▮▮\( 1 \text{ Pa} \cdot \text{s} = 1 \text{ N} \cdot \text{s/m}^2 = 1 \text{ kg/(m} \cdot \text{s)} \)
    418 ② 毫帕斯卡秒 (mPa·s, millipascal-second)
    419 ▮▮▮▮\( 1 \text{ mPa} \cdot \text{s} = 10^{-3} \text{ Pa} \cdot \text{s} \)
    420 ▮▮▮▮常用黏度单位,与厘泊 (cP) 数值相等。
    421 ③ 泊 (P, Poise)
    422 ▮▮▮▮厘米-克-秒制 (CGS) 的动力黏度单位。
    423 ▮▮▮▮\( 1 \text{ P} = 0.1 \text{ Pa} \cdot \text{s} \)
    424 ④ 厘泊 (cP, centipoise)
    425 ▮▮▮▮泊的 1/100。
    426 ▮▮▮▮\( 1 \text{ cP} = 0.01 \text{ P} = 1 \text{ mPa} \cdot \text{s} \)
    427 ⑤ 平方米每秒 (m²/s, square meter per second)
    428 ▮▮▮▮国际单位制 (SI) 的运动黏度单位。
    429 ⑥ 斯托克斯 (St, Stokes)
    430 ▮▮▮▮厘米-克-秒制 (CGS) 的运动黏度单位。
    431 ▮▮▮▮\( 1 \text{ St} = 10^{-4} \text{ m}^2/\text{s} \)
    432 ⑦ 厘斯托克斯 (cSt, centistokes)
    433 ▮▮▮▮斯托克斯的 1/100。
    434 ▮▮▮▮\( 1 \text{ cSt} = 0.01 \text{ St} = 10^{-6} \text{ m}^2/\text{s} \)
    435
    436 #### Appendix B11.2: 黏度单位换算 (Viscosity Unit Conversions)
    437 ① 帕斯卡秒 (Pa·s) 与 毫帕斯卡秒 (mPa·s)、泊 (P)、厘泊 (cP) 的换算:
    438 ▮▮▮▮\( 1 \text{ Pa} \cdot \text{s} = 1000 \text{ mPa} \cdot \text{s} \)
    439 ▮▮▮▮\( 1 \text{ Pa} \cdot \text{s} = 10 \text{ P} \)
    440 ▮▮▮▮\( 1 \text{ Pa} \cdot \text{s} = 1000 \text{ cP} \)
    441 ② 毫帕斯卡秒 (mPa·s) 与 厘泊 (cP) 的换算:
    442 ▮▮▮▮\( 1 \text{ mPa} \cdot \text{s} = 1 \text{ cP} \) (数值相等)
    443 ③ 运动黏度与动力黏度的换算:
    444 ▮▮▮▮\( \text{运动黏度} = \frac{\text{动力黏度}}{\text{密度}} \)
    445 ▮▮▮▮例如,若动力黏度单位为 Pa·s,密度单位为 kg/m³,则运动黏度单位为 m²/s。
    446 ▮▮▮▮若动力黏度单位为 cP,密度单位为 g/cm³ (或 g/mL),则运动黏度单位为 cSt (近似)。
    447
    448 ### Appendix B12: 表面张力 (Surface Tension)
    449 本节介绍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表面张力单位及其换算关系。表面张力是液体表面收缩的趋势,影响食品的乳化、起泡、润湿等性质。
    450
    451 #### Appendix B12.1: 常用表面张力单位 (Common Surface Tension Units)
    452 ① 牛顿每米 (N/m, Newton per meter)
    453 ▮▮▮▮国际单位制 (SI) 的表面张力单位。
    454 ▮▮▮▮也等同于 焦耳每平方米 (J/m²)。
    455 ② 达因每厘米 (dyn/cm, dyne per centimeter)
    456 ▮▮▮▮厘米-克-秒制 (CGS) 的表面张力单位。
    457 ▮▮▮▮\( 1 \text{ dyn/cm} = 1 \text{ erg/cm}^2 \)
    458
    459 #### Appendix B12.2: 表面张力单位换算 (Surface Tension Unit Conversions)
    460 ① 牛顿每米 (N/m) 与 达因每厘米 (dyn/cm) 的换算:
    461 ▮▮▮▮\( 1 \text{ N/m} = 1000 \text{ dyn/cm} \)
    462 ▮▮▮▮\( 1 \text{ dyn/cm} = 10^{-3} \text{ N/m} \)
    463
    464 ### Appendix B13: 热力学性质常用单位
    465 本节简要列举食品科学与工程中常用的热力学性质单位,如比热容、热导率、焓、熵等。
    466
    467 #### Appendix B13.1: 常用热力学性质单位 (Common Units for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468 ① 比热容 (Specific Heat Capacity)
    469 ▮▮▮▮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J/(kg·K)] 或 千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kJ/(kg·K)]
    470 ② 热导率 (Thermal Conductivity)
    471 ▮▮▮▮瓦特每米开尔文 [W/(m·K)]
    472 ③ 焓 (Enthalpy)
    473 ▮▮▮▮焦耳 (J) 或 千焦耳 (kJ)
    474 ④ 熵 (Entropy)
    475 ▮▮▮▮焦耳每开尔文 (J/K) 或 焦耳每千克开尔文 [J/(kg·K)]
    476
    477 ### Appendix B14: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a_w\))
    478 本节介绍水分活度的概念及其常用表示方法。水分活度是食品中水分存在状态的度量,是预测食品稳定性和微生物生长的重要指标,无单位。
    479
    480 #### Appendix B14.1: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481 ① 水分活度 (\(a_w\), Water Activity)
    482 ▮▮▮▮无量纲参数,数值范围通常在 0 到 1 之间。
    483 ▮▮▮▮定义为食品中水分的蒸气压 (\(p\)) 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饱和蒸气压 (\(p_0\)) 之比:
    484 ▮▮▮▮\[ a_w = \frac{p}{p_0} \]
    485 ▮▮▮▮也等于平衡相对湿度 (ERH) 的百分数除以 100:
    486 ▮▮▮▮\[ a_w = \frac{ERH (\%)}{100} \]
    487 ▮▮▮▮水分活度越高,食品越容易腐败变质。
    488
    489 ### Summary of Appendix B
    490 本附录详细总结了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常用的各种物理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包括长度、质量、时间、温度、体积、密度、压力、能量、功率、浓度、黏度、表面张力、热力学性质和水分活度等。掌握这些单位及其换算,对于进行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生产实践以及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至关重要。希望本附录能成为读者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习和工作中实用的参考工具。

    Appendix C: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词汇 (English Vocabulary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ppendix C: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词汇 (English Vocabulary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附录C: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词汇 (English Vocabulary for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本附录旨在整理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常用的专业英语词汇,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英文文献资料,促进国际学术交流。词汇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的主要分支学科进行分类,方便读者查阅和学习。

    ①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❷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❸ 化学成分 (Chemical Composition)
    ▮▮▮▮▮▮▮▮❹ 分子结构 (Molecular Structure)
    ▮▮▮▮▮▮▮▮❺ 化学反应 (Chemical Reaction)
    ▮▮▮▮▮▮▮▮❻ 理化性质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 水 (Water)
    ▮▮▮▮▮▮▮▮❽ 水分活度 (Water Activity, \(a_w\))
    ▮▮▮▮▮▮▮▮❾ 结合水 (Bound Water)
    ▮▮▮▮▮▮▮▮❿ 自由水 (Free Water)
    ▮▮▮▮▮▮▮▮❹ 氢键 (Hydrogen Bond)
    ▮▮▮▮ⓛ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s)
    ▮▮▮▮▮▮▮▮❶ 单糖 (Monosaccharide)
    ▮▮▮▮▮▮▮▮❷ 葡萄糖 (Glucose)
    ▮▮▮▮▮▮▮▮❸ 果糖 (Fructose)
    ▮▮▮▮▮▮▮▮❹ 半乳糖 (Galactose)
    ▮▮▮▮▮▮▮▮❺ 低聚糖 (Oligosaccharide)
    ▮▮▮▮▮▮▮▮❻ 蔗糖 (Sucrose)
    ▮▮▮▮▮▮▮▮❼ 乳糖 (Lactose)
    ▮▮▮▮▮▮▮▮❽ 麦芽糖 (Maltose)
    ▮▮▮▮▮▮▮▮❾ 多糖 (Polysaccharide)
    ▮▮▮▮▮▮▮▮❿ 淀粉 (Starch)
    ▮▮▮▮▮▮▮▮⓫ 纤维素 (Cellulose)
    ▮▮▮▮▮▮▮▮⓬ 果胶 (Pectin)
    ▮▮▮▮▮▮▮▮⓭ 糖酵解 (Glycolysis)
    ▮▮▮▮▮▮▮▮⓮ 糖异生 (Gluconeogenesis)
    ▮▮▮▮ⓓ 蛋白质 (Proteins)
    ▮▮▮▮▮▮▮▮❷ 氨基酸 (Amino Acid)
    ▮▮▮▮▮▮▮▮❸ 必需氨基酸 (Essential Amino Acid)
    ▮▮▮▮▮▮▮▮❹ 非必需氨基酸 (Non-essential Amino Acid)
    ▮▮▮▮▮▮▮▮❺ 肽键 (Peptide Bond)
    ▮▮▮▮▮▮▮▮❻ 蛋白质结构 (Protein Structure)
    ▮▮▮▮ⓖ 一级结构 (Primary Structure)
    ▮▮▮▮ⓗ 二级结构 (Secondary Structure)
    ▮▮▮▮ⓘ 三级结构 (Tertiary Structure)
    ▮▮▮▮ⓙ 四级结构 (Quaternary Structure)
    ▮▮▮▮▮▮▮▮❻ 蛋白质变性 (Protein Denaturation)
    ▮▮▮▮▮▮▮▮❼ 酶 (Enzyme)
    ▮▮▮▮▮▮▮▮❽ 酶活性 (Enzyme Activity)
    ▮▮▮▮ⓝ 脂类 (Lipids)
    ▮▮▮▮▮▮▮▮❶ 脂肪酸 (Fatty Acid)
    ▮▮▮▮▮▮▮▮❷ 饱和脂肪酸 (Saturated Fatty Acid)
    ▮▮▮▮▮▮▮▮❸ 不饱和脂肪酸 (Unsaturated Fatty Acid)
    ▮▮▮▮▮▮▮▮❹ 单不饱和脂肪酸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❺ 多不饱和脂肪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❻ 甘油三酯 (Triglyceride)
    ▮▮▮▮▮▮▮▮❼ 磷脂 (Phospholipid)
    ▮▮▮▮▮▮▮▮❽ 甾醇 (Sterol)
    ▮▮▮▮▮▮▮▮❾ 胆固醇 (Cholesterol)
    ▮▮▮▮▮▮▮▮❿ 脂类氧化 (Lipid Oxidation)
    ▮▮▮▮▮▮▮▮⓫ 酸败 (Rancidity)
    ▮▮▮▮▮▮▮▮⓬ 抗氧化剂 (Antioxidant)
    ▮▮▮▮ⓕ 维生素 (Vitamins)
    ▮▮▮▮▮▮▮▮❷ 水溶性维生素 (Water-soluble Vitamins)
    ▮▮▮▮ⓒ 维生素B族 (Vitamin B complex)
    ▮▮▮▮ⓓ 维生素C (Vitamin C)
    ▮▮▮▮▮▮▮▮❺ 脂溶性维生素 (Fat-soluble Vitamins)
    ▮▮▮▮ⓕ 维生素A (Vitamin A)
    ▮▮▮▮ⓖ 维生素D (Vitamin D)
    ▮▮▮▮ⓗ 维生素E (Vitamin E)
    ▮▮▮▮ⓘ 维生素K (Vitamin K)
    ▮▮▮▮ⓙ 矿物质 (Minerals)
    ▮▮▮▮▮▮▮▮❶ 宏量矿物质 (Macrominerals)
    ▮▮▮▮ⓛ 钙 (Calcium, Ca)
    ▮▮▮▮ⓜ 磷 (Phosphorus, P)
    ▮▮▮▮ⓝ 钾 (Potassium, K)
    ▮▮▮▮ⓞ 钠 (Sodium, Na)
    ▮▮▮▮ⓟ 氯 (Chlorine, Cl)
    ▮▮▮▮ⓠ 镁 (Magnesium, Mg)
    ▮▮▮▮ⓡ 硫 (Sulfur, S)
    ▮▮▮▮▮▮▮▮❷ 微量矿物质 (Trace Minerals)
    ▮▮▮▮ⓣ 铁 (Iron, Fe)
    ▮▮▮▮ⓤ 锌 (Zinc, Zn)
    ▮▮▮▮ⓥ 碘 (Iodine, I)
    ▮▮▮▮ⓦ 硒 (Selenium, Se)
    ▮▮▮▮ⓧ 铜 (Copper, Cu)
    ▮▮▮▮ⓨ 锰 (Manganese, Mn)
    ▮▮▮▮ⓩ 氟 (Fluorine, F)
    ▮▮▮▮ⓩ 铬 (Chromium, Cr)
    ▮▮▮▮ⓩ 钼 (Molybdenum, Mo)
    ▮▮▮▮ⓩ 呈色物质、风味物质与质地物质 (Colorants, Flavor Compounds, and Texture Components)
    ▮▮▮▮▮▮▮▮❶ 色素 (Pigment)
    ▮▮▮▮ⓩ 叶绿素 (Chlorophyll)
    ▮▮▮▮ⓩ 类胡萝卜素 (Carotenoid)
    ▮▮▮▮ⓩ 花色苷 (Anthocyanin)
    ▮▮▮▮ⓩ 肌红蛋白 (Myoglobin)
    ▮▮▮▮▮▮▮▮❷ 风味 (Flavor)
    ▮▮▮▮ⓩ 香气 (Aroma)
    ▮▮▮▮ⓩ 滋味 (Taste)
    ▮▮▮▮ⓩ 挥发性化合物 (Volatile Compound)
    ▮▮▮▮ⓩ 非挥发性化合物 (Non-volatile Compound)
    ▮▮▮▮▮▮▮▮❸ 质地 (Texture)
    ▮▮▮▮ⓩ 硬度 (Hardness)
    ▮▮▮▮ⓩ 脆性 (Crispness)
    ▮▮▮▮ⓩ 粘度 (Viscosity)
    ▮▮▮▮ⓩ 弹性 (Elasticity)

    ② 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❷ 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❸ 微生物 (Microorganism)
    ▮▮▮▮▮▮▮▮❹ 细菌 (Bacteria)
    ▮▮▮▮▮▮▮▮❺ 真菌 (Fungi)
    ▮▮▮▮ⓕ 霉菌 (Mold)
    ▮▮▮▮ⓖ 酵母菌 (Yeast)
    ▮▮▮▮▮▮▮▮❽ 病毒 (Virus)
    ▮▮▮▮▮▮▮▮❾ 生长曲线 (Growth Curve)
    ▮▮▮▮▮▮▮▮❿ 对数生长期 (Log Phase)
    ▮▮▮▮▮▮▮▮❽ 静止期 (Stationary Phase)
    ▮▮▮▮ⓛ 食品腐败与变质 (Food Spoilage)
    ▮▮▮▮▮▮▮▮❶ 腐败 (Spoilage)
    ▮▮▮▮▮▮▮▮❷ 变质 (Deterioration)
    ▮▮▮▮▮▮▮▮❸ 腐败菌 (Spoilage Bacteria)
    ▮▮▮▮▮▮▮▮❹ 霉变 (Mold Spoilage)
    ▮▮▮▮▮▮▮▮❺ 发酵 (Fermentation) - 此处发酵指不希望发生的食品变质
    ▮▮▮▮ⓡ 食品安全与致病菌 (Food Safety and Pathogens)
    ▮▮▮▮▮▮▮▮❶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❷ 食源性疾病 (Foodborne Disease)
    ▮▮▮▮▮▮▮▮❸ 食物中毒 (Food Poisoning)
    ▮▮▮▮▮▮▮▮❹ 致病菌 (Pathogen)
    ▮▮▮▮▮▮▮▮❺ 食源性致病菌 (Foodborne Pathogen)
    ▮▮▮▮▮▮▮▮❻ 毒素 (Toxin)
    ▮▮▮▮▮▮▮▮❼ 霉菌毒素 (Mycotoxin)
    ▮▮▮▮▮▮▮▮❽ 沙门氏菌 (Salmonella)
    ▮▮▮▮▮▮▮▮❾ 大肠杆菌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❿ 李斯特菌 (Listeria monocytogenes)
    ▮▮▮▮ⓩ 食品发酵与益生菌 (Food Fermentation and Probiotics)
    ▮▮▮▮▮▮▮▮❶ 发酵 (Fermentation) - 此处发酵指有益的食品加工过程
    ▮▮▮▮▮▮▮▮❷ 发酵食品 (Fermented Food)
    ▮▮▮▮▮▮▮▮❸ 益生菌 (Probiotics)
    ▮▮▮▮▮▮▮▮❹ 益生元 (Prebiotics)
    ▮▮▮▮▮▮▮▮❺ 乳酸菌 (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❻ 酒精发酵 (Alcoholic Fermentation)
    ▮▮▮▮▮▮▮▮❼ 醋酸发酵 (Acetic Acid Fermentation)

    ③ 食品工艺学 (Food Processing)

    ▮▮▮▮ⓐ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❷ 食品工艺学 (Food Processing)
    ▮▮▮▮▮▮▮▮❸ 单元操作 (Unit Operation)
    ▮▮▮▮▮▮▮▮❹ 食品保藏 (Food Preservation)
    ▮▮▮▮▮▮▮▮❺ 食品加工技术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 预处理 (Pre-processing)
    ▮▮▮▮▮▮▮▮❼ 清洗 (Cleaning)
    ▮▮▮▮▮▮▮▮❽ 分选 (Sorting)
    ▮▮▮▮▮▮▮▮❾ 切割 (Cutting)
    ▮▮▮▮▮▮▮▮❿ 去皮 (Peeling)
    ▮▮▮▮▮▮▮▮❺ 漂烫 (Blanching)
    ▮▮▮▮ⓛ 分离与浓缩 (Se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❶ 过滤 (Filtration)
    ▮▮▮▮▮▮▮▮❷ 离心 (Centrifugation)
    ▮▮▮▮▮▮▮▮❸ 膜分离 (Membrane Separation)
    ▮▮▮▮ⓟ 超滤 (Ultrafiltration, UF)
    ▮▮▮▮ⓠ 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RO)
    ▮▮▮▮▮▮▮▮❹ 蒸发 (Evaporation)
    ▮▮▮▮▮▮▮▮❺ 冷冻浓缩 (Freeze Concentration)
    ▮▮▮▮ⓣ 干燥 (Drying)
    ▮▮▮▮▮▮▮▮❶ 干燥 (Drying)
    ▮▮▮▮▮▮▮▮❷ 热风干燥 (Hot Air Drying)
    ▮▮▮▮▮▮▮▮❸ 真空干燥 (Vacuum Drying)
    ▮▮▮▮▮▮▮▮❹ 冷冻干燥 (Freeze Drying)
    ▮▮▮▮▮▮▮▮❺ 喷雾干燥 (Spray Drying)
    ▮▮▮▮ⓩ 杀菌 (Sterilization)
    ▮▮▮▮▮▮▮▮❶ 杀菌 (Sterilization)
    ▮▮▮▮▮▮▮▮❷ 巴氏杀菌 (Pasteurization)
    ▮▮▮▮▮▮▮▮❸ 高温短时杀菌 (High-Temperature Short-Time, HTST)
    ▮▮▮▮▮▮▮▮❹ 超高温瞬时杀菌 (Ultra-High Temperature, UHT)
    ▮▮▮▮▮▮▮▮❺ 辐照杀菌 (Irradiation Sterilization)
    ▮▮▮▮▮▮▮▮❻ 微波杀菌 (Microwave Sterilization)
    ▮▮▮▮▮▮▮▮❼ 高压杀菌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 HPP)
    ▮▮▮▮ⓩ 冷冻 (Freezing)
    ▮▮▮▮▮▮▮▮❶ 冷冻 (Freezing)
    ▮▮▮▮▮▮▮▮❷ 快速冷冻 (Quick Freezing)
    ▮▮▮▮▮▮▮▮❸ 慢速冷冻 (Slow Freezing)
    ▮▮▮▮▮▮▮▮❹ 解冻 (Thawing)
    ▮▮▮▮▮▮▮▮❺ 冷链 (Cold Chain)
    ▮▮▮▮ⓩ 包装 (Packaging)
    ▮▮▮▮▮▮▮▮❶ 食品包装 (Food Packaging)
    ▮▮▮▮▮▮▮▮❷ 真空包装 (Vacuum Packaging)
    ▮▮▮▮▮▮▮▮❸ 气调包装 (Modified Atmosphere Packaging, MAP)
    ▮▮▮▮▮▮▮▮❹ 无菌包装 (Aseptic Packaging)
    ▮▮▮▮▮▮▮▮❺ 活性包装 (Active Packaging)
    ▮▮▮▮▮▮▮▮❻ 智能包装 (Intelligent Packaging)

    ④ 食品工程原理 (Food Engineering Principles)

    ▮▮▮▮ⓐ 流体流动 (Fluid Flow)
    ▮▮▮▮▮▮▮▮❷ 流体 (Fluid)
    ▮▮▮▮▮▮▮▮❸ 牛顿流体 (Newtonian Fluid)
    ▮▮▮▮▮▮▮▮❹ 非牛顿流体 (Non-Newtonian Fluid)
    ▮▮▮▮▮▮▮▮❺ 粘度 (Viscosity)
    ▮▮▮▮▮▮▮▮❻ 雷诺数 (Reynolds Number, Re)
    ▮▮▮▮▮▮▮▮❼ 管道 (Pipeline)
    ▮▮▮▮▮▮▮▮❽ 泵 (Pump)
    ▮▮▮▮ⓘ 传热学 (Heat Transfer)
    ▮▮▮▮▮▮▮▮❿ 传热 (Heat Transfer)
    ▮▮▮▮▮▮▮▮❷ 导热 (Conduction)
    ▮▮▮▮▮▮▮▮❸ 对流 (Convection)
    ▮▮▮▮▮▮▮▮❹ 辐射 (Radiation)
    ▮▮▮▮▮▮▮▮❺ 热交换器 (Heat Exchanger)
    ▮▮▮▮▮▮▮▮❻ 传热系数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 质量传递 (Mass Transfer)
    ▮▮▮▮▮▮▮▮❶ 质量传递 (Mass Transfer)
    ▮▮▮▮▮▮▮▮❷ 扩散 (Diffusion)
    ▮▮▮▮▮▮▮▮❸ 对流质量传递 (Convective Mass Transfer)
    ▮▮▮▮▮▮▮▮❹ 传质系数 (Mass Transfer Coefficient)
    ▮▮▮▮ⓤ 单元操作工程设计 (Unit Operations Engineering Design)
    ▮▮▮▮▮▮▮▮❶ 工程设计 (Engineering Design)
    ▮▮▮▮▮▮▮▮❷ 设备选型 (Equipment Selection)
    ▮▮▮▮▮▮▮▮❸ 工艺优化 (Process Optimization)
    ▮▮▮▮▮▮▮▮❹ 过程模拟 (Process Simulation)
    ▮▮▮▮▮▮▮▮❺ 过程控制 (Process Control)

    ⑤ 食品质量与安全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 食品质量 (Food Quality)
    ▮▮▮▮▮▮▮▮❷ 食品质量 (Food Quality)
    ▮▮▮▮▮▮▮▮❸ 感官质量 (Sensory Quality)
    ▮▮▮▮▮▮▮▮❹ 营养质量 (Nutritional Quality)
    ▮▮▮▮▮▮▮▮❺ 卫生质量 (Hygienic Quality)
    ▮▮▮▮▮▮▮▮❻ 货架期 (Shelf Life)
    ▮▮▮▮ⓖ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❽ 食品安全 (Food Safety)
    ▮▮▮▮▮▮▮▮❾ 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 HACCP)
    ▮▮▮▮▮▮▮▮❿ 风险评估 (Risk Assessment)
    ▮▮▮▮▮▮▮▮❹ 风险管理 (Risk Management)
    ▮▮▮▮▮▮▮▮❺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FSMS)
    ▮▮▮▮ⓜ 食品危害因素 (Food Hazards)
    ▮▮▮▮▮▮▮▮❶ 生物性危害 (Biological Hazard)
    ▮▮▮▮▮▮▮▮❷ 化学性危害 (Chemical Hazard)
    ▮▮▮▮▮▮▮▮❸ 物理性危害 (Physical Hazard)
    ▮▮▮▮▮▮▮▮❹ 农药残留 (Pesticide Residue)
    ▮▮▮▮▮▮▮▮❺ 兽药残留 (Veterinary Drug Residue)
    ▮▮▮▮▮▮▮▮❻ 重金属 (Heavy Metal)
    ▮▮▮▮ⓣ 食品法规与标准 (Food Regulations and Standards)
    ▮▮▮▮▮▮▮▮❶ 食品法规 (Food Regulation)
    ▮▮▮▮▮▮▮▮❷ 食品标准 (Food Standard)
    ▮▮▮▮▮▮▮▮❸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National Food Safety Standard)
    ▮▮▮▮▮▮▮▮❹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❺ 食品标签 (Food Labeling)
    ▮▮▮▮▮▮▮▮❻ 可追溯性 (Traceability)

    ⑥ 食品营养与健康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 营养学基础 (Fundamentals of Nutrition)
    ▮▮▮▮▮▮▮▮❷ 营养学 (Nutrition)
    ▮▮▮▮▮▮▮▮❸ 营养素 (Nutrient)
    ▮▮▮▮▮▮▮▮❹ 宏量营养素 (Macronutrient)
    ▮▮▮▮ⓔ 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 蛋白质 (Protein)
    ▮▮▮▮ⓖ 脂肪 (Fat)
    ▮▮▮▮▮▮▮▮❽ 微量营养素 (Micronutrient)
    ▮▮▮▮ⓘ 维生素 (Vitamin)
    ▮▮▮▮ⓙ 矿物质 (Mineral)
    ▮▮▮▮▮▮▮▮❺ 膳食参考摄入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 膳食与健康 (Diet and Health)
    ▮▮▮▮▮▮▮▮❶ 膳食 (Diet)
    ▮▮▮▮▮▮▮▮❷ 平衡膳食 (Balanced Diet)
    ▮▮▮▮▮▮▮▮❸ 膳食指南 (Dietary Guidelines)
    ▮▮▮▮▮▮▮▮❹ 健康饮食 (Healthy Eating)
    ▮▮▮▮▮▮▮▮❺ 慢性病 (Chronic Disease)
    ▮▮▮▮ⓡ 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糖尿病 (Diabetes)
    ▮▮▮▮ⓣ 癌症 (Cancer)
    ▮▮▮▮ⓤ 肥胖 (Obesity)
    ▮▮▮▮ⓥ 功能食品与营养强化 (Functional Foods and Food Fortification)
    ▮▮▮▮▮▮▮▮❶ 功能食品 (Functional Food)
    ▮▮▮▮▮▮▮▮❷ 营养强化 (Food Fortification)
    ▮▮▮▮▮▮▮▮❸ 益生元 (Prebiotics)
    ▮▮▮▮▮▮▮▮❹ 膳食纤维 (Dietary Fiber)
    ▮▮▮▮▮▮▮▮❺ 抗氧化剂 (Antioxidant)

    ⑦ 食品分析与检测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 基本概念 (Basic Concepts)
    ▮▮▮▮▮▮▮▮❷ 食品分析 (Food Analysis)
    ▮▮▮▮▮▮▮▮❸ 检测限 (Limit of Detection, LOD)
    ▮▮▮▮▮▮▮▮❹ 定量限 (Limit of Quantification, LOQ)
    ▮▮▮▮▮▮▮▮❺ 准确度 (Accuracy)
    ▮▮▮▮▮▮▮▮❻ 精密度 (Precision)
    ▮▮▮▮ⓖ 分析技术 (Analysis Techniques)
    ▮▮▮▮▮▮▮▮❽ 色谱法 (Chromatography)
    ▮▮▮▮ⓘ 气相色谱法 (Gas Chromatography, GC)
    ▮▮▮▮ⓙ 液相色谱法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❷ 光谱法 (Spectroscopy)
    ▮▮▮▮ⓛ 原子吸收光谱法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ltraviolet-Visible Spectroscopy, UV-Vis)
    ▮▮▮▮▮▮▮▮❸ 质谱法 (Mass Spectrometry, MS)
    ▮▮▮▮ⓞ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LC-MS)
    ▮▮▮▮▮▮▮▮❹ 免疫分析 (Immunoassay)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❺ 生物传感器 (Biosensor)
    ▮▮▮▮ⓣ 感官评价 (Sensory Evaluation)
    ▮▮▮▮▮▮▮▮❶ 感官评价 (Sensory Evaluation)
    ▮▮▮▮▮▮▮▮❷ 描述性评价 (Descriptive Test)
    ▮▮▮▮▮▮▮▮❸ 区别性评价 (Difference Test)
    ▮▮▮▮▮▮▮▮❹ 偏爱性评价 (Preference Test)
    ▮▮▮▮▮▮▮▮❺ 评分 (Scoring)
    ▮▮▮▮▮▮▮▮❻ 排序 (Ranking)
    ▮▮▮▮ⓩ 快速检测技术 (Rapid Detection Technologies)
    ▮▮▮▮▮▮▮▮❶ 快速检测 (Rapid Detection)
    ▮▮▮▮▮▮▮▮❷ 免疫层析 (Immunochromatography)
    ▮▮▮▮▮▮▮▮❸ 近红外光谱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NIR)
    ▮▮▮▮▮▮▮▮❹ 生物芯片 (Biochip)

    ⑧ 其他常用词汇 (Other Common Vocabulary)

    ▮▮▮▮ⓐ 通用词汇 (General Vocabulary)
    ▮▮▮▮▮▮▮▮❷ 食品 (Food)
    ▮▮▮▮▮▮▮▮❸ 原料 (Raw Material)
    ▮▮▮▮▮▮▮▮❹ 产品 (Product)
    ▮▮▮▮▮▮▮▮❺ 工艺 (Process)
    ▮▮▮▮▮▮▮▮❻ 设备 (Equipment)
    ▮▮▮▮▮▮▮▮❼ 生产 (Production)
    ▮▮▮▮▮▮▮▮❽ 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QC)
    ▮▮▮▮▮▮▮▮❾ 研究与开发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 单位与符号 (Units and Symbols)
    ▮▮▮▮▮▮▮▮❶ 质量 (Mass, m)
    ▮▮▮▮▮▮▮▮❷ 体积 (Volume, V)
    ▮▮▮▮▮▮▮▮❸ 密度 (Density, ρ)
    ▮▮▮▮▮▮▮▮❹ 温度 (Temperature, T)
    ▮▮▮▮▮▮▮▮❺ 时间 (Time, t)
    ▮▮▮▮▮▮▮▮❻ 浓度 (Concentration, c)
    ▮▮▮▮▮▮▮▮❼ 千克 (Kilogram, kg)
    ▮▮▮▮▮▮▮▮❽ 克 (Gram, g)
    ▮▮▮▮▮▮▮▮❾ 毫克 (Milligram, mg)
    ▮▮▮▮▮▮▮▮❿ 微克 (Microgram, μg)
    ▮▮▮▮▮▮▮▮⓫ 升 (Liter, L)
    ▮▮▮▮▮▮▮▮⓬ 毫升 (Milliliter, mL)
    ▮▮▮▮▮▮▮▮⓭ 摄氏度 (Celsius, ℃)
    ▮▮▮▮▮▮▮▮⓮ 华氏度 (Fahrenheit, ℉)
    ▮▮▮▮▮▮▮▮⓯ 帕斯卡 (Pascal, Pa)
    ▮▮▮▮▮▮▮▮⓰ 千帕 (Kilopascal, kPa)

    本词汇表将不断完善和更新,力求覆盖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专业词汇,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学习资源。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附录,提升专业英语水平,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

    Appendix D: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列出本书主要参考文献,包括经典著作、重要期刊论文、行业报告等,供读者深入学习和研究。

    Appendix D1: 经典著作 (Classic Textbooks)

    收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内具有奠基意义和广泛影响的经典著作,为读者提供深入学习的权威参考。

    食品化学 (Food Chemistry)
    ▮▮▮▮ⓑ Fennema, O.R. (2008). Fennema's Food Chemistry (4th ed.). CRC Press. (食品化学领域的权威著作,内容全面深入,涵盖食品组分、反应和性质等。)
    ▮▮▮▮ⓒ Belitz, H.D., Grosch, W., & Schieberle, P. (2009). Food Chemistry (4th revised and extended ed.). Springer. (另一部经典的食品化学教材,注重化学原理与食品特性的结合。)
    ▮▮▮▮ⓓ Potter, N.N., & Hotchkiss, J.H. (1995). Food Science (5th ed.). Chapman & Hall. (食品科学的综合性教材,涵盖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工艺学等基础知识。)

    食品微生物学 (Food Microbiology)
    ▮▮▮▮ⓑ Frazier, W.C., & Westhoff, D.C. (2014). Food Microbiology (5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食品微生物学的经典教材,详细介绍食品中微生物的种类、特性和作用。)
    ▮▮▮▮ⓒ Jay, J.M., Loessner, M.J., & Golden, D.A. (2005). Modern Food Microbiology (7th ed.). Springer. (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的权威著作,内容深入,涵盖食品安全、发酵和腐败等。)
    ▮▮▮▮ⓓ Montville, T.J., & Matthews, K.R. (2008). Food Microbiology: An Introduction (2nd ed.). ASM Press. (食品微生物学的入门教材,概念清晰,案例丰富。)

    食品工艺学与工程 (Food Processing and Engineering)
    ▮▮▮▮ⓑ Singh, R.P., & Heldman, D.R. (2013). Introduction to Food Engineering (5th ed.). Academic Press. (食品工程学的经典教材,系统介绍食品加工的工程原理和单元操作。)
    ▮▮▮▮ⓒ Fellows, P.J. (2009).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3rd ed.). Woodhead Publishing. (食品工艺技术的综合性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多种食品加工技术。)
    ▮▮▮▮ⓓ Brennan, J.G., Butters, J.R., Cowell, N.D., & Lilly, A.E.V. (1990). Food Engineering Operations (3rd ed.). Elsevier Applied Science. (食品工程操作的经典参考书,详细介绍各种单元操作的原理和应用。)

    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
    ▮▮▮▮ⓑ Shils, M.E., Olson, J.A., Shike, M., Ross, A.C., & Caballero, B. (2006). Modern Nutri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现代营养学的权威著作,内容全面深入,涵盖营养素、膳食与疾病等。)
    ▮▮▮▮ⓒ Mahan, L.K., Escott-Stump, S., & Raymond, J.L. (2012). Krause's Food & the Nutrition Care Process (13th ed.). Saunders. (营养学与膳食治疗的经典教材,注重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
    ▮▮▮▮ⓓ Gibney, M.J., Macdonald, I.A., & Roche, H.M. (2005). Nutrition and Health (2nd ed.). Blackwell Publishing. (营养与健康的综合性教材,涵盖营养素、膳食指南和健康问题。)

    食品分析与检测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 Nielsen, S.S. (2017). Food Analysis (5th ed.). Springer. (食品分析的权威著作,系统介绍食品成分、污染物和感官特性的分析方法。)
    ▮▮▮▮ⓒ Pomeranz, Y., & Meloan, C.E. (1994). Food Analysis: Theory and Practice (3rd ed.). Chapman & Hall. (食品分析的经典教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涵盖多种分析技术。)
    ▮▮▮▮ⓓ Kirk, R.S., & Sawyer, R. (1991). Pearson's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 of Foods (9th ed.).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食品成分分析的实用参考书,提供详细的分析方法和数据。)

    Appendix D2: 重要期刊 (Key Journals)

    收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内具有高学术声誉和广泛影响力的期刊,为读者提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学术成果。

    综合性食品科学期刊 (Comprehensive Food Science Journals)
    ▮▮▮▮ⓑ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JFS) (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IFT) 官方期刊,涵盖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各个领域,发表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7503841
    ▮▮▮▮ⓒ Food Chemistry (Elsevier 出版,食品化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发表食品组分、性质和反应等方面的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ood-chemistry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JAFC) (美国化学学会 (ACS) 旗下期刊,发表农业和食品化学领域的高水平研究。) 🌐https://pubs.acs.org/journal/jafcau
    ▮▮▮▮ⓔ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CRFSN) (Taylor & Francis 出版,发表食品科学与营养领域的综述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https://www.tandfonline.com/toc/bfsn20/current

    食品微生物学与安全期刊 (Food Microbiology and Safety Journal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IJFM) (Elsevier 出版,食品微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发表食品微生物、食品安全和发酵等方面的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internation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
    ▮▮▮▮ⓒ Journal of Food Protection (JFP)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 (IAFP) 官方期刊,专注于食品安全和食品保护领域的研究。) 🌐https://meridian.allenpress.com/jfp
    ▮▮▮▮ⓓ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EM) (美国微生物学会 (ASM) 旗下期刊,涵盖应用和环境微生物学,包括食品微生物学相关研究。) 🌐https://journals.asm.org/journal/aem

    食品工程与加工期刊 (Food Engineering and Processing Journals)
    ▮▮▮▮ⓑ 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 (JFE) (Elsevier 出版,食品工程领域的顶尖期刊,发表食品加工、设备和工程原理等方面的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food-engineering
    ▮▮▮▮ⓒ Innovative Food Science & Emerging Technologies (IFSET) (Elsevier 出版,关注食品科学与技术的创新和新兴领域。)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innovative-food-science-and-emerging-technologies
    ▮▮▮▮ⓓ Food and Bioprocess Technology (FBT) (Springer 出版,发表食品和生物过程技术方面的研究。) 🌐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11947

    食品营养与健康期刊 (Food Nutrition and Health Journals)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 (美国营养学会 (ASN) 官方期刊,临床营养学领域的顶尖期刊,发表营养与健康相关的研究。) 🌐https://academic.oup.com/ajcn
    ▮▮▮▮ⓒ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BJN) (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营养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发表营养素、膳食和健康等方面的研究。)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british-journal-of-nutrition
    ▮▮▮▮ⓓ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EJN) (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欧洲营养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发表营养、膳食与健康相关的研究。) 🌐https://www.springer.com/journal/394

    食品分析与感官评价期刊 (Food Analysi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Journals)
    ▮▮▮▮ⓑ Journal of AOAC INTERNATIONAL (JAOAC) (AOAC INTERNATIONAL 官方期刊,专注于分析化学和分析方法验证领域,包括食品分析方法。) 🌐https://academic.oup.com/jaoac
    ▮▮▮▮ⓒ Journal of Sensory Studies (JSS) (Wiley 出版,感官科学领域的期刊,发表感官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journal/17454613
    ▮▮▮▮ⓓ 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 (FQP) (Elsevier 出版,关注食品质量和消费者偏好研究。)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food-quality-and-preference

    Appendix D3: 行业报告与标准 (Industry Reports and Standards)

    收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行业报告、标准和规范,为读者提供实践应用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参考。

    国际标准组织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s)
    ▮▮▮▮ⓑ 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 发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ISO 22000)、食品质量管理体系 (ISO 9001) 等系列标准,为食品企业提供质量和安全管理框架。 🌐www.iso.org
    ▮▮▮▮ⓒ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和世界卫生组织 (WHO) 联合设立,制定国际食品标准、操作规范和指南,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国际食品贸易。 🌐www.fao.org/fao-who-codexalimentarius/en/
    ▮▮▮▮ⓓ 全球食品安全倡议 (Global Food Safety Initiative, GFSI): 一项旨在推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全球倡议,认可多种食品安全标准,如 BRCGS, SQF, FSSC 22000 等。 🌐www.mygfsi.com

    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 (National and Industry Standards -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Standards):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SAC) 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GB XXXX) 和质量标准,是中国食品生产和监管的重要依据。 🌐www.sac.gov.cn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各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发布的行业标准,如农业行业标准 (NY)、食品工业标准 (QB) 等,对特定食品领域进行规范。
    ▮▮▮▮ⓓ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National Institutes for Food and Drug Control, NIFDC): 负责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产品的标准物质研制、质量检验和技术评价,提供权威的技术支撑。 🌐www.nifdc.org.cn

    行业协会与研究机构报告 (Industry Association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 Reports)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FST): 中国食品科技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发布行业发展报告、技术指南和政策建议。 🌐www.cifst.org.cn
    ▮▮▮▮ⓒ 中国营养学会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CNS): 中国营养学领域的权威学术组织,发布膳食指南、营养调查报告和科普资料。 🌐www.cnsoc.org
    ▮▮▮▮ⓓ 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Institute of Food Technologists, IFT): 国际食品科技领域的重要专业组织,发布行业报告、科技趋势分析和专业资源。 🌐www.ift.org
    ▮▮▮▮ⓔ 市场调研报告: 例如 Mintel, 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等市场调研公司发布的食品行业市场趋势、消费者行为和产品创新报告,为行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市场洞察。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Food Safety Regulatory Agencies)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SAMR):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部门,负责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政策法规。 🌐www.samr.gov.cn
    ▮▮▮▮ⓒ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管机构,制定和执行食品安全法规,监管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 🌐www.fda.gov
    ▮▮▮▮ⓓ 欧洲食品安全局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EFSA): 欧盟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提供独立的科学意见和风险评估,为欧盟食品安全决策提供依据。 🌐www.efsa.europa.eu

    Appendix D4: 在线资源与数据库 (Online Resources and Databases)

    收录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常用的在线资源、数据库和专业网站,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和学习平台。

    食品科学综合数据库 (Comprehensive Food Science Databases)
    ▮▮▮▮ⓑ Web of Science: 综合性学术引文数据库,收录大量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期刊文献,可进行文献检索和引文分析。 🌐www.webofscience.com (需机构订阅)
    ▮▮▮▮ⓒ Scopus: Elsevier 出版的综合性学术数据库,覆盖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提供文献检索、引文分析和学者信息。 🌐www.scopus.com (需机构订阅)
    ▮▮▮▮ⓓ PubMed: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 (NLM) 提供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包含大量营养学、食品安全和健康相关的文献。 🌐www.pubmed.ncbi.nlm.nih.gov
    ▮▮▮▮ⓔ Google Scholar: Google 提供的免费学术搜索引擎,可检索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学术文献、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 🌐scholar.google.com

    食品成分与营养数据库 (Food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 Databases)
    ▮▮▮▮ⓑ 中国食物成分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制,提供中国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数据。 🌐fct.cnsoc.org (中国食物成分查询平台)
    ▮▮▮▮ⓒ 美国农业部国家营养数据库 (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 美国农业部 (USDA) 维护的权威食物成分数据库,提供全球食物的详细营养成分数据。 🌐fdc.nal.usda.gov (USDA FoodData Central)
    ▮▮▮▮ⓓ 欧洲食品信息资源 (EuroFIR): 欧洲食品成分数据库网络,整合欧洲各国的食物成分数据。 🌐www.eurofir.org

    食品安全与法规数据库 (Food Safety and Regulation Databases)
    ▮▮▮▮ⓑ 中国食品安全信息网: 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主办,提供食品安全新闻、政策法规、标准公告和科普知识。 🌐www.cfsn.cn
    ▮▮▮▮ⓒ 美国 FDA 法规数据库: 美国 FDA 提供的法规、指南、警告信等信息,可查询美国食品安全法规和监管信息。 🌐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
    ▮▮▮▮ⓓ 欧盟食品安全法规数据库: 欧盟委员会提供的食品安全法规、指令和决议等信息,可查询欧盟食品安全法规和政策。 🌐eur-lex.europa.eu (EUR-Lex 欧盟法律法规数据库)

    专业组织与学会网站 (Professional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Websites)
    ▮▮▮▮ⓑ 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IFT): 提供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资源、会议信息、出版物和教育培训。 🌐www.ift.org
    ▮▮▮▮ⓒ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CIFST): 提供中国食品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科技推广、标准制定和人才培养服务。 🌐www.cifst.org.cn
    ▮▮▮▮ⓓ 国际食品保护协会 (IAFP): 专注于食品安全和食品保护领域的国际组织,提供会议、出版物和专业发展机会。 🌐www.foodprotection.org
    ▮▮▮▮ⓔ 中国营养学会 (CNS): 提供中国营养学领域的学术交流、科普宣传、标准制定和咨询服务。 🌐www.cnsoc.org

    在线学习平台与开放课程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and Open Courses)
    ▮▮▮▮ⓑ Coursera: 提供众多大学和机构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在线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加工等。 🌐www.coursera.org
    ▮▮▮▮ⓒ edX: 麻省理工学院 (MIT) 和哈佛大学联合创办的在线学习平台,提供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开放课程。 🌐www.edx.org
    ▮▮▮▮ⓓ 中国大学MOOC: 中国高等教育慕课平台,提供中国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在线课程。 🌐www.icourse163.org